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热时是上身热和脸热吗
风湿热指的是一种病症。是侵犯全身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疾病。对心脏和关节的影响最显著。而中医所说的风湿热指肌体感受风,湿,热邪气聚于孔窍关节,筋骨肌肉的病证,根据感受邪气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你说的只是符合你证型的表现。
2、如何区分风湿痹症的寒与热?
那就选没有蛇蝎蜈蚣的药啊!
苗老爹肩周痛贴主要含大血藤、七叶莲、土茯苓、土一枝蒿、金银花,大血藤作为该膏药的重要原料,在《简易草药》中就有记载:“筋骨疼痛,追风,健腰膝”之功效。该膏贴适用于急慢性肩周炎、肩关节疼痛、伸屈不利、活动障碍等的康复保健。
3、什么叫寒邪热邪风邪和湿邪?
病情分析:他们三者之间有明显区别,风邪入侵的特点:疼痛部位不固定。湿邪入侵的特点:疼痛部位固定,身体感到沉重困倦。寒邪入侵的特点:局部疼痛严重。
4、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的区别是什么
看中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医生说“湿热”其实是指人的体质,湿热体质的女性,尤其是南方人,一定要注意调理。体内湿气多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所致。想要摆脱体湿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方式:
1、食疗
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2、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注意室内通风
不通风是加重湿气的重要原因,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6、适当保暖
“只要风度,不要温度”的做法,很容易让湿邪侵入身体。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别太凉、洗头后要及时吹干等。
5、中医外来六邪中无热邪,风热作何解释?
外感六淫邪气中,风邪为百病之长,其中就有一点原因指风邪常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因风性开泄,故寒、湿、暑、燥、热诸邪,常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从而形成外感风寒、风湿、风热、风燥等证。这里的热邪,其实就是指火邪,外感六淫中,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均称为火热之邪。火与热异名同类,本质皆为阳盛,都是外感六淫邪气,致病也基本相同。不同仅在于,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在全身,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在局部。
6、怎样区分风寒湿或风湿热,它们都有哪些症状
现实生活中很多病症都是类似的,症状也很相近,比如风湿热症与风寒湿症,大家应该都听过,可是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下面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风湿,主要在冬天发病或者是到了冬天病情会加重,主要表现为风寒湿,患者一般都有明显的关节上的感觉。
风湿热和风寒湿症型的关节炎症状是没有区别的,主要就是肿胀和疼痛。风湿热主要的症状就是肌肉关节疼痛,局部会出现红肿、灼热,严重的话会非常疼痛难以忍受,稍微冷点的时候回舒服一点,经常会伴随着发热、闷闷不乐、口渴等全身表现,舌苔发红或发黄。
寒湿症主要指以肌肉、关节疼痛风为主的这一类疾病,主要影响身体的结缔组织,这种症状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统损伤造成的。中医认为风寒湿是由于风、寒、湿、热等侵袭人体,经脉受阻引起的。风寒湿症的主要症状为肌肉筋骨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四肢麻木,怕冷,暖和的时候症状不明显,寒冷的时候病情加重,舌苔主要呈薄白或白腻。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肌肉筋骨关节疼痛,但是局部没有颜色异常或怕冷怕热的症状,也没有全身怕热或怕冷的症状,这种情况属于感受风湿之邪,反之,病人筋骨关节肿痛,关节局部怕冷或怕热,这种情况就是寒热错杂影响了经络,就属于风寒湿的症状。
以上就是关于风湿热症与风寒湿症区别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总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珍爱自己的身体,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夏天也不用贪凉,一旦出现上述的症状及时就医,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远离疾病。
7、风邪和热邪怎样解述
风邪:
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
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风邪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
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病因
引起外感病的原因是外邪,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称为“六淫”。
自然界有风、寒、暑、湿、燥、火(热)这些正常的气候现象,古时称作“六
气”。六淫,是对六气的异常变化的一种称谓。古人认为异常的气候变化可以使人产生疾病(现代科学也证明,在不同的气候环境下,细菌与病毒的繁殖力与致病力
是不一样的)。中医借用“风、寒、暑、湿、燥、热(火)”之名及其特性,来概括所有的由外界因素干扰人体所致的疾病原因。
临床表现
1.轻扬开泄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
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
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
状。
2.善行数变
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
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
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
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3.风性主动
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4.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辨证施治
中药中就有相对应的散风、祛风、息风等治风的药物。
1.风寒型
(1)证候恶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咳嗽、鼻塞、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浮紧。
(2)治则疏风散寒,辛温解表。
(3)方药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独活、川芎、前胡、桔梗、枳壳、茯苓、柴胡、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2.风热型
(1)证候发热重、微恶寒、自汗、头痛、目赤、口干渴、小便黄、咳嗽痰黄,舌苔薄黄,脉浮数。
(2)治则疏风散热、清热利咽、辛凉解表。
(3)方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淡竹叶、荆芥、桔梗。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3.挟湿型
(1)证候头痛、发热、发风疹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关节酸痛游走性,肢体屈伸不利,出汗、生疮疡、下肢浮肿,伴有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2)治则散风祛湿。
(3)方药羌活、薏苡仁、防风、白芍、苍术、当归、细辛、麻黄、川芎、桂枝、桑枝、白芷、藿香、生地、黄芩、宽筋藤、骨碎补、生姜,鸡血藤、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4.血虚生风
(1)证候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皮肤干燥、瘙痒脱屑、耳鸣、心悸、失眠,舌质淡,脉虚细。
(2)治则养血熄风。
(3)方药当归、生地、熟地、川芎、白芍、丹参、首乌、鸡血藤、防风、桑椹子、阿胶(烊化),白鲜皮、苦参、白芷,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5.阴虚动风
(1)证候头痛、头晕或中风昏倒、四肢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
(2)治则平肝熄风。
(3)方药生黄芪、生地黄、怀牛膝、制白附子、代赭石(先煎),僵蚕、制全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制水蛭、广地龙、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当归尾、青蒿、桃仁、红花、生麦芽、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6.热极生风型
(1)证候高烧不退、神昏、四肢抽搐、颈项强、目睛上视、角弓反张,舌绛苔黄燥,脉象弦数。
(2)治则清热熄风。
(3)方药羚羊角粉(另煽),桑叶、生地、川贝母、勾藤、菊花、生白芍、竹茹、茯神木、甘草。水煎,日一剂,分3次温服。
热邪
致病特点是出现热性、阳性的实症,多与火邪并称或混称。临床多见发热息粗、红肿、焮痛、便秘等。
热邪为六淫之一,人体遭受热邪后可出现热像、伤阴、动风、动血并引起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小便黄、烦躁、苔黄、舌质红、脉数。热甚时可出现抽搐、痉挛一类风动或出血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