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婴儿长湿疹的原因是什么?
小儿湿疹,即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为遗传过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生物因素有关,发病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过敏体质家族史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湿疹。主要原因为对食入物、吸入物或接触物不耐受或过敏所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过度洗涤、饮食、感染、环境改变等)是本病发病重要的危险因素。
2、新生儿发热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幼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多与各种感染有关,例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发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鼻窦炎、咽炎、扁桃体发炎等上呼吸道的感染。这时,孩子除了发热以外,一般还会伴有相应部位的其他症状,例如头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轻度咳嗽;同时还可以出现浑身乏力、食欲下降等,部分婴幼儿由于突发高热而引起惊厥。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此时孩子除发热外,往往伴有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大夫检查时可在胸部听到各种罗音。
消化道疾病: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细菌性痢疾等。患儿除了发热以外,还会有不愿进食、呕吐、腹泻、大便的性状改变,或者为稀水样便,或者是粘液便、蛋花汤样大便及绿色粘液便;有时还伴有脓血和恶臭。严重时,可因吐泻过多而使孩子的体液损失过多,引起机体脱水症。
急性传染病:常见的有幼儿急疹、麻疹、风疹、水痘、猩红热等。这些疾病除了发热外,还伴有各自独特的皮疹。另外,患了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伤寒、肝炎百日咳等疾病时,发热也是一个常常出现的重要的症状。
神经系统疾病:当发热伴有神志不清嗜睡或昏迷、呕吐、烦躁不安、颈项强直等,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的可能,如脑膜炎、脑炎等。
其他疾病:很多疾病可引起发热,如中耳炎、淋巴结炎,局部感染(脓疱病、疖肿)、心肌炎、风湿热等。另外,非感染的因素,如各种预防接种后、输血反应、烧伤、物过敏、脱水等也会引起发热。
3、九个月的婴儿发烧是好还是坏?
需要去医院先做个血常规,看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然后对症治疗。宝宝发烧的原因:
1、感染性发热,是最常见的原因,可以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引起。
2、非感染性发烧,常见的有风湿免疫性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肿瘤性的疾病,如白血病,或其它肿瘤性的疾病。
3、产热过多引起的发烧,如甲亢、抽搐持续状态,而散热减少引起的发烧,如脱水、无汗症。
4、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引起的发烧,例如夏季热、颅内肿瘤、颅内出血等。
5、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例如功能性低热、感染后低热。
4、风湿热的发病情况怎样?
风湿热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北方地区较多见。近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抗生素的普遍应用和链球菌感染率的降低,风湿热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趋势。散发链球菌感染后,风湿热的发生率约0.3%,集体单位如军营流行链球菌感染时,发生率可高达3%。
本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初发风湿热多见于5 ~ 15 岁,3 岁以内的婴幼儿极为少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5、儿科常见病症婴儿湿疮怎样治疗?
【概述】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皮疹多样,形态各异,易反复发作,伴有剧烈疹痒。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过敏体质者为多。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易复发。可泛发或局限。婴儿湿疹多发生在出生后1~6个月左右,皮损常对称发于面颊、额头及头皮,少数累及胸背及上臂等处,一般在2岁以内可愈。
本病因素体内热,或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导致脾运失健,水湿停滞,湿热内蕴;外因风湿热邪搏结肌肤,以致血行不畅,营卫失和而发。婴儿湿疹多因母食五辛炙博,移热于胎儿,生后复感风热,或饮食不节,内蕴湿热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慢性者则多病久邪深,耗伤律血,以致血虚生风化燥,肤失濡养而成。
【治疗】1.湿热俱盛证【症状】皮损见红斑、水疱、滋水淋漓,味腥而黏,或有糜烂、结痂痒难忍,皮疹泛发四肢及躯干,以屈侧为主,伴口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于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滑或滑数。相当于急性期及湿疹发作期。【方一】程氏萆薢分清饮【来源】程钟龄《医学心悟》【组成】萆薜9克,丹参9克,车前子9克,茯苓6克,白术6克,莲子心4克,石菖蒲9克,炒黄柏9克。
【功效】清热化湿,分清化浊。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萆薜、车前子利水渗湿;茯苓、白术健脾利湿;莲子心清热固涩;丹参、石菖蒲、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按语】口苦而腻者,加龙胆草、栀子;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苦参;如起脓疱,有感染之象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
2.脾虚湿盛证【症状】病程较长,皮损色暗红不鲜,表面有水疱、渗液,部分干燥结痂,患儿体质差,消瘦,胸闷纳少,大便溏稀,或夜间哭闹不安,腹泻,吐乳等,苔白腻,脉濡缓。相当于亚急性期及婴儿湿疹。【方一】除湿胃苓汤加减【来源】《医宗金鉴》【组成】炒白术8克,炒厚朴8克,陈皮8克,猪苓8克,泽泻8克,赤茯苓8克,炒白术8克,滑石8克,防风8克,栀子8克,木通8克,肉桂3克,甘草3克,灯心草2克。
【功效】健脾除湿,理气和中。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方解】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白术健脾除湿,理气和中;猪苓、泽泻、赤茯苓、滑石、木通、栀子利水渗湿;防风祛风胜湿;肉桂温中健脾;甘草解毒和中;灯心草利尿通淋。
【按语】消化不良者,加服保和丸;夜间哭闹不安者,加珍珠粉、灵磁石。
3.血虚风操证【症状】皮损反复发作,皮肤浸润肥厚,干燥脱屑,色素沉着或苔藓样变,分布同限或以四肢弯曲部位为主,瘙痒剧烈,抓破少量渗水,伴口渴咽干,夜寐不安,大便干结,或有哮喘、鼻炎等病史,舌淡,苔薄或少苔,脉细数。相当于慢性期及异位性湿疹反复发作者。【方一】养血熄风汤加减【组成】黄芪15克,当归9克,白芍9克,红花9克,元参9克,荆芥9克,白蒺藜9克,川芎6克,甘草6克。
【功效】养血滋阴,祛风润燥。
【用法】水煎服,每入一剂。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润燥;元参滋阴润燥;黄芪补气;红花、川芎活血行气;荆芥、白蒺藜消风止痒;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润燥,消风止痒。
【按语】痒剧者,加蜈蚣、乌梢蛇;口渴咽干者,加玄参、麦冬;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大便干结者,加制大黄、天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