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风湿 > 风湿热变态反应

风湿热变态反应

发布时间:2020-08-17 21:15:21

1、中医说我是风湿热-----谁可以帮到我么?

看到你的情况我第一反应是白血病,不过你应该做过骨穿了吧,白血病可以排除。
排除白血病之后就要考虑风湿病和类风湿病。你是转移性关节痛,可以排除是骨骼问题,所以不要到骨科医院去看,也不要再随便做什么滑膜积液化验,白白花钱。
你之前的治疗采用的广谱抗生素,有一定的疗效但不能根治,说明你的问题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可能用的药对细菌或病毒不敏感,因此,你应该到正规的西医医院去治疗,不要看中医,中医在调理身体方面效果不错,但是对于这种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疾病,说能治疗那是骗人。
风湿病是比较容易诊断的病,特征明显,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的炎症,以关节和心脏损害为最重要,你要检查下心脏有没有问题。此外还要与类风湿鉴别,类风湿心脏损害较小或没有损害。
头孢克肟药不对症,不要再吃了。
你的病情比较严重,要慎重对待,不能自己吃点药不发烧就算,拖延病情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是风湿病有得风湿性心脏病的可能。
——
我个人认为,你极有可能是得了风湿病,需要卧床休息3~4周,恢复后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治疗方案为:
1、发热时服用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起始剂量为:成人每日4~6g;分4~6次口服。使用水杨酸制剂应逐渐增加剂量,直到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或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或换气过度。症状控制后剂量减半,维持6~12周。水杨酸制剂常有胃部刺激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此时可用氢氧化铝,不宜服用碳酸氢钠,因后者可减低水杨酸制剂在胃肠道的吸收,增加肾脏的排泄,并可促发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
2、发热时去西医医院检查,诊断是否得了风湿病。如果是,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一般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40~80万单位,每天一次,肌肉注射,共10~14天;或苯唑西林钠(苯唑青霉素钠)120万单位,肌肉注射一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予口服红霉素,每天4次,每次0.5g,共10天。
3、治愈后,需要积极预防链球菌再次感染,至少维持预防用药5年。一般推荐使用苄是青霉素(长效西林)120万单位,每月肌肉注射一次。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磺胺嘧啶或磺胺异恶唑,成人每天0.5~1.0g,分次口服。
以上三条,缺一不可!上面说的药物都是治疗风湿病最对症的药物,如果医生给你开别的药(例如为了拿某些药品回扣),你要建议医生采用对症药物,另外,如果医生说有什么什么新药之类的,别听他忽悠。
总而言之,病情拖延下去后果很严重,一定要谨慎治疗,发作期多休息,治愈后加强锻炼,注意保暖。

2、风湿热有哪些症状?

多数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和中度发热,伴大量出汗,疲乏无力;典型者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关节。关节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间,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常伴有舒张期奔马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皮肤受损时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时隐时现,或出现皮下结节(如豌豆大小、质硬、不痛,多附着于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尤以女童多见。表现为肢体和躯干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常伴有肌肉软弱和行为异常。

3、风湿热是什么

风湿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的非化脓性疾病,可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和皮下组织,但以心脏和关节最为明显,临床表现为心脏炎、环形红斑、关节炎、舞蹈症和皮下结节等。最有效的治疗就是休息,应用青霉素抗菌治疗。

4、100分求答案~~~~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初发与再发多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数伴有关节炎、心脏炎,较少出现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或舞蹈病。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国内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发病率较华南地区为高。近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向。

病因:

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前2-3周常有咽峡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史。

病理:

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基本病变为炎症和具有特征性的“风湿小体”。病理过程分渗出、磁力生和硬化3期,但各期改变也可同时存在。

风湿热的急性期出现结缔组织渗出性炎性反应,基质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和皮肤。持续2~3周后进入增生期,出现本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或风湿小体。病变主要局限于心肌和心内膜。此期改变继续进展则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瓣膜增厚变形,引起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狭窄和闭锁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和组织学所见并非风湿热所特有,也不与临床表现相平行。

症状:

约法数病例在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通常呈急性病程,而以心脏炎或舞蹈病为初发病者则往往呈比较缓慢的发病过程。病初多有发热,热型不规则,有面色苍白、多汗、疲倦、腹痛等症状。随后常出现下述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一) 关节炎 以游走性和多发性为特点,主要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经适当治疗后关节炎可完全治愈而不留畸形。轻症病人公有关节酸痛而无局部红、肿表现。儿童风湿热伴关节痛较关节炎更多见。

(二) 心脏炎 小儿风湿热以心脏炎起病者占40%~50%,年龄愈小,心脏受累的机会愈多,以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心率增快和轻度的心电图变化,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

1、 心肌炎 患儿心率增快,心尖部第1心音减弱,严重时出现奔马律,亦可出现过早搏动和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心尖区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多因心脏扩大发生二尖瓣相对性闭锁不全或狭窄所致,故为可逆性。心电图变化最常见者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移和T波平坦或倒置。

2、 心内膜炎 凡心肌受累者几乎都同时存在心内膜炎,其中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所听至的杂音并非心瓣膜炎症所致。

3、 心包炎 患儿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早期期可于心底部听到心包摩擦音,一般积液量不多;少见心音遥远、肝肿大、颈静脉怒张和奇脉等大量心包积液的表现。

(三) 舞蹈病 多见于女性患者,儿童多于成人。这是一种累及锥体外系的风湿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以四肢和面部为主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在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肌肉乏力和情绪不稳,病程呈自限性。轻症病例在数周内症状消失,平均3个月,偶尔舞蹈样动作可持续6~12个月。

(四) 皮肤损害

1、 皮下结节 呈圆形、质硬、可活动而无压痛,从粟米到豌豆大小,主要分布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见于5%~10%的风湿热病人,特别是伴发严重心脏炎的患儿。常在起病数周后才出现,经2-4周自然消失。

2、 环形红斑、结节性或多形性红斑 见于近5%的风湿热患者,以环形红斑最常见,多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屈侧,呈环或半环形,如钱币大小,色淡红或暗红,边缘可轻度隆起,环内肤色正常。红斑出现迅速,且常于数小时或1~2天内消失,不留痕迹,可反复出现。

诊断:

(一)是否为风湿热 在风湿热的诊断指标中任何两个主要表现、或一个主要表现加两个次要表现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依据者,均需排除与风湿类似的其他疾病后方能诊断为风湿热。

(二)是否伴有心脏炎 这对于估计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风湿活动性判断 凡具有发热、乏力、苍白、脉搏增快等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血沉增快,CRP、粘蛋白增高以及进行性贫血等;心电图检查示P-R间期持续延长等均提示风湿活动。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无心脏炎的急风湿热患儿须卧床休息至少2周。急性期有心脏炎表现者宜绝对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状完全消失、血沉接近正常时,逐渐起床活动;若伴心力衰竭,则应在心功能恢复后再卧床3~4周。饮食宜少量多餐,富于营养和易于消化。

(二)肃清链球菌感染

(三)抗风湿药物治疗 以应用水杨酸盐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宜在应用大剂量激素的同时给予吸氧、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低盐饮食。

(五)舞蹈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不佳,一般采用支持和对症疗法。可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预防:

积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彻底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大大降低风湿热的发生。

5、什么是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由于咽喉部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后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结缔组织炎症,主要侵犯心脏和关节,其他器官如脑、皮肤、浆膜、血管等均可受累,临床表现以心脏损害最为严重且多见。

6、怎么治好风湿热拜托各位了 3Q

风湿热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炎症性疾病。初发与再发多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发热,多数伴有关节炎、心脏炎,较少出现环形红斑和皮下结节或舞蹈病。发病年龄以5~15岁多见。国内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发病率较华南地区为高。近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的趋向。 病因: 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前2-3周常有咽峡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链球菌感染史。 病理: 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基本病变为炎症和具有特征性的“风湿小体”。病理过程分渗出、磁力生和硬化3期,但各期改变也可同时存在。 风湿热的急性期出现结缔组织渗出性炎性反应,基质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主要累及心脏、关节和皮肤。持续2~3周后进入增生期,出现本病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或风湿小体。病变主要局限于心肌和心内膜。此期改变继续进展则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瓣膜增厚变形,引起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狭窄和闭锁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和组织学所见并非风湿热所特有,也不与临床表现相平行。 症状: 约法数病例在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通常呈急性病程,而以心脏炎或舞蹈病为初发病者则往往呈比较缓慢的发病过程。病初多有发热,热型不规则,有面色苍白、多汗、疲倦、腹痛等症状。随后常出现下述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一) 关节炎 以游走性和多发性为特点,主要累及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局部出现红、肿、热、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经适当治疗后关节炎可完全治愈而不留畸形。轻症病人公有关节酸痛而无局部红、肿表现。儿童风湿热伴关节痛较关节炎更多见。 (二) 心脏炎 小儿风湿热以心脏炎起病者占40%~50%,年龄愈小,心脏受累的机会愈多,以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多见,亦可发生全心炎。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心率增快和轻度的心电图变化,严重者可导致心力衰竭。 1、 心肌炎 患儿心率增快,心尖部第1心音减弱,严重时出现奔马律,亦可出现过早搏动和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心尖区可听到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多因心脏扩大发生二尖瓣相对性闭锁不全或狭窄所致,故为可逆性。心电图变化最常见者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移和T波平坦或倒置。 2、 心内膜炎 凡心肌受累者几乎都同时存在心内膜炎,其中以二尖瓣最常受累,主动脉瓣次之。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所听至的杂音并非心瓣膜炎症所致。 3、 心包炎 患儿有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早期期可于心底部听到心包摩擦音,一般积液量不多;少见心音遥远、肝肿大、颈静脉怒张和奇脉等大量心包积液的表现。 (三) 舞蹈病 多见于女性患者,儿童多于成人。这是一种累及锥体外系的风湿性神经系统疾病,其特征为:以四肢和面部为主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在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即消失。肌肉乏力和情绪不稳,病程呈自限性。轻症病例在数周内症状消失,平均3个月,偶尔舞蹈样动作可持续6~12个月。 (四) 皮肤损害 1、 皮下结节 呈圆形、质硬、可活动而无压痛,从粟米到豌豆大小,主要分布于肘、腕、膝、踝等关节伸侧的骨质隆起或肌腱附着处,见于5%~10%的风湿热病人,特别是伴发严重心脏炎的患儿。常在起病数周后才出现,经2-4周自然消失。 2、 环形红斑、结节性或多形性红斑 见于近5%的风湿热患者,以环形红斑最常见,多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屈侧,呈环或半环形,如钱币大小,色淡红或暗红,边缘可轻度隆起,环内肤色正常。红斑出现迅速,且常于数小时或1~2天内消失,不留痕迹,可反复出现。 诊断: (一)是否为风湿热 在风湿热的诊断指标中任何两个主要表现、或一个主要表现加两个次要表现并有近期链球菌感染依据者,均需排除与风湿类似的其他疾病后方能诊断为风湿热。 (二)是否伴有心脏炎 这对于估计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三)风湿活动性判断 凡具有发热、乏力、苍白、脉搏增快等风湿热的临床表现;血沉增快,CRP、粘蛋白增高以及进行性贫血等;心电图检查示P-R间期持续延长等均提示风湿活动。 治疗: (一)一般治疗 无心脏炎的急风湿热患儿须卧床休息至少2周。急性期有心脏炎表现者宜绝对卧床休息至急性症状完全消失、血沉接近正常时,逐渐起床活动;若伴心力衰竭,则应在心功能恢复后再卧床3~4周。饮食宜少量多餐,富于营养和易于消化。 (二)肃清链球菌感染 (三)抗风湿药物治疗 以应用水杨酸盐或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 (四)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急性风湿热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宜在应用大剂量激素的同时给予吸氧、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低盐饮食。 (五)舞蹈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不佳,一般采用支持和对症疗法。可用镇静剂如苯巴比妥。 预防: 积极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彻底治疗上呼吸道慢性炎症,可大大降低风湿热的发生。

7、风湿是如何定义的?

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一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重著、疼痛为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
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一种表现。风湿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全身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初起时常有丹毒等感染病史。风湿热起病急,且多见于青少年。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可侵犯心脏,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并有发热、皮下结节和皮疹等表现。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有两个特点:一是关节红、肿、热、痛明显,不能活动,发病部位常常是膝、髋、踝等下肢大关节,其次是肩、肘、腕关节,手足的小关节少见;二是疼痛游走不定,一段时间是这个关节发作,一段时间是那个关节不适,但疼痛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就可消退。血化验血沉加快,抗“0”滴度升高,类风湿因子阴性。治愈后很少复发,关节不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遗留心脏病变。
(一)关节疼痛。
(二)晨僵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类风湿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 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於骨性类风湿关节炎。
(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一、药物治疗 治疗的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1.非淄体抗炎药 此类药物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但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慢作用抗风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3.细胞毒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雷公藤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4.肾上腺皮质激素 本类药物是强的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5. 外敷治疗:佐腾灸:
药物成份透过表皮逐渐渗透至骨关节深层,人体骨质神经复杂,致病因素极多,一般药物只能治其一,不治其二,这是风湿、骨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佐腾灸采用五位一体疗法,深层、全面治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特效治疗风湿、骨病的生物新药,它能快速穿透骨质组织结构,彻底清除深层的致病因子,温经活络、祛风散寒,溶解突出和增生的骨质,使风湿、骨病彻底康复,不再反复发作。

8、链球菌性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有(?)和(?)

链球菌性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有风湿热和急性肾小球肾炎。
风湿热:可由多种型别的 A群链球菌引起,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清楚,可能是M蛋白与心肌有共同抗原而引起的Ⅱ型、Ⅲ型超敏反应所致。临床表现以心肌炎和关节炎为主。
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数由 A群12型链球菌引起。临床表现为蛋白尿、浮肿、高血压,发生机制是M蛋白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活化补体,造成炎症,属Ⅲ型超敏反应。由于链球菌某些菌株的某些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基底膜发生超敏反应,造成免疫病理损伤,即Ⅱ型超敏反应。

9、风湿热是什么病?

风湿热是一种与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关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显著。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多数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和中度发热,伴大量出汗,疲乏无力;典型者为游走性多关节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关节。关节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心动过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间,与体温不成比例。心脏增大,第一心音减弱,常伴有舒张期奔马律,甚至出现心力衰竭;皮肤受损时可出现环形红斑,多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时隐时现,或出现皮下结节(如豌豆大小、质硬、不痛,多附着于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见于5~12岁儿童,尤以女童多见。表现为肢体和躯干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常伴有肌肉软弱和行为异常。

风湿热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无心脏炎者卧床2~3周;有心脏炎者,应卧床4~6周;有心衰者应绝对卧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纠正,然后逐渐起床活动。

10、风湿病是什么

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呈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胶原纤维发生纤维素样变性。本病为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即胶原病的一种。心脏、关节和血管最常被累及,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急性期称为风湿热(rheumatic fever),临床上,除有心脏和关节症状外,常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结节、舞蹈症等症状和体征;血液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滴度增高,血沉加快等。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始发于5~14岁儿童,发病高峰为6~9岁。常反复发作,急性期过后,可造成轻重不等的心瓣膜器质性病变。
风湿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热带地区少见。在我国,以东北和华北发病较多,是一种常见病。

[返回]
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发生与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地区,与链球菌感染盛行地区一致。冬、春季气候寒冷而潮湿,易发生急性扁桃体炎、咽峡炎,从而导致风湿病。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但能预防和治疗咽峡炎、扁桃体炎,而且明显地减少风湿病的发生和复发。
近来研究证明:A组溶血性链球菌胞壁的成分中,M-蛋白和C-多糖具有特异的抗原性。此外,A组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一些酶,亦具有抗原性,并能破坏相应的底物,如链球菌溶血素O(能分解血红蛋白)、链激酶能激活血中纤维蛋白溶酶原,使之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分解纤维蛋白)、链球菌透明质酸酶(分解透明质酸)、链道酶(能分解DNA)及链球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此外,还能产生链球菌溶血素S(SLS,为脂蛋白,抗原性微弱)。在链球菌感染时,初次接触抗原后约7~10天,即有抗体形成。在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时,在咽峡炎初次发作后10~15天,患者血清抗链球菌抗体滴度明显升高。至今,临床上仍以检测抗链球菌溶血素O作为诊断指标(滴度1:500单位以上为阳性)。
发病机制有以下学说:
①链球菌感染学说:认为本病是链球菌直接感染所致,但从病灶中均未能检测或分离出链球菌。
②链球菌毒素学说:认为病变是由链球菌毒素(如SLS、SLO、链球菌蛋白酶、C-多糖等)所引起。
③变态反应学说:认为病变是由于机体对链球菌抗原产生超敏反应(主要为Ⅲ型变态反应常伴有血内补体减少,两者均不见于风湿热。而且,几乎不能解释Aschoff小体的发生。
④自身免疫学说:目前支持者最多。大多数风湿热患者可证明有对心内膜(或心肌原纤维)、平滑肌(如血管壁)、心内膜等起反应的自身抗体。再者,已证明链球菌与组织成分之间存在交叉反应,即M-蛋白与心肌抗原之间(将M-蛋白注射于动物体内,产生的抗体可与心肌内膜起反应)链球菌多糖与心肌糖蛋白之间,以及链球菌透明质酸与软骨的蛋白多糖复合物之间的交叉反应。在活动性风湿性全心炎患者,免疫荧光检查证明,心肌内有弥漫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心瓣膜(主要在闭锁缘)有IgG沉积,然而是否有自身抗体性质尚无定论。总之,体液因素(Ⅲ型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细胞介导免疫及毒素作用都可能参与发病环节。

与风湿热变态反应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