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抗炎抗风湿药

抗炎抗风湿药

发布时间:2020-10-31 04:29:22

1、老人风湿脚痛非甾体类抗炎药多少钱,在哪里可以买到?

用消炎痛就可以,价格很便宜

2、下面哪个药物仅具有解热,镇痛作用,不具有消炎抗风湿作用

下列哪种药物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而无消炎抗风湿作用( 。
A.安乃近
B.对乙酰氨基酚
C.阿司匹林
D.布洛芬
E.吡罗昔康 

3、成人四蒂尔病吃什么药效果好?

1.非甾类抗炎药
急性发热炎症期可首先使用非甾类抗炎药,一般需用较大剂量,病情缓解后应继版续使用1~3个月权,再逐渐减量。有胃肠疾病的病人应优先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对单用非甾类抗炎药不起效,症状控制不好,或减量复发者,或有系统性损害、病情较重者应使用糖皮质激素。常用泼尼松。待症状控制、病情稳定1个月以后可逐渐减量,以最小有效量维持。对重症者可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3.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DMARDs)
用激素后仍不能控制发热或激素减量即复发者;或关节炎表现明显者应尽早加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病情较轻者的慢性系统性病变,如发热、乏力、皮疹、浆膜炎等可用羟氯喹。关节病变明显者首选甲氨蝶呤。还可根据病情在甲氨蝶呤基础上联合使用其他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如病人对甲氨蝶呤不能耐受可换用来氟米特,在使用来氟米特基础上也可与其他抗风湿药联合。对较顽固病例可考虑使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及环孢素A。当转入慢性期以关节炎为主要表现时,可参照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与抗风湿药联合用药。在多种药物治疗难以缓解时也可甲氨蝶呤+环磷酰胺。
4.其他药物
抗肿瘤坏死因子-国外已有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尚有争议。

4、阿司屁匹林的解热镇痛抗炎机制为抑制什么酶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又称为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
一、分类
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等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非那西丁。

3.吲哚基和茚基乙酸类:吲哚美辛。

4.芳基丙酸类:布洛芬。

5.芳基乙酸类:双氯芬酸。

6.烯醇类:吡罗昔康。

7,吡唑酮类:保泰松。

8.烷酮类:如萘丁美酮。

9.异丁芬酸:舒林酸

二、共同作用机制
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s)的生物合成

三、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特 点:
1)仅使高热体温降至正常,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2)仅影响散热过程,不影响产热过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解热机制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环氧酶(前列腺素合成酶)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

2.镇痛作用
特点:
1).为非麻醉性(非成瘾性)镇痛药,无欣快感、耐受性、呼吸抑制。
2).镇痛强度弱于哌替啶,对慢性钝痛有效,对创伤性剧痛、内脏绞痛无效。可用于关节炎、粘液囊炎、肌肉血管起源疼痛、牙痛、痛经、癌症骨转移痛
3).镇痛作用部位主要在外周。
4).镇痛机制是抑制局部PG合成,减轻PG致痛作用,且降低痛觉感觉器对缓激肽致痛作用的敏感性。

3.抗炎作用
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即药物能使炎症的红、肿、热、痛反应减轻或消退,其抗炎作用亦是与抑制外周前列腺素合成有关
苯胺类几乎无抗炎作用

NSAIDs可抑制PG合成酶,减少血栓烷 A2(TXA2)形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抗肿瘤作用除与抑制PGs的产生有关外,还与其激活caspase-3和caspase-9,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以及抗新生血管形成等有关。

尚有预防和延缓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延缓角膜老化等作用。

四.不良反应
PGs在体内同时具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调节肾血流、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不良反应就是由于抑制了PGs的这些反应而发挥作用
1.消化道反应:最常见,包括恶心、呕吐、出血和溃疡等,口服前列腺类似物如枸橼酸铋可减轻
原因:COX-1 被抑制
2.皮肤反应:
第二大常见,以舒林酸、萘普生、甲氯酚酸和吡罗昔康多见,皮疹、荨麻疹、剥脱性皮炎等
3.肾损害:水肿、慢性肾炎、肾衰等
4.肝损伤
5.心血管不良反应:高血压、心悸、心律不齐等
6.血液系统--粒细胞缺乏、再障
7.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

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主要在小肠吸收
分布于全身组织包括关节腔、脑脊液和胎盘
肝脏代谢:<1g: 一级动力学消除
>1g: 零级动力学消除
碱化尿液,加速其排泄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
常用剂量(0.5g):解热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配成复方
(1)慢性疼痛:头痛、肌肉痛、神经痛、牙痛、关节痛、痛经等
(2)感冒发热
大剂量(3~5g):抗炎、抗风湿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
控制急性风湿热症状及鉴别诊断首选药之一
2.影响血小板功能:
小剂量(50~100mg):预防血栓形成
大剂量:促进血栓形成
机制: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使血小板中
TXA2 (抗凝)
大剂量:抑制血管壁PG合成酶,PGI2合成
减少(促聚集)
临床应用:小剂量
⑴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梗)
⑵ 一过性脑缺血,防止脑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溃疡病禁用
合用米索前列醇可减少溃疡发生率
凝血障碍:
小剂量:抑制血小板环氧酶,抑制TXA2生成
大剂量:抑制凝血酶原形成--VitK可预防
严重肝损害、有出血倾向患者及VitK缺乏者禁用
手术前一周停用
水杨酸反应:剂量≥5g/d
水杨酸反应: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听力减退,严重者可出现过度呼吸、酸碱平衡失调、甚至精神错乱
急救:停药,碳酸氢钠静脉滴注
2.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阿司匹林哮喘:抑制了环氧酶途径,使脂氧酶途径加强,白三烯生成过多所致
肾上腺素治疗无效
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治疗
哮喘、鼻息肉及慢性荨麻疹患者禁用
3.瑞夷(Reye)综合征:
病毒感染伴发热的儿童或青少年服
用阿司匹林可发生此征
表现:严重肝功能不良合并脑病
少见,但预后差,不宜用(<10y)
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代替
4.水杨酸反应 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 并静滴碳酸氢钠, 以促进药物排泄。
复方阿司匹林(APC):
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咖啡因

苯胺类
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
解热镇痛作用强,无明显抗炎作用
抑制中枢PG合成酶,对外周环氧酶没有明显作用
对胃肠刺激较小,不引起胃肠出血
临床应用:各种慢性疼痛:
感冒发热:小儿退热首选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肝坏死,肾损害,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性贫血

吡唑酮类
保泰松
药理作用及机制:
抗炎抗风湿作用强
解热镇痛作用弱抑制PG生物合成

临床应用: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急性痛风:促进尿酸排泄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 溃疡病患者禁用
钠水潴留: 高血压、心衰患者禁用
过敏反应: 皮疹、剥脱性皮炎、粒细胞减少、再障等
肝肾损害: 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甲状腺肿大及粘液性水肿:抑制甲状腺摄取碘

芳基乙酸类
吲哚美辛(消炎痛)
药理作用:
最强的PG合成酶抑制药之一
解热、抗炎作用强

临床应用:
仅用于其他药物不能耐受或疗效不显著者
急性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关节炎
癌性发热及其他不易控制的发热

不良反应
胃肠反应:食欲减退、恶心、腹痛、上消化道溃疡等
中枢神经系统:前额头疼、眩晕、精神失常
造血系统: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障
过敏反应:皮疹、哮喘

禁忌症
妊娠、哺乳期妇女、儿童
精神失常
溃疡病
癫痫、帕金森病
肾病
“阿司匹林哮喘”者禁用

芳基丙酸类
口服吸收迅速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可缓慢进入滑膜腔,并在此保持高浓度
有效的PG合成酶抑制药:抗炎、解热及镇痛作用
临床应用: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解热镇痛
优点:胃肠反应较轻,易耐

5、药物萘普生具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和解热镇痛作用,其合成路线如下: ⑴写出萘普生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⑴羧基  醚键    
⑵取代    


⑸CH 3 COOH CH 3 COCl

6、(1)阿司匹林( )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是应用最早、最广和

(1)阿司匹林中-COOH、-COOC-及水解生成的酚-OH均与NaOH反应,该反应为
故答案为版:
(2)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权成阿司匹林、乙二醇和一种聚合物,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酸,则单体为2-甲基丙烯酸,其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乙二醇;

7、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

(1)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9H8O4,含氧官能团为-COOH、-COOC-,名称分别为羧酸、酯基,故答案为:C9H8O4;羧基;酯基;
(2)-COOH、-COOC-及水解生成苯酚结构均与NaOH反应,该反应为+3NaOH→+CH3COONa+2H2O,
故答案为:+3NaOH→+CH3COONa+2H2O;
(3)水杨酸的分子式是C7H6O3,跟乙酸酐()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阿司匹林,水杨酸为邻羟基苯甲酸,其结构简式为,该反应中-OH上的H被取代,为取代反应,故答案为:;取代反应;
(4)水杨酸的同分异构体符合:①分子中有苯环;②能跟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③苯环上的一硝基取代物有2种,则含-CHO和-OH,且结构对称,苯环上有2种位置的H,则符合条件的同分异构体为,共3种,
故答案为:3;
(5)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阿司匹林、乙二醇和一种聚合物,聚合物为聚2-甲基丙烯酸,则单体为2-甲基丙烯酸,其结构简式为
故答案为:

8、治标不治本的非甾体抗炎药,为何却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主力军,你知道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一般有五大类,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植物药制剂等。


过去,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医学界首先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果这类药物不起作用,再启用抗风湿药,最后才让激素“出马”。

现在,这样的治疗方案已经被否定。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只是治标药物,抗风湿药只是改善病情……所以如今只要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就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

那么,类风湿关节炎究竟如何用药呢?非甾体抗炎药在联合用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非甾体抗炎药如何抗炎?

非甾体抗炎药,也称为消炎止痛药,可以对症治疗,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肿痛症状,但不能控制关节破坏、关节畸形等病变发展,所以被称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标药物。其因为有抗炎、止痛、退热和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


通常在骨骼内部没有感知疼痛的神经,但是关节中有密布的感知疼痛的神经末梢,也就是痛觉感受器。当类风湿关节炎导致滑膜出现炎症时,发炎的细胞就会分泌磷脂酶A2,这种酶会催化磷脂水解生成花生四烯酸,通过环氧酶(COX)的催化作用,生成前列腺素这种炎症介质。

前列腺素不断被生成,所以一方面就会刺激关节中可以感知疼痛的受体,向大脑传递疼痛,另一方面,还会进一步诱发炎症,促使关节滑膜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胀、发热、疼痛的典型症状。


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不是针对前列腺素,而是将攻击目标指向前列腺素的上游——环氧酶,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的合成,所以才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

通常来说,非甾体抗炎药有两类:

非选择性COX抑制剂;选择性COX抑制剂。

这是因为环氧酶(COX)也有两种类型:

与抗炎抗风湿药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