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热是什么
风湿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但以心脏和关节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为心脏炎、环形红斑、关节炎、舞蹈症和皮下结节等。最有效的治疗就是休息,应用青霉素抗菌治疗。
2、痛风.类风湿.风湿三者的区别和判定
你好,痛风和风湿,类风湿是完全不同的疾病,痛风是代谢性疾病与体内的尿酸浓度有关,风湿,类风湿与免疫反应有关,实验室检查中痛风一般只有血尿酸升高,而风湿,类风湿以抗“o”,c反应蛋白,血沉等异常为主.痛风的急性期治疗以止痛为主如秋水仙碱,布洛芬等,缓解期治疗应以降尿酸为主,西药有别嘌醇,苯溴马隆.同时应多喝水,最好能口服小苏打碱化尿液以利尿酸排出.饮食上禁忌:一类是豆制品,二类是酒,三类是动物内脏,四类是海鲜,具体主要是一些高嘌呤食物如:青鱼,鲱鱼,鲑鱼,鱼等,牛,羊,鸡肉类,虾,蟹及蔬菜中的芦笋,菜花,四季豆,菜豆,菠菜,蘑菇,花生等.
3、风湿性心肌炎
我家亲属一个小孩7岁得的就是风湿性心肌炎,现在好 了,他就是打长效青霉素,你信我的话一定要打啊 。这个病不能大意。如果过敏就是吃红霉素
4、风湿类风湿区别,风湿与类风湿的区别,风湿和类风湿有什么区别
1.类风湿和风湿有某些相似之处,如都有风、寒、湿外因及关节疼痛,但两者有本质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风湿病多数应称风寒湿性关节痛,寒冷地区绝大部分是这类风湿病,不累及心脏、不破坏骨质、绝大多数可治愈,从中医角度看风湿病属寒痹症,而类风湿和强直性脊柱炎属热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状也是真热假寒或里热外寒。有少数风湿热病人系链球菌感染所致,而类风湿属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状不同:风湿病是脉道内血液循环不畅阴寒而痛。类风湿是脉道外有异物压迫脉道不通而痛。从外观看风湿病初期不肿,后期关节也不变形。
类风湿初期手指、足趾小关节呈现对称性肿胀,后期关节变形,风湿病脉象常见沉迟,类风湿脉象常见细数。
三、治疗法则不同:风湿病用一般抗风湿西药或中医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药常能速愈,而类风湿用一般抗风湿中西药不但不能治愈,有时反而会越治越重。
2.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咽峡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较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遗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类风湿性关节炎则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虽不属于遗传性疾病,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早期症状多为关节疼痛、肿胀、发僵、活动不便,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遗留骨关节强直畸形。虽然少数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绝大多数病人无心脏症状,类风湿因子阳性。
由此可见,风湿与类风湿虽然都是关节炎,都有关节疼痛症状,但并不是同一种病.
一句话:风湿好治、类风湿难治。类风湿风严重。
5、风湿性心脏病有哪些症状?
患急性风湿热时心脏病变尤为突出,心肌、心内膜及心包均可受累,往往同时存在,故又统称风湿性心脏炎或全心炎。心脏炎中70%在发病初2周内发生,少数可延至6个月发生。严重者可引起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多遗留慢性心脏瓣膜病。
(1)急性风湿性心脏炎。
心肌炎:风湿热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肌炎,轻者症状不多,重者常可并发心力衰竭。常见表现有:①心率加快,110~120次/分以上,与体温不成比例;心音减弱,第一心音低钝,有时呈奔马律;心律异常如房室传导阻滞、各型早搏、Q-T间期延长及T波改变;心脏扩大。
心内膜炎: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心尖闻及Ⅱ至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提示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型心脏炎病儿杂音的产生与瓣膜的炎症、水肿及血小板赘生物生成有关。急性期过后,杂音可消失。若急性期已过,杂音仍不消失,发生二尖瓣关闭不全或狭窄的可能性极大。
心包炎:重症患儿的心包炎多与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同时存在,患儿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大量心包积液时听诊心音遥远;胸部X线透视心影搏动减弱或消失,心影向两侧扩大;心电图可见低电压。
(2)慢性心脏瓣膜病。
风湿热反复发作且病程持久者(1/2~2年),可因在瓣膜或腱索的炎症引起疤痕挛缩造成器质性瓣膜损害,成为非活动性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即风湿性心脏病。其中以二尖瓣受损机会最多,约占瓣膜病的3/4;主动脉瓣次之,占1/4;三尖瓣受损较少。受累二尖瓣少部分可恢复正常,而主动脉瓣受损时恢复正常者很少。
二尖瓣关闭不全: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感乏力、易倦、心跳。在心尖部可闻Ⅲ级以上杂音,当心室扩大时,可引起功能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及二尖瓣型P波。
二尖瓣狭窄:形成二尖瓣狭窄所需病程至少两年,大多数需10年左右。当二尖瓣口面积狭窄程度达到正常一半时,才出现临床症状,患儿表现疲倦、心悸、气促,常因剧烈体力活动、情绪激动、上感等诱因引起。两颊及口唇部呈紫红色(二尖瓣面容)。严重病人有咯血、端坐呼吸等左心衰竭的表现。伴右心衰竭时,肝脏肿大,出现腹水。还可发生心房颤动、全身性栓塞症。体检中可在心尖部听到隆隆样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心电图可见有心肥厚,P波增宽。心房颤动多提示有活动性风湿病变存在。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症病人可无症状。重症病人表现心悸,颈动脉搏动明显,左侧卧位时出汗、左胸不适。体检时在左胸骨左缘3、4肋间可听到吹风样舒张期杂音,吸气和前倾时明显。还有末梢血管征,如脉压增高、水冲脉及毛细血管搏动。动脉枪击音等,X线可见左室扩大向下延伸呈靴形心脏。心电图示左室肥厚或正常。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常单独存在,而单独主动脉瓣狭窄则不存在,偶尔有狭窄和关闭不全同时存在。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易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