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只有单侧关节症状能不能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只有单侧关节症状能不能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布时间:2020-10-20 12:33:13

1、哪4项高才能却诊是类风湿

任何一项高都不足以完全确定是否是类风湿。因为风湿四项中没有拿一下是特异性指标。指标高只是提示有可能,还得对照临床症状。一般判断是否是类风湿关节炎,都是参照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来进行的。
类风湿关节炎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正)
1、早晨起来关节僵硬,持续至少1小时。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部位的软组织肿胀(关节炎)。
3、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或腕关节肿胀超过6周或12周。
4、对称性肿胀(关节炎),既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
5、皮下类风湿结节。
6、X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呈糜烂样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7、类风湿因子阳性。
备注:以上1—4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或12周。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方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请采纳!

2、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区别

你好,看看症状就知道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不死的癌症,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病因未明的能引起肢体严重畸形的慢性、全身性、免疫性疾病,并引起剧烈疼痛。
本病发病高峰年龄是20—45岁,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3。据文献报道类风湿发病率:牙买加黑人是10.25%;在美国的白种人为0.5—1%,而在美国的印第安人为5.3%;欧洲人为0.6—1.9%;日本人为0.3—0.6%;我国初步调查为0.32—0.4%,按此数字估计我国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400万左右。
本病是一种炎症性、进行性、对称性和破坏性的关节性疾病,以关节晨僵、疼痛肿胀及功能障碍为本病主要临床表现。轻者影响关节功能,重者造成残疾,极少数严重者可因颈椎破坏而致高位截瘫、或因重要脏器血管受累而危及生命。
祖国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而本病病程长,病情顽缠,不少学者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接近于《金匮要略》之“历节病”,或称“顽痹”、“尪痹",以区别于其它的痹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国际诊断标准
(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正)
1、 晨起关节僵硬至少1小时(大于等于6周)
2、 3个或以上关节肿胀(大于等于6周)
3、 腕关节或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胀(大于等于6周)
4、 对称性肿胀(关节炎),即身体两侧相同关节同时或先后发病
5、 X线片显示手和(或)腕关节软骨面糜烂样和(或)关节周围骨质稀疏改变
6、 皮下类风湿结节
7、 类风湿因子阳性(1:32以上)
备注:以上1—4条必须持续出现至少6周或12周,具备4条或4条以上者,可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并不能一定确诊为类风湿。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青年男性。病变自骶髂、髋关节椎间盘纤维环附近韧带钙化,向上蔓延至脊柱,造成骨强直。初期:厌食、低热、乏力、消瘦、贫血、腰酸、腰痛或不适,早起觉腰部僵硬,活动后可以缓解,肌腱/韧带骨附着炎症,外周关节受累。晚期:腰椎前凸曲线消失,进而胸椎后凸而呈驼背畸形、颈椎活动受限、头向前俯、胸廓变平、腹部突出,最后脊柱各方向活动完全受限。化验检查:类风湿因子阴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率高达90%以上。X线:早期为骶髂关节增宽、边缘模糊呈锯齿状;晚期见关节间隙消失,椎旁韧带钙化,呈竹节状,骨质疏松
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
(一) 1963年罗马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
1、腰痛和腰僵3个月以上,休息后也不缓解
2、腰部疼痛及僵硬感
3、腰椎活动受限
4、胸廓扩张活动受限
5、虹膜炎的历史、现象或后遗症
6、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临床标准之一,即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存在
(二) 1968年纽约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1、各方面的腰椎活动(前屈、后伸、后弯)完全受限
2、胸腰段或腰椎过去痛过,现在仍痛
3、在第四肋间测量,胸廓的扩张活动度等于或小于2.5cm,肯定强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出现下列情况:1、3~4度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至少一条临床指标,2、3~4度单侧或2度双侧骶髂关节炎加上第一或第二,三个临床指标,可能强直性脊柱炎成立,如果仅有3~4度双侧骶髂关节炎而无临床指标则强直性脊柱炎不成立。

3、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对于任何疾病都应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晚期类风湿患者,因多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在本病的早期,仅少数关节受累时,诊断常比较困难。尤以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决不能确诊。那么,怎样正确诊断类风湿病呢?美国风湿病学会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之后,在1958 年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另外,国内也提出了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晨僵。

②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为医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 个月)。

⑤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拇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⑥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⑦标准的X 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⑧类风湿因子阳性。

⑨滑膜液中黏蛋白凝固不佳。

⑩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 项。在①~⑤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 项。在①~⑤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 项,①~⑤项中至少有1 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 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 周。晨僵;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 周;关节肿胀的病史或所见;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阳性;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2)国内诊断标准(1988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 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 X 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 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 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 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 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4、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开始往往是关节局部比较轻微的酸痛和僵硬,病情交替地缓解与复发,逐渐加重,常伴有倦怠乏力、食欲减退、发热、贫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1)关节炎的临床表现

①晨僵现象与关节僵硬。所有类风湿患者都有这种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其特点是于早晨或睡醒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即觉缓解或消失。晨僵现象表明类风湿病变在活动,晨僵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变严重程度是一致的。晨僵常伴有肢端或指(趾)发冷和麻木感。晨僵可分为三度:轻度晨僵,起床活动1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中度晨僵,起床后活动1 ~ 6 小时内晨僵缓解或消失;重度晨僵,起床后6 小时以上,晨僵缓解或消失,或终日晨僵。

②关节肿胀或疼痛。这也是几乎所有类风湿患者的必备症状。

绝大多数患者是以关节肿胀开始发病的。肿胀是由关节腔内渗出液增多及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而致,表现为关节周围均匀性肿大,手指近端指关节的梭形肿胀是类风湿患者的典型症状之一。关节疼痛的轻重通常与其肿胀的程度相平行,关节肿胀愈明显,疼痛愈重,甚至剧烈疼痛。由于剧疼,当别人伸手去触摸他的关节时,患者就用手挡起来保护或回缩。若让其主动活动关节,有时还可勉强地伸屈。

临床上要注意有无自发痛与活动痛。自发痛即关节不活动时或在安静自然位置状态下也痛,有时甚至从睡眠中疼醒,这表明病变发展较快或急,且较严重;活动痛即当活动关节时才觉疼痛,这表明关节炎症比较轻或趋于缓解。

类风湿关节痛的特点是活动后减轻,休息后刚开始活动时又加重,如久坐后站立起步和行走则困难,患者常“坐下起不来,起来坐不下;手指与肘屈曲过久以后,刚伸直时疼痛加重。”但这些现象经活动片刻后即减轻,逐渐活动自如,走路的步伐也可加快。关节晨僵和肿痛严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自理生活的能力。关节痛在早晨、夜里和阴天下雨、寒冷、受冻尤其是感冒时加重。

检查时可见关节肿胀,局部多半不红,呈皮肤本色;也有发红或微紫的,这多见于小儿的足拇或手指关节肿胀时。关节触之发热,触疼或明显压疼。关节积液时有明显的波动感,尤以膝关节明显。

关节肿胀在四肢小关节最易检查出来,而肩髋关节肿胀却不易查出。

③受累关节。类风湿病可累及人体全身187 个滑液关节的任何一个,包括构成关节的滑膜、软骨、骨及肌腱、韧带、滑囊、肌膜都可受到侵犯。常见受累发病的关节是指趾、拇、踝、腕、肘、膝、髋、颞颌、胸肋、颈和肩。有人统计,约有3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指关节;26%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膝关节;10% 的患者首起发病的是腕关节。类风湿起病时多为1 ~ 3 个关节,以后受累关节的数目绝大多数患者为4 ~ 10 个以上关节。据记载,类风湿极少侵犯远端指、趾关节。

④关节炎转移。即关节炎从一个关节发展到另一个关节,有以下三个特点。

游走性:早期关节疼痛(无肿胀)的游走性比较明显,游走间隔期比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过1 周。一旦关节出现肿胀后,则肿胀在这个关节上持续的时间较长,首先发病后的第一个关节肿胀多半持续3 个月至一年以上,这一点是区别其他关节炎的重要特征。第一个关节肿胀发病后,多半经1 ~ 3 个月才能转移到另一个或另一对关节,即关节肿胀的游走间隔期在1 个月以上,这是区别于其他关节炎的另一重要特点。此后,关节肿痛像“接力赛”一样,这个肿痛还未消失,另一个或几个关节又开始发生肿痛。

对称性:关节炎的游走(转移)经常是对称性的,除早期游走性疼痛之外,关节痛很少是非对称的。单关节炎少见。

相互制约现象:第一个关节肿胀转移到另一个关节之后,该(第一个)关节的肿痛较快(1 ~ 3 天)减轻,数周至数月后可全消退,而新发病的关节肿痛渐趋严重。

⑤关节摩擦音。类风湿的关节炎症期,运动关节时检查者的手常可感到细小的捻发音或有握雪感,以肘、膝关节为典型,此表明关节存在炎症。有的关节炎症消退后,活动关节可以听到或触到嘎嗒声响,这在指和膝关节、髋关节最明显,可能是类风湿伴有骨质增生所致。

⑥关节功能与活动受限。在早期,关节发生肿胀时,多数患者因剧痛不敢活动,关节功能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关节活动受限的程度与炎症程度相一致。晚期关节活动受限,主要由于关节强直和各种畸形所致。关节强直和畸形的程度与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医疗指导、是否注意功能锻炼、病情进展的快慢等因素有关。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时,患者部分或全部丧失生活自理的能力或卧床不起,患者翻身、起床、穿衣、结解纽扣、梳头、刷牙、拿碗拿筷、吃饭、洗衣、弯腰、行走都发生困难。

常见的畸形有“类风湿手”“类风湿足”等。类风湿手的畸形特征如下。

鹅颈畸形:掌指关节屈曲,近端指关节过伸和远端指关节屈曲,从侧面看手指的形状很像鹅的颈部。

扣眼畸形:近端指关节屈曲,远端指关节过伸,手呈扣眼状。

鳍形手:初起仅见掌指关节与近端指关节梭形肿胀,以后逐渐向尺侧偏斜,形如鱼鳍,严重者可向腕关节发展。类风湿足的畸形特征为跖趾关节半脱位及拇趾关节外翻,以及向腓侧偏移和跖趾关节偏向跖侧,可引起严重的疼痛及步行困难。

(2)关节周围病变

①类风湿皮下结节。多见于类风湿高度活动,血沉持续增快和类风湿因子阳性时,是确定类风湿与判断病变活动的标准之一。类风湿皮下结节的发病率为5% ~ 25%,其大小约为0.2cm ~ 3cm,犹如扁豆、花生米、胡桃,呈圆形或卵圆形,通常如骨样坚硬,无痛,可活动。其数目一至数十个不等,多见于关节周围,尤其是肘关节鹰嘴处、腕关节、指关节伸侧。另外,全身的结缔组织均可出现。

②关节附近肌肉萎缩及肌无力。关节附近的肌肉萎缩和肌无力出现的速度较快,有的于10 ~ 12 天即可发生,数周后多半是明显的,并以伸肌萎缩为著。肌萎缩常伴有疼痛、灼热感、僵硬、无力、知觉过敏或减退、肌肉紧张或压痛。肌无力常表现为握力减退,两下肢行走不能持久、发软或膝有突然跪倒现象。因此,临床上将双手握力和步行时间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在肌萎缩的基础上,会发生肌硬化和挛缩。由于肌萎缩、挛缩和关节脱位,致使指、趾或四肢关节向外侧偏位。

③骨受累。类风湿患者可发生股骨头和其他部位的骨无菌(缺血)性坏死,严重时可导致残废。类风湿严重的骨质疏松,常引起骨痛、关节活动受限、自发性骨折

5、女性类风湿有哪些症状?

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的症状通常是不典型的一些表现,往往是非特异性的症状。因为类风湿病通常是隐匿性起病,所以在早期症状多是全身的表现,比如可能会有长时间的低热、乏力、容易困倦或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等。随着病情的逐渐进展则会出现一些典型的关节表现,尤其在病情活动期的时候,会出现受累关节的肿胀、疼痛和僵硬感。类风湿关节炎通常以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受累关节多为手腕关节、手指关节以及膝关节、足踝关节或者足趾关节等。另外病情逐渐加重也会出现畸形,或者纤维性、骨性强直。此外也会出现一些关节外的表现,比如类风湿结节和肺间质病变等。

6、这是我的类风湿化验单 谁能帮我看一下 我是不是类风湿啊

单纯看化验单还不能确定是否患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的滑膜组织,该病无特殊的生化、免疫学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目前国内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分类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①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积液,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

③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中至少有—个关节肿胀或积液;

④在第②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手和腕后前位的X线片显示骨质侵蚀或明确的骨质疏松。第1~4项需持续6周以上。在国内,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8%
风湿病化验

1.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2.RA33抗体
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抗体均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RA33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因而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3.抗双链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4.抗着丝点抗体(ACA)

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蛋白,具有遇冷沉淀、遇热又溶解的特性。分为三型。

临床意义:主要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6.抗角蛋白抗体(AKA)

临床意义:抗角蛋白抗体(AKA)角质层型抗体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AKA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7.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8.抗磷脂抗体(ACL)

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质和抗心磷脂抗体。它可作为抗磷脂综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体,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最为常见。可分为IgG、IgA、IgM三类。

临床意义:

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动、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达56%。

2.抗心磷脂抗体与SLE密切相关。双型或三型阳性SLE病人均会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贫血等症状。

3.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易发生习惯性流产。

9.a-胞衬蛋白抗体

a-胞衬蛋白是从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种唾液腺特异性自身抗原。该抗原是泡衬蛋白的裂解产物。

临床意义:a-胞衬蛋白抗体可能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意义,并且可能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10.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它是一种不溶性蛋白质。抗核周因子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在早期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阳性。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HLA-DR分子为二聚体结构,由非多态性的DRα链和多态性的DRβ链组成。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HLA-DR4/DR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演变有关。

临床意义:研究发现,有48-90%的RA患者携带DR4或DR1基因单倍型。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为表达单倍型者,而DR4/DR1纯合子,尤其是DRB10401纯合子患者多并发关节外病变,病情进展快。

13.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

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抗体)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意义: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另据报道,该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14.抗DNP抗体

抗DNP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可达80%—90%、非活动期阳性率为2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出现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1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16.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17.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RF可分为IgM、IgG、IgA、IgE四型。

临床意义:

1.RF对RA的诊断很意义,阳性率为60-80%。从早期RA患者的X线片分析,IgM RF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2.高水平IgM 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 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 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供你参考,结合自己的症状可以判断是否患病,

7、类风湿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自身抗体及X线表现。诊断要点有:
1.晨僵:晨起时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1小时(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区域关节炎:3个或3个以上区域(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等)出现关节炎,且同时有软组织肿胀、积液或疼痛。
3.手关节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炎中,至少有一个关节肿胀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对称性关节炎: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对称),病程6周或以上。
5.类风湿结节:医生能观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类风湿因子含量异常(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小于5%)。
7.X线检查:早期关节炎X线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中后期可表现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破坏、关节脱位或融合,并有骨质侵蚀或病变关节有明确的骨质脱钙。
以上7条能满足4条并排除其他关节炎,即可诊断为
地址:南京市察哈尔路10号

8、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有哪些?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症状有关节晨僵,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呈对称性,周围皮肤温热、潮红、怕风怕冷等,这些都是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表现。

9、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侵蚀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小关节对称性肿痛,伴有晨僵,可伴有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多关节肿痛,具体发病原因不明,可能和遗传、环境因素和理化因素等有关,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症状,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10、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怎么治?

应当注意休息,做好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劳累。另外也是缺少氨糖了,多补补钙,增加以下骨密度,健力多氨糖软骨素是其一,还要少吃辛辣的东西,多晒太阳。

与只有单侧关节症状能不能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