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知道黄煌的经方中治疗痤疮所用的荆芥连翘汤的经验用方的吗?
金银花 黄连 连翘 栀子 白芷 甘草 桔梗 生地 赤芍 黄柏 薄荷 川芎 当归
2、张仲景国医学院的相关知识
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所蕴含的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即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是指任何临床医疗决策的制定都要建立在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该名词的提出,使临床医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过去的经验医学转向遵循证据的实证医学。EBM的提出和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推广应用是在近十几年中才发展起来的,目前,在各种国际、国内会议上,EBM是一个十分热门的话题,但是EBM在我国的开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通常人们认为它是一种新的临床实践方式,与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相差甚远,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在祖国医学的记载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到循证医学的概念,却可见到循证医学思想的雏形,张仲景学术思想中的方(药)证相应理论就是一个例子。
汉代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书中所载之方被后世尊称为“经方”。“经方”即所谓“经典之方”、“经验之方”,是指经反复实践检验之有效方。书中所阐述的辨证论治理论,也不再是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等模糊抽象的概念 ,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用药的指征,张仲景对药物的应用指征阐述得很明确,使每一味药的应用和加减都有“据”可查,有“证”可循,这就是仲景学术思想中蕴含的方证相应、药证相应理论。在这种严谨的方(药)证相应理论指导下,临床辨证就会有章可循,疗效的判定也有据可依,疗效才能经得起重复。可见仲景的方(药)证相应理论中已蕴含了深刻的循证医学的思维模式,它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规矩和准绳。清·陆九芝曾指出:“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甚易,继则大难。”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将仲景学术思想进一步推广,使仲景方(药)证相应理论得到更多人的认可,现将其中蕴含的循证医学总结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方(药)证是直接在人身上获得的用药经验。循证医学强调收集最佳证据,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谓最佳,某种程度上就可以理解为最可靠的证据,这种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证据当然是从人身上获得的最为可靠。较早提到循证医学思维模式的学者——阿拉伯医生Avicenna(公元980~1037)就曾在其著述中提出,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并不能证实在人体内的效果,因此,药物的实验应当在人体进行,而不是在狮子或马身上进行。药证作为用药的指征、依据,它既非来自理论的推理,也非来自实验室的数据,更不是来源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身体尝试中药后,从自己身上直接获得的用药经验,“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最好的佐证。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十六卷,保存了汉代以前大量的医方和用药经验,这些宝贵的用药经验就是张仲景药(方)证。它经过了后世数千年无数医家的临床验证,是可靠的临床用药证据。
二、方(药)证是客观的、具体的。循证医学是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既然是证据,就应当是客观的和具体的。药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的临床用药经验,是在病人身上寻找到的实实在在的用药证据。它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所说的阴阳五行,元气命门,三焦宗气,脾肾阳虚,心肝火旺等等抽象的名词术语和病机解释,而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说明了这一点。张仲景对用药指征的描述是具体的和形象的。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麻黄汤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白虎加人参汤治“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小柴胡汤方后有“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瓜蒌根;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等等,对每一首方剂的运用指征和每一味药的加减指征都描述得很明确。病人的高矮胖瘦,肌肤的细腻粗糙,肌肉的坚紧松软,腹满痛与否,渴与不渴,脉搏的浮沉迟数,大小便的利与否,汗出与否,但欲寐与不得卧,恶寒与发热等等,都是张仲景诊治疾病的重要参考指标,是构成药证的重要因素,它们都是客观的。
三、方(药)证相应,其疗效是可重复的。开展循证医学是为了寻找最好的证据用于临床实践,那么这样的证据必须是经得起重复的。药证来源于大量的临床事实,经历了数千年无数医家的实践检验,具有极强的可重复性。自人类有文明以来,虽然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过去有的疾病现在被消灭了,一些新的疾病却又出现了,随着现代医学诊断与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出现了许多从前不为人们所认识的病原体和微生物,如艾滋病毒、肝炎病毒、冠状病毒等等,在这些新生事物面前,那些在针对病原体和病因进行治疗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优势的现代医学显得无能无力。但是药证是不变的,不管病原体如何变化,人类对病原体和微生物的反应以及机体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体征是相对稳定的,发热、咳嗽、喘促、胁痛、乏力等等现代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张仲景在其著述中早有记载。无论在什么时代,是什么疾病,只要出现了柴胡证、桂枝证,就可以用柴胡,就可以用桂枝。药与证犹如箭与靶,药是箭,药证就是靶,目标瞄准了,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就能做到百发百中,只要遵循这种方证相应的原则,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疗效就能经得起重复。张仲景时代是这样,进入二十一世纪仍然是这样。
四、方(药)证是以人为载体的。循证医学提倡将个人的临床实践和经验与从外部得到的最好的临床证据结合起来,为病的诊治做出最佳决策,这是一个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忽视临床实践经验的医生即使是得到了最好的证据也可能用错,因为最好的临床证据在用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时,必须因人而异,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取舍。药证不但包括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也包括病人的体质类型和行为生活方式等等许多属于个人特质的东西,是一个综合全面的概念。张仲景的论述中有“湿家”、“酒客”、“失精家”、“衄家”、“尊荣人”、“疮家”、“淋家”、“羸人”、“强人”等提法,就勾划出了不同的人的形体特征,使用药的指征形象化、个体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所用的方剂自然也会不同,如同样是感冒,有的要用柴胡类方,有的要用桂枝类方,还有的要用麻黄类方。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每一首方剂就是为每一个不同的人“量身定做”的。方证、药证理论的倡导人黄煌教授常说西医是治人的“病”,而中医却是治病的“人”,就是这个道理。中医治病的着眼点是整个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有不同的精神状态,就有不同的药证。
五、方(药)证的疗效评价是以满意的终点指标作为观察指标:循证医学强调以临床预后终点作为疗效的评价手段。在古代没有实验室检验,没有X光、B超、CT等辅助检查手段,因此只能以最为客观的指标来判断疗效,如能否解除患者的痛苦,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这一点正是循证医学要追求的。张仲景在其著述中有很多关于机体不适、痛苦症状的描述,如“咳逆倚息不得卧”、“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心中烦,不得卧”、“食已即吐”、“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昼日烦躁不得眠”、“腰以下冷痛,腹重若带五千钱”、“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等等,张仲景将这些作为用药的指征,通过消除躯体的不适症状和改善睡眠质量等等,就达到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这与循证医学所倡导的是一致的。
相关图片

3、黄煌经方沙龙: 您的荆芥连翘汤(日本方),是那些药味组成?
是日本汉医森道伯的,就是在《万病回春》的荆芥连翘汤基础上加了黄连解毒汤。黄煌老师经验用量如下:
柴胡15克、荆芥15克、防风15、连翘30克、桔梗10克、薄荷5克、白芷10克、枳壳10克、生甘草5克、黄连5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山栀子10克、生地黄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
以水1200毫升,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50分钟,取汤液300毫升,分2~3次温服。症状减轻后,改为半量或1/3量服用。
4、伤寒论的贡献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伤寒论》一书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5、我想学习中医,请问我要从何学起?谢谢
学中医第一步――认识中医:
我在中医门诊工作,故有便利条件看各类中医的处方,而知什么样的中医效率最高。凡是有名的中医,女儿一感冒,就请他们处方。女儿成了中医流派的试金石。
看了两年,我知道中医至少可以分成三类:
一类是西化的中医,按照西医病名、化验单来看病,药也没有什么汤头,堆彻起来的中药没有君臣佐使的章法,不但治疗常常无效,而且可能加重病情。
二是时方中医:这些中医常常是师带徒或是家传中医,开药有汤头,有时也用经方做基础方打底。治疗效果还不错,老病人挺多。但时方中医的问题是,慢性病不能停药,停药后必复发。其次是对大病、重病特别是肿瘤,手段有限,连让病情稳定都非常困难,所以时方中医的观点是让肿瘤病人先手术,同时用中药调理。治疗感冒无法一剂药解决问题
三是经方中医:这类中医是真正的中医,他们按照六经辩证来分析患者病情,辩证准,常常患者喝第一碗药,就可以感觉到中药的神奇疗效;治疗哪怕是可怕的肿瘤,如果辩证准,病情一样一下子就被控制。治疗感冒等外感病,一般都是一剂药或两剂药搞定。这类中医已经非常稀缺,如果美国倪海厦老师、北京的武国忠医师、陈明老师,南京的黄煌老师等。但我亦看到经方中医在加减处方、变方时,患者病情常会反复。
有了对中医的感性认识,便可确立学习中医的方向,学习经方中医,用六经辩证。
学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在中医门诊看了两年,我开始自学经方中医,首先学习的是《伤寒论》。学习的第一本书是刘渡舟老先生编写的《伤寒十四讲》,其次是到中医药大学听陈明老师讲《伤寒论》。
我在学习伤寒论不到十天时,即用桂枝汤原方一剂治愈邻居自汗不止的小伙子;一周后我用柴胡桂枝汤两剂治愈了邻居需要动手术的胆结石患者,这对我真是太震撼了!为什么说学习中医第一口奶非常重要?这两个病例让我坚信经方原方不加减就可以治愈现代的疾病!这口奶太重要了,因为现在的经方中医,在教学生时,都在告诉学生如何加减,有了这口奶,我就不会被误导。现在的经方中医都在实践经方的合方、经方合时方、经方加减时,我却更尊重经方之原方,在自己、家人、朋友中实践经方原方治病的疗效。
虽然有经方家认为,我是运气好,能碰上符合经方原方的病例,但我坚信经方原方有更好的疗效,因为我已经实践了100多例患者的治疗,其效如神!
学习中医的第一步――精研四大经典:
学习中医第一步,我特别认同倪海厦老师的观点,先学中医之本源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把经典学扎实了,再学温病、时方的中医经典,这样不会被迷惑。
我为了更好地给自己和家人治病,是先学习伤寒论,然后在自己和家人身上实践经方。有了实践,才会更坚信伤寒论中的条文是真理。学习的技巧是,一看伤寒论的教科书,二看伤寒论的教学光盘,网上有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的课件,如果经济宽裕,可以托国外的朋友购买美国倪海厦老师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的五大课件,倪老师的课件临床经验非常丰富,我认为是学习中医非常好的课件。
学习中医的第二步――学习运用经方原方
现代中医都在教人如何组方,我认为此方法学习中医不但难,而且效果差。因为古人组方的原则早已失传,我们妄臆古人组方的原则,组出的方鲜能精准。
师傅告诉我,以前的儒医,即是秀才以上的读书人,本不学医,但家人或邻居有疾,就到医书中选方,并不自己组方,治疗效果亦非常好。
仲景先师的经方有200多个,桂林古本伤寒论中经方更是有380多个,我们学习经方首先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经典方剂,自己、家人生病用经方疗疾,积累经验。我的体会是,经方原方就象精确制导的导弹,指那打那,疗效非常稳定。患者病情复杂时,可以让患者用2-3个经方,为避免药物的相互干扰,可以让患者不同时间服用不同的经方。
我确信中医初学者,学习如何使用经方原方,比学习如何自己组方或经方如何和时方或经方如何和经方的效率更高,疗效更好更稳定。
学习中医的主攻方向――学习专病的治疗
老子曰:智者不博,博者不智!学习中医也一样,要有基本功,四大经典学的好,也要有专长,主攻专病的临床研究。
我学中医后,一是用经方为家人治疗各种杂病,二是与老师在门诊用经方治疗乙肝及其并发症。攻专病对提高临床水平非常有价值,门诊病人虽然不多,但近半年我们即积累了100例的各型乙肝、肝硬化、肝癌的病例,对乙肝传变的规律、治疗的难点、如何守方、如何变方、用方的四季变化都有了基本的概念。当门诊能够逆转危在旦夕的严重肝腹水患者,缓解肝癌不适症状稳定病情,我就深刻地知道六经辩证是正确的,经方有多伟大,也就更认同倪海厦老师所云西医有多烂。同时乙肝患者中同样有,月经不调、流鼻血、口腔溃疡等杂病,我亦可以从治疗乙肝中学习治疗杂病的经验,所谓是一通百通。我想门诊用几年时间治疗几千例各种乙肝患者,必可解决乙肝及其并发证的大部分问题。
很多慢性病西医都没有好办法,如过敏性鼻炎、心律不齐、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肿瘤等等,这些病经方中都有相应治疗的方剂和经方家的经验,中医学子专攻一病,一病中又有无数变证,同一位病人治疗过程中又有不同的变证,能将一个病确实拿下,不但功德无量,而且影响力巨大,何愁中医不兴。
学习中医离不开良师益友
古语云:井淘三遍水自甜,师从三家武艺精。学习中医多访名师,多结交中医学友,对自己临床水平提高大有帮助。我经常将门诊疑难病例发给英国的学友讨论,学友的分析亦开拓我的眼界。一次门诊治疗慢肝的难题,慢肝疏解少阳,可迅速缓解其口苦咽干目眩恶心胁痛纳差乏力失眠等不适症状,但守方时间一长,病情或反复或出现停滞不前,甚疑惑。我请教道医老师,道医老师净手刷牙后说,光升发少阳,哪有那么多阳气供你升发,还要回到后天之本和先天之本上来。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点醒梦中人。
另外大家注意,不要迷信权威甚至自己的老师,经过临床检验的经验才是最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