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枝熏洗方
药物组成:樟树枝、桑树枝、柳树枝、艾叶各120g。
功效:温经通络止痛。
主治:周身风湿痛。
用法:上药加水50kg,放入大锅内煎煮10 分钟,备用。先预备大水缸1 口,放在避风之密室。缸内放高、低小木凳各1 条,将煎好的药水连药渣倒入缸内,患者赤身入缸,坐在高木凳上,脚踏低木凳。以厚布将患者颈部以下(头露在外)和缸周围覆盖熏之。待周身汗出透时,须用干毛巾拭净全身汗水,出缸上床避风盖被静卧。
(2)黄柏外洗方
药物组成:黄柏20g,苦参、浮萍、地肤子、蛇床子各10g。
功效: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见关节肿痛。
用法:上药加清水煮沸后,将药液倒入盆内备用。用消毒毛巾蘸药液擦洗患处,每次擦洗5 ~ 10 分钟,每日3 次。
备注:在应用外洗方时,同时配用三藤通痹汤(忍冬藤、鸡血藤、夜交藤、秦艽、牛膝各20g,没药10g,桑寄生、黄芪、当归、连翘各20g,生甘草10g),水煎内服,效果显著。
(3)蠲痹沐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5g,生草乌15g,生马钱子10g,酒白芍20g,透骨草15g,细辛10g,莪术15g,制乳没15g,制南星12g,威灵仙15g,桑寄生15g,仙灵脾10g,皂角刺15g。
功能: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蠲痹止痛。
主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装入布袋内,用适量清水浸泡1 小时,文火煎50 分钟,制成溶液。将患病部位浸泡在药浴液中,要略加活动。
然后再将药渣袋趁热外敷患处,每天治疗1 ~ 2 次。1 剂药可使用2天,一般10 天为1 疗程。
备注:临床上可以此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若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加忍冬藤、络石藤、生地、黄柏,并减少川、草乌之用量;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加防风、羌活、独活;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加大川、草乌用量,并加桂枝、海风藤;肢体酸痛重着,肌肤不仁,加炒苍术、川朴、_莶草、海桐皮;痹证历时较久,反复发作,关节僵硬变形,加穿山甲、白花蛇等。
(4)淋渫乌头散
药物组成:乌头(生用不去皮)30g,木鳖子(去壳)30g,白芥子30g,鳖甲30g,杏仁(生用)40g。
功效:温经散寒,化瘀通络,祛痰止痛。
主治:一切顽痹及筋骨疼痛挛急。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0ml,煎数沸去渣,乘热淋渫患处,冷后再加热,复淋渫。
2、泡药浴对身体有什么好处?
从现在研究来看,药浴熏洗是借温度、机械力和药物功效三者的作用,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调节经络脏腑、消淤止痛、舒筋活络、接骨续筋、温筋散寒、祛风除湿调节关节功能障碍,同时还有防病健身作用。
药浴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与水本身的作用直接相关的。
当药物溶于水之后即形成所谓药液,与口服及其它给药方式相比,具有如下特性:
直接吸收:
皮肤具有吸收与其接触的化学物质的作用,水溶、脂溶及其他溶媒溶解后的药物均可由皮肤吸收,当然仍以水溶者更为主要,经由皮肤吸收的药物虽不如口服及静脉直接、迅速和可以大量给药,但具有持续、和缓、副作用小,不引起胃肠道反应等优点。
因此特别适用于慢性病。另外,皮肤、外科某些疾病,药物直接渗入局部,或直接与致病因素相作用,更具有其他给药途径不可代替的优点。
加强药效:
借助水的特性可使原有药效加强。如扩张血管药,采用温热法,使物理效应与药理作用相结合。某些菌、毒感染,药液一方面不断持续给药,一方面清除局部致病原与代谢产特产物,要比单纯局部外用药疗效好。一引起药物采用酒(醇)溶,道理是一样的。
汽雾吸入:
水温高时产生的雾汽,可以部分药物成分通过汽雾由口鼻吸收或作用于其他部位粘膜及皮肤,除药理作用外,尚有湿润作用。因此特别适用于呼吸系统及五官、皮肤病。
整体作用机理:
药浴的整体作用是指利用药物透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的直接吸收,进入经脉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其药理效应。近些年来,人们对中药药浴外治机理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认为药浴外治除药物直入血液循环发挥其本身的药理作用外,还有调整各系统组织器官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局部作用机理:
药浴的局部作用,是指中药对病灶局部发挥的治疗和保健作用。中药药浴将药物作用于局部组织,可使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其它部位,故局部疗效明显,而且收效迅捷。
3、药浴的种类和方式有哪些?都有什么功效?
全身沐浴。本法是借浴水的温热之力及药物本身的功效,使周身腠理疏通,毛窍开放,起到发汗退热,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
使用方法:将中药浴液倒入清洁消毒后的浴盆或浴缸里,加入热水,然后把水调到适当的温度,即可洗浴。注意事项:浴液加水后,温度要适中,不能过热,以免烫伤。沐浴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吹风,洗浴完毕马上拭干皮肤。冬秋之季,尤注意浴处宜暖而避风。《老老恒言》谓:“浴后当风,腠理开,风易感,感而即发,仅在皮毛则为寒热,积久入里患甚大,故风来宜避,浴后尤宜避。”饭前饭后30分钟内不宜休浴。空腹洗浴,容易发生低血糖,而虚脱昏倒。饭后饱腹沐浴,全身体表血管被热水刺激而扩张,胃肠等内脏血液都会被动员而分散到身体表层,胃肠道的血量供应减少,同时会降低胃酸分泌,并使消化器官功能减低,从而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高热大汗、高血压病、主动脉瘤、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等患者不宜使用。对于年老和心、肺、脑等病患者,不宜单独洗浴,应有家属助浴,洗浴的时间不宜过长。局部洗浴。本法是借助热力和药物的综合作用,直透局部皮肤腠理,而发挥清热解毒,消肿除湿,祛风杀虫,止痒,活血行气,软化角质,祛腐生肌等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头面浴。头面浴主要是将中药浴液倒入清洁消毒的脸盆中,待浴液温度适宜,进行沐发、洗头、洗面。该浴法在面部皮肤美容及护发美发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对头面部疾病也有治疗作用。其注意事项为:沐发洗面时要注意避风受寒,同时也注意防止浴后受风,对于面部急性炎症性渗出明显的皮肤病应该慎用。目浴。目浴是将煎剂滤清后淋洗患眼,洗眼时,可用消毒纱布或棉球渍水,不断淋洗眼部;亦可用消毒眼杯盛药液半杯,先俯首,使眼杯与眼窝缘紧紧靠贴,然后仰首,并频频瞬目,进行眼浴,每日2-3次,每次20分钟。手足浴。手足浴是临床经常使用的治病护肤的方法。手部洗浴除治疗皮肤病、软组织损伤等外,还具有护肤保健作用。手的美感是洁净、细嫩和滋润,适度的洗浴手部,不仅清洁皮肤,而且有防止皮肤老化作用。坐浴。坐浴是用药物煮汤置盆中,让病人坐浴,使药液直接浸入肛门或阴部,以治疗某些疾病的方法。它可使药液较长时间的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并借助热力,促使皮肤粘膜吸收,从而发挥清热除湿、杀虫止痒、活血化瘀、收涩固脱等效果。
4、得了类风湿能经常洗澡吗?
许多风湿病人平时肌肉或关节怕凉、喜热畏寒,如洗澡、洗脚后会感到更舒服一些,故而常泡脚、泡澡、游泳、洗温泉、泡药浴,甚至洗桑拿等。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因为,风湿病的主要病因抄是湿邪。湿邪源于潮湿,如住没有晾晒或通风不好的新房,或吹空调、淋雨,这些均与水蒸气有关。水既是湿,湿既是水。水到一定沸点就会产生水蒸气,形成雾露。人如果接触它,会增加体内湿邪的数量,加快病情的发展。虽然通过洗澡、洗脚,有一种轻松感,但长时间这样做反而会因为人体遇热而加速了血液循环,虽然可暂时性的促进局部病邪的疏散,但这种疏散只在体内,并未排泄袭出来,引起病灶的病邪并未被解除,相反可因再次进入了更多的水湿而更加怕冷,怕潮湿等。另外,洗澡后大汗淋漓,同时周围毛细血管孔扩张,身体因出汗会更虚,湿邪又会从扩张的毛孔进入,所以,会出现越洗越重的情况。患了风湿病应该通过中医中药的祛风除湿方法,使湿邪外出而减轻病情
5、怎样用药浴治疗痹证?
痹证是指以肌肉、关节、筋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发生红、肿、热、痛为特征的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疾患。
根据感邪和临床表现之不同,本病可分为行痹、痛痹、着痹三种主要类型。
行痹以感受风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呈游走性;痛痹以感受寒邪为主,主症为肌肉、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筋脉拘急,不可屈伸;着痹以感受湿邪为主,因湿性凝滞,主症为肌肉、关节重着疼痛,头身困重。
值得指出,风寒湿邪常相兼为患,使病情复杂化;同时风寒湿邪均可化热,出现关节红肿、热、痛,伴见发热,日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通常称作热痹。又痹证日久,病邪入络,以致瘀血夹痰浊阻滞经络,可出现关节变形,舌质紫黯,脉涩等症状。
方一【组成】干姜65克,干辣椒25克,乌头20克,木瓜30克。
【用法】将上药同置锅内,加水2 000毫升,煮30~40分钟,取药液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药汁热敷之。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为1个疗程。
【功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适应证】痹证,尤以寒邪偏胜的疼痛为宜。
【说明】干姜性辛热,能去风,通四肢关节;乌头、干辣椒均为辛热走窜、散寒温经之品;木瓜祛风化湿,舒利筋脉。合而能收良好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之效,故宜于痛痹。
方二【组成】秦艽、川芎、丝瓜络、羌活、独活、木瓜、桂枝各30克,伸筋草、补骨脂、牛膝各50克,当归、透骨草各60克,落得打15克,红花1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30分钟,滤液,去渣,浸浴,或浸洗局部。
【功用】舒筋活血,通络止痛,通利关节。
【适应证】痹证(偏于湿盛)。
【说明】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透骨草、落得打、木瓜祛风胜湿,加当归、川芎、红花、牛膝养血活血,桂枝温经散寒,伸筋草、丝瓜络通络。诸药合用,故适用于着痹者。
方三【组成】生石膏、威灵仙各30克,生甘草、桂枝各10克,知母25克,桑枝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清热和络,疏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病活动期,关节红肿痛者(热痹)。
【说明】方中用石膏、知母清热,桂枝疏风散邪,威灵仙、桑枝化湿和络,生甘草调和诸药,有清热和络、疏风化湿功效。
方四【组成】乌头(与绿豆衣先煎30分钟)、桂枝、制附片、独活、羌活、大麦各10克,甘草20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或局部浸浴,每日1次。
【功用】辛温散寒,祛风化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畏寒、肢冷者(痛痹)。
【说明】乌头大辛大热,功能祛风逐寒,但其性峻烈而有毒,故先与清热解毒的绿豆衣同煎,以制其毒性,桂枝、制附片温经散寒,羌活、独活祛风胜湿,甘草、大麦调和诸药。
方五【组成】秦艽、防己、独活、豨莶草、木瓜各10克,青风藤30克,细辛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
【适应证】风湿关节痛明显者。
【说明】方中秦艽、防己、独活、青风藤、稀莶草祛风通络,木瓜化湿理气,细辛散寒。诸药合用,祛风通络,散寒利湿,故对风寒湿三邪阻滞所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疗效。
方六【组成】独活、羌活、牛膝、千年健、杜仲、枸杞子、当归各10克,丹参15克。
【用法】上药用水煎,浸浴,每日1次。
【功用】祛风通络,补益肝肾。
【适应证】风湿病下元虚寒,腿脚乏力,畏寒者。
【说明】方中独活、羌活祛风除湿,当归、丹参、牛膝养血活血,配伍杜仲、枸杞子、千年健以扶正祛邪。
方七【组成】露蜂房、浮萍、茵芋、附子各60克,川椒30克。
【用法】将上药细锉,以水适量煎煮30分钟左右,去渣,用药液浸泡洗浴手脚,每日1次。
【功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
【适应证】风寒湿痹,手足疼痛。
【说明】露蜂房功能祛风攻毒,浮萍、茵芋祛风胜湿,附子、川椒温经散寒。诸药相伍合用,有祛风散寒,除湿活血,舒筋止痛功效,故对风寒湿痹者有效。
方八【组成】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肉桂各100克。
【用法】上药共研粗末,每取100克水煮30分钟,滤去渣,保温避风处洗患处,每日用1或2次。
【功用】温经,散寒,止痛。
【适应证】腰膝冷痛之寒湿痹痛。
【说明】方中椒目、川乌头、细辛、干姜祛风散寒,肉桂温经通络。诸药合用,温经散寒之力较强,故适用于寒邪偏胜所致的痛痹。
6、中医治类风湿?
中医治类风湿和西医治类风湿,都要解决情绪的问题,患了类风湿病,没有人情绪会好,特别是刚得时候,从各个方面得到的都是负面消息,从西药角度看类风湿的发病本身又和精神刺激因素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有人就说是情绪不好因为的类风湿。
其实,情绪不好本身是不会引起身体疾病的,但是情绪不好却可以导致人的身体机能、机体的抵抗能力下降,甚至严重下降。导致人体的正气不足,正气不足的时候,机体很容易被外邪侵袭,原本侵袭到身体后,不会导致疾病发生的病邪,在机体抵抗能力下降的时候,就会引起疾病,
这是情绪不佳,或者情绪受到严重刺激后,类风湿疾病发生的一个原因。
已经发病后,许多患者被检查出来类风湿病后,情绪更加低迷,这会导致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受到伤害,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