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脊髓炎膝過深

脊髓炎膝過深

發布時間:2020-09-23 14:30:31

1、脊髓炎有什麼症狀?

1.化膿性脊髓炎
青壯年好發。因脊髓受侵部位不同可表現為頸痛、胸背痛和束帶感,雙下肢麻木、無力、乾燥等。多於數小時或2~3天內病情達到高峰,當麻痹達到高峰期則疼痛症狀便不明顯;如為橫貫性脊髓損害,急性期表現為脊髓休克;如為上升性脊髓炎,則可能出現吞咽困難、發音不清、呼吸肌麻痹甚至死亡。
2.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3.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
大多數病例為兒童和青壯年,在感染或疫苗接種後1~2周急性起病,多為散發,無季節性,病情嚴重,有些病例病情凶險,常見於皮疹後2~4天,患者常在疹斑正消退、症狀改善時突然出現高熱、癇性發作、昏睡和深昏迷等。
腦炎型首發症狀為頭痛、發熱及意識模糊,嚴重者迅速昏迷和去腦強直發作,可有癇性發作,腦膜受累出現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等。脊髓炎型常見部分或完全性弛緩性截癱或四肢癱、傳導束型或下肢感覺障礙、病理征和尿瀦留等。可見視神經、大腦半球、腦干或小腦受累的神經體征。發病時背部中線疼痛可為突出症狀。
4.亞急性壞死性脊髓炎
多數患者為50歲以上男性。臨床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炎為主要表現。約半數可有急性的疼痛和感覺障礙,或間歇性的坐骨神經痛。也可表現為較完全的脊髓橫貫性損傷,或短暫的無力及感覺障礙,繼以進行性的脊髓脊神經根症狀。③尚可有括約肌功能障礙。
5.結核性脊髓炎
多見於青壯年,病前可有結核接觸史或結核史。通常緩慢起病,在出現脊髓症狀的同時有低熱、納差、消瘦、盜汗等。脊髓損害常為不完全性,出現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大小便功能障礙。當病變以脊膜、脊蛛網膜損害為主時,則以神經根痛為主要表現,並出現分散性、不對稱性、節段性感覺障礙,臨床表現頗似脊髓蛛網膜炎。

2、脊髓炎是什麼

脊髓炎是指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
脊髓炎主要是感染病毒侵及脊髓,所造成的疾病,發病前數天或者1~2周,患者常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腸道感染的病史,以及疫苗的接種史,或者有受涼、過勞、負重、扭傷等誘因。本病發病比較急促,可以在數小時 1~2天之內完全截癱,部分病人在發病之前,背後有疼痛、束帶感、肢體麻木、無力等前驅症狀,在數天、十幾天之內可以逐漸發展到全癱。
如果病人起病比較急,病變廣泛或者嚴重,他癱瘓的肢體肌張力低,腱反射會消失,我們稱為脊髓的休克。一般休剋期是為2~4周,肢體的力量呈弛緩性的癱瘓,也就是所謂的軟癱,肢體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的癱瘓。病變累及到頸髓的時候,可以出現四肢的癱瘓,病變部位在腰部以下,雙下肢會呈現弛緩性的癱瘓。早期可以見肌肉的萎縮,病變在骶髓的時候,括約肌障礙比較明顯但是沒有明顯的癱瘓。
除主要的症狀之外,還會出現一些特徵性的體征。比如病變水平以下,橫貫性的脊髓損傷,會出現完全性的運動麻痹,深、淺感覺都會消失,少汗以及無汗,括約肌功能障礙,休剋期肢體癱瘓呈弛緩性癱瘓,肌張力低下,腱反射低下及消失,病理征是陰性的,腹壁反射以及提睾反射消失,恢復期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是陽性的。

3、脊髓炎嚴重的會怎麼樣呢?

脊髓損傷嚴重是治療缺乏導致局部遲發缺血壞死終生截癱。並會因神經損傷繼發多合並症危機生命。脊髓炎必致脊髓水腫致神經功能障礙而發生截癱,西醫以激素和蛋白治療可控病繼發嚴重的損害脊髓,但本病的治療恢復應在控病後早期,其神經功能的恢復一是靠自身修復,二是靠葯物支神經的興奮激活,如發病時間過長,脊髓會因缺血過久繼發缺血性軟化萎縮,其病症的恢復就更加困難。

4、脊髓炎怎麼治?

你好,脊髓炎怎麼治,橫貫性脊髓炎又叫急性脊髓炎,是指各種感染引起自身免疫反應,而機體的免疫應答導致了脊髓發生急性橫貫性的炎症病變。患者主要表現為雙下肢截癱,以及病損脊髓平面以下的麻木和大小便障礙。橫貫性脊髓炎治療主要包括:

一、一般治療,主要是各種護理以及防止並發症的方法,例如保持皮膚清潔;按時翻身、拍背、吸痰;受壓的部位加用氣墊,防止發生褥瘡;有排尿障礙的患者及時留置無菌導尿管,每4-6小時開放導尿一次。

二、葯物治療,主要是應用甲強龍沖擊治療或免疫球蛋白沖擊治療,如果病人合並有肺部感染或泌尿系感染,要及時應用抗生素治療。

三、康復治療,主要是進行肢體被動和主動的功能鍛煉,以及肌肉按摩等,其目的是為了防止關節攣縮、促進肌力的恢復、預防深靜脈血

5、脊髓炎下半身有了深感覺意味著什麼

脊髓炎下半身有了深感覺意味著脊髓沒有完全壞死,尚有部分脊髓信吃傳導感覺。也稱不全截癱。脊髓炎致脊髓水腫並發脊髓神經功能麻痹所致脊髓損傷平面以下的各種功能障礙,發病後恢復不佳的原因多是脊髓缺血時間過長而遲發缺血變性,其神經功能恢復沒有特效葯,而且必須及早的治療搶在受累脊髓遲發缺血變性之前。若受累神經因缺血而發生變性病變。過了治療期則恢復無望,。理論性治療方案:中西復合治療營養神經增強免疫改善脊髓微循環的血運預防受累神經繼發缺血變性,並興奮脊髓激活麻痹休克的神經細胞等中西復合治療獲得二便,運動等各種功能的最佳恢復。鍛煉時要根據病情議定一康復方案。需助發來磁共震照片,病史,病歷為你指導。

6、兒童膝蓋膝過深是怎麼回事?

這可能是先天性發育問題,一般是,軟骨發育不全

7、什麼叫膝關節過深啊?

關節有分關節囊,關節窩,關節頭,關節軟骨,我想你說的關節過深可能是關節窩吧!可能是關節窩受傷過磨損過深類的,你看很多藍球運動員都有過關節受傷,其實只要關節不疼痛走路不瘸就沒有什麼大礙,骨件都是很難改變的。只要不疼痛不影響神經都沒有必要做什麼冶療。注意保護好自己關節就行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8、脊髓炎是什麼病

感染或毒素侵及脊髓所致的疾病。因在脊髓的病變常為橫貫性,故又稱橫貫性脊髓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脊髓炎多發生在青壯年,無性別差異,散在發病,起病較急。多有輕度前驅症狀,如低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 。

疾病病因

1

西醫病因

本病的確切病因尚未明了。脊髓炎大多為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或因中毒、過敏等原因所致的脊髓炎症。其病原主要有流感病毒、帶狀皰疹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近年來有由肝炎病毒所導致脊髓炎的報告。尚有一部分患者原因不明,但病前常有某些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臨床上以橫斷性脊髓炎最為常見,其病變以胸段為主,其次為頸段,腰段及骶段病變較為少見。表現為脊髓病變水平以下的肢體癱瘓、感覺缺失和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2

中醫病因

本病由外感時邪所致,又以感受溫熱邪毒為主。

疾病病理

1

病理改變為炎症和變性,主要表現為軟脊膜和脊髓水腫、變性、炎症細胞浸潤、滲出、神經細胞腫脹,嚴重者出現脊髓軟化、壞死、出血,慢性期神經細胞萎縮,神經髓鞘脫失、軸突變性,神經膠質細胞增生。本病急性期腦脊液檢查可有白細胞數及蛋白含量輕度增高。

END

疾病診斷

中醫診斷

辨 證:

本病以肢體癱瘓、麻木,排尿障礙為主要表現,臨證時首先應辨明虛實,一般初期多為實證,可見發熱、咽痛等,繼之出現肢體痿軟無力,或肌膚麻木不仁,或小便不通。後期多為虛證,可見肢體痿廢不用,肌肉萎縮,肌膚乾燥,麻木,遺尿等症。臨床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證候類型。

⒈邪郁肺衛

主證: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熱後突然出現肢體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見疾病由下向上擴展,四肢癱瘓,甚至舌肌痿弱,嗆咳,吞咽困難,小便短澀,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

⒉濕熱內盛

主證:身熱不揚,嗜卧懶言,胸脘痞滿,肢體痿弱無力,肌膚麻木不仁,或刺痛、瘙癢,小便不利,甚至癃閉不通,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⒊氣虛血滯

主證:肢體癱瘓,痿軟不用,面色萎黃,神疲乏力,遺尿或小便不通,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⒋肝腎陰虛

主證:肢體癱瘓,肌肉萎縮,屈曲拘攣,肌膚乾燥,麻木不仁,或見遺尿,伴頭暈耳鳴,潮熱盜汗,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西醫診斷

⒈運動障礙:主要表現為病變節段以下的上運動神經元性麻痹。但在急性起病者,早期可為一過性弛緩性癱瘓,稱為脊髓休克。數日至數周後逐漸出現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及病理反射等典型體征。病變節段相應的肌肉表現為下運動神經元性麻痹,但大多無典型體征。運動障礙大多對稱,也可累及一側,或雙側病情程度不一。若病變部位較高,可出現呼吸肌麻痹、吞咽困難等。

⒉感覺障礙:病變節段以下感覺減退或喪失。深淺感覺均有不同程度受累,但雙側嚴重程度不一定對稱。若僅一側脊髓受累,則表現為病變水平以下對側肢體痛、溫覺缺失,同側深感覺缺失。於感覺正常與感覺缺失的交界區常有一痛覺過敏區。

⒊植物神經症狀:急性期多有尿瀦留或便秘,脊髓休剋期過後逐漸出現尿失禁,部分病例最終成為自主性膀胱。隨損害節段的不同,可出現其他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如Horner綜合征、血管舒縮異常、汗液分泌及營養障礙以及內臟功能異常等。

疾病治療

1

一般治療

⒈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食物。

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⒊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保持床單乾燥、柔軟、平坦;勤翻身;癱瘓肢體保持在功能位置,盡早做被動運動;在骶、踝、肩胛等部位墊以氣圈或軟墊,並經常按摩,然後用紅花酒精外搽。

⒋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對於呼吸困難者,盡早吸氧;

西醫治療

激素沖擊療法(首選甲潑尼龍) 3-5天

免疫球蛋白

血漿置換

B族維生素

康復治療

中醫治療

本病初期以邪實為主,治療宜以祛邪為要,治當解表清熱,疏風利濕。後期邪毒漸去,但正氣已傷,治療則以扶正補虛為主,宜益氣健脾,滋補肝腎,佐以活血通絡。

「鎮脊通絡湯」是專家組結合上萬例脊髓損傷患者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目前唯一比較成熟的一種脊髓損傷治療方案。根據脊髓損傷的中醫辨證原理,以傳統醫方劑精華與現代醫學相結合,採用幾十種名貴中葯配伍,經過三十多道工序精心研製出「鎮脊通絡湯」純中葯口服湯劑,它能迅速激活神經系統,修復、重建受損的脊髓神經細胞,促進再生長而恢復脊髓功能。

第一階段;葯物中以祛邪為要,治當解表清熱,疏風利濕,主要以控制病情發展為主為第二階段治療打下基礎。

第二階段;葯物可以邪毒漸去,扶正補虛為,宜益氣健脾,滋補肝腎,可將疾病治癒70%。

第三階段葯物可以活血通絡,恢復脊髓以及自身的身體機能,將脊髓炎有效的治癒。

預後

1

預後取決於急性脊髓炎損害程度、病變范圍及並發症情況。如無嚴重並發症,服用「鎮脊通絡湯」多於3~6個月內基本恢復。完全性截癱6個月後肌電圖仍為失神經改變、MRI顯示髓內廣泛信號改變、病變范圍累及脊髓節段多且彌漫者預後不良。合並泌尿系感染、壓瘡、肺部感染者常影響恢復,遺留後遺症。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高頸段脊髓炎預後差,短期內可死於呼吸循環衰竭。

9、深反射異常的膝反射異常

knee jerk abnoalitg (一)周圍神經炎(peripheral neuritis) 肢體遠端對稱性分部感覺及運動障礙,由遠端向近端發展,伴有燒灼樣痛,病變區有壓痛。肢體遠端對稱性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張力減低、肌肉萎縮、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出現多汗或無汗等,四肢腱反射減低或消失,踝反射減低較膝反射減低為早。
(二)格林—巴利綜合征(Guillain-Barre』s syndrome)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對稱性上行性弛緩性癱瘓,遠端重於近端,嚴重病例可因累及肋間肌及膈肌而致呼吸麻痹。常伴有顱神經受累,有一過性的感覺異常或痛覺過敏,四肢遠端有明顯的肌肉壓痛、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陰性。腦脊液2周後呈旦白—細胞分離現象。
(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progressive myodystrophy) 屬於伴性隱性遺傳,幾乎全是男性,女性很少見。多在3~6歲之間開始明顯,並逐漸加重,無力自驅干及四肢近端開始,下肢重於上肢。走路及上樓梯困難,行走時骨盆不穩定,自仰卧起立時,出現高爾氏(Gowers)征,約90%病例開始呈現腓腸肌假肥大,即體積增大而肌力不加,6歲以後逐漸伴有肌萎縮和攣縮。腱反射先減低,最後肌萎縮達到嚴重程度時則膝腱反射消失,而在假性肥大的早期、肌肥大處腱反射可以活躍。
(四)周期性癱瘓(periodic paralysis) 此病多在兒童至青年發病,多在飽餐和激烈活動、寒冷和情緒激動常誘發本病。多於夜間發病,晨醒時發現肢體對稱性癱瘓。典型發作自腰背部和雙下肢近端開始,向下肢遠端蔓延。向上擴展也可累及上肢和頸肌。發作初期常有多汗、口乾、少尿、便秘和肌肉發脹感。檢查可見鬆弛性癱瘓,膝腱反射降低或消失。病肌飽滿堅實,感覺正常,意識清,血清鉀一般僅輕度降低,尿中含鉀量則明顯減少。
(五)流行性肌痛症(epidemic myalgia symptom) 多發於兒童和青少年,發病急驟、多有發熱、咽痛、頭痛,很快出現下胸部和上腹部肌肉的疼痛和壓痛。呼吸、咳嗽及用力時加劇,有時主要累及頸部、背部和肩部,或出現膝反射減弱,皮膚感覺過敏。部分病人可伴發淡漠、眩暈、畏光、頸強等輕度腦膜腦炎症狀。亦可發生腸炎、心肌炎、睾丸炎等。
(六)視神經脊髓炎(ophthalmoneuromyelitis, neuro-optic myelitis) 病前有上感病史,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先一側視力模糊,逐漸發展為兩側。視力低下,眼眶或眶後脹痛,有的出現先明。2~3個月後出現四肢麻木、癱瘓或四肢癱。視野呈向心性縮小,盲目或象限盲。最初肌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跖反射仍為雙側伸性,其後肌張力增高,膝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感覺喪失通常上升至中胸段。病變平面以下的感覺缺失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伴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出汗異常,大小便障礙等。
(七)先天性肌營養不良(congenital-muscularmaldev-elopment) 屬嬰兒期肌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或見顯性遺傳。兩性均見。病兒出生時即出現肌張力降低和肌無力,以肢體與軀干肌為明顯,部分病和不能豎頭,伴不能坐直或站立,膝腱反射及四肢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無假肥大症。多數病程不呈進行發展,有的可發生肌萎縮。嚴重的病例伴影響呼吸。可伴關節攣縮,或有先天性多數關節彎曲。
(八)家族性植物神經失調綜合征(familial autonomic dysfunction) 本病多在嬰幼兒發病,症狀多變。如淚腺分泌少或缺乏,興奮明顯引起血壓上升,而起立時易引起血壓下降。手腳發涼、皮膚發紅,呼吸快,體溫升高,吞咽及言語障礙,伴有腹瀉或便秘,發作性嘔吐,唾液過多或無,肌張力低下,運動不協調,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膝腱反射消失,對疼痛不敏感,情緒易激動,智力低下,身體常伴有左右不對稱、畸形等。
(九)糙皮病(pellargra,pellagrosis,chichism) 起病慢,隱匿、病程長。初期常易倦、無力、厭食、舌痛等。其後有腹瀉、舌炎和胃液缺乏。軀體暴露部位出現紅斑、皮炎。初期的神經衰弱樣症狀常被忽視,其後有記憶障礙、無欲或發生躁狂、抑鬱,通常末期表現為痴呆。最常見後側索聯合損害,表現下肢強直,共濟失調,膝腱反射亢進,巴彬斯基征陽性。深感覺障礙。對稱性的周圍神經病,以肢體疼痛為主。可出現視力減退及復視,也可出現耳鳴、眩暈與面神經癱。
(十)血卟啉病(hematoporpnyria, porpnyria) 主要是下肢疼痛,肢體遠側端的肌肉癱瘓,呈腕垂足症。多無感覺障礙,膝腱反射消失。有時呈四肢癱瘓,雙上肢重為其特點,其上肢癱常從伸肌癱瘓為重。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及呼吸困難等。亦可有癲癇發作,意識不清以及昏迷。伴有頭痛、乏力、失眠及煩躁等。情緒不穩,精神失常,狂躁、抑鬱、幻覺等。因胃腸平滑肌痙攣引起劇烈腹痛。
(十一)結節性動脈炎(arteritis nodosa) 呈對稱性,以肢體遠端明顯,表現肢體癱瘓,感覺障礙,膝腱反射消失等。有的表現為單發性神經炎,出現不對稱的肢體運動感覺障礙.癱瘓比感覺喪失更為多見,常引起腦炎症狀,如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眼底靜脈迂曲、視乳頭水腫、視網膜動脈血栓形成或有結節等。可出現偏癱、失語、偏盲、局限性癲癇以及錐體外系症狀等。亦可出現兩下肢無力、肌肉萎縮、肌無力以及肌肉壓痛。
(十二)酒精性多發性神經炎(alcoholic polyneuritis) 起病一般比較慢,但也有數日內急性起病者。感覺運動障礙以下肢突出,小腿的前外側肌群癱瘓明顯,小腿後部肌群或股四頭肌也可以受累。呈弛緩性癱瘓,膝腱反射消失,可出現肌肉的萎縮,還可有皮膚浮腫、皮膚菲薄、乾燥無光澤、發涼或青紫、色素沉著、指甲改變、毛發脫落等植物神經改變。肌萎縮晚期可出現肌肉攣縮,腓腸肌有壓痛。
(十三)脊髓空洞症(syringaomyeli) 男性多於女性,多在20~30歲發病。起病緩慢,常起自一側頸膨大後角基底部,故早期症狀常常是同側上肢的相應支配區痛、溫度覺喪失而觸覺及深感覺相對保留,患者局部皮膚常被燙傷而無知覺。空洞擴展至灰前連合出現雙側節段性分離性痛,溫度覺障礙(呈短上衣形)。感覺缺失區有自發性難以形容的燒灼疼痛,呈持續性,稱為「中樞性痛」。向前角擴展後,相應節段有肌肉萎縮及肌束顫動,如空洞在頸膨大多,雙手小肌肉萎縮明顯。上肢肱二、三頭肌腱反射減低甚至消失。侵及脊髓丘腦束時損害平面以下對側皮膚痛、溫覺喪失。錐體束受損時病側平面以下同側肢體痙攣性癱瘓、膝腱反射亢進。因營養不良,出現關節腫大稱夏科(cnarcot)關節。
(十四)脊髓灰質炎(脊髓型)(poliomyelitis) 癱瘓為下運動神經元性,為弛緩性,肌張力低下,膝腱反射減弱。癱瘓肌群分布不對稱,輕重各異。常見於下肢,上肢少見,近端大肌群較遠端小肌群癱瘓出現早且重,可影響頸背肌而不能豎頭、坐起和翻身等。若頸胸脊髓受累,隔肌及肋間肌(呼吸肌)癱瘓,影響呼吸運動。有呼吸減慢,鼻翼顫動,聲音低微,講話斷續,咳嗽無力,腹肌癱瘓則打噴嚏、咳嗽時腹直肌不收縮,並可有頑固性便秘,尿瀦留或失禁。
(十五)小腦性共濟失調(cerebellar ataxia) 病人站立時向前後或左右搖擺或偏斜,兩足常分開,閉目時加重,閉目難立征陰性。單側小腦病變者,頭及軀干偏向病側,易向病側傾倒,狀如醉漢,故稱醉漢步態。閉目行走時則循病側轉彎。病側肢體肌張力減退,因拮抗作用不足出現反擊現象。肌腱反射減低,膝反射可呈鍾擺樣動作。頭頸偏向病側,有時雙眼略向健側偏斜,偶見眼球分離性斜視,粗大的水平性眼球震顫。發音器官唇、舌、喉肌的共濟失調以致說話緩慢,含糊不清,聲音斷續,頓挫而呈爆發式。
(十六)大腦性共濟失調(cerebrumataxia) 主要是體位平衡障礙,步態不穩,向後或向一側傾倒。額葉性共濟失調除有病變對側肢體共濟失調外,常伴有膝反射及其它肌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巴彬斯基征、卡道克征陽性,以及精神症狀和強握反射等額葉損害症狀。頂葉病變則出現對側患肢不同程度的共濟失調,閉眼時症狀明顯,深感覺障礙多不重或呈一過性。顳葉病變時出現一過性平衡障礙。大腦性共濟失調較少伴發眼球震顫。

與脊髓炎膝過深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