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滞表证

风湿滞表证

发布时间:2020-03-28 04:54:36

1、解表剂是什么

解表剂是为治疗表证而设,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以恶寒发热并见、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等为主要表现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1]
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六淫之邪侵入肌表,引起的各种表证,以及麻疹初期,疮疡初起,兼有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脉浮等表证者。根据外感疾病的寒温性质不同,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 。此外,由于表证有挟气滞、挟风湿、体虚外感及麻疹初起而有表证等情况,因而又有理气解表剂、解表润燥剂、解表透疹剂及扶正解表剂等不同类型.
解表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
辛温解表常用 : 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止嗽散,香薷散;
辛凉解表常用: 银翘散,桑菊饮,麻黄杏仁石甘汤,越婢汤,柴葛解肌汤,升麻葛根汤
扶正解表常用: 败毒饮,参苏饮,再造散等

2、眩晕分那些类型?如何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病位:眩晕病位在脑,但以肝、脾、肾三脏失常最为常见。肝阴不足,或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有头胀痛,面潮红等兼证。脾失健运,痰湿中阻,可有眩晕头重,食欲缺乏,呕恶,耳鸣等症;气虚血少,则有面色无华,纳差,肢体乏力等症。肾精不足,多兼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状。

(2)辨病性:眩晕以本虚标实为主,气血不足,肝肾阴虚为病之本,风、火、痰、瘀为病之标。

2.分证论治治疗大法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气血。本病的发生以阴虚阳亢者居多,应注意滋阴潜阳。

(1)风邪上扰

主证:眩晕,可伴有头痛,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或伴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或兼见咽干口燥,干咳少痰,脉浮细;或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脘闷满,苔薄腻,脉濡。

治法:风寒表证治宜疏风散寒,辛温解表;风热表证治宜疏风清热,辛凉解表;风燥表证治宜轻宣解表,凉润清热;风湿表证治宜疏风散湿。

方药:风寒表证用川芎茶调散加减。药用荆芥10g,防风10g,薄荷10g,羌活10g,北细辛3g,白芷10g,川芎10g,生甘草6g。

风热表证者用银翘散加减。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5g,豆豉10g,牛蒡子10g,荆芥10g,薄荷10g,竹叶10g,钩藤10g,白蒺藜10g,生甘草6g。

风燥表证用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10g,豆豉10g,杏仁10g,贝母10g,栀子10g,麦冬12g,沙参15g,玄参10g。

风湿表证用羌活胜湿汤加减。药用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0g,藁本10g,防风10g,蔓荆子10g,车前子10g,甘草6g。

(2)肝阳上亢

主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10g,钩藤12g,生决明20g,桑寄生10g,牛膝12g,益母草10g,杜仲10g,栀子10g,黄芩10g,茯神15g,夜交藤10g。

(3)痰浊中阻

主证: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半夏10g,白术10g,天麻10g,茯苓15g,陈皮6g,甘草6g,生姜6g,大枣10g。

(4)瘀血阻窍

主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舌边及舌背有瘀点、瘀斑或瘀丝,伴有善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祛瘀生新,活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赤芍10g,川牛膝10g,柴胡10g,桔梗6g,枳壳10g,生地黄15g,甘草6g。

(5)气血亏虚

主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用人参,黄芪15g,白术10g,当归10g,茯神15g,远志6g,炒酸枣仁10g,木香6g,龙眼肉10g,生姜6g,大枣10g。

(6)肾精不足

主证:头晕而空,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耳鸣,腰酸遗精,齿摇发脱。偏于阴虚者,颧红咽干,烦躁形瘦;舌嫩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发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养精,充养脑髓。

方药:偏于阴虚者,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川牛膝10g,鹿角胶10g,龟甲胶10g,知母6g,黄柏6g。

偏于阳虚者,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黄10g,山药15g,山茱萸10g,菟丝子10g,枸杞子10g,鹿角胶6g,附子10g,肉桂6g,杜仲10g,巴戟天10g,肉苁蓉10g。

3.针灸疗法眩晕肝阳上亢证取百会、风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溪、行间等穴,痰浊中阻证,取脾俞、中脘、章门、内关、丰隆、解溪等穴,用毫针,行泻法;气血亏虚证取膈俞、脾俞、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肾精不足证取命门、肾俞、志室、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用毫针,行补法,并配合灸法。

【预防】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劳动过度;节制房事,养精护肾;饮食定时定量,避免饥饿劳作,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辛辣之品,病后或产后宜加强调理,防止气血亏虚。

3、为什么风湿病治用于微汗法

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留滞,久则化燥伤阴,寒化伤阳。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

4、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是什么意思?

辛温解表是指用性味辛温的药物发散风寒,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寒表证及风湿、风水兼有表邪者。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紧为主症。常用药物有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藁本等。代表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香苏散等。

辛凉解表是指用性味辛凉的药物发散风热,解除表证的治法。适用于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痘疹初起等。以发热重,恶寒轻,咽干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主症。常用药物有薄荷、荆芥、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蔓荆子等。代表方剂有桑菊饮、银翘散、升麻葛根汤等。

(4)风湿滞表证扩展资料

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反映出中医上的四气五味。

1、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2、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症。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症。此外,还有一些平性药物,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

3、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味,主治虚证、痛证。

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一般止汗、止咳、止泻、固精药多具酸味,主治多汗、久咳、泻痢、遗精、遗尿等证。

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 ,主治热证、火证、湿证。

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主治大便燥结、瘰疬瘿瘤、啯瘕痞块等证。

5、“辛温解表”里的“辛”是什么意思?

一、“辛温解表”里的“辛”是中药五味之一,‘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行血的作用,经常使用于外感表证,气血瘀滞。

二、释义:

1.辣:~辣。

又如:辛刻(辛辣峻刻);辛凉(辛辣清凉)

2.辛苦:~勤。艰~。

又如:辛心(苦心);辛艰(辛苦艰难);辛毒(辛苦)

3.痛苦:~酸。

又如:身受酸辛;辛楚(辛酸苦楚);辛伤(悲伤);辛切(悲切)

4.天干的第八位。现常用来表示顺序的第八。

三、相关组词:

辛苦 辛勤 辛酸 悲辛 艰辛 辛辣 辛劳 辛勚 得辛 苏辛 五辛 辛赀 细辛 苦辛

(5)风湿滞表证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辛”是“新”的本字。辛,甲骨文(像刀刃)(木,原木),表示加刃于木,即用刀斧劈柴。有的甲骨文将“木”形省略成“屮”形

造字本义:动词,用锋利的刀斧将原木劈成两半,备作柴薪。

文言版《说文解字》: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        

白话版《说文解字》:辛,在四时中代表秋,入秋万物长成而熟落;辛在五行中代表金,金的特性刚硬;辛也代表辛味,辛辣痛苦就会流泪。字形采用“一、

会义。,表示罪行。在天干次序中,“辛”承续“庚”,字形像人的大腿。所有与辛相关的字,都采用“辛”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苏辛[sū xīn] 

指汉苏建、苏武及辛武贤、辛庆忌。

2、五辛[wǔ xīn] 

即“五荤”

3、商辛[shāng xīn] 

即 商 纣王,名 受,号 帝辛。

4、马辛[mǎ xīn] 

菥蓂的别名。即荠。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菥蓂》。

5、迂辛[yū xīn] 

唐 代 辛立度,性迂,时人以此称之。

6、辛温解表的“辛”是什么意思?

辛:辛辣。食物的“五味”: 也就是辛、甘、酸、苦、咸。
辛味食物:祛风散寒,舒筋活血,行气止痛。如:生姜,发汗解表,健胃进食。胡椒,暖肠胃、除寒湿。韭菜,行瘀散滞,温中利气。大葱,发表散寒。

指使用药物性味辛温、发汗力强的方法治疗表证。

7、解表疏风是什么意思

疏风解表
疏风,疏散风邪.风为外感病证的先导,故解表必须疏风.临床常见有风寒、风热、风湿三种挟有风邪的表证.风寒表证用防风、桂枝、藁本等;风热表证用薄荷、牛蒡子等;风湿表证用羌活、白芷等.
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具有辛味,辛能发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达到外邪从汗而外泄,表证得以解除,即《内经》所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意思.解表药有温性和凉性之分,它们的适应证也不相同.该类药大多入肺经和膀胱经,故其适应证和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和脏腑有关.

8、疏风解表是什么意思?

疏风解表的意思是:疏散风邪,解除表证。

与风湿滞表证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