1、下列不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B.系统性红斑狼疮C.类风湿性关节炎D.镰刀型贫血
A、过敏性鼻炎是一种过敏反应,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正确;
B、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B正确;
C、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C正确;
D、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不属于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D.
2、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何会是正细胞正色素贫血?慢性病变不是应该是小细胞
你好,你说的这两种疾病没有必然联系,类风湿性关节炎,如果营养较好,甚至不会出现贫血,临床上有很多病例。小细胞性贫血多由缺铁引起,正细胞性贫血,见于骨髓反应正常的贫血;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骨髓浸润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减少所致的贫血等。
3、类风湿病人为什么会经常贫血?
你好!贫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外表现的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约为16%~65%,差异是因为病例选择不同和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贫血的标准不一致,比如住院病人就要比门诊病人的贫血发生率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程度相关,严重的进展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容易合并贫血。某些患者,贫血可以称为首发症状,以后再出现关节炎症。
贫血的纠正依赖于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情发展。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贫血往往不太严重,且不再进展,极少需要输血。由于铁剂对此种贫血的血红蛋白增加有限,且在大剂量给铁剂时,有使关节症状加重之虞,一般不主张常规补充铁剂。
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贫血属于慢性疾病性贫血,一般为轻中度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有的低色素性、小细胞性为主要类型。小细胞的增多不如缺铁性贫血那样明显,但是约1/4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合并的其他类型贫血有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些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功能缺陷直接有关。偶尔可见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而且叶酸缺乏较维生素B12缺乏更为常见。
合肥市黄山路446号
4、贫血风湿因子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晚期可强直和畸形,功能严重受损。我国发病率0.4%—1.0%,80%患者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1、感染:多种致病原如支原体,EB病毒等,可能与发病有关。2、遗传:该病有家许聚集现象,HLADR4、DR1型发病率增高。3、雌激素可能与发病有关。4、受寒、受潮、劳累、营养不良、外伤、精神刺激可诱发本病。[病理]RA基本病理改变为滑膜炎和类风湿血管炎(包括类风湿结节)。[诊断](一)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常缓慢起病,有乏力、纳差、体重减轻及低热等。2、关节表现:(1)最常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腕关节为主的对称性、多关节、小关节肿瘤、活动受限,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晚期可畸形。(2)晨僵:持续时间常与病情活动程度一些。3、关节外表现:(1)类风湿结节:见于关节降突部位,单个或多个,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持续数月至数年,是病情活动的表现。(2)系统性表现:部分患者病情活动时有胸膜炎、间质性肺炎、心包炎、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等。(二)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轻、中度贫血,活动期血沉加快。2、免疫学检查:(1)血清免疫球蛋白增高。(2)抗核抗体10%—20%阳性。(3)类风湿因子80%阳性。(4)C反应蛋白增高。3、滑液检查:半透明或不透明,黄色,粘度差,细胞数5万—10万/ml,中性粒细胞占50%—90%,类风湿因子阳性,有时可见类风湿细胞。(三)特殊检查X线:早期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后期关节软骨破坏、侵蚀、关节间隙狭窄、强直和畸形。(四)类风湿关节炎特殊类型1、青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发病占20%,表现为起病急骤,高热,关节肿痛,一过性皮疹,肝、脾和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培养阳性,抗生素无效,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效。多关节型约占45%与成人RA相似。少关节炎型占40%,受累关节数≤4个,多发于膝、踝和肘关节,眼部病变多,如虹膜睫状体炎等。2、Felty(费耳提)综合征:发病率约占1%,类风湿关节炎表现伴有脾脏肿大及粒细胞减少。(五)诊断标准1、晨僵至少1小时,≥6周;2、3个或3个以上关节肿,≥6周;3、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肿,≥6周;4、对称性关节肿,≥6周;5、皮下结节;6、手X线像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及关节腔隙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所用方法正常人群中不超过5%阳性)。以上7项中有4项阳性者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六)鉴别诊断1、强直性脊柱炎:①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②以骶髂关节、腰椎病变为主。③X线示骶髂关节炎,晚期腰椎呈竹节样变。④HLA-B27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2、风湿性关节炎:①发病前常有链球菌感染史。②游走性大关节炎。③心脏常受累。④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⑤阿司匹林疗效较好。3、系统性红斑狼疮:①有系统性病变如浆膜炎、蛋白尿等。②有皮疹如蝶形红斑、盘状红斑、光过敏等。③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阳性。[治疗]治疗目的:控制炎症,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防止关节破坏和畸形,保持关节功能。(一)药物治疗1、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任选1种。萘普生0.2—0.4g,每日2—3次;或芬必得0.2g,每日2次;或扶他林25—50mg,每日3次等。2、糖皮质激素:NSAIDs疗效差的病人短期加用泼尼松5—10mg,每日1次;对重症RA患者,如有严重血管炎、心包炎、胸膜炎、高热等,可短期使用中至大剂量泼尼松或地塞米松。3、慢作用抗风湿药(DMARDs):(1)甲氨蝶呤(MTX):口服或静脉注射10—15mg每周1次;连续6个月以上。(2)瑞得(金诺芬):3mg,每日2次。(3)柳氮磺胺吡啶:开始每天0.25g,逐渐加量至0.75g,每日3次。(4)青霉胺:第1个月0.25g,每日1次;无效时逐月加0.25g/d,至0.25g,每日3次。(5)雷公藤多甙式:10—20mg,每日3次。4、治疗方案:NSAID(和泼尼松)与DMARDs合用,疗效不佳时可2—3种DMARDs合用。(二)手术治疗1、滑膜切除:药物疗效不佳时选用。2、关节成形术或人工节置换术:晚期关节畸形、强直、功能严重障碍时可施行。(三)特殊治疗血浆置换术:重症RA如有严重血管炎等,或药物疗效欠佳,可辅以血浆置换术。(四)对症治疗急性期休息、关节制动,恢复期关节功能锻炼,药物疗法。[预后]80%—90%患者病情缓解,10%—20%致残,少数患者因系统性血管炎等重症RA或并发感染等死亡。
5、什么是类风湿?
1.好发人群
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2.症状体征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晨僵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①多关节受累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②关节畸形手的畸形有梭形肿胀、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钮扣花样畸形等。足的畸形有跖骨头向下半脱位引起的仰趾畸形、外翻畸形、跖趾关节半脱位、弯曲呈锤状趾及足外翻畸形。③其他可有正中神经/胫后神经受压引起的腕管∕跗管综合征,膝关节腔积液挤入关节后侧形成腘窝囊肿(Baker囊肿),颈椎受累(第2、3颈椎多见)可有颈部疼痛、颈部无力及难以保持其正常位置,寰枢关节半脱位,相应有脊髓受压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3)关节外表现①一般表现可有发热、类风湿结节(属于机化的肉芽肿,与高滴度RF、严重的关节破坏及RA活动有关,好发于肘部、关节鹰嘴突、骶部等关节隆突部及经常受压处)、类风湿血管炎(主要累及小动脉的坏死性小动脉炎,可表现为指、趾端坏死、皮肤溃疡、外周神经病变等)及淋巴结肿大。②心脏受累可有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外膜、心肌及瓣膜的结节、心肌炎、冠状动脉炎、主动脉炎、传导障碍,慢性心内膜炎及心瓣膜纤维化等表现。③呼吸系统受累可有胸膜炎、胸腔积液、肺动脉炎、间质性肺疾病、结节性肺病等。④肾脏表现主要有原发性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性肾炎、肾脏淀粉样变和继发于药物治疗(金制剂、青霉胺及NSAIDs)的肾损害。⑤神经系统除周围神经受压的症状外,还可诱发神经疾病、脊髓病、外周神经病、继发于血管炎的缺血性神经病、肌肥大及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⑥贫血是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属于慢性疾病性贫血,常为轻至中度。⑦消化系统可因RA血管炎、并发症或药物治疗所致。⑧眼幼年患者可有葡萄膜炎,成人可有巩膜炎,可能由血管炎所致。还可有干燥性结膜角膜炎、巩膜软化、巩膜软化穿孔、角膜溶解。
(4)Felty综合征1%的RA患者可有脾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红细胞计数减少),常有严重的关节病变、高滴度的RF及ANA阳性,属于一种严重型RA。
(5)缓解性血清阴性、对称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肿综合征(RS3PE)男性多见,常于55岁以后发病,呈急性发病,有对称性腕关节、屈肌腱鞘及手小关节的炎症,手背可有凹陷性水肿。晨僵时间长(0.5~1天),但RF阴性,X线多没有骨破坏。有56%的患者为HLA-B7阳性。治疗上对单用NSAIDs药物反应差,而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常于1年后自发缓解,预后好。
(6)成人Still病(AOSD)以高热、关节炎、皮疹等的急性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的一种少见的RA类型。因临床表现类似于全身起病型幼年类风湿关节炎(Still病)而得名。部分患者经过数次发作转变为典型的RA。
(7)老年发病的RA常>65岁起病,性别差异小,多呈急性发病,发展较快(部分以OA为最初表现,几年后出现典型的RA表现)。以手足水肿、腕管和跗管综合征及多肌痛为突出表现,晨僵明显,60%~70%RF阳性,但滴度多较低。X线以骨质疏松为主,很少侵袭性改变。患者常因心血管、感染及肾功能受损等合并症而死亡。选用NSAIDs要慎重,可应用小剂量激素,对慢作用抗风湿药(SAARD)反应较好。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肝、肾功能)、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补体等。
(2)自身抗体RA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是RA有别于其他炎性关节炎,如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标志之一。目前临床常用的自身抗体包括类风湿因子(RF-IgM)、抗环状瓜氨酸(CCP)抗体、类风湿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等。此外,还包括抗RA33抗体、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抗P68抗体等。
(3)遗传标记HLA-DR4及HLA-DR1亚型。
2..影像学检查
(1)X线片关节X线片可见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及病情进展后的关节面囊性变、侵袭性骨破坏、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及脱位。X线分期:①Ⅰ期正常或骨质疏松;②Ⅱ期骨质疏松,有轻度关节面下骨质侵袭或破坏,关节间隙轻度狭窄;③Ⅲ期关节面下明显的骨质侵袭和破坏,关节间隙明显狭窄,关节半脱位畸形;④Ⅳ期上述改变合并有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胸部X线片可见肺间质病变、胸腔积液等。
(2)CT检查胸部CT可进一步提示肺部病变,尤其高分辨CT对肺间质病变更敏感。
(3)MRI检查手关节及腕关节的MRI检查可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变,对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早期关节破坏很有帮助。
(4)超声关节超声是简易的无创性检查,对于滑膜炎、关节积液以及关节破坏有鉴别意义。研究认为其与MRI有较好的一致性。
3.特殊检查
(1)关节穿刺术对于有关节腔积液的关节,关节液的检查包括:关节液培养、类风湿因子检测、抗CCP抗体检测、抗核抗体等,并做偏振光检测鉴别痛风的尿酸盐结晶。
(2)关节镜及关节滑膜活检对R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单关节难治性的RA有辅助的治疗作用。
6、早上起床有头晕是否与类风湿有关,病人有先天性贫血,四肢小关节以变形,请问什么什么原因。
头晕和类风湿无关,多半是气血不足。贫血可能是一种原因,你的白血球低吗?低的话也会这样。 建议你喝点黄芪女贞子冲剂,这个补气很灵。我自己的经验
7、去化验就类风湿因子高,还有点贫血,别的都正常,请问这是什么病
类风湿因子高并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也可能出现在5%的正常人血清中。
8、家里老人也是类风湿关节炎,严重贫血输血前做检查说有梅毒,没有不洁史,是误诊吗?该怎么办?
梅毒可以考多种情况传染的,可以再检查一下
9、类风湿关节炎会发生贫血吗
贫血是类风湿关节炎关节外表现的常见症状,发生率约为16%-65%,贫血的程度和类风湿关节炎的活动与否有关。典型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贫血是慢性病性贫血,一般为轻度至中度的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也有部分为低色素性和小细胞性贫血。在类风湿关节炎的贫血中,缺铁性贫血约占25%,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铁代谢障碍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伴缺铁性贫血与慢性病性贫血不易区别。慢性病性贫血占类风湿关节炎的大部分,原因尚不清,可能与以下3方面有关: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动员贴障碍,使铁的利用率下降;②红细胞寿命缩短;③骨髓对贫血反应不足,造血没有相应增加。类风湿关节炎的贫血一般不严重,如较重应注意是否有消化道出血或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贫血的治疗有赖于彻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对铁剂、叶酸或维生素B12反应不好,除非有证据表明属缺铁性贫血。铁剂不能长期应用,因大剂量铁剂可使关节症状加重。更全面更专业的知识可以关注“朗生关爱俱乐部”微信号。是一个风湿公益组织举办的微信号,里面有很多权威专家的讲课及最新风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