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归芪汤

风湿归芪汤

发布时间:2020-10-13 04:24:19

1、谁有治疗风湿关节炎的黑膏药配方?

中药治疗是中医常规的治疗方法,中药治疗膝关节炎常用方剂有独活寄生汤、二妙散、当归拈痛汤、大防风汤、麻桂温经汤、三气饮等,常用中药有独活、羌活、白芍、当归、黄芪、杜仲、细辛、川芎、桂枝、鸡血藤、苍术、牛膝、海桐皮、苡仁,以及甘草等等,医师会根据不同证型加减药物。除了内服药外,也可选用以上的一些药材,置入布袋内加热后用于外敷患处,或用煎汤药遗下的药渣以布袋包裹,趁热敷患处。

2、肾寒怎么办?

服用”金匮肾气丸“ 即可,或者服用 ”桂附地黄丸”也可以。

3、风湿关节痛月里怎样治疗

你说的好像是月子风 不一定是风湿病

我建议你还是去看中医 用食疗调理 不宜用药

一切等产后再说

下面是我找的几个食疗验方你先给孕妇吃着

1、猪肾汤:猪肾一具 糯米50克 当归15克 知母10克 葱白7个 芍药15克 治产后肾虚,四肢疼痛。以水1200—1300毫升煮猪肾,待水煎成800—700毫升,去猪肾入诸药,慢火煮至400—300毫升时停火,一次服。

2、附子100克干姜100克羊肉300克炖服食疗,隔三差5一次,调理一个月左右即有明效.

3 、苡米粥:苡米仁 150克 薄荷(另包)15克 荆芥(另包)15克 豆豉50克,将荆芥、薄荷、葱白、豆豉洗干净后,放入干净的锅内,加水1500毫升,烧开后文火煮10分钟,滤汁去渣,将苡米仁入砂锅内,加入药液,煮至苡米仁裂开酥为度。健脾祛湿,散风除湿。治风湿阻络而一身尽痛,筋脉挛急,屈伸不利。

4.取黑豆15克,将其炒至半焦,泡入黄酒中一星期左右,每日3次,每次15~20毫升,饮服。

5、生地粥:生地25克 大米75克,将生地切碎,用适量清水煮约半小时取汁,复煎第二次。合并两次药液去渣,浓缩至100毫升左右备用。养阴生津,适用于阴虚痹患者。

6.鸡蛋1个,开一小口,塞入全蝎1只,挂房檐下经过夏天,焙熟后研面,每次1.5克,温开水冲服。

7、食粟补肾方:生栗子250克 猪肾一具,粳米250克 陈皮6克 花椒10粒 食盐2克,将板栗阴干去皮,猪肾洗净,同猪肾2、陈皮、花椒(布包)一起下入锅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置火上徐徐煨熬成粥,挑出陈皮,加入食言即成。分二三次食用。健脾和胃,补肾强身,适用于寒湿痹腰腿疼痛者。

8.取小鲫鱼适量,用香油将其炸酥研面,温黄酒送服,尤适宜产后臂痛抽筋者。

9、归芪蒸鸡:黄芪50克 当归10克 嫩母鸡半只 绍酒15克 味精1.5克 胡椒粉1.5克 食盐1.5克 葱、姜适量,将当归、黄芪装入鸡腹内,腹部向上放于盘或大碗内,摆上葱、姜注入清汤,加入盐、绍酒、胡椒粉,放入笼屉内蒸熟,去葱、姜,加入味精、调好味即成。有益气补血,散风除湿之功。适用于产后气血虚痹。此方是当归补血汤加入温筋通脉之绍酒,辛散祛风湿及寒邪的葱、姜和调料组合而成。·防“月子病”切记这几点!

10、附片羊肉汤:羊肉500克 附片(布包)7.5克 生姜12.5克 葱12.5克 胡椒1.5克 食盐2.5克,羊肉洗净入沸水内,加姜、葱各6克,绰至断红色,捞出切成约2.5 厘米方块,入清水中浸去血水。将附片装入纱布袋内扎口,姜洗净拍破,葱缠成团待用。将砂锅内注入清水,置于火上,入葱、姜、胡椒、羊肉、川附片即成温经壮阳,散寒止痛。适用于产后寒湿及阳虚痹。

4、风湿病的治疗

如果是风湿病的话,土方子是可以到中药房去买蚕砂,然后放到锅里炒热,用纱布包裹,热敷疼痛的地方,一旦蚕砂冷掉,可重复再炒热,再热敷。不过这种属于中医的治法,效果比较慢。

5、风湿性心肌炎

我家亲属一个小孩7岁得的就是风湿性心肌炎,现在好 了,他就是打长效青霉素,你信我的话一定要打啊 。这个病不能大意。如果过敏就是吃红霉素

6、是不是身体哪里紧,气血就流向哪里

准确判断气血是否充足

眼睛:


眼睛是看眼白的颜色,“人老珠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表明气血不足。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皮肤:

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有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气血不足。

3.头发:

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脱发、头发黄、发白、开叉、有头皮宵,都是气血不足。

4.耳朵:

耳朵小、僵硬、形状不圆润、不肥大、不饱满,都是气血不足。小孩子耳朵有色泽、无斑点、无疼痛。呈淡淡的粉红色、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

5.手的温度:

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手心偏热、手出汗、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6.手指的指腹:

不论孩子或成人,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手指青筋:

成人的食指上有青筋,说明从小就消化功能不好,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若小指上有青筋,说明肾气不足。若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的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指甲上的半月形:

健康的人体,半月形除了小指都有。大拇指上半月形应占指甲面积的1/4-1/5,其它食指、中指、无名指应不超过或小于1/5。若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血液循环不到手指的末梢,若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手指甲上的纵纹:

成人手上出现纵纹,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牙龈:

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牙齿缝隙变大,食物容易塞在牙缝里,说明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睡眠:

入睡快、睡眠深,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充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12.运动:

运动时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气血充足。-

心脏有问题时。左边手臂会酸、麻、痛。肝脏有问题时。小腿晚上睡觉时容易抽筋。肾脏出现问题时。声音就会出不来,就会沙哑。脾胃出现问题时。偏头痛。附:五脏排毒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还有好多在附件!

7、睡觉时腰痛难忍

你这种情况极可能是“根性神经痛”
人的脊椎两侧椎间隙都有来自椎管的神经根分出,延伸至身体各部位构成周围神经系统。但脊椎结构发生各种病变时(椎间盘脱出、椎体骨质增生、肿瘤等),就会压迫神经根,引起疼痛。
根性神经痛的特点:咳嗽、打喷嚏和用力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卧位几小时后也可使神经根痛加剧,改变至直立位时可缓解,根痛患者常在夜间痛醒,坐或半卧位时则可减轻,还可以出现脊柱活动受限制,活动时可触发疼痛加剧。
像这种脊椎或脊椎周围的病变有时候X光平片不一定能发现问题,最好是做个CT扫描。
至于治疗方面,建议先确定病因,搞清楚疼痛的性质再对症治疗。否则诸如拔火罐、针灸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8、黄芪怎么吃治病

黄芪治病二十例

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固表利水、托疮生肌等功效。现代研究证明,黄芪含糖类、胆碱、叶酸、数种氨基酸、?茁-谷甾醇等,可兴奋中枢神经,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并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此外,尚有利尿、消除蛋白质、保护肝脏之作用。综合古今及笔者应用黄芪之经验,特将其配方治病二十例,罗列如下。
一、治冷汗不止,四肢厥逆:用《魏氏家藏方》之芪附汤:黄芪30g,附片18g。久煎,分2次服,可日服2剂。
二、治自汗、盗汗:用《和剂局方》之牡蛎散:黄芪30g,牡蛎24g,麻黄根9,浮小麦18g。水煎,分2~3次服。
三、治气虚经常感冒:用《世医得效方》之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15g,防风9g。水煎,分2次服,常服必验。
四、治肺气不足,少气懒言,语音低微:用参芪汤:黄芪30g,人参9g。水煎,频饮,其效颇佳。
五、治中气下陷引起的脏器下垂:常见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可用《脾胃论》之补中益气汤:黄芪30g,党参、白术各15g,当归、陈皮各12g,升麻、柴胡各6g,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数剂即效。
六、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腹泻:用《金匮要略》之黄芪建中汤:黄芪、饴糖各30g,白芍18g,桂枝、生姜、大枣各9g,炙甘草6g。上药除饴糖外,余药水煎,兑入饴糖,分3次服,获效甚捷。
七、治阴血、阳气不足之周身麻木不仁:用《金匮要略》之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30g,白芍、桂枝各15g,生姜12g,大枣6g。水煎,分3次服。
八、治心脾亏损:常见面色不华,体倦神疲,心悸气短,不寐健忘:用《济生方》之归脾汤:黄芪、桂圆肉各30g,人参、木香、远志各9g,酸枣仁15g,茯神、当归、白术各12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效果满意。
九、治慢性肾炎、蛋白尿:用自拟验方补肾健脾汤:黄芪30g,党参18g,续断、杜仲、茯苓、白术、丹参各15g,白茅根45g,炙甘草3g。水煎,分3次服,服半月停1周,再服,宜服6~8周。
十、治白细胞减少:用自拟验方补益气血汤:黄芪45g,人参9g,丹参、当归各15g,炙甘草6g。水煎,分3次服,待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再服3~5剂以巩固之。
十一、治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用民间验方黄芪豆枣汤:黄芪、黑豆各30g,桂圆肉、五味子各15g、大枣10枚。水煎,分3次服,连服1周,若不效再加人参。
十二、治脑血栓引起的半身不遂:用《医林改错》之补阳还五汤:黄芪120g,赤芍、川芎、当归尾各15g,地龙、桃仁、红花各9g。水煎,分3次服,此方可久服。
十三、治痘疮气虚塌陷、气虚小便浑浊:用《景岳全书》之保元汤:黄芪18g,人参9g,肉桂6g,糯米1撮(布包煎),甘草3g。水煎,分2次服,连服3~7天常可见效。
十四、治风湿身重,又汗出当风:用《金匮要略》之防己黄芪汤:防己12g,黄芪18g,生姜、白术各9g,大枣5枚,甘草3g。水煎,分3次服。
十五、治气血虚弱之月经不调,或白带过多,或崩漏:用《景岳全书》之八珍益母丸:黄芪30g,熟地18g,川芎、当归、白芍各12g,党参31g,白术、茯苓各9g,益母草15g,甘草6g。共为细末,以蜂蜜为丸,每服6g,日服3次,病重者变丸为汤服。
十六、治产后气血虚弱或失血体虚:用《内外伤辨惑论》之当归补血汤:黄芪30g,当归15g,水煎服。民间用上方炖鸡服,效果也很好。
十七、治产后乳汁缺少:用《全国中草药汇编》之方:黄芪30g,当归15g,王不留行、炮山甲、路路通、丝瓜络各6g。水煎,分2次服。
十八、治产后脾虚水肿:用自拟验方健脾利湿汤:黄芪30g,白术、茯苓各15g,山药、苡仁各18g,砂仁6g。水煎服,日3服,5剂常可见效。
十九、治冲任不固引起的胎动不安:用黄芪30g,杜仲15g,艾叶12g。水煎,分2次服。此系民间验方,笔者常用,且收效亦佳。
二十、治痈疽久不溃破,或溃后久不收口:用《医宗金鉴》之托里透脓汤:黄芪30g,人参9g,白术、炮山甲、白芷各12g,当归6g,皂角刺4.5g,升麻、青皮、甘草各3g。水煎,分3次服,久服必验。

9、当归黄芪排骨汤有何功效

指导意见: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与风湿归芪汤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