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皮癣是什么引起的,原因是什么
你好,引起牛皮癣的病因有很多种,其中有:1、遗传因素:多数人认为牛皮癣是受基因控制,此外也会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2、精神因素。3、感染因素,比如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与牛皮癣的发病有关,但是病毒感染与银屑病发病是否相关尚未明确;4、免疫功能紊乱。
2、那些食物可以利胆??
八种利胆食物
1、生姜
生姜是常用的祛病调味的佐料,其中所含的大量姜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过多,减少胆汁中黏
蛋白含量,不至于因黏蛋白过多而与胆汁中钙离子和胆红素结合,从而可以预防胆结石形成。此
外,生姜中含有较多的油树脂,有较强的利胆作用。
2、核桃
核桃中富含亚油酸,亚油酸有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形成的作用,进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故能
阻止胆石的形成。核桃中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胆汁成分,有利于胆石的排出。
3、乌梅
乌梅性温,味酸。具有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和开胃安蛔、涩肠止泻等功效,且能增进食欲、帮助消
化。主治久咳不止、久泻下痢、肠道及胆道蛔虫症。不仅有抗过敏作用,还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
促进胆汁排泄,对胆道结石有一定疗效。
4、赤小豆
赤小豆性微寒味甘酸,有健脾燥湿,消肿解毒的功效。
5、核桃
核桃富含亚油酸,亚油酸有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形成的作用,进而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故能阻
止胆石的形成。核桃中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可改善胆汁成分,有利于胆石的排出。
6、橙子
橙子中所含的维生素C含量很高,可以抑制胆固醇在肝内转化为胆汁酸盐,从而使胆汁中胆汁酸盐的
浓度下降,两者聚集形成胆结石的机会也就相应减少。
7、黑木耳
黑木耳有促进消化系统中各种腺体分泌的特性,可润滑肝内、外胆管,促进胆石排出。
8、白蒿
白蒿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的功效,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长年。白蒿还可治疗风湿寒热邪气,
热结黄疸等疾病。
(2)热邪风湿扩展资料:
胆囊炎患者注意事项
1、胆囊炎患者饮食以清淡少渣易消化为宜,忌食辣椒、洋葱、萝卜等刺激性强的食物。
2、忌少餐多量,应少量多餐,并多饮少油少盐的汤水,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3、忌食产气的豆类,以免加重腹胀。
4、少吃肥肉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以免刺激胆囊收缩引发疼痛。
5、避免吃纤维素含量高的果蔬,否则容易导致胆囊收缩,加重病情。
6、多喝白开水,远离甜饮料和甜食,有助于胆汁分泌,预防胆汁浓缩形成结晶堵塞胆囊和胆管。
3、痹症是什么?
痹症分很多种的,痹症的一种,痹症有湿痹,风痹,寒痹等,就是现代的关节炎,如风湿性关节炎等,说寒痹主要是病因及发病条件是受寒邪而引起的,血虚血瘀导致的痹症当然要治血养血,寒湿阻络就要通经络,气滞血淤就是活血化淤了,岂能一概而论?
有一本书你可以买一下《当代中医临症精华》其中旧有“痹证”专集。
中药处方(一)
【辨证】实热痹阻。
【治法】清热解毒,社湿宣痹。
【方名】退热通络汤1号。
【组成】双花45克,公英45克,生石膏45克,龙胆草30克,土茯苓30克,虎杖30克,生地15克,木通15克,赤芍15克,桃仁15克,蝉蜕15克,炙水蛭15克,乌梅10克,甘草10克,以嫩桑枝或鲜芦根适量煮汤代水。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张爱国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寒湿风邪阻于筋骨。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名】加减风灵汤。
【组成】海风藤15克,威灵仙9克,吊子风12克,苡仁15克,防风12克,豹皮樟9克,布渣叶15克,山楂肉12克,淮山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江世英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风寒湿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失畅。
【治法】活血祛风,散寒除湿。
【方名】三痹汤。
【组成】防风9克,羌活9克,秦艽9克,苡米30克,当归12克,制川草乌各4.5克,甘草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保朝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寒湿之邪侵袭,流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治法】祛风行湿,清化郁热。
【方名】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
【组成】桂枝9克,麻黄9克,防风9克,附片9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甘草15克,生姜15克,白芍30克,知母30克,石膏30克,黄柏30克,薏米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唐祖宣方
4、糖刺果功效主治什么?
糖刺果的其他名称:金樱子, 藤勾子, 螳螂果, 刺橄榄, 刺兰棵子, 山鸡头子, 金樱, 金英子, 金因子, 金婴子, 刺梨木, 刺榆子, 金罂子, 糖莺子, 蜂糖罐, 槟榔果, 金壶瓶, 糖橘子, 黄茶瓶。
功能主治
固精缩尿,涩肠止泻。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
①《别录》:止遗泄。
②《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
③《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
④《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仲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
⑤《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或熬膏。
注意
1.有实火、邪热者忌服。
2.《医学入门》:中寒有痞者禁服。
3.《本草经疏》:泄泻由于火热暴注者不宜用;小便不禁及精气滑脱因于阴虚火炽而得者,不宜用。
附方
①治梦遗,精不固:金樱子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子服。(《明医指掌》金樱子膏)
②治小便频数,多尿小便不禁:金樱子(去净外刺和内瓤)和猪小肚一个。水煮服。(《泉州本草》)
③治男子下消、滑精,女子白带:金樱子去毛、核30克。水煎服,或和猪膀胱,或和冰糖炖服。(《闽东本草》)
④治白浊:金樱子(去子洗净捣碎,入瓶中蒸令热,用汤淋之,取汁慢火成膏)、芡实肉(研为粉)各等分。上以前膏同酒糊和芡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吞,食前服。一方用妇人乳汁丸为妙。一方盐汤下。(《仁存堂经验方》水陆二仙丹)
⑤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涩精气:金樱子,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擘为两爿,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寿亲养老新书》金樱子煎)
⑥治久虚泄泻下痢 金樱子(去外刺和内瓤)30g,党参9g。水煎服。(《泉州本草》)
⑦治久痢脱肛:金樱子(去刺、仁)一两,鸡蛋一枚炖服。(《闽东本草》)
⑧治阴挺:金樱果(去内毛和种子)一两。水煎服。(《闽东本草》)
⑨补血:金樱子(干了,擦刺令净,捶碎去子,切焙)、缩砂(砂仁)一半。蜜丸梧子大。空心,酒或盐汤下五十丸。(《朱氏集验医方》金樱子丸)
⑩治精滑梦遗、小便后遗沥 金樱子、鸡头肉各一两,白莲花蕊、龙骨煅各半两。上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古今医统》金樱子丸)
⑾治男子遗精 金樱子90g,山黄精120g(九蒸九晒),鲜猪精肉120g,加水炖,去渣,取汤及肉,分两次服,每日服1剂。(《吉水草药汇编》)
⑿治尿频遗尿 金樱子9g,桑螵蛸9g,莲须9g,山药12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⒀治子宫下垂 金樱子、生黄芪各30g,党参18g,升麻6g。水煎服。(《安徽中草药》)
⒁治久咳 鲜金樱子90~120g,水煎,早、晚饭前各服1次。(《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⒂治失眠多梦 金樱子15g,盘柱南五味子9g,铁扫帚9g,叶下珠9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烫火伤 鲜金樱子果实煎取浓液,涂抹患处。(《福建中草药》)
⒄金樱子膏:金樱子100克,蜂蜜200克。先将金樱子洗净,加水煮熬,两小时沏出汤后再加水煮,如此四次,榨汁。将四次汤合,继续煮熬蒸发,由稀转浓,加入蜂蜜拌匀,冷却后,去上沫即可。功效 补肾益精。适用于肾气亏虚引起的梦遗滑精,遗淋白浊,小便不禁,女子带下,并伴有眩晕、失眠、盗汗等症者。
5、风湿的病理原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类风湿的病理病机是什么?
一.邪气偏胜致病:
因风、寒、湿、热、寒热、痰、淤等病邪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皆属实证范畴。临床上既可单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并致病。其病邪总以邪阻络脉常见。
1.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善动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约有70%的病人因风邪伤害而致病。一般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或间歇后的再发时,易见到风邪侵害的表现。
2.湿邪致病: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湿气重者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体困着疼痛,经久难愈,乃是湿邪致病的特征。气候潮湿或涉水作业,多可导致湿邪致痹。临床上湿邪多与风、寒、热相兼为病。
3.寒邪致病: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痛。寒邪致病多关节疼痛剧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温、形寒,逢阴寒之气则痛著。临床上单纯寒邪致病并非少见,但与湿邪相合为病更为多见,亦可与风邪相兼为病。
4.热邪致病:热为阳邪,多以关节灼痛、肿胀红赤、恶热为主要表现。每因感于外界阳热之邪;或素体阳盛,又感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致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热盛郁久,则发为火毒,其症状加剧,证情险恶,俗云“白虎历节”以名其证,根据热盛所极之变,实为“火毒痹”之证。
5.湿热致病:初发既具湿热表现者为感受自然界的“湿热”之邪,此病不是两种邪气相加而致,而是一种单独的邪气,即“湿热”之邪。
6.寒热致病:初发即具寒热表现者为感受自然界的“寒热”之邪,此病不是两种邪气相加而致,而是一种单独的邪气,即“寒热”之邪。
7.痰浊致病:在类风湿中晚期多可见到痰浊之证,痰邪大多来源于津伤和湿聚,津伤有寒邪凝浊和热邪灼炼而成;湿聚有外湿浸渍壅盛和内湿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类风湿中晚期多可见到淤血之证,淤血的生成,可见于寒湿痰浊痹阻、气滞失运、阳虚寒凝等因素,以致络道不通而发病,则可见“淤痹”。淤痹多以关节、肌肉刺痛,肢体麻木,淤斑为主要表现。
二.正气虚衰致病:
因脏腑虚弱、气血阴阳不足等正气虚衰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皆属虚症之畴,统称为“虚痹”。其病机总以气血阴阳不足,致脏腑形体的络脉失养所致。
1.脏虚致病:脏腑虚弱不足,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肾虚较为常见。
(1)先天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肾精素亏,骨络失充,骨节失于奉养,则发生病变。
(2)后天虚劳损伤:由于房劳、产伤;长期劳累,抗邪力下降;饮食不节,久之伤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养等,均可导致关节、肌肉、筋膜的病变。
2.气血虚损致病:由于脾虚气化不足,或久劳气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失血之后,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不能充养络脉,以致皮、肉、筋、骨和脏腑失养,而发生“气血虚痹”。
6、风湿病症的种类你了解吗
1、热痹:这种风湿病症的特点概括为一个字就是热,无论是风湿患者的发病机理还是风湿患者的病症表现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热的特点。这种类型的风湿病症的发生以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为主,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点。因热为阳邪,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等症。
7、皮肤过敏怎么引起的
8、现代医学如何解释风湿病的病理成因?
1.免疫反应:机体对外源性或内源性抗原物质直接或通过巨噬细胞呈递的刺激,使相应T-细胞活化,部分T-细胞产生大量多种致炎性细胞因子造成各类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破坏;部分T-细胞再激活B-细胞,产生大量抗体,直接或与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使组织或器官受到损伤或破坏。此外由单核细胞产生的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如MCP-1)等,也可参与炎症反应。大部分风湿性疾病,或由于感染产生的外源性抗原物质,或由于体内产生的内源性抗原物质,可以启动或加剧这种自身免疫反应,血清内可出现多种抗体。
2. 遗传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证明一些风湿性疾病,特别是结缔组织病,遗传及患者的易感性和疾病的表达密切相关,对疾病的早期或不典型病例及预后都有一定的意义;其中HLA(人类组织白细胞抗原)最为重要。
3. 感染因素:根据多年来的研究阐明,多种感染因子,微生物产生的抗原或超抗原,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或启动免疫反应。
4. 内分泌因子:研究证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调、与多种风湿病的发生有关。
5. 环境与物理因素:如紫外线可以诱发SLE 。
6. 其他:一些药品如普鲁卡因酰胺,一些口服避孕药可以诱发SLE和ANCA阳性小血管炎。
中医认为类风湿的病理病机是什么?
一.邪气偏胜致病:
因风、寒、湿、热、寒热、痰、淤等病邪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皆属实证范畴。临床上既可单一的病邪致病,又可相并致病。其病邪总以邪阻络脉常见。
1.风邪致病:风为阳邪,其性善动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约有70%的病人因风邪伤害而致病。一般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或间歇后的再发时,易见到风邪侵害的表现。
2.湿邪致病: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湿气重者为著痹。著,不易消除之意。肢体困着疼痛,经久难愈,乃是湿邪致病的特征。气候潮湿或涉水作业,多可导致湿邪致痹。临床上湿邪多与风、寒、热相兼为病。
3.寒邪致病: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痛。寒邪致病多关节疼痛剧烈,痛位固定,伴四肢不温、形寒,逢阴寒之气则痛著。临床上单纯寒邪致病并非少见,但与湿邪相合为病更为多见,亦可与风邪相兼为病。
4.热邪致病:热为阳邪,多以关节灼痛、肿胀红赤、恶热为主要表现。每因感于外界阳热之邪;或素体阳盛,又感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致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热盛郁久,则发为火毒,其症状加剧,证情险恶,俗云“白虎历节”以名其证,根据热盛所极之变,实为“火毒痹”之证。
5.湿热致病:初发既具湿热表现者为感受自然界的“湿热”之邪,此病不是两种邪气相加而致,而是一种单独的邪气,即“湿热”之邪。
6.寒热致病:初发即具寒热表现者为感受自然界的“寒热”之邪,此病不是两种邪气相加而致,而是一种单独的邪气,即“寒热”之邪。
7.痰浊致病:在类风湿中晚期多可见到痰浊之证,痰邪大多来源于津伤和湿聚,津伤有寒邪凝浊和热邪灼炼而成;湿聚有外湿浸渍壅盛和内湿停蓄而致。
8.淤血致病:在类风湿中晚期多可见到淤血之证,淤血的生成,可见于寒湿痰浊痹阻、气滞失运、阳虚寒凝等因素,以致络道不通而发病,则可见“淤痹”。淤痹多以关节、肌肉刺痛,肢体麻木,淤斑为主要表现。
二.正气虚衰致病:
因脏腑虚弱、气血阴阳不足等正气虚衰所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皆属虚症之畴,统称为“虚痹”。其病机总以气血阴阳不足,致脏腑形体的络脉失养所致。
1.脏虚致病:脏腑虚弱不足,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常见的一种发病原因,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以肾虚较为常见。
(1)先天禀赋不足:由于先天不足,肾精素亏,骨络失充,骨节失于奉养,则发生病变。
(2)后天虚劳损伤:由于房劳、产伤;长期劳累,抗邪力下降;饮食不节,久之伤及脾胃;精血暗耗,肝失所藏,筋失所养等,均可导致关节、肌肉、筋膜的病变。
2.气血虚损致病:由于脾虚气化不足,或久劳气血暗耗,或大病久病之后,或失血之后,均可导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足,不能充养络脉,以致皮、肉、筋、骨和脏腑失养,而发生“气血虚痹”。
转自医械维修论坛
望采纳
9、风湿病的治疗用哪种方法好
风湿、类风湿治疗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张仲景金贵要略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10、怎么调理才能改善痛风
痛风目前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正气不足是其发病的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等邪则是本病的外因。病位在肌肉、关节与筋骨。主要病机为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调理以扶正祛邪,祛风散寒,利湿清热,活血通络为主。
现代中药蜡疗中蕴含中药成分,诸药合用温热作用较深又较强,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使中药有效成分到达患处,可促进嘌呤代谢,又可有效地缓解症状。
其次内调茶饮方需要:土茯苓、粉萆薢(bì xiè)、炒薏米各30g。 做法 :将上三味药加1500毫升水,煲30分钟,装到保温杯里,可以喝一整天。
两者相搭配效果可是不容小觑的。因中药蜡疗外敷可促进嘌呤代谢,又可有效地缓解症状,代茶饮内服可以预防和缓解痛风疼痛,一定要坚持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