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感冒医案

风湿感冒医案

发布时间:2020-03-25 21:45:57

1、请问专家感冒了,老想咳嗽,该吃什么药?有什么特效药吗 。谢谢了

咳嗽此为肺部疾患的主要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中。正如《黄帝内经》里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虽然主要是肺经的病,但与其它脏腑都有关系。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较为有效的偏方、秘方主要如下。
[方一]
紫苏、杏仁、生姜、红糖各lO克。将紫苏与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人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饮用。
本方散风寒,止咳嗽,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有效。

[方二]
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上药打碎后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
本方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

[方三]

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兑人蜂蜜,至沸停火,装瓶备用。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
本方散寒温肺,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四]
生姜10克,饴糖适量。将生姜洗净,切丝,放人瓷杯内,用滚开水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再加人饴糖适量,代茶频频饮服,不拘时间和次数,无须出汗。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五]
葱白5—10节,淡豆豉10克,苏梗或陈皮3克,红糖适量。将葱洗净,取葱白,与淡豆豉、陈皮等人砂锅共煎取汁,再调入红糖。日分数次,酌量饮用。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六]
鲜橄榄4枚,冰糖15克。将橄榄洗净,劈开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煎到出味,一次或分次温服。
本方清热止咳,适用于风热咳嗽。

[方七]
金银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先煎银花,取汁约2小碗,药成前,下薄荷约煎3分钟,贮瓶内,分次与蜜糖冲匀饮用。
本方适用于风热所致咳嗽。

[方八]
洁净丝瓜花10克,蜂蜜适量。将丝瓜花放入瓷杯内,以沸水冲泡,盖上盖温浸10分钟,再调人蜂蜜,趁热顿服,每日3次。
本方适用于风热咳嗽。

[方九]
蛤蚧数只,蜂蜜30克,鲜萝卜适量。将蛤蚧焙干研末,每次取蛤蚧粉6克,用蜂蜜、萝卜煎水冲服。
本方养阴清肺,适用于火燥伤阴的干咳。

[方十]
百合(鲜良者)、枇杷(去核)、鲜藕(洗净,切片)各30克。
将百合、枇杷和藕片合煮汁,调入适量白糖,若冰糖更好,代茶频频饮。
本方适用于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

[方十一]
黄梨适量,饴糖若干。将黄梨去核,捣汁,与饴糖合并煎膏,每服2汤匙,日3次。
本方清肺化痰,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燥咳嗽。

[方十二]
川贝母6--12克(如用川贝母,则用3---6克),蜜糖约15--30克。将川贝母打碎,与蜜糖同置炖盅内,隔水炖服,1次服完。
本方适用于肺燥咳嗽。

[方十三]
橘皮15--20克(鲜者30克),粳米50---100克。
先把橘皮煎取药汁,去渣,然后加人粳米煮粥,或将橘皮晒干,研为细末,每次用3—5克调入已煮沸的稀粥中,再同煮为粥。
本方顺气,化痰,适用于痰湿犯肺之咳嗽。

[方十四]

小排骨500克,白果30克,调料适量。将小排骨洗净,加黄酒、姜片、水适量,文火焖1.5小时。白果去壳及红衣,加入汤内,加盐调味再煮15分钟,加味精调匀,并撒上青葱末。
本方止咳平喘,适用于痰多咳嗽气喘。

[方十五]

广柑、白糖各500克。将广柑去皮核,放小锅中,加白糖250克,腌渍1日,至广柑肉浸透糖,加清水适量,文火蒸至汁稠,停火;再将每瓣广柑肉压成饼,加白糖250克,拌匀倒盘内,通风阴干,瓶装,每服5—8瓣,日3次。
本方理气燥湿化痰,适用于痰多咳嗽之犯肺证。

[方十六]
黄芩、鲜生地各30克,粳米50克。
将二药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捞去药渣,再加淘清的大米适量,煮烂成粥,1日内分顿连续食用。
本方清火补阴,适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七]

山栀子9克,杏仁10克,桑白皮12克,猪肺200克。先将猪肺切成片状,用挤洗去猪肺气管中的泡沫,与山栀、杏仁、桑白皮一起放入瓦堡内加水堡煮,饮汤食肺。
本方清肝火,补肺阴,可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八]
法半夏、旋复花、海蛤壳、淡竹茹、陈皮、代赭石、川黄连、桑叶、茯苓、海石粉、炙草各6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
本方取自清代老中医张千里医案,功能泻肝平肺,降气化痰,适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十九]
柴胡、半夏、人参、生姜、鳖甲、橘梗、枳实、槟榔、吴萸各15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出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功能疏肝解郁,下气止咳,适用于肝郁所致之咳喘。

[方二十]
玄参、麦冬各60克,乌梅24克,橘梗30克,甘草15克。上药拣去杂质,干研后共研,
混匀,分装,每代18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服1代,日2次。
本方清肺化痰,适用于燥咳痰少。

[方二十一]
梨、生姜、白蜜各适量。梨、姜分别取汁后混合,加白蜜调服。本方润肺清热,适用于肺燥咳嗽。

[方二十二]

猪肺1具,猪肚1个,肥公鸭1只,北沙参、白术、冬虫草各30克,肉桂3克,生姜60克。将猪肺、猪肚冲洗干净,公鸭去毛及内脏,洗净,诸药调匀,分别塞入猪肚、猪肺管和鸭腹内,三物同时下锅,加水,烧沸,文火炖4个小时,至烂熟将三味分别盛人碗内,慢慢食用。
本方适用于脾肺俱虚之咳嗽。

[方二十三]
红萝卜 200克,红枣12克,加水3碗,煮取1碗,1日,1剂,随意饮用。
本方理脾肺之气而止咳。

[方二十四]
落花生45克(不去红衣),怀山药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花生、山药捣碎,后与粳米相和煮粥,候熟,人冰糖调匀,佐餐食。
本方适用于脾肺皆虚之久咳。

[方二十五]
甜杏仁100粒,核桃肉、猪板油、饴糖、蜂蜜、生姜汁各120克,鲜梨汁250克。

前二味共研细末,猪板油切块,下锅炸油,去渣留油,下杏仁、核桃肉末炸炒,至油被吸尽,放人梨汁、姜汁,炒匀,人饴糖、蜂蜜,炒至水汽末全尽,起糖泡,香气四溢。每服1汤匙,日1次,白开水调下温服。
本方益肾补肺,适用于肺肾双虚之咳。

[方二十六]
杏仁、胡桃肉各15克,粳米50克。先捣杏仁,水磨滤汁,取汁和胡桃肉、粳米同煮粥。
本方补肾舒肺,适用于肺肾不足的咳喘气喘。

[方二十七]
桂枝、附子、熟地黄、山茉萸、山药、茯苓、丹皮、泽泻、人参、胡桃肉、生姜。水煎眼,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益肺补肾,纳气止咳,适用于肺肾气虚所致咳嗽。

[方二十八]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各7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本方为《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功能健脾补肺,理气化痰,适用于脾肺俱虚所致之咳嗽。

[方二十九]
沙参、麦冬、玉竹、桑叶、甘草、天花粉、生扁豆各4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为《温病条辨》中的沙参麦冬汤,功能养阴清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阴亏耗所致的咳嗽。

[方三十]
黄芩、山栀、橘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各60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本方清肝泻火,润肺化痰,适用于肝火犯肺之咳嗽。

[方三十一]

清炙麻黄6--9克,生石膏20---30克,杏仁、甘草、黄芩、浙贝各6--9克,鱼腥草20---30克,细辛、玉桂(后人)、紫菀、款冬花、炙把叶各6--9克。先用净水浸湿,水高于药面1寸,1小时后煎药。石膏先煎半小时,后人群药,玉桂最后放人5分钟后即停煎,取药汁1碗,温服。隔6小时再煎,亦取药汁1碗温服。药量可根据患者年龄、体质酌情加减。每日1剂。
本方为上海著名中医顾铭浩验方,功能宜肺化痰止咳。
用于外感初起,邪人肺经,痰阻气道,清肃失灵,咳嗽剧发,痰稠色黄,早晚发作更甚,看似痰热阻肺,实则寒气内伏之证。

[方三十二]
干丝瓜花10克,蜂蜜适量。丝瓜花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10分钟,再调入蜂蜜。趁热顿服,每日3次。
适合用治肺热咽痛、咳吐黄痰、喘息、胸痛等症。
丝瓜花甘苦寒,清肺热为长,兼清热解毒。临床适用于急慢性咽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症。

[方三十三]

四角蛤500克,火腿肉片、清水笋片各50克,盐、酒、麻油、肉汤。四角蛤洗净后,置面盆内,以开水冲过,剥壳取肉,去杂洗净。将蛤肉、火腿、笋片同时人油锅中煸炒几下,烹入料酒,注人肉汤,加盐,煮至蛤肉熟烂淋上麻油即成。
此汤以咸寒滋阴、利尿、化痰、软坚散结的蛤肉配竹笋调制而成。竹笋,《本草纲目》称之有“消渴、利水、益气、化热、消痰,爽胃”的功效。故此汤常可作为瘰疬(淋巴结核)、瘿瘤、消渴、痰咳以及肺结核等病的食疗菜谱。

2、感冒后为什么会引起嗅觉味觉失灵?

人体感冒以后,是会出现嗅觉和味觉功能失灵的,尤其是嗅觉功能,一方面与你鼻子堵塞有关,另一方面与你感冒导致的神经异常现象有关

3、闭门留寇,有谁有感冒了吃补药造成闭门留寇的医案吗,或者对它进行解释,看它又叫什么病等

吃药不靠谱,最好不吃
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
多喝一点白开水
出一些汗
让病菌随着尿液和汗液排出体外
如果不喜欢喝白开水
可以适量喝一些绿茶、生姜红糖水、冰糖炖雪梨水、鲜榨果蔬汁等等
果汁中的果渣一定要过滤干净
这样喝的时候不容易呛到
不能吃辛辣烟酒、荤腥油腻
饮料包括牛奶、包装食品、油炸、腌制、烧烤、煎烤的食物也不可以吃
火锅、麻辣烫就更不能吃了
注意防寒保暖
比如辣椒、胡椒、大蒜、洋葱、橘子、橙子、柚子等等
可以适量做一些运动
不能吃上火的食物
饮食保持清淡,做到少油、少盐、少调味料

4、感冒之后就一直咳嗽!!!

咳嗽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身痛、咳嗽、咯痰、喘息等症状。
治当辨明邪正虚实,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对症下药,民间的效验治法有
1:中成药疗法
用药:麝香虎骨膏1张
用法:将膏药剪成直径0.5厘米的圆形,外感咳嗽贴敷大椎、肺俞、定喘、风门穴;慢性支气管炎贴定喘、风门、肺俞、膏盲穴。两天换药1次
疗效:用药3次,可获显效。
2:处方:肺形草、沙氏鹿茸草各150克,佛耳草、百部各75克,桑白皮60克,黄荆子45克,麻黄30克
用法:水煎,每服50毫升,日2次,连服20天
疗效:有效率达84.2%
3:处方:鸡屎藤、鼠曲草、鱼腥草各30克,桔梗、牛蒡子各10克,冰糖、蜂蜜各50克
用法:水煎2次,过滤浓缩加糖、蜂蜜调匀,每服25毫升,日3次,10天1疗程。
疗效:有效率达96%

5、吴佩衡的医案


张x x之次子,生甫一岁,住四川省会理县鹿厂街。
1914年3月,患小儿惊风证,病颇危笃,三日来抽搐不已。余诊视之,指纹青黑透达三关,脉沉细而弱,舌苔白滑,面唇青黯,闭日沉迷不省,时而手足拘挛抽掣,乳食不进,夜间发热,大便泄泻绿色稀粪。询及病由,其母述及,患儿始因受寒感冒起病,初有发热咳嗽,大便溏泻。某医以清热解表药二剂,服后白昼身热见退,夜晚又复发热,咳、泻未止。继又拟消食清热药二剂,服后病不减,忽而风动抽搐。
该医以为肝经风热,又以乎肝驱风镇惊药二剂,病情反见日趋沉重而成是状。时病已十余日,按脉证病情诊察,余思寻之,良由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不耐克伐。风寒初起,只须轻宣透表,其病当愈。尔乃误以清热之剂, 又复以消食、平肝、驱风等法,元阳受损,正不胜邪,遂致寒痰内壅而成三阴虚寒之慢惊风证。病势已危重,若辞不治,实非我医者应尽之责,力主逐寒荡惊汤挽救之。
上肉桂6克(研末,泡水兑入) 公丁3克 炮姜l0克 白胡椒3克(捣) 灶心土130克(烧红淬水,澄清后以水煎药)
上方喂服二次,稍顷,呕吐涎痰一小盏,风状略减,抽搐较轻,两限已睁, 目珠己能转动锑视。再喂药一次,又吐
涎痰盏许,风状已定,抽搐不再发作,咳嗽亦平,夜晚已不再发热。患儿之父母见病已恢复,甚为欣慰,但见其子体质赢弱,认为宜培补脾胃, 自拟理中地黄汤一剂喂服。殊料服后移时,风动抽搐又起。余注视之,询问缘由,方知思儿大病虽有转机,然寒痰邪阴尚未逐尽,滋补过早,固必增邪,且有碍于阴邪外祛,寒痰内阻,遂致慢风复作。此时,病家始知误施补剂亦有弊端。余仍以逐寒荡惊汤并加附片15克,喂服后又吐涎痰盏许,畅泻酱黑色稀便二次,抽搐平息,且能吮乳,并闻啼声。照原方去胡椒、公丁,加砂仁6克、甘草6克,附片增至30克,煎汤频频喂服。二:剂尽,诸证痊愈。

6、王翘楚的从医医案

董××女42岁
初诊:1994年4月19日
主诉:呛咳反复半年余
现病史:咽痒时呛咳半年余,每年于秋天即开始咳嗽,咽痒呛咳无痰,精神紧张,工作烦忙时尤甚,口稍干,胃纳佳,大便如常。
体检:神清、颈软、气平、咽部暗红、无渗出、两肺呼吸稍粗、心脏听诊无特异、腹软、无压痛、余无特异。
苔脉:苔薄少津、舌暗红、脉细微弦
辩证:气阴两虚,肝火扰肺
诊断:中医:咳嗽(肝火扰肺)
西医:慢性咽炎支气管炎
治则:平肝熄风、滋阴潜阳
方药:自拟方
炒柴胡10g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菊花30g蝉衣6g牛蒡子15g银花16g连翘15g生地10g玄参15g五味子10g麦冬10g炙百部6g北沙参20g白前10g甘草6g
医嘱:1)少吃辛辣刺激之食品;2)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二诊:药后咽痒呛咳明显减轻,口不干,纳可,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脉细弦。
方药:原方去五味子加黄芩15g7贴
三诊:咽稍干,呛咳已平,纳佳,口不干,大便如常,苔薄,舌暗红、脉细微弦、再续前方出入
方药:炒柴胡10g生龙骨、牡蛎(各)30g桑叶15g菊花30g蝉衣6g银花15g连翘15g生地10g玄参15g麦冬10g北沙参20g白前10g赤芍15g甘草6g14贴
按:王老师认为本例呛咳属木旺侮金所致,单纯用宣肺利气止咳法往往不易见功,而应在宣肺利气同时再予平肝降逆之品,以平抑上逆之肝气则脾气自能平顺,对呛咳不愈往往能收到良好治疗效果。

7、内火大感冒

内火一般不会引起感冒的,
现在你的情况尽量不要吃辣的 油腻的 肉 酒 因为这些食物会加剧内火,也不利于感冒的康复。
多吃西瓜 黄瓜 冬瓜 等清淡的食物 能利水清火,润肺生津。有利于气管也有利于平息内火。
祝健康

8、感冒了,长辈在我后背刺破并使劲捏出血,这管用吗

绝对有用啊!呵呵!俺就是“受害者”!我姥姥很喜欢干这事!一听说我感冒了,马上向我推荐这招!但是的确有用!这是由中医根据的!

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又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作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之,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疗癫狂、头痛、暴喑、热喘、衄血等病证。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时期,本疗法已成为中医大法之一。《新唐书》记载:唐代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已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杨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与风湿感冒医案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