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滑液检查。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黏稠度降低,黏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对类风湿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2)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
正常值:儿童每小时< 10mm;成年男性每小时0 ~ 15mm;成年女性每小时0 ~ 20mm;类风湿轻度活动时每小时20 ~ 40mm;中度活动时每小时40 ~ 80mm;高度活动时每小时> 80mm。类风湿患者的血沉增快可不受抗风湿药治疗的影响,这一点可与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后血沉迅速下降)相区别。关节肿痛明显好转,炎症现象已消退,血沉仍持续增快或不下降时,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随时有可能复发或恶化,但也有血沉始终正常而病情复发或恶化者。
血沉增快提示组织的损害,可由多种原因引起,虽无特异性,但在疾病的鉴别与诊断及疾病活动度判断方面有一定价值。若患者表现为关节痛,临床症状很少,血沉尤其是多次检查正常者,则很难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3)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正常值约250 单位~ 500 单位,此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有人分析,类风湿患者中抗“O”升高占30%。菲丝等将类风湿的ASO 分为四种血清类型。
①抗链球菌溶血素型:ASO 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时,见于风湿热。
②凝集型:ASO 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时,表示预后不良。
③混合型:ASO 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见于类风湿。
④正常型:ASO 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可除外类风湿。
(4)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身体内产生的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结和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浆细胞也可产生。
检查类风湿因子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乳胶法,最常用,类风湿患者约有70% ~ 85% 出现阳性,15% ~ 30% 为阴性;致敏羊血球凝集试验(简称SSCA 或SCAT),此法较敏感,1 ∶ 64 以上为阳性,1 ∶ 160 以上有意义,类风湿患者约有70% ~ 100% 出现阳性,小儿病程久者为27%。
在评价类风湿因子的临床意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典型和肯定的类风湿患者的RF 阳性率仅在80% 左右,不典型和初患病例的阳性率较低。
② RF 阳性也可出现于其他结缔组织疾病,其他慢性炎症及恶性肿瘤,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牛皮癣、结节病、慢性肝炎、肝硬化、结核、慢性支气管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麻风、矽肺、膀胱肿瘤、白血病等。
③正常人群的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在5% 左右,老年人的阳性率可达20% 左右。
④类风湿因子多见于具有关节外病变的类风湿患者,如皮下结节、血管炎、心肺损害等。
⑤类风湿因子的滴度越高,出现越早,则病变越可能向严重方向发展,故RF 也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一个指标。
由此看来,把RF 阳性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绝对证据是不对的,而有些人看到RF 阳性的结果时忧心忡忡,以为自己患了类风湿,这显然也是不正确的。这一切都是“类风湿因子”这一名称造成的误会。我们知道,类风湿因子是一种抗IgG 免疫球蛋白,任何能引起抗IgG 的免疫球蛋白增高的疾病,都可以造成类风湿因子阳性,并非只见于类风湿患者。
(5)C- 反应蛋白。亦称丙种反应蛋白,简称CRP。正常人为阴性,类风湿早期和急性风湿时,血清中可达33mg,其阳性率为80% ~ 90%。CRP 的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
类风湿活动期明显增多,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增快出现得早,消失也快。CRP 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愈高。炎症恢复期,若CRP 阳性,预示仍有突然出现临床症状的可能。
CRP 阳性,也可见于肺炎、肾炎、恶性肿瘤及急性感染、外伤、组织坏死、心肌梗死、肝炎、菌痢、结核、疫苗接种之后等。但病毒感染时通常为阴性,故临床上可作为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指标。
(6)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测定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用于类风湿与强直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类风湿患者HLA—B27 为阴性,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90% ~ 100% 为阳性。健康人阳性率约为5% ~ 9%。
2、类风湿的检查项目都包括哪些方面?
一、实验室检查由于临床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医诊断风湿类疾病,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不过问实验室检查指标,而是必须作为风湿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因此,在有条件的医院,必须的实验室检查是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口球蛋白,在正常血清中使用一般方法不易测出,标准的测定方法是毛细血管测定试验,反应结果为“02++++”。如急性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活动期均可呈阳性反应。2、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又叫血沉。血沉增快是因为血浆内大而不对称的分子如纤维蛋白原、口球蛋白等的增加,加速了红细胞的沉降。它是测试风湿病和关节炎变活动程度的比较可靠的方法。如关节红肿热痛明显。血沉增快,如关节红肿热痛消失,则血沉有不同程度的下降。3、抗核抗体抗核抗体是指能与细胞核或核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类抗体。在机体免疫功能失常的时候,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核由于不能被清除而成为自体抗原,这些核抗原所产生的抗体就是抗核抗体。4、狼疮细胞测定血清中的抗核抗体与白细胞接触,白细胞破碎溶解形成苏木素小体,小体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即称为狼疮细胞(LE)。LE细胞的发现表示有抗核抗体存在。LE细胞见于20%的狼疮病人,但仍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特异性诊断依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等都可能在10%左右的病人找到狼疮细胞。5、类风湿因子(1lF)测定类风湿因子是机体针对自身的变性IgG而生成的自身免疫性抗体,这些抗体还包括IgA、IgM、IgG等免疫球蛋白。目前临床使用的测定方法都是测定IgG类风湿因子,而一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血清中存在的IgG、IgA类风湿因子,不能用目前的方法测出,因此约有30%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人,其类风湿因子始终保持阴性。类风湿关节炎约70%左右的患者类风湿因子可呈阳性反应,并且类风湿因子的效价与病程的进展和治愈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很多医生都把类风湿因子作为临床观察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但类风湿因子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方法,所以在类风湿因子呈阳性的病例,并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6、链球菌抗体(抗“o”对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的测定,是诊断急性风湿热的重要实验根据,抗链球菌“O”滴度在l:200以上者为阳性。风湿热的阳性率可达70%~80%且滴度较高。抗“O”测定对类风湿关节炎无多大参考价值。7、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核相类似的一组血清球蛋白。可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类。
3、类风湿性关节炎做什么检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的检查分几个问题,第一是为了诊断,可以查类风湿因子。这几年又出现了新的抗体,比如抗胶质蛋白、抗核周因子、抗CCP抗体,这些新的抗体对诊断类风湿更敏感,可能会更早期的诊断。也可以做X线,早期表现不出来;晚期可以看骨头有没有侵蚀,关节面有没有侵蚀,可以帮助诊断。其次可观察患者病情轻、重,如果病人血沉特别高,C反应蛋白就特别高,同时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血沉高、C反应蛋白高。第二,要观察病情的轻重,有些指标可以反映轻重。比如血沉快慢、C反应蛋白高低,症状也能反应轻重。比如手指头肿不肿、晨僵明显不明显,这也可以反映病情轻重。另外,还要仔细观察药物有没有副作用,要定期查肝功、肾功能、血常规等。
4、类风湿关节炎做哪些检查
类风湿关节炎从症状方面来说,如果患者出现两个手对称的关节肿胀、疼痛,甚至畸形,会对患者的关节部位做一些检查:一、验血方面的检查,类风湿关节炎比较特意的检查,包括类风湿因子、环胍氨酸肽的检查;二、C反应蛋白、血成检查;三、血常规;四、肝肾功能;五、影像学的检查。
5、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抗链O即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人体被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出现的一种抗体。80%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杭链O增高,常在1:800以上。病情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除抗链O增高外,实验室检查还可发现如下异常: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多在l0×109/升(即10000/立方毫米)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高达80一90%,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约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达80×l09/升(80000/立方毫米)以上,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均为阴性。
6、查类风湿需要体检哪些项目
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肝、肾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补体等。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RF-IgM)、抗环状瓜氨酸(CCP)抗体、类风湿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等。
7、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对于任何疾病都应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晚期类风湿患者,因多已出现多关节病变及典型畸形,所以诊断多无困难。但在本病的早期,仅少数关节受累时,诊断常比较困难。尤以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仅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决不能确诊。那么,怎样正确诊断类风湿病呢?美国风湿病学会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之后,在1958 年提出了经过修改的诊断标准,目前,很多国家都采用这一标准。另外,国内也提出了有关本病的诊断标准。现介绍如下。
(1)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①晨僵。
②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为医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 个月)。
⑤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拇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⑥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⑦标准的X 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⑧类风湿因子阳性。
⑨滑膜液中黏蛋白凝固不佳。
⑩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标准需上述项目中的7 项。在①~⑤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肯定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5 项。在①~⑤项中,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上述项目中的3 项,①~⑤项中至少有1 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 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诊断需下列各项中的2 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 周。晨僵;压痛及活动时痛(为医生所看到),间歇或持续至少3 周;关节肿胀的病史或所见;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血沉增快,C 反应蛋白阳性;虹膜炎(除非在儿童类风湿性关节炎,否则价值可疑)
(2)国内诊断标准(1988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 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 X 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 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 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
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 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
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 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
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 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