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祛风湿解表

祛风湿解表

发布时间:2020-11-24 11:09:13

1、请解释中药中的”辛凉解表”与“疏风解表”

辛凉解表
治疗学术语。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症。常用药物有薄荷、荆芥、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蔓荆子等。代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
疏风解表
疏风,治法之一。指用祛风解表药疏散风邪的治法。风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故解表必须疏风。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的含义http://ke.baidu.com/view/1062175.html?tp=1_11
表证的含义http://ke.baidu.com/view/349014.html?tp=2_11

2、化湿药中有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作用的药物是( )。

【答案】E
【答案解析】猪苓、茯苓、茵陈为利湿药,有利尿通淋、消水肿、除水饮、止水泻的功效。藿香、苍术为化湿药,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痛,解表邪,除湿滞;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因此,答案选E。

3、什么是“疏风解表”?

疏风解表疏风,治法之一。指用祛风解表药疏散风邪的治法。风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故解表必须疏风。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芷等。

4、化湿药中有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作用的药物是(  )

【答来案】E
【答案解析】苍术自性辛、苦,温,入脾、胃经,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本品气香辛烈,性温而燥。治湿困脾胃、运化失司、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寒草少、腹痛泄泻,用苍术一厚朴,配陈皮、甘草等;辛温解表,祛风湿,治关节疼痛、风寒湿痹,常配独活、秦艽、牛膝、薏苡仁、黄柏等。因此化湿药中有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作用的药物是苍术。

5、解表,清热,利水,祛风,祛寒,燥湿分别是什么意思

解表药
外感表证,解表为先.
表证辨寒热,用药分温凉.
辛温以发散风寒.辛凉以疏解风热.
麻黄散风寒而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荆芥发表驱风,初起疮疡并治.
防风驱风胜湿,肢体疼痛能疗.
羌活驱风除湿以通痹,
苏叶利气和中而宣痰.
蝉蜕宣表透疹.解痉退翳.
薄荷疏风解表.利膈清咽.
蔓荆子疏风以清头目.
牛蒡子泄热而利咽喉.
宣表清络以桑叶,
疏风明目用菊花.

清热药
里热之证,用药当清.
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
泻火.救津.解毒.治证不同
石膏清胃经高热烦渴,
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
黄连泻心,苦燥湿而寒胜热.
黄芩泻肺,上凉膈而下清肠.
栀子泻三焦湿热之蕴结,
黄檗泻肝肾壮火之有余.
元参咸寒,软坚增液,
生地甘寒,凉血救津.
赤芍药.牡丹皮,凉血热以祛瘀,
白薇草.地骨皮,
退虚热而除蒸.
清热解毒银花为先,
透热散结连翘为良.
毛冬青活血通脉宜首选,
穿心莲清热燥湿用为先.
解暑湿以莲叶,
透暑风用青蒿.
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
才能切合兵器,药皆中肯.

柴胡和解少阳之枢,疏肝解郁.
葛根透解阳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里和,治当慎始.

泻下药

实热可下,
实水可功.
便秘津枯,
只宜润滑.
大黄苦寒泻热,
泄气血而推陈致新.
芒硝咸寒软坚,
攻燥实而逐积清肠.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养润肠.
甘遂泻水逐饮而解毒.
牵牛峻利二便兼杀虫.
用毒药以攻邪.
药量必须谨慎.

温里药

温热之药,用治里寒.
辨上中下三焦之寒,
别肺脾肾三经之治.
附子温肾回阳以救脱,
肉桂补命门火而祛寒.
治脾寒腹痛呕逆,以干生姜.
疗肝寒头痛吐沫,以吴茱萸.
小茴香治寒疝痛经脘腹胀.
高良姜疗脘痛呕吐胃中寒.
花椒温中杀虫,止骚痒;
丁香温中降逆,助肾阳.
荜荠温中散寒,降胃止呕逆,
胡椒温中止痛,消痰治癫痫.
辛温祛寒皆耗液,
阴虚阳亢总非宜.

理气药

气贵周流,逆滞则病。
气逆宜降,气滞宜行。
郁金理气活血,
香附解郁调经。
乌药顺气调中并可理疝。
木香调气行滞尤善治痢。
陈皮行气以健脾,青皮破气而疏肝。
厚朴除满兼降逆,枳实消痞而宽肠。
行气活血止痛以延胡索,
健脾和胃止呕以春砂仁。
川楝子泄肝气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气而宽中。
行气降逆也伤元,调气使平勿太过。

消食药

饮食不节,肠胃乃伤。
气滞食停,治宜消食。
山楂能消肉食之积,活血而化瘀滞;
神曲能消痰湿之滞,消食又解时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缓,麦芽消麦宽中回乳汁。
积滞日久便成疳,及时消导应注意。

止血药

血行脉中,以滋养百骸。
离经妄行,则流溢于外。
仙鹤草止血功捷,侧柏叶涩血效良。
茜根行瘀滞以止血,茅根治吐衄而通淋。
槐花清肠热、内治脏毒。
地榆疗血痢、外敷烫伤。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白及收敛止血又疗损伤。
须辨出血证之寒热虚实,再施止血药以温清补通。

活血祛瘀药

血属于阴,随气而行。
滞留脏腑经络,瘀血诸证由生。
丹参微寒,泄热而行瘀滞。
川芎温散,活血并去头风。
疗痈疮伤痛以乳香,治心腹瘀痛用灵脂。
桃仁偏于祛瘀并润肠,红花长于活血而通经。
益母草调经活血以利水,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脉。
祛瘀之品,性究攻伐,孕妇经多,不宜施用。

化痰止咳平喘药

痰之为患,随证求因.
辨寒热湿燥风之痰,
别温清燥润散之治。
半夏燥湿痰以降逆,
白前降肺气而止咳。
苏子降气化痰以平喘,
前胡清宣肺气而除痰。
竹茹清化热痰而止呕,
桔梗开提肺气以排痰。
久咳阴虚,
宜川贝母之清润;
痰火痈肿,
宜浙贝母之苦寒。
杏仁泄肺气以平喘,
杷叶降肺气而和胃。
紫苑润肺止咳,化痰力胜;
款冬温肺化痰,宁嗽功多。
治痰知其性质,
用药便可不差。

治风药(祛风湿、平肝息风药)

风分内外,药治不同。
外风宜散,内风宜息。
五加皮祛风湿以壮筋骨,
威灵仙宣经络而散风寒。
防己利关节,治热痹水肿。
木瓜舒筋络,疗湿痹拘挛。
独活胜湿祛风,并治腰膝痹痛;
秦九宣络疏风,兼除劳热骨蒸。
治风痹化湿浊以蚕沙,
疗热痹利关节用桑枝。
藁本治颠顶风痛,
白芷散头风肿疡。
白蒺藜散风热以止痒,
白附子祛风痰而解痉。
治抽掣痉挛以全蝎,
疗脐风口噤用蜈蚣。
双钩藤并疏肝经风热,
羚羊角长于镇痉息风。
白芍平肝养血以缓挛痛,
天麻柔润息风而止眩晕。
察风 病证候之因,
明风药性能之异。

化湿、利水渗湿药

水湿停聚,见证多端。
或为肿满吐泻,或为黄疸浊淋。
热化宜苦泄淡渗,寒化宜辛散温行。
佩兰消暑,化脾湿而辟浊;
藿香解表,止吐泻而和中。
茅苍术燥湿运脾兼发汗,
白豆蔻化湿行气而宽胸。
猪苓通水道以治淋浊,
茯苓导水气而益心脾。
木通导心火,并通乳汁。
车前清肝热,善明眼目。
泽泻渗湿热以利水,
薏仁除湿痹而排脓。
滑石解暑湿并善收湿,
茵陈清湿热以治发黄。
如果脾肾既弱,渗利应当慎施。

安神药

心神不宁,恍惚怔忡。
取质重以镇怯,用滋养以安神。
龙骨镇惊兼固脱,
牡蛎益阴并软坚。
酸枣仁治肝虚不寐,
柏子仁宁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诸药,
临证分别选用。

收涩药

药有收涩,滑脱所宜。
精滑尿频宜固肾,
泻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敛肺气而止喘咳,
山茱萸敛精气以补肝肾。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泻,
诃子肉敛肠以治失音。
浮小麦养心而安神,
麻黄根止汗而力专。
桑螵蛸涩精止遗,固肾效著;
乌贼骨止带调经,胃痛能医。
如无实邪存在,收涩之药可投。

#11 补虚药

补虚药

虚证宜补,先辨阴阳。
阴虚补之以甘润,
阳虚补之以甘温。
女贞子平补肝肾,
旱莲草凉血滋阴。
补气重在肺,
补血重在肝。
先天不足宜补肾,
后天不足宜补脾。
黄芪固表升阳,内托疮溃;
人参扶元益气,并补阴阳。
山药养脾阴而止泻,
白术温脾阳而安胎。
地黄生凉血而熟滋肾。
甘草生清热而炙补中。
何首乌养血益精以乌须发,
菟丝子养肝补肾且安胎元。
血虚宜当归之温补,
阴虚宜阿胶之滋养。
金狗脊壮腰健肾以祛湿,
肉苁蓉补益精血而润肠。
杜仲补肝肾而强腰膝,
断续续筋骨并治骨伤。
补肾强腰而祛风湿,可选巴戟;
大补精血以壮肾阳,首推鹿茸。
沙参清肺润燥,
麦冬清心除烦。
除劳热、益肾阴,
龟板效著。
祛骨蒸、通肝络,
鳖甲功良。
补药性味各不同,
温清作用应区分。

6、祛风解表 化湿和中是什么意思?

朋友你好,很容幸回答你的问题。感冒的治疗方法如下: 1.基本治疗 治法祛风解表。以手太阴、手阳明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列缺合谷大椎太阳风池 配穴风寒感冒撸 臃缑拧⒎斡幔环缛雀忻罢?加曲池、尺泽、鱼际;鼻塞者,加迎香;体虚感冒者,加足三里;咽喉疼痛者,加少商;全身酸楚者,加身柱;夹湿者,加阴陵泉;夹暑者,加委中。 操作主穴用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大椎行灸法;风热感冒,大椎行刺络拔罐。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少商、委中用点刺出血法,余穴用泻法。 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 2.其他治疗 (1)拔火罐法选大椎、身柱、大杼、肺俞,拔罐后留罐15分钟起罐,或用闪罐法。本法适用于风寒感冒。 (2)刺络拔罐法选大椎、风门、身柱、肺俞,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待出血颜色转淡后,加火罐于穴位上,留罐10分钟后起罐,清洁局部并再次消毒针眼。本法适用于风热感冒。 (3)耳针法选肺、内鼻、下屏尖、额,用中、强刺激。咽痛加咽喉、扁桃体,毫针刺。 3。感冒的其他疗法 1.敷贴疗法 取大蒜2枚捣汁拌面粉做成圆锥状,塞人鼻孔(两侧交替),每次留塞15—20分钟,每日4.5次。具有祛风散寒、宣肺通窍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 2.外治法 取葱白、生姜各30克,食盐5克,共捣成糊状,加入适量白酒调匀,用纱布包好,涂擦胸背、肘胭窝及手足心。一般有解表散邪的功效,涂擦后15分钟左右会有汗出,感冒诸症可以解除。 3.饮食疗法 取苏叶3-6克,生姜3克,洗净切碎,放人茶杯内,冲人沸水200~300毫升,加盖泡10分钟,再放人红糖15克搅匀,趁热饮用。具有解表散邪的功效,适用于感冒初起,恶寒、无汗、头痛者。 4。如何巧选中成药治疗感冒 随着气温的降低,感冒的人越来越多,选用口服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毒副作用小且简便不影响工作,符合阶梯用药原则。但是,面对市场上品种繁多的药品,我们切忌盲目选用,必须对症用药,否则,不仅无效,延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在此,介绍几种简单的选用方法。 1、风寒性感冒。症状为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这时应该选用发散风寒的辛温解表药,如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不能选用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误用会加重病情或者迁延不愈。 2、风热性感冒。症状为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宜胀,咽喉红作痛或者胀痛,或口干欲饮,咳嗽,咯痰黄稠。这时应该选用清热宣肺的辛凉解表药,如桑菊感冒片或银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羚翘解毒丸等,不能选用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误用会引起体温升高,咽疼加重。 3、感寒湿滞性感冒。外用风寒表症,发热严守恶寒,体温不高,头痛,内有痰湿中阻,胃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泻下。可选用解表化湿的药物如藿香正气水液或藿香正气水,不可服用保和丸、山楂丸。 4、表里双感性感冒。症状为壮热憎寒,头痛目眩,口苦口干,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这时应该选用表里双解的药物,如防风通圣丸。 5、气虚性感冒。症状为身体素虚,抵抗力低,平时易出汗,不耐风寒,身倦乏力,食欲不振,轻度发烧,鼻流清涕,常缠绵日久不愈,或者反复感冒。这时用一般感冒药疗效不好,应该选用补中益气丸。

7、解表祛湿的中药有哪些?

解表剂-辛温解表 麻黄汤 背景 白色浅粉浅绿 字号 101214

【方名】 麻黄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方诀】

【功用】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附方】 麻黄加术汤、麻杏苡甘汤、大青龙汤、三拗汤、华盖散

【附注】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寒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著。

方剂比较:
麻黄加术汤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由麻黄汤加减而成,都是治疗外感风寒夹湿的方剂。但前方证属素体多温,又外感风寒,表寒及身疼较后方为重,故用麻、桂与白术相配,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然发汗祛湿又不宜过汗,方中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白术得麻黄则能尽去表里之湿,相辅相制,深得配伍之妙。后方证不仅表寒及身疼比较轻,且日晡发热增剧,有化热之倾向,故而不用桂枝、白术,改用苡仁渗利清化。全方用量尤轻,亦为微汗之用。

大青龙汤系由麻黄汤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寒表实重证而兼里有郁热者。方中倍用麻黄,故其发汗之力尤峻。其烦躁为郁热在里,故加石膏清热除烦。生姜合麻、桂则散风寒,以解表邪,合枣、草则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热烦躁并除。

三拗汤与华盖散皆为麻黄汤去桂枝,故功用重在宣散肺中风寒,主治风寒犯肺之咳喘证。但为宣肺解表的基础方,主治风寒袭肺的咳喘轻证;华盖散主治素体痰多而风寒袭肺证,故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降气祛痰,加强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献】 方论 李时珍:“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历代名医解释,皆随文傅会,未有究其精微者。时珍常绎思之,似有一得,与昔人有所不同云。津液为汗,汗即血也。在营则为血,在卫则为汗。夫寒伤营,营血内涩,不能外通于卫,卫气闭固,津液不行,故无汗发热而憎寒。夫风伤卫,卫气外泄,不能内护于营,营气虚弱,津液不固,有汗发热而恶风。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卫气,包罗一身,天之象也。是证虽属乎太阳,而肺实受邪气。其证时兼面赤怫郁,咳嗽有痰,喘而胸满诸证者,非肺病乎?盖皮毛外闭,则邪热内攻,而肺气抑郁。故用麻黄、甘草同桂枝,引出营分之邪,达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气。”《本草纲目》

方论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古人用药法象之义。麻黄中空外直,宛如毛窍骨节,故能祛骨节之风寒,从毛窍而出,为卫分发散风寒之品。桂枝枝条纵横,宛如经脉系络,能入心化液,通经络而出汗,为营分散解风寒之品,杏仁为心果,温能助心散寒,苦能清肺下气,为上焦逐邪定喘之品。甘草甘平,外拒风寒,内和气血,为中宫安内攘外之品。此汤入胃,行气于玄府,输精于皮毛,斯毛脉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其尽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热顿解,不烦啜粥而籍汗于谷也。”

原书主治《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

【研究】

【运用】 麻黄汤虽为发汗之峻剂,对外感发热只要辨证准确,确可收汗出病愈之效。

8、类风湿为什么祛风寒解表药不能吃

类风湿是内风 怎么能用解表药呢

9、解表祛风,疏散风热是什么意思

中医认为病邪有风寒湿热几种表现形式,这话是告诉你的病为风热症,要祛风散热!比如你得的是感冒,那就是风热感冒,就是热了出汗后风邪侵体,而在腠理,就是在皮肤表面,所以解表就行了!

与祛风湿解表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