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劳累。另外也是缺少氨糖了,多补补钙,增加以下骨密度,健力多氨糖软骨素是其一,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多晒太阳。
2、药用真菌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因子是什么?
(岳德超)
一、药用真菌的生活习性在自然界中,真菌种类繁多,分布极广。人们根据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将真菌划分为工业真菌、药用真菌、食用真菌及生物病原真菌等。那些能作为药物用以治疗疾病的真菌,即称为药用真菌。
药用真菌和其它真菌一样,是以菌丝作为营养器官,不断从天然或人工基质上吸收水分和养分,供菌体生长和发育繁殖的需要。同时,在生长和代谢活动中能生产菌体和产生各种有用物质,以供药用。
药用真菌是以腐生或寄生方式获得营养物质。其中一些是绝对寄生(如糠谷老)或绝对腐生(如灵芝)。而有些则根据不同的环境或营腐生或营寄生。
二、药用真菌培育中的主要生态因子
药用真菌的药用部分,包括菌体(菌丝体、子座、菌核、菌索、子实体及孢子)及其有效代谢产物等。为了得到需要的药用部分,在人工培育中,要注意掌握不同药用真菌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生态因子。
(一)营养要求
培育药用真菌需要供给碳源、氮源、无机矿物质和水分等营养物质。但药用真菌种类不同,对营养的要求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药用真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要求也有差异。应该指出,有些药用真菌在深层培养中并不是所加入的营养物质越丰富越好,如超过了一定限度就产生相反的结果。如麦角菌生物合成麦角新碱时,需要较高浓度的碳源,而氮源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否则只长菌丝,而少产生麦角新碱。
1.碳源
是构成细胞壁、细胞质的主要成分,亦是药用真菌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碳源来自有机物,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淀粉、蔗糖、葡萄糖、有机酸和醇类。对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小分子碳水化合物可通过细胞膜运输到体内;而对蔗糖、纤维素、木质素等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则需自身所产生相应的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如糖(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真菌还可以消化来自含氮有机物中的碳素。
2.氮源
氮源是合成细胞蛋白质、核酸和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来自有机氮和无机氮。有机氮主要来自木材、树叶、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豆饼粉、蚕蛹粉、玉米浆、蛋白胨和氨基酸等;无机氮如硫酸铵、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等。氨基酸和蛋白胨都是较好的氮源。真菌在消化含蛋白质的上述原材料时,是在菌丝体所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即蛋白酶把蛋白质分解成蛋白胨和蛋白?,进而分解成氨基酸,最后成为氨。真菌也可以很好地消化由无机物来的氮素。铵盐是较好的无机氮源,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比较差。因为菌丝体能由铵盐中的氨基组成氨基酸,再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分子。
在有机氮来源丰富的情况下,如碳源不足时,就会导致培养基中氮的积累,这将引起培养基的碱化现象,有时对菌有恶劣的影响。
3.矿物质
矿物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亦是细胞各种酶的组成成分,可维持细胞酶的活性,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氧化还原电位等。矿物质虽量不多,但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中磷、钾需要量稍多,其次为硫、镁、以及微量的铁、锌、锰等。若用天然物作培养基,则可以不加矿物质无机盐,因天然物中均含有上述物质。
4.水分
水分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生命活动均须在有水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如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废物的排出,以及各种生化反应都须在水溶液中进行。因此,无水,也就没有生命。在培育药用真菌过程中,须考虑到药用真菌种类不同,对营养的要求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种药用真菌,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要求也是有差异。
(二)温度
药用真菌的最适温度,因种类及不同发育阶段而不同。一般来说,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子实体分化及子实体发育所需的温度差别较大。子实体分化最适温分为三种类型:低温型,是指适温在20℃以下,如构菌;中温型,是指适温在20—24℃之间,如银耳;高温型,温度超过24℃的属高温型,如灵芝。有些药用真菌如香菇菌丝,在22—25℃下生长一年也不分化出子实体,如把它放在15℃以下,一段时间后则出现子实体。说明变温对子实体分化有促进作用,这类药用真菌称为变温型。
(三)湿度
药用真菌一般要在高湿度条件下生长,大多数真菌的孢子萌发,需在相对湿度95%以上,菌丝体需在70%相对湿度时才生长得好,低于50%时,菌丝体生长慢,相对湿度高于70%时,反而抑制菌丝生长,也易污染杂菌。而其子实体的分化和发育除受基质含水量的影响外,还受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如灵芝,在子实体形成过程中,需要较高的湿度(85—95%)才能顺利形成子实体,而低于70%时,就不易形成正常的子实体。
(四)空气
大多数药用真菌是好气菌,它们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在培育药用真菌过程中,通风透气有利于子实体的形成。如灵芝在通风不良的环境下,往往不能形成正常的子实体,只长菌柄,不形成菌盖。
(五)酸碱度
大多数药用真菌对酸碱度不太敏感,一般在pH值3—9之间均能生长,但最适pH值为5.5—6.5之间。某些药用真菌在深层培养中,适于生长的pH值与适于积累代谢产物的pH值是不一样的,如麦角菌的有些菌株适于生长的pH值为6.0—6.2之间,而适于产生麦角碱的pH值为7.5—8。
(六)光照
一般情况下,菌丝生长可不需要光照,但有些药用真菌的子实体分化时需要散光,光照可诱发有性和无性结构的形成。
上述各项生态因子对药用真菌生长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如通风透气可增加氧的含量,但易造成温湿度的下降,时间过长不利于子实体的形成,湿度大又不利于菌丝生长等等,总之,在培育过程中,须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
3、家里有类风湿患者,而现在家里湿潮,如何除潮并保养
切身体会:
首先说明一个问题,风湿病生活环境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身体自身的毛病。用中医的说法是人体中正气不足,邪气才会容易侵入。类风湿也是这个原因。
你说是患病初期,如果改变以下生活环境,再加上及时治疗,应该很快就可改善的。
1、环境:试着居室经常通风,一定要对流风,勤晒被褥,保持干燥。
2、应该尽快去看医生,如果真的不是很严重,可以到药房买一些“尪痹冲剂”喝一喝,很管用的,有无糖的和有糖的两种,没有糖尿病的话可选有糖的,还不难喝。
3、千万记住不能着凉,尤其不能用凉水洗衣、洗菜、洗碗等,冬天外出也要注意手、脚的保暖。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因为我也曾经患过类风湿病,很轻的那种,现在已经很多年没犯了。
4、康林说真菌有没有可以治红斑狼疮的真菌
痛风,类风湿,风湿性关节炎的饮食管理
这类病多因是寒凉和劳累引发经络淤塞、气血亏损,风邪外袭,阴寒凝滞而成,脉络流通受阻,引发动脉硬化,气血不能流通关节,筋骨得不到滋养,导致关节屈伸不利,引起大部或全身关节疼痛,由于动脉是对称排列的,所以症状相对也是对称的。
动脉硬化后会使正常的血液流动状况发生变化,运行和代谢的速度就会降低,运行速度降低后,血液在大关节和皮肤内的滞留时间就会延长,同时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也增加血液和血液中的一些物质(如尿酸等)在体内的存留、堆积和占位,导致局部血管扩张性刺激,引发关节肿胀酸痛的症状。动脉硬化后可以导致静脉毛细血管堵塞,毛细血管堵塞后,小关节内的养份就会缺乏,小关节为维持正常的机能,就会吸收关节周围的养份,如关节液、滑囊液、关节膜中的软组织液体,这些液体物质被吸收后,就会导致骨关节的间隙变小,直至关节融合,由于融合的点不均衡,就会导致关节结构不均匀的变形,如手、脚关节等。
由于这类患者的基础病变是动脉硬化,所以饮食应该和动脉硬化的人的饮食控制一致:
1)、戒酒限烟:酒尤其是烈性酒、啤酒,会加速血液的运行速度,这样会加大血流对血管和心脏的压力,更易促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几率,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高危人,有时2~3两酒就可以致命。
2)、腥、辣食品:水产品中的异物蛋白会与血液作用增加血凝蛋白和肌凝蛋白的生成,导致发病的指数增加。同时这两种食品和酒精一样有加速血液运行的作用,导致发病几率增高。
3)、浓烈茶饮:浓烈茶品同样有加速血液运行的作用,茶中的碱性物质刺激血管壁,兴奋中枢神经,对高危人无益有害。
4)、忌冷硬食品。
适宜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饮食:
1)、竹笋类食品可以降脂通淋,对延缓和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很大的作用。
2)、香蕉、大枣、枸杞、红萝卜、少量的糖、即可以补中益气又可以中和血液中碱性物质,养睥平胃、安中、通九窍。
3)、饮水以自然水为佳:没有加工过的山泉水,矿泉水类。
4)、饮食平淡中性为佳。
5、药用真菌张文彭主任医师主治什么病
楼上说的对。张文彭对 肺部疾病、妇科、肝病等内科类看的都比较好。
他的讲座里说的很多是 只要患者早期有一些瘤子,一般西医观察是否癌变再动手术,而他过段用药用真菌树舌等配合中成药,赢得了宝贵治疗时间。
6、请问谁知道药用真菌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怎么样?
不要听信谣言,真菌致病,不要害了自己
7、类风湿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怎么治疗?有什么偏方?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 保护受损的关节 目的是避免关节出现永久性变性:减轻日常活动时的关节疼痛;提供另一种方法以解决某些日常生活活动的困难;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二)[类风湿患者的饮食有哪些宜忌] 类风湿性关节炎不同类型的患者,其饮食宜忌也各不相同,分述如下: (1) 风热型和湿热型:风热型注意症状为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热,咽痛,便秘,小便搜赤,苔厚,舌红,脉数或弦数,血沉也明显增快;而湿热型的病人可出现低热、胸闷、纳差、关节肿痛等有积液、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血沉增快等表现。出现这些症状的病人应该多选用寒凉的饮食,如米仁粥、绿豆、生梨、豆卷、菊花菜、芦根等,可以协助清除内热;而不应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姜、桂皮、酒等,因为吃这些会伤阴助火,加重症状。 (2) 寒湿型: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或有积液,纳差,大便搪薄,小便清长,畏寒,舌淡苔白腻,脉濡,血沉也增快。此型的患者应选用一些温热性的食物,如猪、牛、羊骨头煮汤,及姜、桂皮、木瓜、药酒等。 (3) 肝肾两虚型:这型患者可表现为关节疼痛畸形,肌肉萎缩,筋腱拘挛,畏寒,消瘦,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而血沉多不增速,或接近正常。此型患者可以多食一些补益的食品,如甲鱼肉、鸡肉、鸭肉、鹅肉、猪肉、牛肉、羊骨髓、胡桃、桂圆、芝麻等。 这是华康骨伤医院专家提供的,可不是我瞎说的哦
8、药用真菌是那些
真菌类药物广泛,通常所说的药用真菌多限于在生长发育的一定阶段能够形成个体较大的子实体或菌核结构的高等真菌,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在酵母等其他真菌中也有少数种具药用价值。能产生抗生素的真菌作为药物历史悠久。早在2500年前,中国就已采用酒曲治疗肠胃病。中国东汉初期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历代本草书内就记载有灵芝,常用的种类有赤芝、紫芝、茯苓、猪苓、雷丸、大秃马勃、紫色秃马勃、冬虫夏草、僵蚕、香菇、木耳以及蝉花等,这些药用真菌都经历了长期的医疗实践,疗效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 临床上常用的药用真菌还有银耳、麦角、落叶松蕈、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白乳菇、竹黄和糖谷老等百余种。
药用真菌按其功效可分成滋补强壮类:如冬虫夏草、银耳、灵芝等;利尿渗湿类:如猪苓、粟白发等;止血活血消炎祛痛类:如麦角、肉球菌、木耳、安络小皮伞、马勃、朱红栓菌;止咳化痰类:如金耳、竹黄;安神类:如茯苓;驱虫类:如雷丸;祛风湿类:如空柄假牛肝菌、大红菇;平肝息风类:如蝉花、变绿红菇;降血压类:如草菇;调节机体代谢类:如蜜环菌、香菇、鸡油菌等。
9、类风湿性关节炎怎么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变发展及不可逆骨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病情完全缓解或降低疾病活动度的目标。
治疗原则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疗、联合用药、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功能锻炼。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云克即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一种非激发状态的同位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的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小。静脉用药,10天为一疗程。
(4)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5)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单抗)也称TNF-α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已证明对甲氨蝶呤等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强调早期应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静点,3mg/kg,分别于0,2,6周注射一次,以后每8周静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为1个疗程。需与MTX联合应用,抑制抗抗体的产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和AS疗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国内有恩利及益塞普两种商品剂型。③adalimumab(阿达木单抗)是针对TNF-的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推荐的治疗剂量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单抗),IL-6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中重度RA,对TNF-α拮抗剂反应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荐的用法是4~10mg/kg,静脉输注,每4周给药1次。⑤抗CD20单抗Rituximab(利妥昔单抗)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Rituximab也可与环磷酰胺或甲氨蝶呤联合用药。
(6)植物药目前,已有多种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植物药,如雷公藤、白芍总甙、青藤碱等。部分药物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4.免疫净化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大量循环免疫复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药物治疗外,可选用免疫净化疗法,可快速去除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和过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细胞过多,还可采用单个核细胞清除疗法,从而改善T,B细胞及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滞度,以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同时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净化疗法包括血浆置换、免疫吸附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去除术。被置换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细胞、粒细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浆等。应用此方法时需配合药物治疗。
5.功能锻炼
必须强调,功能锻炼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得以恢复及维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说来,在关节肿痛明显的急性期,应适当限制关节活动。但是,一旦肿痛改善,应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进行功能活动。对无明显关节肿痛,但伴有可逆性关节活动受限者,应鼓励其进行正规的功能锻炼。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在风湿病专科及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6.外科治疗
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及严重关节功能障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科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外科治疗的范围从腕管综合征的松解术、肌腱撕裂后修补术至滑膜切除及关节置换术。
10、各类真菌药用
我国的药用真菌
真菌是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一般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通常营养菌丝是丝状的且有分枝,能产生孢子。真菌在世界上有25万种以上。中国的药用、食用真菌有1000种左右,隶属于2门4纲12目33科96属中。
真菌药物是我国中药的组成部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世界上第一部本草《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雷丸、猪苓、茯苓等真菌药物。我国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收集、整理的真菌药物有灵芝、木耳、鸡等共20多种,对各种药物的性能、作用和有无毒性分别作了记载。例如:马勃,列为下品,气味辛、平、无毒,主治恶疮马疥;记载灵芝时分别列了青、赤、黄、白、黑、紫6种,均属上品,性味稍不同,无毒,久服能延年益寿,是滋补药物。据记载我国的药用真菌有270~300种,将其中重要真菌列于下,供参考。
我国主要药用真菌及功效
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治疗胃病、百日咳及关节炎,含多糖。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贵州、安徽等地。
麦角(Claviceps purpurea)促使子宫收缩,含生物碱,误食可使人畜中毒。分布在黑龙江、湖北、陕西、江苏、浙江等地。
糠谷老(Sclerospora graminicola)清热利尿、祛湿消肿,炒焦研末治疥疮、湿疹。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等地。
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益肺肾、补精髓、滋补强壮、止咳喘、镇静,含蛋白质、冬虫草酸、维生素B12等,为名贵药材。分布在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等地。
茯苓(Poria cocos)宁心安神、利水消肿、健脾补中、具抗癌作用,为珍贵中药,含β-茯苓聚糖,茯苓三帖酚等。分布在四川、云南、福建、江苏、江西、山西、山东、河北、贵州。人工可载培。
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利水渗湿,治急性肝炎,促进钠、钾电解质排除。对小白鼠S-180肉瘤抑制率达99.5%。分布在甘肃、河北、山西、陕西等地。可人工载培。
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杀三虫(绦、钩、脑囊虫),含雷丸素。分布在陕西、四川、云南,可栽培。
蝉花(Omphalia lapidescens)治小儿惊癫、瘈瘲、夜啼、心悸,含甘露醇。分布在辽宁、山东、四川等地,可人工培育。
玉米黑粉菌(Ustilago maydis)幼时可食、老后有止血、抗癌功能。分布全国各地,可用液体培养。
香菇(Lentinus edodes)治风破血,益味助食,理小便不禁,降低血浆胆固醇,可防治佝偻病,抗癌。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现多为栽培。
松口蘑(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e)强身、躯虫、止痛化痰,风味绝佳,抗癌,含松茸油、肉桂酸等。分布在黑龙江、吉林、云南、四川、广西、台湾等地。
蜜环菌(榛蘑)(Armillaia mellea)治风湿腰膝痛、四肢痉挛、眩晕头痛、小儿惊痫等。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可人工栽培。
云芝(Polysticus verslcolor)清热消炎,治疗支气管炎,慢性肝炎,抗癌。分布于各地林区,可液体培养。
猴头( Hericum rlnacells)对消化道肿瘤、十二指肠溃疡、肝炎有疗效,抗癌 分布在黑龙江、吉林等地,可人工栽培。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cula)益气强身,活血止血止痛,治内伤痛,崩淋血痢、高血压、便血。分布于各地林区,可人工栽培。
美味牛肝菌(Boletus elis)具舒筋、活络、散寒、抗癌功效。分布在黑龙江、安徽、吉林、台湾、云南等地。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治白细胞减少,有效率94.7%,慢性肝炎防治率90.3%。分布在黑龙江及云南、吉林等地,可人工载培。
构菌(金针菇)(Collybia velutipes)预防高血压,治疗肝炎、胃溃疡,有助青少年生长,抗癌。分布在黑龙江、广东、福建、台湾。现为人工栽培。
木蹄(Pyropolyporus fomentarins)消食化瘀。分布于陕西、黑龙江等林区。
雷震子(Xylaria SP)除湿、镇惊、利小便、 止心悸、催乳、补心肾,治失眠、跌打损伤。分布在四川、广东等地,可人工栽培。
白疆蚕菌(Bombyx mort)预防中风、解热、降低胆固醇、祛痰,治小儿惊痫、头痛齿痛等。分布在四川、云南、广西、辽宁、山西、河北、台湾,可人工培育。
竹荪(Dictyophora plicata)治疗脚气。分布在福建、广西、黑龙江,可人工栽培。
亮菌(Armillamella tabescens)对胆囊炎、急性慢性肝炎疗效显著。分布在黑龙江、江苏、安徽、内蒙、吉林,可人工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