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中医上的风湿

中医上的风湿

发布时间:2020-09-30 21:12:00

1、中医怎么治风湿

中药巩固善后:中医则认为正邪交争,正虚邪留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理变化。邪去则正安,正气旺盛,阴平阳秘则百病不生。在去除类风湿关节炎病邪后,人体正气就可以恢复,阴阳就可达到新的平衡而恢复健康。
在中医看来主要是风、寒、湿、热之邪通常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外因,所以散寒、祛风、除湿、清热等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常用祛邪方法。

2、中医讲的风湿是怎么回事?如题 谢谢了

风湿是指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可能是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在现代医学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滑囊炎、强直性脊柱炎、粘附性肩囊炎、骨性关节炎、银屑病、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病、红斑狼疮、巨细胞性动脉炎、多发性肌炎、腱鞘炎、纤维肌痛、炎性肠病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中有许多种草药用于治疗风湿病,现代医学对上述各种疾病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风湿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疾病,中医里一般是从补气血做起,艾灸疗法在其中因为借助火的效力,对风湿有不少疗效。

3、中医治疗风湿是什么样的?

中医 治疗风湿病的方法是什么呢?专家介绍说把人体看成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强调正气的过程,重视起内因,亦不可忽视外因对机体的影响。风寒湿热之邪,虽发病于筋骨、肌肉、关节,但不应拘泥于风、寒、湿、热之邪气,病虽在肢体肌表,它是以素体阳气阴精不足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恶为外因,是内因与外因综合致病的结果。“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内舍于肾,筋痹于己,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内舍于肝、肌痹不已,内舍于脾”类风湿病为骨痹、筋痹、肌痹三者合之,应责之于肾、肝、脾在三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肌肉,而人体经络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肝肾虚损、筋脉失养,必然易受外邪侵扰,致使骨枯筋痿。肾阳温煦诸脏,肾阳不足,脾失健远,湿从内生,流注关节致使肌肉萎缩,屈伸不利,以风湿患者卸六淫之邪”,而痹症多属于阳虚见证,阴精不足。

4、中医里讲的风湿和湿有什么不同?

半身发凉是:经络失调产生,名叫半边风,也有的叫偏枯风。
天气变化出现了痛的,就带有风湿。
风:是由身体内的气而产生,气与血的差距较大时就会产生病变。
而气多则形成风。
湿:基体质气血双差,是血液中的水份贪量较高。平时无力,没有抵抗力,身体似肿而非肿的,就为湿了。

5、中医确诊风湿的保证是什么

中医上根据痹症的不同特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和虚痹。
1.行痹(风邪偏胜):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无定,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
2. 痛痹(寒邪偏胜):肢体关节疼痛较为剧烈,遇寒则加重,得热而痛减,昼轻夜重,关节无法屈伸,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玄紧。
3. 着痹(湿邪偏胜):肢体关节重于酸痛,痛处固定,下肢特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如天气阴雨症状加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4. 热痹(热邪偏胜):起病急,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则舒。多发热恶风,汗多,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5. 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黄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与中医上的风湿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