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热有哪些临床表现?
风湿热是一种与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显著。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和中度发热,伴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2.关节炎:典型者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关节。关节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3.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间,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常伴有舒张期奔马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4.皮肤表现:皮肤受损时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时隐时现,或出现皮下结节(如豌豆大小、质硬、不痛,多附着于筋膜或腱鞘)。
5.舞蹈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尤以女童多见。表现为肢体和躯干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常伴有肌肉软弱和行为异常。
2、风湿热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全心炎吗
你好,风湿热有心力衰竭、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并发症,全心炎是风湿热预后差的症状。
3、风湿热患者常见哪些体征
1.[b]感染[/b]因素:很多风湿病与感染有关。如风湿病的发病与A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与肺炎克雷伯氏菌感染有关,类风湿关节炎与微生物感染有关。 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风湿病与遗传因素有关。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均有遗传倾向,痛风、风湿热与遗传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2.[b]免疫[/b]因素:免疫异常在风湿病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风湿病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由免疫异常引起的。如类风湿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3.[b]内分泌[/b]因素:可刺激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 4.其他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环境因素、机体素质等也均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b]疼痛与风湿病 [/b] 疼痛是风湿病的主要症状,也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风湿病临床中,起源于关节及其附属结构的疼痛最为常见,然而肢体和躯干部位的疼痛也可见于内脏和神经系统病变 什么是[b]类风湿关节炎[/b]?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功能障碍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对称性起病,可累及多个关节,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侵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关节畸形,功能丧失。 类风湿关节炎好发于哪些关节? 类风湿关节炎可累及全身能活动的关节,以四肢关节,尤其是双手和双足小关节为主,最常受累的是近端指间或趾间关节和掌指或庶跖趾关节,其次腕、肘、膝、肩、踝、胸锁、髋、寰枢椎关节也可被累及。 [b]晨僵[/b]是怎么回事? [b]晨僵[/b]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有的体征,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其临床表现为:病人早晨起床或睡醒之后,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同时可伴有 肢端发凉、麻木等现象,严重时可有全身僵硬感。起床后经活动或温暖后,症状会缓解或消除。[/
4、小儿风湿热的临床表现
在发病前1~3周可有咽炎、扁桃体炎、感冒等短期发热或猩红热的历史。症状轻重不一,亦可无症状,风湿性关节炎常为急性起病,而心脏炎可呈隐匿性经过。
1.一般症状
患儿精神不振、疲倦、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多汗、鼻出血。有时可有腹痛,其甚者可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发热一般都不太高且热型多不规则,少数可见短期高热,大多数为长期持续低热,持续3~4周。
2.心脏症状
根据病理显示,几乎所有病例的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而小儿风湿热则心脏病变尤为突出。心肌、心肌膜及心包均可受到损害,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或全心炎,为小儿风湿热的最重要表现。严重心脏炎可后遗风湿性心瓣膜病。现按急性风湿性心脏炎及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分叙:
(1)急性风温性心脏炎症
1)心肌炎:在所有小儿风湿热的心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临床上有心肌炎表现的也甚多见。轻者症状不多,如仅出现心率轻度加速或心电图有短暂的轻微变化。重者呈弥漫性心肌炎,临床症状明显,常可并发心力衰竭。心肌受累等征候。
2)心肌膜炎: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心尖部出现Ⅱ至Ⅲ级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杂音向腑下及左背传导,呼吸与体位对杂音无影响。此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
3)心包炎:重症患儿可出现心包炎症状,多与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同时存在。表现有心前区疼痛、端坐呼吸及明显呼吸困难。
发生急性风湿性心脏病变时,往往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同时受累。临床上很难区分哪些症状及体征是单由心肌炎、心内膜炎或心包炎所引起,故统称为风湿性心脏炎或全心炎。严重心脏炎时心脏扩大,尤其伴有心力衰竭者,多遗留慢性心脏瓣膜病。
(2)慢性心脏瓣膜病小儿风湿热反复发作且病程较久者,可发展为非活动性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阶段,即风湿性心脏病,其中以二尖瓣受损机会最多,主动脉瓣次之。此外,在小儿时期,风湿性心脏病发生心力衰竭时往往有风湿活动存在。在急性期有二尖瓣受累的有少部分可恢复正常,30%~60%的病例最后遗留有永久性瓣膜损害,而主动脉瓣一旦受损则恢复正常的机会很少。
3.关节炎
特点为游走性及多发性,以膝、踝、腕、肘等大关节为主,小关节偶可受累,局部出现红、肿、热、痛,一般数日或数周消失,不遗留畸形。
4.舞蹈病
起病缓慢,其特征为全身或部分肌肉非随意、不协调和无目的的痉挛运动,以四肢动作最多。
5.皮肤病变
(1)皮下小结:是小儿风湿热的一种症状,一般表现为豌豆大小的圆形小结,可隆起于皮肤,与皮肤无粘连,能自由活动,多无压痛。常见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腱鞘附着处,亦好发于头皮或脊椎旁侧。有时呈对称性分布,时消时现,一般经2~4周自然消失。皮下小结节常与心脏炎并存,常在起病后数周出现,为风湿活动的显著标志。
(2)环形红斑:皮肤渗出性病变可引起荨麻疹、紫瘢、斑丘疹、多形性红斑、结节性红斑以及环形红斑等,其中以环形红斑的诊断意义最大,对小儿风湿热有特征性。多见于躯干部及四肢屈侧。此种红斑常于磨擦后表现明显,1天之内可时隐时现,不遗留脱屑及色素沉着。环形红斑可间歇出现,为风湿热的主征,但并非风湿热特有表现。
6.肺炎与胸膜炎
比较少见。多系非特异性渗出性改变,大都同时有严重心脏炎症。

5、急性风湿热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风湿热的临床表现非常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性。某些临床表现是急性风湿热的特征性表现,并对诊断起决定作用,称之为主要表现或主征,包括心脏病、关节炎、舞蹈病、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另一些表现虽也常出现,但并无特异性,且对诊断只起辅助作用,称之为次要表现或次征,包括关节痛、发热、风心病和以前的病史。某些实验室检查,如心电图P—R 间期延长,血液中急性反应物的出现,包括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阳性,也可作为次要表现。
急性风湿热,可根据发病先后次序不同,分为三期。
(1)链球菌感染前驱期。表现为扁桃体炎、咽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2)潜伏期。在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风湿热发作之间有一段潜伏、缓解和静止的期间,约为1 ~ 4 周。此期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
(3)急性风湿热发作期。多数起病较急,也可较缓慢,甚至无自觉症状而呈隐袭方式进行。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多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受损害器官的症状。如有心脏病时,可有心悸、气短、胸闷,甚至出现苍白、焦虑、烦躁等。有关节炎时,可有关节红肿、游走性疼痛、活动不利等。皮肤病变主要表现为皮下小结和环形红斑。小儿常有鼻出血、腹痛等症状。
6、风湿热临床表现
风湿热(rheumatic fever)是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关节、心脏、皮肤等多系统。其中导致的关节病变过去称为“风湿性关节炎”,以多发性、大关节、游走性关节炎为典型特征。主要发生在青少年。在居室拥挤、经济差、医药缺乏的地区,易构成本病流行。
临床表现:1、舞蹈病舞蹈病:风湿热发生率小于10%,是风湿炎症累及基底节和尾核的结果,通常发生在链球菌感染后3个月或更长时间,因此,舞蹈病可能是风湿热的临床表现的一种,可作为风湿热的诊断依据。表现为随意肌无目的、不自主及不协调的运动等。一般1~2周,或更长时间可自行恢复。
2、皮肤病变:环形红斑为少见表现(<5 %),主要分布于躯干和近侧肢体,是一种短暂的斑点样的皮疹。皮下结节也少见(约3%),多分布于肘、膝和腕关节的伸面,以及后枕部、脊突上面。
3、风湿性心脏炎:与体温不相称的心动过速;心脏轻、中度扩大,心搏减弱;第一心音低钝,病理性S.或S.奔马律;心尖区或主动脉瓣区常有Ⅱ级以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区短促舒张中期杂音。心包炎见于重症病人,很少导致缩窄性心包炎。严重心肌炎或瓣膜关闭不全可导致心力衰竭,甚或死亡。
4、游走性多关节炎:发生率>75%,其特点为非对称性、多发性和游走性,多侵犯四肢大关节,很少累及手、脚的小关节和髋关节,伴有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和触痛,不遗留关节畸形。关节炎未经治疗者可持续2~3周,对水杨酸治疗有显著效果。
5、其他病变:可累及肺、胸膜、腹膜、肾及大、中型动脉等,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的学习有帮助,谢谢采纳。
7、风湿热有怎样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
1.发热:多数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和中度发热,伴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2.关节炎:典型者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关节。关节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3.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间,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常伴有舒张期奔马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4.皮肤表现:皮肤受损时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时隐时现,或出现皮下结节(如豌豆大小、质硬、不痛,多附着于筋膜或腱鞘)。
5.舞蹈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尤以女童多见。表现为肢体和躯干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常伴有肌肉软弱和行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