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是否患有类风湿

是否患有类风湿

发布时间:2020-10-16 06:25:36

1、去医院做什么检查才能判断是否有风湿病?

可以查一下血沉、血常规、风湿三项、抗核抗体、抗CCP抗体、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检查看看有没有问题,查一下关节超声检查看看有没有滑膜炎等

2、我老婆是不是属于类风湿类风湿

几个手指关节肿痛复,早上制是否握不住手,你可以先吃扶他林缓释片1片/日,连用几天,是否能缓解,发病时间短,不易诊断,如有时间来郑州查一下抗CCP抗体

(刘冰大夫郑重提醒:因不能面诊患者,无法全面了解病情,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一定到医院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河南省人民医院刘冰 http://liubing6699.haodf.com/

3、怎么判断是否得了类风湿发作,看看哪些表现为风湿发作?

如果关节总会隐隐作痛,感觉双腿无力,走路很吃力,按压肌肉会感觉特别的酸痛说明类风湿发作了。对于每个人来说,关节的存在是很重要的。但是关节也很脆弱,如果我们没有保护好,外力伤害到关节,不仅会出现不适,而且会影响生活和工作,更糟糕的还是导致腿部风湿病。类风湿病是一种关节疾病,得了类风湿病后,会影响人的健康,并对身体造成疼痛。如果出现类风湿病的症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正规医院就诊,避免类风湿病的恶化。

类风湿病的出现给病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当发作时,病人的关节总会隐隐作痛,在疼痛开始时很多病人都能接受。然而,当疾病发展到中期,疼痛将继续加剧。当关节拉扯神经系统时,引起背部和腰部疼痛。当病人想要活动双腿时,会发现有一种无力的感觉,走路很困难,病人总是靠很大的力气才能走路。

当按压肌肉时,可以感觉到特别的酸疼,使病人感到狠痛苦。病情比较严重的,工作和休息都受到影响,睡眠不好,饮食也不好吃,工作注意力也不集中。随着病情不断发展,肌酐也在上升,此时肌源性也会受到损伤。天气变化时关节就会出现红肿,皮肤变红。但是肿胀的情况还算比较好,一般不严重。当接触到冰凉的东西的时候,皮肤最初会变白,然后变成紫色,关节感觉麻木,病人会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类风湿病危险很大,而也是容易反复的发作。如果病情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病变问题,患骨质也会严重受损。要引起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高度重视,积极到医院治疗外,还必须对关节部位进行护理。冷的时候多穿点不要让关节受冷,不要走的太多,避免关节疲劳,疼痛强烈时,可以适当贴膏药来缓解,这样能有效地控制风湿病的病情。

4、检验报告单中的类风湿因子有24IU/ml(参考值〈14),是不是就算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啊?

不是的,
类风湿因子正常是阴性,多可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但是少数类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假阴性。阳性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特
异性较强)。此外,其他一些风湿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
阳性率,所不能说你是否患有风湿病,你应该去做个肝功能。
在综合化验结果来判断。

5、是否是风湿病

你好
你是月子病,这也是风湿病。补体C3——0.8(参考值0.8-1.85)g/L;补体C4——0.4(参考值0.2-0.4)g/L。这三项检查值偏高,说明是风湿病活动期。
这个病得抓紧时间治疗,它仅此于类风湿,像一般的外用药根本治不了,打吊针只是缓解症状。
建议你这个病早期用中药治疗效果比较好且可以痊愈,

6、是否类风湿?

根据你的描述不能排除类风湿,建议去医院诊治。
类风湿的诊断依据,通常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的标准:
1、晨僵持续至1小时(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关节肿,至少6周;
4、对称性关节肿,至少6周;
5、有皮下结节;
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
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项者为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4项者为肯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3项者为可能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符合上述标准不足2项而具备下列标准2项以上者(a.晨僵;b.持续的或反复的关节压痛或活动时疼痛至少6周;c.现在或过去曾发生关节肿大;d.皮下结节;e.血沉增快或C反应蛋白阳性;f.虹膜炎)为可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7、这是我的类风湿化验单 谁能帮我看一下 我是不是类风湿啊

单纯看化验单还不能确定是否患病。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的滑膜组织,该病无特殊的生化、免疫学或组织学方面的异常作为确诊的依据,其诊断主要依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结果综合判断。

目前国内均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提出的分类标准,有下述7项中的4项者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①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

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同时肿胀或积液,这些关节包括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和跖趾关节;

③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中至少有—个关节肿胀或积液;

④在第②所列举的关节中,同时出现对称性肿胀或积液;

⑤皮下类风湿结节;

⑥类风湿因子阳性;

⑦手和腕后前位的X线片显示骨质侵蚀或明确的骨质疏松。第1~4项需持续6周以上。在国内,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8%
风湿病化验

1.抗核小体抗体(AnuA)

核小体是细胞染色质中的一种成分,它是由DNA和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相连而组成的。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诱导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

临床意义:抗核小体抗体比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更早出现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早期,并且特异性较高。阳性率为50-90%,特异性>98%。

2.RA33抗体
抗RA33抗体与其他抗可提取核抗原抗体、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体、抗角蛋白抗体等抗体均无交叉反应,为多克隆抗体,以IgG型为主。

临床意义:RA33抗体在不典型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可以出现,阳性率为27-45%,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及银屑病性关节炎均不出现此抗体。因而认为抗RA33抗体是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和其他关节炎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3.抗双链DNA抗体

脱氧核糖核酸分为双链DNA(dsDNA)和单链DNA(ssDNA)两种,抗双链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

临床意义:抗双链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后者则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

4.抗着丝点抗体(ACA)

临床意义:可见于50-96%的局限性硬皮病的患者。在CREST综合症可达98%,而且,一般认为该抗体是CREST综合症的标记抗体。在弥漫性硬皮病患者中,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仅为10%。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现,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5.冷球蛋白

冷球蛋白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种蛋白,具有遇冷沉淀、遇热又溶解的特性。分为三型。

临床意义:主要与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有关。

6.抗角蛋白抗体(AKA)

临床意义:抗角蛋白抗体(AKA)角质层型抗体与RF、抗RA33/RA36抗体无关。因此,该抗体的检测可对RF阴性或抗RA33/RA36抗体阴性的RA患者提供诊断指标。抗角蛋白抗体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相关,在RA早期甚至临床表现出现前即可出现。因此,AKA对R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很有意义。

7.抗组蛋白抗体(AHA)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碱性核蛋白,抗组蛋白抗体即是以组蛋白为靶抗原的一种自身,是抗核抗体的一种。

临床意义:主要与药物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有关。

8.抗磷脂抗体(ACL)

抗磷脂抗体包括狼疮抗凝物质和抗心磷脂抗体。它可作为抗磷脂综合症中的重要自身抗体,其中抗心磷脂抗体(ACA)最为常见。可分为IgG、IgA、IgM三类。

临床意义:

1.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提示动、静脉血栓形成,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高达56%。

2.抗心磷脂抗体与SLE密切相关。双型或三型阳性SLE病人均会出现血栓、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继发性贫血等症状。

3.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易发生习惯性流产。

9.a-胞衬蛋白抗体

a-胞衬蛋白是从干燥综合征模型小鼠唇腺中提取的一种唾液腺特异性自身抗原。该抗原是泡衬蛋白的裂解产物。

临床意义:a-胞衬蛋白抗体可能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干燥综合征的诊断有意义,并且可能与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10.环状胍氨酸多肽抗体(CCP)

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以IgG型为主的抗体。

临床意义:CCP抗体是类风湿关节炎高度特异性的抗体,阳性率为51%,特异性>96%,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中可出现。

11.抗核周因子(APF)

抗核周因子的靶抗原存在于颊粘膜上皮细胞核周胞浆内,是上皮细胞的中等纤维结合蛋白或其前体,它是一种不溶性蛋白质。抗核周因子主要为IgG,也含有IgM及IgA成分。

临床意义: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相关性,不仅阳性率高,特异性也好。抗核周因子可出现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甚至在发病之前。在早期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可有53.3% 的病人抗核周因子呈阳性。抗核周因子阳性、RF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往往预后较差,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同时抗核周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性指标也呈正相关。

12.HLA-DR抗原

HLA-DR抗原: HLA-DR抗原主要存在于B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HLA-DR分子为二聚体结构,由非多态性的DRα链和多态性的DRβ链组成。DRα和DRβ链的可变区可识别并结合抗原或自身抗原,刺激T细胞活化,进而诱发自身免疫反应。HLA-DR4/DR1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及演变有关。

临床意义:研究发现,有48-90%的RA患者携带DR4或DR1基因单倍型。病情轻、关节外病变少的RA患者一般为表达单倍型者,而DR4/DR1纯合子,尤其是DRB10401纯合子患者多并发关节外病变,病情进展快。

13.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

抗增殖性细胞核抗原抗体(抗PCNA抗体)其抗原成分是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它可能在控制细胞周期中起关键作用。

临床意义:抗PCNA抗体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特异性抗体。另据报道,该抗体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弥散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相关。

14.抗DNP抗体

抗DNP抗体系针对脱氧核糖核蛋白的自身抗体,即狼疮因子。是经典的狼疮细胞形成试验必不可少的四因素之一。

临床意义: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阳性率可达80%—90%、非活动期阳性率为20%左右。其他结缔组织阳性率低,且部分出现该抗体阳性的病人可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症状。非结缔组织病(如肝炎等)偶见阳性。

15.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ANCA的相应抗原为丝氨酸蛋白E3、MPO和一些少见的抗原如弹性蛋白酶等。是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的血清标记物。

临床意义:

1.ANCA可出现两种核型:①胞浆型(c-ANCA):主要与韦格氏肉芽肿血管炎有关;②核周型(P-ANCA)可在Churg-Strass综合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中产生。

2.ANCA对于血管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均有价值,而且是疾病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病人发病(复发)时,ANCA滴度均升高。有研究表明,c-ANCA在血管炎复发前2-5周可升高4倍。所以,c-ANCA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指标。c-ANCA滴度可鉴别复发与其它原因(如感染)造成的病情恶化。

16.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抗多种细胞核成份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临床意义:ANA可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药物性红斑狼疮、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PSS)、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及慢性活动性肝炎等。

17.类风湿因子(RF)

类风湿因子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存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某些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RF可分为IgM、IgG、IgA、IgE四型。

临床意义:

1.RF对RA的诊断很意义,阳性率为60-80%。从早期RA患者的X线片分析,IgM RF持续阳性的病人更易发生骨侵蚀。

2.高水平IgM RF阳性的病人预后差。IgM RF滴度与RA疾病活动性的体征,如关节疼痛数和关节肿胀数相关。IgM RF滴度高低是评价RA疾病活动性可靠、敏感的指标。
供你参考,结合自己的症状可以判断是否患病,

8、怎样确定自己是否得了风湿

诊断风湿的话,需要检测风湿因子。20岁的年龄,风湿的可能性很小。晚上体温很低,极易受凉,像你的情况,极大可能就是受凉了。晚上睡前用热水袋暖暖,暖肩膀就可以。几天就会见效。

求采纳

与是否患有类风湿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