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的辨证

风湿的辨证

发布时间:2020-11-17 02:06:55

1、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方法有哪些?

强直性脊柱炎以背部疼痛、僵直为特征,其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腰椎、胸椎及颈椎。约半数患者四肢关节也可受累。由于其临床病理及X线改变均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故目前已公认其为一独立的结缔组织病。

一、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为痹证总的外因。其内因与禀赋不足,肾、督阳虚有关;外因感受寒湿或湿热之邪为主,或与外伤后瘀血内阻督脉有关。由于素体虚弱,风寒湿热之外邪乘虚而入,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蕴,着于筋骨,影响筋骨的营养润泽,闭阻经络,气血不畅,发为本病。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中医认为本病大多由于寒湿外袭,湿热浸淫,跌打损伤,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脉失养所致。

(1)风湿寒邪外袭:由于久居湿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劳汗当风,衣着湿冷,或气候剧变,冷热交错而致风湿寒之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痹阻而致本病。

(2)湿热浸淫:岁气湿热行令,或长夏之际,湿热交蒸或寒湿蕴积日久,郁而化热,湿热之邪浸淫经脉,痹阻气血,筋骨失养而致本病。

(3)瘀血阻络:跌仆挫伤,损及腰背,瘀血内停,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筋骨失养而致。

(4)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累太过,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筋骨失养而发本病。

综上所述,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筋骨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而寒湿痹阻,湿热浸淫,瘀血阻络,气血运行不畅,则是造成本病发生的基本病理因素。

2.诊断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主要有下列六项指标:

(1)骶髂关节炎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根据之一,正常的骶髂关节几乎可以排除本病。骶髂关节的X线改变比脊柱的X线改变更早,这有利于早期诊断。骶髂关节炎的X线表现分三期:①早期可见关节边缘模糊,并稍致密,关节间隙加宽。②中期可见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增生与腐蚀交错,呈锯齿状,髂骨侧骨致密带增宽,最宽可达3cm。③晚期可见关节间隙消失,骨致密带消失,骨小梁通过,已呈骨性强直。

(2)胸椎疼痛及强直。

(3)下腰痛、强直已超过3个月,虽休息也不能缓解。

(4)腰椎活动受限。

(5)胸部扩展受限。

(6)虹膜炎或其他继发症。

以上6项指标中第1项再加其他任何一项即可确诊,在后5项中有4项也可诊断。

三、辨证施治

1.风湿寒邪外袭型

【辨证】背腰拘急疼痛,或连髋股,或引膝胫,或见寒热,腰背觉冷,遇寒则重,得温痛减。脉浮紧,苔白腻。

【施治】疏风散寒,祛湿止痛。

【方药】三痹汤加减:熟地15g,秦艽、当归、杜仲、党参、黄芪、续断、茯苓各12g,独活、川芎、芍药、桂枝、牛膝、防风、制川草乌各10g,细辛6g。

2.湿热浸淫型

【辨证】背腰及腿部疼痛,活动后痛可减轻,口干不欲饮,无明显畏寒,但恶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

【施治】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四妙丸加味:薏苡仁、鸡血藤各30g,川牛膝15g,苍术、黄柏、栀子、川断、杜仲各10g,乳香、没药各8g。

3.瘀血阻络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疼痛,日轻夜重,脊背活动受限。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施治】活血祛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牛膝、地龙、香附各15g,川芎12g,当归、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秦艽、土元、羌活各10g。

4.肾阳亏虚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畏寒,肢体怕冷,遇冷痛重,得温则舒,面色咣白,手足不温。舌质淡,脉沉细。

【施治】温补肾阳,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乌头桂枝汤加味:制川乌、草乌、炙甘草、制乳香、制没药、蜂房、红花、肉桂各9g,熟地、当归、川芎各10g,独活、菟丝子各12g,桑寄生、川断、杜仲各15g,细辛3g。

5.肾阴亏虚型

【辨证】腰背及腿部酸软疼痛,喜温喜按,腰膝无力,遇劳加重,心烦失眠,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足跟疼痛。舌质红、脉弦细。

【施治】滋补肾阴,佐以活血祛风止痛。

【方药】芍药甘草汤加味:生地30g,丹参25g,白芍20g,麦冬、木瓜、桑寄生、枸杞子各15g,龟版10g,乳香、甘草、没药、蜂房、川断、独活各9g。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

(1)雷公藤片(适用于风湿痹阻型)。

(2)风湿寒痛片(适用于风湿寒邪痹阻型)。

(3)腰痛宁胶囊(适用于瘀血阻络兼寒湿痹阻型)。

(4)类风湿灵液(适用于肾精亏虚,风湿寒邪痹阻型)。

(5)知柏地黄丸(适用于属阴虚火旺者)。

(6)骨刺消痛液(适用于寒湿阻络型)。

(7)活络丹(适用于寒湿闭阻型)。

(8)壮腰健肾丸(适用于肾虚型)。

(9)鸡血藤膏(胶)(适用于瘀血阻滞型)。

2.验方

(1)丹参、薏苡仁各30g,白芍20g,生地、川牛膝、木瓜各15g,威灵仙、独活、千年健、钻地风、香附各10g,生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早期)。

(2)鸡血藤30g,丹参25g,桑寄生、川牛膝、当归、白芍、木瓜、威灵仙各15g,独活、淫羊藿、何首乌、甘草、黑豆各10g,黄酒30g。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中后期)。

(3)露蜂房10g,白芥子6g,海藻9g,昆布9g,炒牛蒡9g,山甲片6g,血竭3g,生黄芪6g,当归12g,葛根12g,桂枝6g,枸杞子3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属正气不足,痰浊阻络型)。

(4)威灵仙30g,羌活、独活各15g,生黄芪、川楝子、元胡各25g,全蝎6g,土元、当归、远志各20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血虚血瘀,风湿痹阻型)。

(5)双花、寄生、川断、鸡血藤、枸杞子、威灵仙、茯苓各30g,狗脊、连翘、丹参各20g,菟丝子、黄芩、赤芍、白术各15g,桂枝10g,附子15~20g,木香6g。日1剂,水煎,分早、晚分服(适用于瘀血阻络,风寒痹阻型)。

(6)雷公藤25g,生地黄30g,川断15g,金银花30g,川牛膝18g,赤芍15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风湿之邪痹阻经脉,兼有瘀滞型)。

(7)青风藤40g,生麻黄、桂枝、生姜各10g,制附子(先煎1小时)24g,木通6g,生石膏18g,甘草6g。水煎服,日1剂(适用于寒湿痹阻,阳气偏虚型强直性脊柱炎)。

3.体针疗方

(1)取穴:大椎、身柱、脊中、命门、肾俞、阳关等。合并坐骨神经疼痛者,选用环跳、委中、承山等穴。用捻转法进针。风湿寒邪偏盛者,用泻法;肝肾亏虚者用补法。每次选4~5个穴位,每日1次。

(2)取穴:人中穴。以手针或电子捻针器捻针,使其自上而下,从内向外发热以驱除风寒。

4.外治方

(1)麻油240ml熬滚入黄蜡

7.5g,化开,次入松香30g,再下黄丹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没各9g,共末搅匀成膏。敷贴患处(适用于湿热型强直性脊柱炎)。

(2)松香1500g(第1次姜汁煮,第2次葱汁煮,第3次白凤仙汁煮,第4次烧酒煮,第5次闹羊花煮,第6次商陆根煮,第7次醋煮),桐油1500ml,川乌、草乌、白芥子、蓖麻子、干姜、官桂、苍术各120g,用桐油熬诸药至药枯,滤去渣,入牛皮120g,烊化,用制过松香渐渐收入,离火,加樟脑30g,麝香9g,厚纸摊之。贴腰脊痛甚处(适用于寒湿型强直性脊柱炎)。

五、调护

(1)早期进行适当活动,可减少脊柱及关节畸形的程度。

(2)维持直立姿势和正常身高。睡低枕以减少颈椎前弯。睡硬板床。平时注意减少脊椎的负重,避免长期弯腰活动。过于肥胖的病人,应减轻体重,从而减轻关节的负担。

(3)病人每日进行扩胸运动及深呼吸。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给予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同时,注意补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2、请问类风湿中医是如何辨证的?

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根据症状,中医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常分为风湿热痹、风寒湿痹、痰浊痹阻型、肝肾亏虚型等证型来用药,如果关节红肿热痛,痛得十分厉害,并且遇到热的东西后肿痛加剧,冰敷后肿痛缓解,关节活动不方便这就是热痹,如果关节酸痛,不红肿,不发热,肌肤麻痹,患者手足沉重,舌苔白腻。那就要考虑是“风寒湿痹

3、中医如何辨证治疗干燥综合症合并类风湿

秋天人们会出现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症的症状。专家提醒,如果总是眼干难受、口干发燥,则要当心干燥综合征,这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必须由医生治疗。
秋燥:口干舌燥鼻出血
天气变凉爽了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口干舌燥,喝水也不感到滋润;鼻腔有干燥感,一不小心还出血;喉咙也痒痒的,频频干咳,有时有少量的痰,却总是咳而不爽;嘴唇一碰就干裂,痛得喝水吃饭都困难……这些症状都是秋燥症的表现。
现代医学认为,秋燥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体质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
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缺陷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缺陷性疾病,主要侵害外分泌腺,包括泪腺及唾液腺等,引起眼干口燥。临床上病人出现唾液及泪液分泌减少,表现为眼及口的干燥。干燥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腺体外的脏器如呼吸道、消化道、肾脏、肌肉、关节、血管等均可能被累及,造成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因唾液腺病变而出现的口干、多发性龋齿、腮腺炎等症状,称为口干燥症。因泪腺受累使泪腺分泌的黏蛋白减少,从而出现眼干涩、有异物感、少泪等症状,称为眼干燥症。
干燥综合征可单独存在,也可发生于另一种诊断明确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硬化症等。前者称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后者称为继发性干燥综合征。因此,对有干燥症状的人,判断是否患有干燥综合征,还要检查其有无自身免疫性缺陷,或合并其他系统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以明确是秋燥症还是原发性或继发性干燥综合征。
秋燥:补水为主辅以食疗
秋燥症主要靠预防,应从精神调养、饮食调整、加强锻炼等多方面去协调。首先,秋季要注意补水。秋季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蜂蜜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养血生肌、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预防秋燥症,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干燥综合征须防意外
干燥综合征患者除需要专科治疗外,因泪液分泌少,平时应带防护镜,避光避风,保持室内湿润;因唾液分泌少,保护牙齿需用有益牙膏、饭后漱口,牙周炎、口腔有霉菌应及时治疗。干燥综合征患者不论到何处就医,都应主动告知医院病情,防止手术中、手术后因气道干燥、黏液堵塞而发生意外。

4、中医怎样辨证论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证。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

现将行、痛、着、热痹的主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加减。

防风、麻黄、当归、秦艽、肉桂、葛根、茯苓、生姜、大枣、甘草。

(2)痛痹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加减。

乌头、麻黄、芍药、甘草、黄芪、细辛、桂枝。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防风、川乌、麻黄、桂枝、当归、川芎、生姜、甘草。

(4)热痹

主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白虎桂枝汤加味。

生石膏、知母、桂枝、甘草、忍冬藤、连翘、黄柏、海桐皮、姜黄、威灵仙、防己、桑枝。

与风湿的辨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