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现将行、痛、着、热痹的主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细辛、桂枝。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
2、关节风湿痛中医怎么治疗?
早期症状表现
1.发热
风湿病的常见早期症状表现为低热、中等度发热、高热,往往可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一般无寒颤,抗生素无效,同时有血沉块的表现。
2.疼痛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的疼痛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
四神煎
四神煎在临床上是治疗类风湿非常有效的一个药物。
第一味:生黄芪
在临床上治疗风湿病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方面补气祛邪,另一方面还有利水消肿的情况。
能够明显缓解因风湿导致的关节肿胀的问题。
第二味:金银花
清热解毒,风湿类风湿的发病与热邪密切相关,容易发展成毒邪,使用金银花能够很好地清热解毒。
第三味:石斛
能够健脾益气,养阴、清退虚热。
第四味药:远志
远志具有一定的安神作用,还具有化痰的作用。
第五味:川牛膝
川牛膝的活血力量非常好,血脉畅通,缓解疼痛效果明显。
川牛膝也能够补肝肾。
这五味药组成的方子集补气、利水、清热、解毒、养阴、健脾、安神、祛痰、活血和补益更伤神于一炉,五味药各司其职,攻补有道,临床上作为类风湿的一个专方应用较广。
类风湿在临床上有不同得类型,用药也是不一样的
针对上肢肿:像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这些以上肢肿痛为主中医上常用一些祛风的药,像:羌活、秦艽、防风、姜黄作为专药的治疗。
针对下肢肿:例如膝盖、踝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足部的疼痛等,临床上以清热利湿的专药为主,如独活、苍术、黄柏、川牛膝等等。
针对内脏的受累:可以用些黄芩、浙贝、全瓜蒌、桔梗。
针对心血管受累:可以用丹参、当归、桃仁等。
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可以加一些,血余炭、仙鹤草、阿胶等。
针对一些神经周围病变突出疾病:可以选择一些走窜性比较强的虫类药,像全虫、蜈蚣等等。
3、什么中药方子在风湿疼痛方面效果最好
风湿、类风湿治疗痹症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病症之一,是以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组全身性病变症候群。其临床表现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寒湿侵及人体,留注关节,阻遏经脉,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
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急,侵及大关节,反复发作。多与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多为青少年,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链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质酸酶均阳性。以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红肿热痛为特征,活动期过后,受累关节不遗留病理性损害,如治疗失宜,可累及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起病慢,首侵小关节或脊柱,可造成关节变形,骨质损害,类风湿因子阳性。病情缠绵,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可伴有消瘦、贫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状。后期因关节变形僵硬,身体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张仲景金贵要略教学视频指出:
中医的历节病,起因都是肝肾两虚,病在筋骨之间游荡,类似于西医的痛风、风湿病。临床上,按照症状分为三种:
(1)风痹,症状是又麻又痛:风湿相抟,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甘草附子汤主之。
(2)血痹,症状是麻而不痛: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症,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3)历节,症状是但痛不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针对膝盖痛。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毒性大,严格按照要求制作使用,心脏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询中医师。
4、中医确诊风湿的保证是什么
中医上根据痹症的不同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虚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无定,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为剧烈,遇寒则加重,得热而痛减,昼轻夜重,关节无法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玄紧。
3. 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于酸痛,痛处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如天气阴雨症状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多发热恶风,汗多,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 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5、风湿头痛的中医治法是什么?
[治法]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止痛。
[常方]羌活胜湿汤。
[方义]方中羌活、独活祛风湿,利关节;防风、藁本祛风除湿,发汗止痛。
川芎活血,祛风止痛;蔓荆子治头风疼痛;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具有祛风胜湿之效。
[处方]羌活15克,独活12克,白术10克,菊花10克,枳壳10克,川芎18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薄荷6克,荆芥1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去滓,每日1剂,早晚食后大温服。
[加减]纳呆胸闷者,加厚朴10克,陈皮6克;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10克。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便溏,可加苍术、厚朴、陈皮等燥湿宽中。若恶心呕吐者,可加生姜、半夏、藿香等芳香化浊,降逆止呕。若见身热汗出不畅,胸闷口渴者,为暑湿所致,宜清暑化湿,用黄连香薷饮加藿香、佩兰等。
6、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风湿性多肌痛通常只影响50岁以上的老人,并且女性患者比例是男性的两倍。这种炎性疾病与免疫系统疾病联系在一起,并有遗传倾向。由于与炎症反应存在紧密联系,治疗方法都是基于消除炎症和疼痛。1 . 风寒湿证。主症:症状较轻,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痛处冷或如湿状,或疼痛无定处,晨僵,常因天气变化而加剧,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逐湿。治疗秘方:风湿性多肌痛1号。2 . 邪郁日久,化热伤阴证。主症:周身上下疼痛沉重,胸闷不适,甚则发热, 口干口苦,局部关节或有红肿,小便黄,舌淡红,苔黄腻,脉滑或细数。治法:清热通络,散寒除湿。治疗秘方:风湿性多肌痛2号。3 . 肝肾阴虚,正虚邪恋证。主症:痛势绵绵,腰酸膝软,神疲乏力,晨僵,头昏眼花,小便清长,耳聋,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治法:滋补肝肾,通络止痛。治疗秘方:风湿性多肌痛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