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湿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各有什么危害?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与软骨的破坏: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与软骨的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其他炎症性关节病不同之处在于其滑膜有过度增生的倾向,并可对与滑膜接触的局部软骨与骨,产生侵蚀作用。多种机制参与了这一过程。软骨与骨并不是组织遭到破坏的惟一目标,软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也参与了组织细胞外间质的丢失过程,而且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破坏的目标还包括韧带和肌腱。 (1)软骨破坏的机制:关节软骨是由大量的间质和少量的软骨细胞组成的。其中,胶原纤维、蛋白多糖、水等组成软骨间质。软骨细胞可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蛋白多糖以及其他作用于间质的蛋白。类风湿性关节炎软骨的破坏主要是指细胞间质的降解,这一过程实际上是间质被水解蛋白酶消化的过程。 (2)局部骨侵蚀的机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放射学的改变包括近关节处出现骨质减少、软骨下骨的局灶性骨侵蚀和血管翳侵袭关节边缘。已有多项研究表明,有关局部的骨侵蚀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一般来说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3)各种类型的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破坏中的作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由于滑膜衬里层细胞数量的增多和细胞形态的肥大造成滑膜增厚。促炎症性细胞因子IL-1 和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黏附分子在内皮细胞的表达,并增加招募嗜中性粒细胞进入关节腔。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并发症: 1.恶性类风湿关节炎(MRA) 指动脉炎可引起梗死性病变、雷诺现象,进一步发展可引起指尖坏死、脱落。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与结节性多动脉炎难以区分的全身坏死性动脉炎,其预后不好。 2.本病侵犯心脏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炎。也有的由于类风湿结节引起心脏传导障碍(尤其是束支传导阻滞)。个别病例可出现缩窄性心包炎。 3. 病情严重者嗜酸粒细胞升高。部分病人可合并肾脏损害,多数出现药物性消化道黏膜病变。脊髓病变多继发于颈椎滑膜关节病,有时可继发于神经炎性肌萎缩。类风湿性胸腔渗出液可并发胸膜炎。若病变发展,结节可融合成空洞,有时可引起气胸或慢性支气管胸膜瘘。 4.少数无痛性结节病变溃破后引起眼球穿孔。也有的合并虹膜炎、脉络膜炎、干性角膜结膜炎。
2、什么是 风湿入骨表了
你说的这个情况不代表有风湿,当前还需要注意全面的检查,根据具体的症状了全面的分析,
3、早期风湿、类风湿有哪些症状呢?
4、寒湿袭表和风湿袭表的区别
寒湿在表与风湿在表的鉴别是需要你给予中医检查,根据病情症状给予处理的
5、斐客手表怎么样呢?
是斐乐手表吗?
一般般 斐乐的类型比较运动风
6、风湿客李天方教授明天几点上班
你孩子6岁了,没有提到具体的病情,可以告诉我 ,或者上传图片或者病历。我会帮助你的,也可以去当地医院就诊。
7、风湿,类风湿
类风湿的概念须与风湿相区别。在19世纪中叶之前,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随着科技医疗发展,人们对类风湿也认识得越来越清楚,有关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可参考本书其他有关内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国医生加罗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费尔和雷蒙将该病定为独立的疾病,同年斯蒂尔对儿童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作了详细的描述。1931年塞西尔等人发现类风湿病人血清与链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发现类风湿因子。1945年卡维尔蒂、1961年斯勒芬分别提出类风湿发病机理的自身变态反应理论,并得到确定。1941年美国正式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国使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名外,法国、比利时、荷兰称之为慢性进展性多关节炎;德国、捷克和罗马尼亚等称之为原发性慢性多关节炎;前苏联称之为传染性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日本则称之为慢性关节风湿症。
(1)美国风湿病学会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①晨僵。
②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为医生所看到)。
③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④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⑤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
8、什么是夜风寒病?症状有哪些?
恶 寒 病人自觉怕冷怕风,有外感恶寒,内伤恶寒两类。 内疗辨治 风寒束表型恶寒 [病因] 风寒之邪外束,卫阳郁闭所致。 [症状] 恶寒,微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解表,疏风散寒。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寒中少阴型恶寒 [病因] 素体心肾阳虚、寒邪乘虚直中少阴。 [症状] 恶寒无热,体倦肢冷,精神萎靡不振,呕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微。 [治法] 温阳散寒。 [主方] 四逆汤。(索取此方) 阳虚阴盛型恶寒 [病因] 劳倦内伤,或久病阳气衰弱,阳不制阴,于是阴寒内生而恶寒。 [症状] 恶寒,四肢冰冷,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口淡不渴,大便溏泻,小溲清长,面色白,舌淡,脉沉迟无力。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①肾阳虚,用右归饮。(索取此方)②脾阳虚,用附子理中汤(索取此方)。③心阳虚,用桂枝甘草汤。(索取此方) 阳盛格阴型恶寒 [病因] 邪热深伏于里,阳气郁闭于内,不能透达于外。 [症状] 恶寒肢冷,烦渴喜冷饮,胸中烦热,腹部扪之灼热,咽干口臭,大便秘结,小溲短黄,舌红苔黄,脉伏。 [治法] 清泻里热。 [主方] 白虎汤或承气汤。(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恶寒 [病因] 痰饮停滞体内,阳气不得宣通。 [症状] 恶寒,肢体沉重,胸腹满闷,饮食不香,口渴不欲饮,苔腻,脉滑。 [治法] 通阳化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脐周恶寒 [病因] 系由水饮内停,寒凝小肠,脾肾阳虚,阳不卫外所致。 [症状] 脐周恶寒,如有冷风所吹之状。虽在暑月,夜晚与午夜就寝,腹部仍需用棉被覆盖。伴有腹痛隐隐,肠鸣辘辘,大便溏薄,饮食不香,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腰膝沉重,两足微肿,口干不欲饮,舌淡,苔白滑,脉沉细而弦。 [治法] 分利内饮,温阳散寒。 [主方] 回阳救急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李用粹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夜寒者,阴气旺于阳分。昼寒者,阴气上溢阳中。重阴者,昼夜俱寒。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他如风寒暑湿痰火郁瘀痈疮,一切邪气怫郁于表,表中之阳气不能发越,皆令恶寒。 恶寒者,虽居密室帏幙之中,猛火近热之处,仍觉憎寒拘急,甚则毫毛毕直,鼓颌战僳,非若恶风之候,见风则凛凛畏怯,无风则坦然自适也。 恶寒有阳虚、劳倦、肺火、痰饮、伤酒、伤食、疮毒、郁火及产后等类型(略)。 内外恶寒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稍就温暖即止。 卫不和而恶寒者,调中益气汤。脾胃弱,补中益气汤。阳虚,四君子汤加黄芪、炮姜、肉桂、附子。表虚,黄芪建中汤。浊痰滞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减。肺火,甘橘汤加酒芩、天麦冬、山栀仁。恶寒久不已,服诸药不效者,亦宜解郁。 大抵恶寒之症,种种不同。然世人以背恶寒属太阳经。此经气郁而不行,或浊痰阻滞经络,药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阳之邪。 半身恶寒 [病因] 汗出偏沮,令人偏枯。 [症状] 半身恶寒或恶风,易出汗,温度比健侧半身为低。 [治法] 补气活血通络。 [主方] 补阳还五汤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半侧寒冷,较为少见。患者白头至足,左半或右半身不温,汗出时亦一侧独无,当风则一侧先觉冷气砭骨,关节运动自如,酸软乏力,脉象沉细。用右归饮加当归、细辛,温运阳气,通其血脉。 寒 战 内疗辨治 寒邪外束型寒战 [病因] 外寒袭表,邪郁经络,腠理闭塞,卫气郁结。 [症状] 恶寒战栗,高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 辛温解表。 [主方] 麻黄汤加味。(索取此方) 阳虚寒盛型寒战 [病因] 阳气虚弱,或寒邪伤阳,阴寒内盛。 [症状] 畏寒战栗,四肢厥冷,得暖则缓,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溲清长,舌质淡,脉沉微。 [治法] 温阳祛寒。 [主方] 四逆汤加味。(索取此方) 战汗透出型寒战 [病因] 外感热病,邪正剧烈交争。 [症状] 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恶寒,甚者肢冷,脉伏,继则全身透出大汗,汗后热退身凉。 [治法] 益气回阳。 [主方] 参附汤。(索取此方) 外寒风热型寒战 [病因] 先有内热,继感外寒,致寒邪外束,热邪内郁。 [症状] 恶寒战栗,四肢厥冷,头身疼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浮紧而数。 [治法] 解毒清里。 [主方] 防风通圣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恶寒时战栗,简称“寒战”,常见于“疟疾”等病。 伤寒和温病过程中,有突然寒战,神情极疲,汗出后逐渐平静好转,称为“战汗”。这是患者正气虽然虚弱,在遇到有恢复的机会,正气奋起,便与邪气交争的现象,正气胜则汗出而邪解。所以战后得汗则生,汗不得出则死,实为重要关头。如无虚脱现象,可听其自然,不必慌张,必要时用复脉汤加减(索取此方),以扶助元气。 “振寒”与寒战相似,同样是发抖,其区别是:从内发出者为寒战,仅是形体耸动者为振寒。振寒多由阳虚不能卫外,常伴腹痛泄泻,四肢沉重,小便不利等证,病在少阴,治宜扶阳,用真武汤。(索取此方) 长期早晚寒战 [病因] 营卫俱虚,太阳与太阴失开之职。 [症状] 早晚感恶寒,发寒战,全身如鸡皮,约1小时后,四肢冰凉,面色白,舌质淡嫩,脉象虚细。 [治法] 温中补虚,调和营卫。 [主方] 鸿滨经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寒战 [病因] 由于厥阴经气不充,无力使经气顺交太阴,血伤及气,阴伤及阳,阳虚则寒,故厥冷而战栗。 [症状] 每晚12时发冷抖颤,四肢冰冷,近晨则大汗出,直至黎明,汗止栗定。伴有气短心悸,食后腹胀,少腹冷痛,面色暗晦,舌淡紫,苔薄白,脉沉弦细。 [治法] 益气助阳,敛汗固表,顺接阴阳。 [主方] 琳异满华经验方。(索取此方) 但热不寒 内疗辨治 邪热蕴肺型但热不寒 [病因] 风热之邪上受,或外感寒邪,郁而化热,邪热犯肺,热灼肺津成痰,痰热壅阻,肺火清肃。 [症状] 发热而不恶寒,咳嗽胸痛,咯痰厚稠,黄腥,鼻扇气粗,咽痛口渴,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 清肺泄热,化痰止嗽。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索取此方) 热炽阳明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入阳明经。 [症状] 不恶寒,反发热,壮热,面赤,大汗出,大烦渴,小溲黄少,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法] 清泄气分邪热。 [主方] 白虎汤。(索取此方) 热结肠道型但热不寒 [病因] 邪热侵人于阳明腑。 [症状] 壮热不恶寒,日晡为甚,腹满硬痛,按之坚实,大便不通或热结旁流。甚则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黄燥或焦黑,脉沉实有力。 [治法] 泄热通腑,攻下燥结。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湿热郁蒸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秋之交以及阴雨潮湿季节,湿热相兼为患。 [症状] 身热起伏而不恶寒,午后转甚,汗出不畅,渴不引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 宣气化湿,清热达邪。 [主方] 三仁汤。(索取此方) 暑热伤气型但热不寒 [病因] 夏月伤暑,汗出过多,伤津耗气,或露宿食凉,暑邪乘虚侵入体内。 [症状] 发热不恶寒,头痛面赤,气粗,胸闷烦躁,口渴引饮,汗出过多,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 清暑泄热,益气生津。 [主方] 王氏清暑益气汤。(索取此方) 上热下寒 ①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系指患者同一时期,上部表现为热证,下部表现为寒证的证候。其在病因病理上,是寒热错杂,阳盛于上,阴盛于下所致。 ②是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元,而虚阳上越,此属下真寒,上假热之象。 内疗辨治 虚寒型上热下寒 [病因] 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症状] 面色微红似酣,足胫寒冷,全身形寒怕冷,大便溏泻,脉沉细。 [治法] 通阳救逆。 [主方] 白通汤。(索取此方) 虚火型上热下寒 [病因] 肾阴亏损,致虚火上炎。 [症状] 头热足冷,咽干,眼目红赤,胸中烦热,脉细数。 [治法] 滋阴降火。 [主方] 六味地黄丸加味。(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足胫寒冷,面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象沉细,或伴大便泄泻,系下元虚寒,阳气上越,称做“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急用白通汤回阳,可加猪胆汁或黄连少许反佐,以防寒热格拒。服药后头汗出,脉忽浮大者难治。 肾阴亏而虚火上炎,也能呈现足冷头热,但多兼见咽干、目红,当用引火归元法,治宜七味地黄丸。胸中烦热者,加黄连少许以反佐。 半身发热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暗耗肝阴,两侧为行气之处,肝阳化风,故半侧发热。 [症状] 半身发热,白头至足似火燎之状。伴有头目眩晕,神疲心烦,半身发热以午后为甚。情志不舒畅则频频发作。面色红润,脉弦细数。 [治法] 熄风泄热。 [主方] 镇肝熄风汤加减。(索取此方) 下半身发热 [病因] 阴血亏虚,阳无所附。 [症状] 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舌质偏淡、苔薄黄而润,脉弦无力。 [治法] 滋阴退热。 [主方] 经验方。(索取此方) 上午发热 [病因] 由于肝胃阳盛热极所致。 [症状] 上午躁扰不宁,过午却较为安静,并能睡眠。上午体温40℃以上,午后下降为38℃左右,汗出身热,口渴能饮,舌赤苔黄,脉数。 [治法] 清热生津。 [主方] 白虎汤加味。(索取此方) 下午高热 [病因] 少阳枢机不利,瘀血内阻不行,加上太阳之表阳虚,少阴之里阴亏损所致。 [症状] 每日午后3时许发病,先觉背寒,接着发冷发热,手足心热,恶心,胸痛,四肢末端发凉,数小时后自行消退,饮食不香,舌淡略暗,脉沉数弦。 [治法] 和解少阳,活血化瘀。 [主方] 学文验方。(索取此方) 夜半发热 [病因] 由于阴液亏耗,虚热内生所致。 [症状] 日间体温正常。每到夜间自觉骨蒸潮热,尤以手足心热甚,睡则汗出,竟至不能安睡。头目眩晕,气短心悸,口燥咽干,渴不欲饮,饥不欲食,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 补肾健脾。 [主方] 资生汤。(索取此方) 恶寒发热 恶寒发热为外感表证的主证之一。 内疗辨治 风寒侵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寒侵入太阳经,腠理闭塞,卫阳被遏。 [症状] 恶露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声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 辛温发汗。 [主方] 荆防败毒散。(索取此方) 风热犯肺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外感风热,表卫不和,肺失宣降。 [症状] 发热恶寒,发热重,恶寒轻,微汗出,头痛咽红,口干咳嗽,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 辛凉解表。 [主方] 银翘散。(索取此方) 风湿客表型恶寒发热 [病因] 风湿侵袭肌腠,阻遏清阳。 [症状] 恶寒发热,身体困重,头胀如裹,关节疼痛,舌苔白腻,脉濡数。 [治法] 疏风祛湿。 [主方] 羌活胜湿汤。(索取此方) 暑湿交阻型恶寒发热 [病因] 夏月伤暑,暑多挟湿,暑湿交阻,气机不畅。 [症状] 恶寒发热,恶寒轻,发热重,头胀胸闷,呕恶,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 祛暑清热。 [主方] 新加香薷饮。(索取此方) 寒热往来 指忽寒忽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一天可发作数次。 内疗辨治 邪入少阳型寒热往来 [病因] 伤寒太阳病不解,邪传少阳,邪正相争,邪胜则恶寒,正胜则发热。 [症状] 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舌边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 [主方] 小柴胡汤。(索取此方) 肝郁气滞型寒热往来 [病因] 肝郁气结,郁久化火。 [症状] 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有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 [主方] 逍遥散。(索取此方) 感染疟邪型寒热往来 [病因] 外伤风寒暑湿,兼染疟邪。 [症状] 寒热往来,隔日或3日发1次,发有定时。发作时先恶寒,继则高热,最后遍身汗出,热退身和,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 [治法] 去邪截疟。 [主方] 七宝散。(索取此方) 湿热郁阻三焦型寒热往采 [病因] 湿温病邪,热痰留恋三焦,三焦气化失司。 [症状] 寒热起伏,汗出不爽,头痛烦躁,胸闷腹胀,恶心呕吐,口干饮少,小溲短黄,舌边红、苔厚腻,或白如积粉,脉濡。 [治法] 分消走泄,宣展气机。 [主方] 黄连温胆汤。(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秦伯未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一天有数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这种发热,有时能够退清,有肘不能退清。凡是从外感传变而来的,都为少阳经证,常伴有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象弦数等证,用小柴胡汤和解,不可发汗、吐、下。 妇人月经不调,经前常有忽寒忽然,头胀,胸胁胀闷等现象,系肝气或肝火郁结所致,可用调经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也有妇女月经适来或月经刚净,外感风寒发热,或在发热期内月经来潮,邪热乘虚袭人子宫,瘀热互结,亦使寒热往来,《金匮要略)称为“热入血室”,同样可用小柴胡汤泄热。但已经热人血室,应佐清营祛瘀,可在方内酌加丹参、赤芍、泽兰、焦山栀,热甚的并宜去人参加入生地。 “疟疾”的主证,也是寒热反复发作,有一天一次,有两天一次,也有三天一次的,但与寒热往来的病情大不相同(以下略)。 湿热痰浊郁于中焦,出现寒热如疟,汗出不清,胸闷呕恶,口干饮少,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而臭,用达原饮治之。 低 热 (含功能性低热、慢性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肺结核、肿瘤、血液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某些原因不明的发热) 内伤发热是指以脏腑内伤为病因,导致脏腑气血虚损或阴阳失调引起的发热以低热(在37.5℃~38℃,持续时间长达2周以上,数月乃至数年)为主的病证。现多称“低热”。 内疗辨治 气郁化火型低热 [病因] 多由情志所伤,则肝气郁滞不得疏泄、郁久化热、甚则肝阳上亢,火随气窜所致。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潮热,热势与精神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胸胁胀痛,烦躁易怒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而于,梦多,妇女则经前乳胀,或有月经错前,舌质暗苔黄,脉弦数,左关脉尤显。 [治法] 疏肝解郁,清肝泻热。 [主方] 丹栀逍遥散加减。(索取此方) 瘀血气滞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滞、气虚、阳虚、寒邪侵袭,伤津耗液;或受外伤闪挫等,以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瘀血阻遏营卫,遂生低热。 [症状] 以午后或夜间发热、口干咽燥,渴不多饮,肌肤甲错,舌紫黯或有瘀点瘀斑为证候特点。伴有肢体疼痛或有肿块,面色晦暗,眼周青黑,口唇青紫。女子月经闭止,或产后恶露不畅,少腹疼痛,脉细涩。 [治法] 活血化瘀,调和营卫。 [主方] 血府逐瘀汤加减。(索取此方) 脾胃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饥饱失时,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自内生。若湿邪郁久化热,或感受湿热,或平素湿热内盛,蕴结不解,熏蒸肌肤,则发低热。 [症状] 以低热或午后甚或日晡甚,胸闷身重头如裹,饮食不香为证候特点。伴有渴不欲饮,恶心呕吐,大便溏薄,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 清热利湿。 [主方] 三仁汤加减。(索取此方) 气虚阳浮型低热 [病因] 多由劳倦气散,加之思虑气结,或饥饿气馁等因素,中气因而衰微不能运行,或滞于中,或陷于下。中气不足,阴火内生,发为低热。 [症状] 以多在早晨低热有汗,气短乏力,劳累则病情加剧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懒言,面色萎黄,自汗多,易于感冒,饮食不香,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 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主方] 补中益气汤加减。(索取此方) 血虚气浮型低热 [病因] 由于血是精气化生而来。如因思虑劳心过度、营血亏虚,或产后造成血虚等,则内无营守,阳气失于依附而浮越,于是便产生低热。 [症状] 以低热,头晕眼花,稍劳则热势即起,心悸不宁,面色少华为证候特点。伴有体倦乏力,失眠多梦,筋惕肉晌,指甲干黄,妇女月经后发热,经量少或闭经,唇舌色淡,少苔、脉弱。 [治法] 益气养血。 [主方] 归脾汤加味。(索取此方) 阴虚阳亢型低热 [病因] 多由五脏阴液亏损,阴不足则阳无所依附,水不制火,阳气偏盛,故生虚热。 [症状] 以午后潮热,夜热早凉,骨蒸潮热,五心烦热,两颧潮红为证候特点。伴有心悸失眠、失眠盗汗、口干咽燥、大便燥结、小溲短少、腰酸遗精、月经错前、舌质红而干、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热。 [主方] 清骨散加减。(索取此方) 脾肾阳虚型低热 [病因] 多由气虚型低热的病情发展深入阶段,而成为阳虚。阳气虚则阴寒内盛,火不归元,逼阳外越,遂成低热。 [症状] 以自觉肌肤浮热,多发于午前,而又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腰酸腿软为证候特点。伴有头晕嗜睡、面色白或嫩红,下肢浮肿,阳痿早泄,饮食不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而滑,脉沉细。 [治法] 温补脾肾。 [主方] 肾气丸加味。(索取此方) 邪留肺卫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时邪,高热退后,余邪未净,络热未清,故高热转为低热。 [症状] 以高热治疗后转变为低热,且久不退为证候特点。伴有咽部发红,或有微咳,或有淋巴结肿大,或有扁桃体略肿大,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解表。 [主方] 银翘散加味。(索取此方) 邪踞少阳型低热 [病因] 多由外感发展,邪踞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邪气出与阳争则发热,人里与阴争则恶寒,故而寒热交替往来在2周以上。 [症状] 以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满闷为证候特点。伴有头胀、妇女月经不调,经前忽寒忽热,或在发热中月经来潮,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 和解少阳,调整枢机。 [主方] 小柴胡汤加味。(索取此方) 营卫不和型低热 [病因] 多由腠理不密固,营卫失调所致。 [症状] 以低热有汗,阵觉微寒微热为证候特点。伴有精神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桂枝汤加味。(索取此方) 肝经湿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肝胆疏泄功能失常,湿热蕴蓄肝胆,熏蒸肌表,故而午后发热。 [症状] 以午后低热、胁痛为证候特点。伴有口苦、大便秘结或溏泄不爽,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治法] 疏肝利胆,清泄湿热。 [主方] 龙胆泻肝汤加味。(索取此方) 食滞郁热型低热 [病因] 多由食滞中焦,郁积生热,故在午后阳明气旺之时,发热为著。 [症状] 以低热午后更甚,嗳腐吞酸为证候特点。伴有呕吐或恶心,大便或秘结或溏泄,少年儿童常有两颊潮红,腹胀按之硬,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 清热化滞。 [主方] 保和丸加味。(索取此方) 痰饮内停型低热 [病因] 多由脾失运化,积湿成痰,痰饮内停,阻遏营卫,故见低热微恶寒。 [症状] 以低热微恶寒,夜热早凉,饮水即呕为证候特点。伴有胸膈痞闷,恶心喘促,肠中有水鸣声,舌苔滑腻,脉滑。 [治法] 温化痰饮。 [主方]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减。(索取此方) 名家经验学说 蒲辅周 蒲老认为,内伤低热有气虚、血虚之分,以属气分者多。用甘温除热法,轻则补中益气汤,重则当归补血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党参。低烧偏于血分者,男妇老幼均可用圣愈汤加地骨皮。并认为低烧病人,苦寒药不宜多用,不仅伤败脾胃,苦寒太过亦化燥伤阴。内伤发热,脾胃已弱,药量亦宜轻,宁可再剂,勿用重剂,用之欲速不达,反伤中气。 姜春华 姜教授认为,多数病人因发热而导致阴虚,不是由于阴虚而导致发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以致出现阴虚,假使发热的因素得到解决,则阴虚即可好转。如果不能解决,则补阳亦无效果。这是历来医学上的倒果为因。同样阴虚发热也是如此。 潮 热 潮热是指病人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汛之至有一定规律定时。 内疗辨治 阳明腑实型潮热 [病因] 表邪不解,人里化热,与肠中有形之邪相结,逐成胃实。 [症状] 日晡潮流,手足溅然汗出,腹部硬满疼痛,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烦躁不安,舌苔焦黄,脉沉实。 [治法] 攻下泄热。 [主方] 三一承气汤。(索取此方) 阴虚血亏型潮热 [病因] 素体阴虚,或汗、下、吐、致亡血、亡津液之后,阴亏液燥,虚火上炎。 [症状] 午后或夜间潮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心悸盗汗,神悴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 [主方] 清骨散。(索取此方) 脾胃气虚型潮热 [病因] 劳倦内伤,饮食失节,致中气不足而下陷,阴火上乘土位。 [症状] 上午潮热或午后发热,少气懒言,神疲肢软,自汗,面色白,舌淡嫩,脉虚细弱。 [治法] 甘温除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