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病最具有诊断意义

风湿病最具有诊断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28 00:16:20

1、一道病理学选择题,望各位多多帮忙!

选A
又称肉芽肿期,特征性病变是形成风湿性肉芽肿,或称为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Aschoff body)——具有诊断意义。C,E正确
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属结缔组织病;心脏、关节、或血管最常累及,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B正确
开始是结缔组织纤维发生粘液变性,HE染色呈嗜碱性。继而肿胀的胶原纤维断裂崩解为红染无结构颗粒样物。此外,病灶中少量浆液和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少量中性粒和单核细胞)。此期持续约1个月。D正确

2、()25.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基本病变是A.纤维素样坏死 B.风湿小体 C.梭形瘢痕

B 风湿小结
风湿病的基本病变,按其发展分为三期:(1) 变质渗出期,主要病变为纤维素样变性;(2) 增生期,特征为此期形成了风湿性肉芽肿,称为Aschoff小体(风湿小结),它具有诊断意义;(3) 瘢痕期,整个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答案为B项。

3、ASO在风湿病诊断中的意义

风湿四项临床意义
抗溶血性链球菌“O”(Anti-Streptolysin “O”;ASO)
是A族溶血性链球菌的重要代谢产物之一,它是一种具有溶血活性的蛋白质,能溶解人及一些动物的红细胞。同时溶血性链球菌“O”具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称为ASO。
【标本要求】静脉血、空腹;不需空腹
【参 考 值】 1:400及以下为阴性
0-200IU/mL (西南医院;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诊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增加),活动性风湿热,猩红热,丹毒等均可增高。
1)ASO俗称抗“O”,测定其效价可知病人最近或以前有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鉴于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相当常见,故正常人能测到ASO的低滴度,但一般在500u以下。
2)ASO增高,常见于急性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多见。还可见于皮肤急软组织感染。
3)风湿性心肌炎、心包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小球肾炎,ASO滴度升高。多次检验所呈现的趋势与病情平行,如渐渐下降提示病情好转。
4)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败血症、菌血症心内膜炎等ASO均可升高。
注意事项:
1)不能认为ASO升高就是风湿病,须结合临床症状考虑。但ASO升高的各种致病因素中与A组溶血性链球菌最密切相关。
2)人体感染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ASO上升在4-6周内达到高峰,然后在血清中ASO升高可达数月至数年。故一次检查尚难肯定是否为最近感染所致,须多次检查,观察变化动态。在风湿热病人感染后4-6周,有80%可见ASO升高,常伴有血沉增快及白细胞增多,有助于鉴别诊断。
近期建立的A群溶血性链球菌胞外产物的抗链酶试验(ASZ),比单测ASO阳性率高。对于诊断ASO不增高的急性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有助。
3)免疫机制不全及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者,链球菌感染后ASO可不升高。
C-反应蛋白(CRP)
标本要求】静脉血、空腹;不需空腹
【参 考 值】 <10mg/L(免疫单向扩散法)
<8mg/L (西南医院;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
1)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大手术、烧伤、严重创伤等)、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患者CRP升高,凡有器质性病变时升高,而功能性疾病正常,这对于鉴别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有帮助。大于20mg/L为医学决定水平的提示值,强烈提示上述情况的存在,应及时采取诊治。
2)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血清CRP增高。
3)急性风湿热活动期CRP可很明显增高,甚至可达200mg/L,经治疗好转后,CRP可逐渐下降至正常。这对风湿热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参考价值。
4)CRP在病毒性感染时不增高,而细菌性感染时增高,在需鉴别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时,很有参考价值。如脑膜炎时作脑脊液CRP测定,有助于确定细菌性还是病毒性(病毒性CRP正常)
【注意事项】
1)CRP测定是非特异性指标,需结合临床体征和相关实验室检查项目考虑其意义。
2)孕妇CRP升高。大手术24小时内可增高1倍。儿童年龄越小,CRP相应降低。判断时应予以注意。
类风湿因子(RF)
【参 考 值】阴性(<30u/L,ELISA法
0-30IU/mL (西南医院;免疫比浊法)
【临床意义】RF是一以变异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阳性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RA)、SLE、硬皮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慢性肝炎等。RF在冷球蛋白血症、结核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也可升高。
【标本要求】抽血0.8ml注入含0.2ml/m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专用血沉管,并立即混匀,不能过度震荡和有凝块。
红细胞沉降率( ESR)的测定
【参 考 值】 男 <15mm/60min
女 <20mm/60min
【临床意义】辅助检查诊断急性或局限性感染及慢性活动性感染。
血沉增高:生理性:《12y儿童或》60以上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至产后一个月;其增高可能与生理性贫血或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病理性:1,各种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等。临床最常用ESR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以及其动态变化。疾病活动期ESR增快,若病变渐趋静止则ESR逐渐正常。
2、组织损伤及坏死:较大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或脏器梗死后造成组织坏死可致ESR加快。故可借助ESR结果鉴别功能型与器质性疾病。如AMI时ESR增快,而心绞痛(angina pectoris)时ESR正常。
3恶性肿瘤:良性肿瘤ESR多正常,恶性肿瘤病人经手术治疗,化疗或放疗明显有效时,ESR渐趋正常,复发或转移时可增快。
4。各种原因所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SLE,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等。
5.其他:部分贫血患者当Hb《90g/l,ESR可轻度增快。此外,动脉粥样硬化,DM,肾病综合征,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ESR亦可增快。
血沉减慢:一般临床意义较小,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纤维蛋白含量严重缺乏,ESR可减慢。

4、如何读懂风湿病化验单

风湿性疾病是一大类常见病,多发病,且多数疾病需经过一系列的化验检查才能确诊。由于风湿病诊断治疗在我国起步较晚,有很多大型医院都尚未成立风湿病专科。而风湿病的化验项目发展很快,近几年发现了多种用于风湿病早期诊断和帮助判断疾病预后的化验指标,不仅大多数病人看不懂风湿病化验单,甚至连其他专业的医生也不能正确理解这些化验。风湿病化验项目中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自身抗体的检测。所谓自身抗体是我们自身体内的防御组织过度反应,对体内的正常组织产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体,用来破坏这些正常组织。自身抗体的检测对于风湿病的诊断,特别是对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至关重要。现在应用于风湿病临床的自身抗体主要有:类风湿因子、抗角蛋白抗体谱、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磷脂抗体等。一、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最初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的血清中发现,故认为可以用来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目前RF作为RA的筛选试验有一定的价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阳性。而且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了7条RA诊断标准中, RF阳性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条者可诊断为RA。RA患者出现RF,提示病情预后不良,同时也提示该病人不仅可由关节症状,还可有关节外表现也就是多系统受累的表现。且随着RA病人关节症状持续时间的延长,RF的出现率也随之增高,如:3个月时33%,1年75%,18个月90%。因此,当初次检测结果为阴性而临床上仍高度可疑时,重复检测RF有一定意义。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阳性来诊断,也就是说,不是RF阳性且有关节肿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阴性的就一定不是RA。这是因为RF还可以出现于下列一些疾病,干燥综合征、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肿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状态、慢性肝病,大约5%的老年人也可出现RF阳性。二、抗角蛋白抗体谱 抗角蛋白抗体谱中包括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抗CCP抗体等,它们都是用于RA早期诊断的自身抗体,可以辅助RF,提高RA的早期确诊率,早期正确治疗,改善预后。三、抗核抗体谱抗核抗体(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细胞核及细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细胞核内成分的抗体。因为细胞核包含多种成分,所以ANA其实是抗核内多种物质的抗体谱,又称为抗核抗体谱ANAs。ANAs 阳性的病人要考虑结缔组织病的可能性,但应多次或多个实验室检查验证为阳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结缔组织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检测应有滴度的测定和报告。根据细胞核内各种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临床意义,将ANAs 分成抗DNA,抗组蛋白,抗非组蛋白,和抗核仁抗体四大类。其中抗非组蛋白抗体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体。 对于ANAs阳性的病人除了检测滴度外,还应分清是哪一类。不同类别的ANAs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具有不同的诊断价值。抗DNA抗体,特别是抗dsDNA抗体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特异性诊断抗体,而且对于狼疮肾炎有很强的诊断价值。抗组蛋白抗体阳性的红斑狼疮患者多考虑药物性狼疮的可能。抗核仁抗体阳性多见于系统性硬化症的患者。抗ENA抗体谱中抗Sm抗体最早发现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后发现可以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断,且特异性很强;抗SSA、SSB抗体是两种用于干燥综合症患者诊断的自身抗体;抗RNP抗体可用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抗Jo-1抗体阳性可以帮助诊断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体可用于系统性硬化症的诊断。四、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对血管炎病尤其是韦格纳肉芽肿的诊断和活动性判定有帮助。五、抗磷脂抗体 抗磷脂抗体与血小板减少、动静脉血栓、习惯性自发性流产有关。上述的多种抗体对风湿病的诊断极有价值,但敏感性和特异性有一定范围,而且检测的技术也可引起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因此风湿病的诊断仍要通过临床与实验室自身抗体的结合。

5、怎样判断是不是有风湿病

你好,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其整体或局部锻炼的种类或方式,有计划的实施。如:太极拳、轻体操、散步、慢跑、快步走、爬楼梯等,要根据自己的关节障碍程度酌情选用,不要强求。锻炼要量力而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是非常重要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首先受到破坏的就是关节,而关节的融合强直是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

6、怎样看风湿五项化验单

风湿五项是诊断风湿性疾病的主要检查项目,也是确诊风湿性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其实,风湿五项检查即是自身抗体检查。 抗核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此外,抗核抗体阳性还可见于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内氏肉芽肿、白塞氏病、 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硬皮病以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 抗双股DNA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 阳性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最强),并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以及是否合并狼疮性肾炎、 狼疮性血管炎等密切相关。处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的患者,其阳性率可高达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 但随着病情的缓解,其抗体水平也逐渐下降,难以检测乃至消失。 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Sm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见于未患有风湿性疾病的患者。 阳性最常见于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此抗体为全身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在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75%以上。 此外,阳性还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抗RNP抗体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风湿性疾病。 阳性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诊断意义(尤其是在高滴度的情况下),阳性率可高达95%~100%。 此外,也可见于上述各种风湿性疾病。 类风湿因子正常值为阴性,多可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少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阳性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异性较强)。 此外,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阳性率,尤其是超过60岁的老年人,阳性率可高达15%~50%。 大家必须注意,风湿五项的检查结果一定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

7、风湿病具有诊断意义的病变是什么

您好风湿性疾病多为慢性病治疗目的是改善疾病愈后保持其关节脏器的功能解除有关症状.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奈普生阿斯匹林布洛芬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等.

8、风湿三项临床意义

“风湿”一般认为风湿病就是关节炎,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风湿”并不是指一种病,风湿是以骨、关节、肌肉、韧带、滑囊、筋膜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我国最常见的且危害性最大的风湿病有:急性风湿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祖国医学认为,风湿就是风寒湿气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致使气血远行不畅引起的肌肉关节麻木疼痛,区伸不利或肿大。 风湿病的病因有哪些? 1 、免疫功能紊乱; 2 、环境因素,如风、寒、湿等; 3 、感染; 4 、创伤与劳损; 5 、退行性改变(老化); 6 、遗传因素; 7 、代谢障碍。 风湿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哪些? 1 、疼痛 2 、压痛 3 、僵硬感 4 、肿胀 5 、活动障碍。 什么是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简称风关炎)是一种与 A 组溶血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典型表现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不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不留关节强直与畸形。 如何诊断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1 、病前多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 2 、症状。四肢大关节(腕、肘、肩、踝、膝、髋)游走窜痛或肿痛。 3 、体征。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或肿痛,活动功能受限,部分病例可兼有低热、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或心脏病变等。 4 、实验室检查。活动期血沉( ESR )一般多增快,非活动期正常,活动期抗 O ( ASO )多阳性( 1:600 单位以上)如抗 O ( ASO )阴性者( 1 : 400 单位以下)必须见有环形红斑或结节形红斑,否则不能诊为风关炎。 5 、 X 线检查。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6 、预后。缓解期或治愈后受累关节不留畸形。 什么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 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强直性脊柱炎,属中医痹证范畴,俗有骨痹、历节风之称。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多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常呈对称性,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的疼痛、肿胀、活动困难及发僵,长久不愈的晚期症状则为关节畸形。本病在我国人中患病率为 0.3% ,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发病的高峰年龄 20-40 ,而女性则在 40-60 岁,类风湿关节炎以女性多发,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 2-3 倍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和病程?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所谓的滑膜炎。正常状况下,关节腔内面有一层精致的滑膜,可分泌关节滑液,以润滑和保护关节。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滑膜产生发炎反应,关节因 发炎细胞的聚积而有红、肿、热、痛的现象。这种发炎反应严重时甚至侵犯整个关节,破坏软骨甚至骨骼。若缺乏适当治疗,关节将变形、僵直而无法活动。此外,活动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中约有 5%-15% 会出现皮下结节,这是一种发生于皮下面,因发炎作用而变性成纤维组织,分布很广,但好发于较敏感部位如关节伸侧、头皮等,通常不会有太大问题,有时则会导致感染。如果发生在肋膜、眼睛等,则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 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必备的条件(诊断标准) 诊断类风湿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一般是以远端一个或两个小关节开始疼痛、肿胀、逐渐发展到多个关节,有的呈对称性、游走性、间歇性发作。一半以上病人可出现晨僵(早晨起床时两手发硬胀),活动后消失。 如何鉴别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受累关节 以四肢大关节(膝、髋、踝、肘、肩、腕)为主 以四肢小关节(手指、掌指、足趾)为主 临床表现 急性者发病急、高热、关节红、肿、热、痛,慢性者关节游走窜痛或兼低热 手足小关节肿痛、晨僵,可侵犯大关节,常呈对称性,大小关节皆可变形。 实验室与 X线检查 ASO阳性(1:600以上)若阴性要有结节性或环形红斑现症,血沉多快,类风湿因子阴性 类风湿因子阳性,如中晚期相对稳定,类风湿因子阴性者应以 X线片检查,具典型类风湿性关节X线所见 其他合并症及预后 四肢皮肤伴有结节性或环形红斑,以及心脏病变,四肢关节不留畸形 本病系全身性疾病,多数有贫血,失眠,纳差,关节可僵直变形,甚至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 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并不可怕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炎症性

与风湿病最具有诊断意义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