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熊猫古代叫什么名字?有描写熊猫的古文古诗么?
古时候大熊猫也被称为“食铁兽”,没有描写熊猫的古诗。
汉·东方朔《神异经》:“南方有兽,名曰啮铁。”
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
别 名:花猫,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猛豹,猛氏兽,食铁兽,大猫熊,熊猫,貔貅,白熊,黑白猫,猫熊。
大熊猫的近代名称(即中国国内通行的中文名称),最初定名本叫猫熊或大猫熊,意思是它的脸型似猫那样圆胖,但整个体型又像熊。
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文的书写方式是直书,认读是自右到左,而改为横书后则从左到右,当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馆展出时说明标题用横书,名猫熊,而当时参观者习惯了直书自右到左的认读,误认为熊猫。
(1)风湿草别名扩展资料:
在距今约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时期,地球上就已经有了大熊猫的足迹。当时的大熊猫是现在的大熊猫之先祖,它们的身体只有现在大熊猫的一半,被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命名为“始熊猫”。
始熊猫是由拟熊类动物演变而来的,外表如同肥胖的狐狸,以食肉为主,生活在云南元谋和禄丰地区的热带森林边缘。
据《史记·五帝记》中记载,在4000多年以前,黄帝率领自己的部落在阪泉(今河南逐鹿县)大胜炎帝及其部落,取胜的秘诀就是因为他们利用了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大军。
在3000多年前的《尚书》和《诗经》中也明确记载着貔貅皮(大熊猫皮)是给皇帝进贡的珍品。当时的人们认为貔是一种像虎豹一样威武的猛兽,他们希望勇士像貔貅一样勇敢,连军队打仗时都打着“貔”和“貅”的旗号,以震军威。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山海经》把大熊猫记述得诡秘化了,竟然认为大熊猫牙齿锋利,能够嚼食铜铁,把它们叫成“食铁兽”。
2、三月三,煮鸡蛋 这个习俗怎么来的
去关注TA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3、曼陀罗花的别名
1,曼陀罗:又叫曼荼罗、满达、曼扎、曼达、醉心花、狗核桃、洋金花、枫茄花、万桃花、闹羊花、洋金花、大喇叭花、山茄子等。
2,曼陀罗花不仅可用于麻醉,而且还可用于治疗疾病。其叶、花、籽均可入药,味辛性温,有大毒。花能去风湿,止喘定痛,可治惊痫和寒哮,煎汤洗治诸风顽痹及寒湿脚气。花瓣的镇痛作用尤佳,可治神经痛等。叶和籽可用于镇咳镇痛。由于曼陀罗花属剧毒,国家限制销售,特需时必经有关医生处方定点控制使用。
4、莴笋的种植技术
播种时间
春莴笋,12-3月大棚育苗,2月中旬至3月下旬露地育苗。夏莴笋,4-5月上中旬露地栽培,5月下旬至7月利用遮阳网覆盖,直播或高密度栽植。秋莴笋,7-9月利用遮阳网覆盖播种,育苗移栽。越冬莴笋,10-11月露地育苗。
种植技术
一、种子处理:
在5-9月播种的,由于炎热高温,种子发芽困难,播种前需低温催芽。即将种子在凉水中浸泡6-7小时 后用湿布包好在20-25℃处催芽至80%种子露白。或用凉水将种子浸泡1-2小时,用湿布包好,置于井下离水面30厘米处,每天淋水1-2次,3-4天即可发芽,也可将种子浸泡24小时后,用湿布包好,放在冰箱或冷藏柜内,在-3~-5℃下冷冻24小时,然后放在凉爽处,2-3天即可发芽。
二、整土
选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作苗床,播前5-7天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千克或复合肥500千克作基肥。在整地前施入后深翻,整平整细,盖上塑料薄膜等待播种。
三、播种:
1.春莴笋,大棚育苗播种时,先揭开苗畦上薄膜,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种子掺在少量的细沙或细土中拌匀后撒播。10平方米苗床播种子25-30克。播后覆土0.30-0.50厘米,盖严薄膜,夜间加盖遮阳网或草苫保温。露地育苗加盖小拱棚。
幼苗出土前,晚揭早盖覆盖物,不通风,提高床温。幼苗出土后,适当通风,白天保持床温12-20℃,夜间5-8℃。遮阳网早揭晚盖,2-3片真叶时间苗1次,苗距4-5厘米。移栽前5-6天,加大通风炼苗。
2.夏莴笋选阴天播种。4-5月上中旬播湿籽盖薄膜,出苗后撤去。5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用小拱棚或平棚覆盖遮阳网至出苗或2片真叶。大雨天用遮阳网覆盖防雨水冲刷。10平方米播种5-10克。2片真叶前间苗1次,4-5片真叶时间苗1次,苗距10厘米。
健壮苗还可按株行距10厘米左右高密度栽植。每次间苗、定苗和移栽缓苗后,结合浇水施腐熟稀粪水。雨天清沟排渍,定植前15天左右浇1次0.50%尿素水。定苗或移栽后25天左右,可陆续采收嫩株上市。
3.秋莴笋播前先将床浇湿浇透,播后浇盖1层3-4成浓度的腐熟猪粪渣及覆盖1层薄稻草,或覆盖黑色遮阳网,播发芽籽或湿籽。出苗前双层浮面覆盖在苗床土上,出苗后盖银灰色遮阳网。早晚浇水肥,保持床土湿润,及时除草间苗。
(4)风湿草别名扩展资料:
夏季莴笋高产技术
夏莴笋根浅、吸收能力弱,加之夏季植株生长迅速、需肥水较多,故田间管理应重施肥水,以利植株长势繁茂。在幼苗活棵后,间隔3-5天结合浇水追施一次稀粪水,并连喷3次蔬菜壮茎灵,以提高植株吸水吸肥能力、促使莴笋杆茎粗壮、叶色鲜嫩、高产优产。
莴笋是喜阴冷作物、不耐高温,夏季种植需选择耐热、不易抽苔、抗病、高产的品种,并在下种前浸种催芽处理,可将种子用冷水浸泡8-12小时,待种子吸水率达70%至80%时用湿纱布包好,保持4-5℃低温、处理24-28小时后,置于15-20℃适温条件保湿催芽,经2-3天大部分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播后适时喷洒新高脂膜可保墒、活化表层板结密度,提高出苗率。
夏季莴笋的收获期也是抽苔最迅速的时期,若不及时采收会造成植株抽苔后品质变硬、甚至中空的情况,极大影响莴笋的产量与品质;故采收莴笋需做到及时采收,当莴笋主茎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叶尖相平时,为收获适期,采收前10天禁止使用农药。
定植与管理
定植时,选择排水条件好的壤土,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4000-5000千克。深翻整平,做成1.20-1.50米宽的高畦。起苗前,先将苗床浇水。
春莴笋,苗龄25-30天,5-6片叶时定植,株行距20厘米×27厘米,深度以埋到第一片叶柄基部为宜,栽后浇压蔸水。以叶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地膜覆盖栽培的,底肥一次施足,并盖好地膜,雨天排水防渍。大棚和露地栽培,选晴暖天气中耕1-2次,适时浇水追肥,前期淡粪勤浇,保持畦面湿润,植株基本封垄时,可嫩株上市。以茎为产品的,每亩浇施尿素15千克1-2次。
秋莴笋,苗龄25天定植,株行距25厘米×(30-35)厘米,以嫩株上市,株行距15厘米×20厘米。选阴天或下午定植后,及时浇压蔸水,并利用大棚、小拱棚或平棚覆盖遮阳网,缓苗后撤去。少中耕、浅中耕,淡粪勤浇,保持土壤湿润,在植株封垄期前后,每亩施3-4成腐熟人畜粪3000-4000千克或15千克尿素2-3次。
越冬莴笋,苗床底肥不宜过足。苗龄40天左右采用地膜覆盖定植,株行距(30-35)厘米×(30-40)厘米。成活后追施1-2次淡粪水,如翌年以成株上市,越冬前应注意炼苗,不宜肥水过勤,防止苗期生长过旺,冰冻前重施1次防冻肥水。翌春及时清除杂草,浅中耕1次,追肥浓度由小到大。茎基开始膨大后,追肥次数减少,浓度降低。采用地膜和大棚栽培的,要施足底肥,注意通风管理。
采收、采种
在茎充分肥大之前可随时采收嫩株上市。当莴笋顶端与最高叶片的尖端相平时为收获莴笋茎的适期。秋莴笋为了延长上市期,延迟采收,可采用在晴天用手掐去生长点和花蕾,或莲座期开始,每隔5-7天喷350-500毫克/千克矮壮素2-3次,或在基部肥大时每隔5天喷2500毫克/千克青鲜素2次。
莴笋采种以越冬的春莴笋留种为好,留种株品种间隔离1000米左右。选留生长健壮,具有本品种特征特性的植株,间拔以后,保持株行距33厘米以上见方,去掉老叶,增施肥水、培土,促侧枝生长。开花时适当摘除部分枝,插支柱防倒伏,花期不能缺水,花谢后减少灌水,开花后20-25天,种株叶片正常发黄,种子呈褐色或银灰色,生白色冠毛时,及时采收。
病害防治
一、灰霉病
该菌为害叶片和茎,叶片病斑初呈水浸状,扩大后呈不规则形灰褐色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霉。茎部染病先在基部产生水浸状小斑,扩大后茎基部腐烂并生灰褐色或灰绿色霉层。高温干燥,病株逐渐干枯死亡; 潮湿条件下,病株从基部向上溃烂。
病原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出菌丝体,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最适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94%左右。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喷洒50%溶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28%灰霉立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灰霉菌核净悬浮剂1200倍液,或65%万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扑海因等。各药剂交替使用。视病情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
二、霜霉病
是莴笋的主要病害。春莴笋、秋莴笋均有发生,尤以春季莴笋受害较重,在春莴笋封行时最易发生。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先在近地面叶片上出现近圆形或多角形的淡黄色病斑,叶背面长出白霉。随后,病斑变褐色,连成一片,全叶变黄枯死,并迅速蔓延至全株。数天以后,全田植株受害,一片枯黄,严重时可绝收。
病菌在土壤中或秋播莴笋上越冬,种子上也可带菌。一般在春季和秋季阴天气温较低、多雨、多露、多雾、光照少,品种单一、抗病性差、底肥不足、密度过大、通风和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1、农业措施防治:选用抗病品种;轮作;适当控制栽植密度: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加强苗期水肥管理,开沟排水,灌水施肥采用沟灌等以降低田间湿度。莲座期及时预防,收获后清除病残体等。
2、用种子重量的0.3%药剂拌种。也可用25%瑞毒霉(25%甲霜灵)或50%的福美双、甲霜灵锰锌等药剂拌种。
3、药剂防治:应该在发病初期就喷药,选用药剂和兑水比例: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1斤兑水1700斤,霉克多66.8%可湿性粉剂1斤兑水700斤,25%甲霜灵1斤兑水500斤、40%乙磷铝1斤兑水250斤、64%杀毒矾1斤兑水400斤、48%瑞毒锰锌1斤兑水500斤、72.2%普力克水剂1斤兑水600-800斤、双露1斤兑水600斤、菌可得1斤兑水1000斤。
常用药百菌清、杀毒矾、乙膦锰锌、瑞毒霉等也有作用。兑水喷雾,隔7-10天1次,连续3-4次。喷药以叶背为主。药剂应交替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
三、病毒病
莴笋染病后一般表现为花叶,严重的矮缩并黄化。汁液和桃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
防治方法:
注意防治蚜虫,选用艾美乐、辟蚜雾等进行防治。或用金毒冠1000倍液防治、或50%多菌灵10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5、中医药方,这个药治疗什么?
脚心部位是人体反射区是最多的位置,如果经常搓脚心的话可以间接的按摩血脉,能起到活经通络,安神及补脑、益肾的作用,据统计很多人都反应按摩几天睡眠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6、乌头功能是治什么?
乌头的功效: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有大毒,别名:草乌、附子花、金鸦、独白草、鸡毒、断肠草、毒公、奚毒等。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冶风庳,风湿神经痛。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治大汗之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以及风寒湿痛、脚气等症。
别名:草乌、附子花、金鸦、独白草、鸡毒、断肠草、毒公、奚毒等。
乌头: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一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病作痛等,需炮制后方可内服。生乌头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用作止痛剂。
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痹痛,关节疼痛,心腹冷痛,麻醉止痛。
乌头的作用:
乌头为散寒止痛要药,既可祛经络之寒,又可散脏腑之寒。然其有大毒,用之宜慎。
适应症:乌头能散经络之寒而止痛,适用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如乌头汤治历节病,散脏腑之寒而止痛,适用于寒邪所致心腹疼痛,如第九篇乌头赤石脂丸治心痛,第十篇赤丸治腹满痛,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痛。
乌头除单独为方外,多与它药配伍使用。有相辅相成配伍者,如乌头赤石脂丸,方中大辛大热之乌头为主药,逐寒止痛,与大辛大热之附子、蜀椒、干姜合用,相辅相成,以加强其温阳逐寒止痛之力;也有相反相成配伍者,如治寒饮上逆腹痛的赤丸方中,乌头与相反药半夏同用,相反相成,以增强散寒化饮降逆之功。
7、凤仙花扦插有什么方法
凤仙花扦插的方法:
在剪取插穗的时候,一般是剪下带顶芽的,因为顶芽的生长使比较快的,生根的速度也很快。有3-5个节的枝条来进行扦插,长度约在5——10cm,下半部分的叶子都摘掉。
准备口径在7.5cm的花盆,装上珍珠岩,注意不要装满,然后将插条插进土壤里面。一盆可以扦插3-5枝。
扦插后,可以用保鲜膜将盆口覆盖住,有利于扦插生根。一般扦插后2-3周就可以生根,此时可以进行移栽定植了。
在进行移栽定植的时候,将花盆里面装上土壤,然后将植株放进去,填满土土壤压实。注意,在定植后是可以进行摘心的,塑造良好的株型。
凤仙花,别名: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为双子叶植物纲、牻牛儿苗目、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花卉,全株分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因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又名金凤花。
凤仙花的身体有根、茎、叶子、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花颜色多样,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紫等多种颜色,花瓣或者叶子捣碎,用树叶包在指甲上,能染上鲜艳的红色,非常漂亮,很受女孩子的喜爱。
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茎及种子入药。茎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效,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
8、蒲公英草的长相是什么样?
根圆锥状,表面棕褐色,皱缩,叶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基部渐狭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花葶上部紫红色,密被蛛丝状白色长柔毛;头状花序,总苞钟状,瘦果暗褐色,长冠毛白色,花果期4~10月。
如图:
蒲公英,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8)风湿草别名扩展资料: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条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20个以上,优良品种单株开花数量可高达20个以上,开花后经13~15天种子即成熟。
花盘外壳由绿变为黄绿,种子由乳白色变褐色时即可采收。切不要等到花盘开裂时再采收,否则种子易飞散失落损失较大。
一般每个头状花序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大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2克左右,小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0.8~1.2克左右。
参考资料:蒲公英-网络9、滇重楼与华重楼,区别在哪里,哪种效益高?
一、来源区别
1、华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
2、滇重楼:为宽瓣重楼的干燥根茎。
二、产地分布的区别
1、华重楼
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等省区。
2、滇重楼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区。
三、两种重楼的性状鉴别
华重楼根茎呈类圆柱形,有的略扁,长3~10cm,直径1.3~3cm,顶端中部较膨大,末端渐细。表面淡黄棕色至黄棕色,具斜向环纹,环节突起不明显,节间长1.5~5mm,顶端较中部稀疏,末端较密,并有不规则纵向皱纹,上侧有半圆形或椭圆的茎痕,直径0.6~1.1cm,略交错排列,其两边多少缢缩成结节状,凹陷内可见圆点状维管束残基;下侧有稀疏的须根痕及少数残留淡黄色的根;膨大顶端具凹陷的茎残基或芽痕,周围包绕淡黄色的残余叶鞘,有的环节可见鳞叶。质较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粉质,少部分角质化,常可见晶束亮点。气微,味苦。
滇重楼根茎呈类圆柱形,多较平直,少数弯曲,长4.5~12cm,直径1.2~6cm。表面呈黄棕色,少数灰褐色,较平滑,环节较稀疏,突起不明显,节间长0.5~5mm;茎痕半圆形或扁圆形,直径0.5~1.3cm,呈不规则排列。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粉质,或角质样。无臭,味微苦微辛。
四、两种重楼及不同种类的快速鉴别要点
华重楼与滇重楼两者虽极为相似,但滇重楼较华重楼粗而长,断面多粉质、味微苦辛;而华重楼断面常可见品束亮点、味苦而稍有差异耳。
其余多种类似品形状颇似上两种,但有差异。有的稍细短,有的较粗长,有的环节排列、茎痕大小形状各有不同、等等,遇有上述形状有异品,可参照文字辨识。
(9)风湿草别名扩展资料:
华重楼为重楼属,黑药花科植物,是一种中药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用于疔肿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仆伤痛、惊风抽搐。
滇重楼,别名独角莲,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茎高20-2500px,无毛,常带紫红色,基部有1~3片膜质叶鞘抱茎。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之功效,用于痈肿、咽喉肿痛、毒蛇咬伤、跌打伤痛、惊风抽搐等症。
10、阳藤根别名叫什么?
伸筋藤,别名春根藤、穿根藤,是防己科植物中华青牛胆的茎。它,主治关节痛、风湿四肢痛、腰痛、足根酸痛等。分布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全年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