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灯火灸风湿

灯火灸风湿

发布时间:2020-11-11 06:50:31

1、。爆灯火对风湿有效果吗

灯火灸属于艾灸的一种,是指将灯心草用麻油浸之,燃着后用快速专动作对准穴位,猛一接触听属到“叭”的一声迅速离开,如无爆之声可重复一次。灯火灸具有疏风解表,行气化痰,清神止搐等作用。多用于小儿痄腮,小儿脐风和胃痛,腹痛,痧胀等病证

2、灸法补泻法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辨证作为理法方药的施治基础。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辨证对于艾灸临床自然具有密切关系。辨证的第一步就是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其次就是根据病变的性质及其发生和发展的各种规律,而制定出各种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方法是治疗方案,处方是治疗措施。方随法处,法不离方。艾灸辨证的目的即是为了立法,法则定则措施明。临床中欲使灸疗产生补泻效应而达到治疗目的,必须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1.辨证选病证 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
补法:此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中医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
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 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如气海穴为补气穴,对于气虚患者可予气海穴处行灸补法,则补益之效倍增、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可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泻法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的作用。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而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阳气暴脱,用大艾盒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疗,亦能达到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这又是同一穴位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
3. 辨证选灸材 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在治疗时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另如桃枝灸,可温经散寒,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本草纲目》),而桑枝灸对疮伤已溃者可“补接阳气,去腐生肌”(《本草纲目》),其补泻作用显然与前者有别。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4.辨证选灸法 在临床中只有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醒昏定搐(《幼幼集成》):温针灸或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如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等。另外,艾灸补泻的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是一致的。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其艾炷大小与壮数多少视具体病情而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不同灸疗其作用机理也不尽相同,临床中宜辨证施治,选用适宜的灸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益。
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除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1.灸法补泻 系指根据不同症情,合理选择不同的灸治之法,以达到补虚泻实的作用。
灸法的种类繁多,虽均为灸法,但作用上有一定区别,可以根椐不同的作用特点决定选 用具有补的或泻的性质的灸疗。
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临床与实验均证实,灸疗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代偿能力,从而强壮人体正气。故一般来讲,灸疗多为补法。如温针灸、直接灸中的无瘢痕灸、电热灸、日光灸、艾条灸的温和灸、回旋灸、铝灸及各种代灸膏等,使患者产生温和舒适感。更为典型的是某些隔药物灸与敷灸的补泻。须根据隔物灸与敷灸时所用的药物,按药物的性味、功能、主治等予以选用。选用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选择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则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而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而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由胡椒温中散寒而治心腹冷痛等。但也有一些旨在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还有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而治痈疽疖肿癣疮,斑蝥敷灸攻毒蚀疮、破血散结而治痈疽、咽喉肿痛、瘰疬;毛茛敷灸利湿消肿止痛而治鹤膝风、恶疮痈疽、胃痛,石龙芮敷灸解毒消肿而治痈肿疮毒、蛇虫咬伤;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而治风湿痹痛,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而治腮腺炎;甘遂敷灸泻水逐饮而治水肿,簿荷敷灸疏散风热而治流感等。
2.灸术补泻 系指用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
(1)艾炷灸补泻: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灵枢·背俞》)。《丹溪心法·拾遗杂论》也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
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
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10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3、请问哪里有《中国针灸》的rm非p2p下载

http://lib.verycd.com/2006/03/07/0000093327.html

这个里面```不过要安装```

1-30集简介

上册:

1集、导论( INTRODUCTION )
针灸疗法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光辉夺目的明珠,也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本辑介绍针灸的起源,历代针灸医家和针灸名着,以及现代针灸的发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李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集、经络( JINGLUO )
经络学说是中医和针灸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本辑通过真人示教,介绍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联络脏腑和病,主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丘杰礼,片长48分钟.

3集、腧穴(一)( POINTS 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4集、腧穴(二)(POINTS II )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5集、腧穴(三)( POINTS III)
腧穴(一)至(三)这三辑从穴位定义、深浅、分类,以及审定穴位的依据和方法等基础知识入手,按任脉、督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和经外穴的顺序介绍了152个穴位的部位,主治和刺灸法,并按解剖部位进行复习。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北京体育学院联合编录,执行编委王德深、周允娴、梁竞平、孙中玉、片长43分钟。

6集、刺法(一)( NEEDLING METHODS I )
本辑主要介绍有关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练习、体位、进针和行针手法、注意事项、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6分钟。

7集、刺法(二)( NEEDLING METHODS II)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8集、灸法 ( METHOD OF MOXIBUSTION)
本辑分别介绍了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天灸、灯火灸和一些民间灸法的具体操作、补泻、适应证和禁忌证。后半部附拔罐疗法。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4分钟。

9集、内科证治(一)(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0集、内科证治(二)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1集、内科证治(三) (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II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9分钟。

12集、内科证治(四)( DIAGNOSIS &TREA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IV )
从第9到第12辑证治部分介绍了中风、头痛、感冒、面痛、腰痛、痹证、胃下垂、咳嗽、失眠、胃脘痛等内科常见针灸治疗效果较好的27个病证的病因、分型、辩证选穴处方、方义、操作方法和疗程,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示范。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邦水、萧永俭,片长46分钟。

13集、妇儿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GYNECOLOGY & PEDIATRICS )
本辑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胎位不正、乳少、不孕等七个常见妇科病证,以及小儿麻痹后遗症,疳积、遗尿三个儿科病证的证治。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54分钟。

14集、外伤及皮肤科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JURY & DERMATOLOGY )
针灸治疗外伤及皮肤科病症具有简便、易行、见效快、疗程短、无副作用等优点。本辑选择了风疹、疗疮、痄肋、乳痈、蛇丹等12种外科、皮肤科病证,分别作了介绍。 黑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程宝书、隋玉华,片长48分钟。

15集、五官科及其他证治 (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E.N.T. DEPARTMENT & ETC )
针灸治疗眼、耳、鼻、喉疾病同样可有良好效果。本辑介绍了近视、目赤肿痛、耳聋耳呜、鼻渊、牙痛等五官科疾病,以及近代比较重视的戒烟、戒毒、减肥、美容等针灸疗法。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家维、倪忠枢,片长48分钟。

下册:

16集、奇经八脉 ( THE EIGHT EXTRA MERIDIANS )
本辑介绍了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乔脉和阳乔脉)的循行分布、作用功能、主治病证和临床意义。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张登部、张邦水,片长47分钟。

17集、气街四海 (THE PATHWAYS OF QI AND THE FOUR SEAS )
气街四海理论是针灸临床异病同治的理论依据之一。本辑介绍了气街、四海的概念、四海的主要部位、作用及主要输注部位的穴位,并根据气街四海理论,介绍了震颤麻痹,乳癖(乳腺增生)、心痹、肋痛、石淋、闭经、溢乳(特发性高泌乳血症)等常见病的辩证、治疗。 山东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玉檀、张邦水,片长41分钟。

18集、腧穴(续)( POINTS -CONTINUED )
本辑收录了《中国针灸学》腧穴(一)、(二)、(三)、(即第3-5辑)中未曾介绍过但也比较常用的63个穴位的取穴部位、主治和刺灸法,按头颈部,胸腹部,背部,上肢,下肢的顺序分经排列。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信息研究所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德深、符永驰等,片长46分钟。

19集、慎针穴位的解剖 ( THE ANATOMY OF THE POINTS REQUIRING PRUDENT MANIPULATIONS )
本辑着重叙述应慎重进针的11个重要穴位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支配及其中枢节段分布、穴位周围的毗邻结构、以及临床上应掌握的针刺深度、方向、角度和操作方法,以免由于不熟悉解剖盲目针刺而发生意外。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严振国、陆宝根,片长43分钟。

20集、古典针法 (CLASSICAL NEEDLING METHODS )
本辑是毫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方法的提高,重点介绍了《内经》、《难经》等经典着作中历代各家在针灸学术方面的独特见解和鲜为人知的针刺方法,以及对后世影响颇为深广的针术内容,有理论阐述也有实际操作示范。 上海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刘炎,陆宝根,片长45分钟。

21集、针刺补泻手法 (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 OF ACUPUNCTURE )
针灸临床疗效固然与辩证准确,选穴精当密切相关,而讲究针刺手法,深入研讨补泻问题,常能挽危急,起沉疴,变疑难为易治,提高疗效。本辑重点介绍了徐疾法、捻转法、提插法、留针法、呼吸法、开阖法、九六法、摇摆法、盘旋法和迎随法等十种手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及具体操作。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王启才,蔡知新,片长43分钟。

22集、耳穴的诊断与治疗 ( AURICULA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3集、眼针疗法 ( EYE ACUPUNCTURE THERAPY )
眼针疗法是以《易经》的阴阳八卦,中医眼科的五轮八廓和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观察眼球结膜络脉形色变化为诊病手段、针刺眼周八区十三穴治病,具有简便易行,疗效迅速的特点。本辑系统介绍了眼针疗法的理论基础,眼周穴区的划分和定位,观眼识病,取穴和配穴,针刺方法和注意事项,临床适应证及疗效,以及眼针治病的机理等。 辽宁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朱凤山,姚凯,片长46分钟。

24集、颞三针和围针法 ( METHOD OF TEMPORAL THREE NEEDLES & NEEDLNG AROUND THE DISEASED AREA )
颞三欠款是在颞部的一定部位进针、连刺三针,加上有关配穴,用以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辑详细介绍了颞三针的定位。体位、针刺角度、深度、手法、疗程和实验研究,以及舌三针、肩三针、膝三针和脂三针的适应证、针法。围针法属于多针刺法。本辑重要介绍中风CT定位围针法的针刺部位、针具、治法,以及长针透刺治疗偏瘫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围针法还可用于漏肩风、面瘫和瘿。 广州中医药大学编制,执行编委靳瑞、杨文辉、倪忠枢,片长50分钟。

25集、醒脑开窍法 ( APOPLEXY WITH XINGNAO KAIQIAO ACUPUNCTURE METHOD )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通过降低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脑循环改善红细胞状态,使大脑组织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功能,从而取得疗效的,本辑详细介绍了醒脑开窍法的选穴,适应证和作用机理等。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石学敏,谷玉亭,黄文廉,片长44分钟。

26集、温针灸和隔药饼灸 ( MOXIBUSTE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ROUGH HERB MEDICINAL CAKE )
温针灸具有针刺和温和灸的综合治疗作用,适用于阳气虚衰,阴寒凝滞等多种疾病。隔药饼灸亦为针灸医家常用的方法。本辑介绍了温针灸和隔药饼灸的主要功效和主治病证,不同季节,体质,年龄,性别,病证,部位的临床辩证应用,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大46分钟。

27集、穴位敷贴疗法 ( EXTERNAL APPLICATION THERAPY )
穴位敷贴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外治法。选择一定药物经制作心后敷于特定穴位,加灸或不加灸,起泡或不起泡,药物与特定穴位的治疗作用结合,以调整局部与脏腑功能,通经活络,祛风化湿,消炎解毒,止痛止血,广泛用于多种病证的治疗,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本辑介绍了药物配制、辩证取穴处方、具体操作方法、疗程、禁忌和注意事项,以及本法在哮喘、鼻渊和其他阳虚病证的具体应用。 福建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孙兰英,吴徽淘金,片长53分钟。

28集、肩痹症和延髓麻痹 ( SHOULDER BI-SYNDROME AND BULBAR PARALYSIS )
肩痹症,即漏肩风,是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的一处疾病。本辑着重介绍了中医分型特点和循经取穴配阿是穴合谷刺法的取穴、配穴、手法。 延髓麻痹,亦称球麻痹,为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和饮水反呛的一组证候群。三辑介绍以项欠款为主的辩证方法,治疗非占位性病变所致的球麻痹的取穴和手法。 黑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孙申田,贾民一,片长、48分钟。

29集、类风湿性关节炎 ( RHEUMATOID ARTHRITIS )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其诊断并不困难,但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辑详细介绍了以针灸为主的外治法治疗各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则,取穴和操作方法。 成都中医药大学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阳剑锋,熊曾,片长47分钟。

30集、心悸心痹 ( PALPITATION AND HEART BI-SYNDROME )
本辑介绍心悸心痹的针灸辩证施治方法,包括心脏的功能、经络分布和常腧穴、常用的刺灸方法(毫针、灸法、拔炎罐、穴位贴药、耳穴压药、水针、指掐穴等七种)辨证施治(八型),以及预防。 浙江中医学院编录制作,执行编委高镇五、韩程伟,片长43分钟。

与灯火灸风湿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