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脊髓炎 > 下列哪種情況不屬於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

下列哪種情況不屬於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

發布時間:2020-08-26 16:06:17

1、急性脊髓炎有哪些症狀?

脊髓炎在病前可有發熱、全身不適或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發病急,在發病後台導致感覺障礙、植物神經障礙和運動障礙,主要症狀有以下幾點:
一、感覺障礙。脊髓炎患者的下肢和軀干會有麻木和刺痛感,嚴重患者的各種感覺會完全消失,無法感知冷暖、疼痛。
二、植物神經障礙。脊髓休剋期的患者,常有便秘、損害軀體無汗、少汗、皮膚乾燥、蒼白、發涼、尿失禁等表現,經過休剋期的患者在出現一段時間的尿失禁後,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恢復隨意排尿功能,皮膚出汗及皮膚溫度均可改善。
三、運動障礙。以腦髓受損害後引起的截癱最常見,在經過數同、數月治療恢復之後,患者常國有一些後遺症。

2、脊髓炎和急性脊髓炎的區別有哪些?

脊髓炎和急性脊髓炎都稱脊髓炎,只是急性脊髓炎發病突然,在幾分種或若干小時內發生截癱。另類脊髓炎屬惡急性脊髓炎,發病緩慢,甚至於終生都不會發生完全性脊髓損害導致截癱,臨床常見有不完全性痙攣性截癱。

3、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

急性脊髓炎可見於任何年齡,但以青壯年居多,在10~19歲和30~39歲有兩個發病高峰。其年發病率在1~4/100萬。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各種職業均可發病,以農民多見,全年散在發病,冬春及秋冬相交時較多。
急性脊髓炎的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大多數脊髓炎患者在起病後8周內症狀開始恢復,至3~6個月後恢復速度開始減慢,其中三分之一的患者不遺留後遺症,三分之一的患者遺留中等程度後遺症。另有三分之一的患者遺留嚴重後遺型。
急性脊髓炎病程一般為單向,但是在一部分患者中,急性脊髓炎為其首發症狀,病灶繼而可以累及到視神經,大腦白質或再次累及脊髓,從而演變為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或者復發性脊髓炎。

4、急性脊髓炎的具體症狀是什麼?

.脊髓休克急性脊髓受損後,損傷平面之下完全性遲緩性癱瘓,各種反射、感覺及括約肌功能消失,數小時內開始恢復,2~4周完全恢復。較嚴重的損傷有脊髓休克的過程,一般在3~6周後才逐漸出現受損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動。在脊髓休剋期很難判斷脊髓受損是功能性的還是器質性的。但受傷當時或數小時內即有完全性的感覺喪失,特別是肢體癱瘓伴有震動覺的喪失,提示有器質性損傷。脊髓休克時間越長,說明急性脊髓損傷程度越嚴重。
2.感覺障礙脊髓完全損傷者受損平面以下各種感覺均喪失,部分損傷者則視受損程度不同而保留部分感覺。
3.運動功能橫貫性損傷,在脊髓休剋期過後,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功能仍完全消失,但肌張力高,反射亢進;部分損傷者則在休剋期過後逐步出現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動。脊髓損傷後出現受損節段支配肌肉的鬆弛、萎縮及腱反射消失等下運動神經元損傷的體征時,有定位診斷的意義。
4.反射活動休剋期過後,受損平面以下肢體反射由消失逐漸轉為亢進,張力由遲緩轉為痙攣。脊髓完全性損傷為屈性截癱,部分性損傷呈現伸性截癱。有時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曲與排尿,叫總體反射。
5.膀胱功能脊髓休剋期為無張力性神經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漸恢復後表現為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和間隙性尿失禁;脊髓恢復到反射出現時,刺激皮膚會出現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現為攣縮性神經源性膀胱。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常可出現陰莖異常勃起、Horner綜合征、麻痹性腸梗阻、受損平面以下皮膚不出汗及有高熱等。
上述就是關於急性脊髓損傷的一些症狀了,相信經過這樣一個簡單的介紹大家也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大家身體上出現這些症狀的時候,就會明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所以希望大家為了自身的健康,一定要足夠重視這個問題。

5、脊髓炎得症狀有哪些?

脊髓炎是一種非特異性炎症(非細菌亦非病毒)引起的脊髓白質脫髓鞘病變或壞死,表現為病損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及尿便障礙。發病以胸髓常見。臨床可分為三種:急性橫貫性脊髓炎,急性上升性脊髓炎和脫髓鞘性脊髓炎。其中急性上升性脊髓炎發展較快,可影響呼吸肌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指導意見:
1.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食物。2.注意保暖,避免受寒。3.保持皮膚清潔、乾燥,保持床單乾燥、柔軟、平坦;勤翻身;癱瘓肢體保持在功能位置,盡早做被動運動;在骶、踝、肩胛等部位墊以氣圈或軟墊,並經常按摩,然後用紅花酒精外搽。4.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對於呼吸困難者,盡早吸氧;咳嗽無力而不能排出痰液者,及時氣管切開,必要時用人工呼吸機。

6、急性脊髓炎和脊髓炎的區別有哪些?

急性脊髓炎是最常見的一種脊髓炎,是由自身免疫反應導致的.
脊髓炎是由病毒、細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原蟲、支原體等病原體感染引起,或由感染所致的脊髓灰質或(和)白質的炎性病變,以下肢體癱瘓、感覺障礙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為其臨床特徵。

急性脊髓炎

臨床表現為急性起病,起病時可有低熱、病變部位神經根痛、肢體麻木乏力和病變節段束帶感;亦可無其他任何症狀而直接發生癱瘓。大多在數小時或數日內出現受累平面以下運動障礙、感覺缺失及膀胱、直腸括約肌功能障礙,運動障礙早期為脊髓休克表現,一般持續2~4周後,肌張力逐漸增高,腱反射活躍,出現病理反射。
脊髓休剋期的長短取決於脊髓損害嚴重程度和有無發生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壓瘡等並發症。脊髓損傷嚴重時,常導致屈肌張力增高,下肢任何部位的刺激或膀胱充盈,均可引起下肢屈曲反射和痙攣,伴有出汗、豎毛、尿便自動排出等症狀,稱為總體反射,常提示預後不良。隨著病情的恢復,感覺平面逐漸下降,但較運動功能的恢復慢且差。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早期表現為二便瀦留,後隨著脊髓功能的恢復,可形成反射性神經源性膀胱。

7、急性脊髓炎和脊髓炎有什麼區別

因為不知道具體是什麼脊髓炎,用一般性方法有這些,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脊髓炎治療措施1、早期用氫化可的松100-200mg或地塞米松5-10mg靜滴,每日一次,7-10d後如病情穩定改為強的松30mg口服。隨病情好轉可逐漸減量。
2、20%甘露醇250ml靜滴1次/d脫水,706代血漿500ml靜滴,1次/d改善脊髓微循環。 3、給予大劑量維生素B族制劑和胞二磷膽鹼等神經營養葯物。
4、適當選用抗生素預防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 5、定時翻身拍背預防褥瘡。加強患肢功能鍛煉,防止肢體畸形。
急性脊髓炎是一種急性起病的脊髓炎症性疾病。其病變常發生在胸段脊髓,如果病變僅侵犯幾個節段脊髓的灰質和白質,稱為橫貫性脊髓炎,如果病變不斷地向上發展,則稱為上升性脊髓炎。確切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因病毒感染後機體的自體免疫反應所引起。也有少數病人是在疫苗接種後發病。外傷、過度疲勞可以是本病的誘發因素。
脊髓炎多見於男性青壯年,任何季節均可發病,但以春、冬季較為常見。多數病人在脊髓炎發病之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例如有發熱、咳嗽、全身酸疼等症狀。
脊髓炎的症狀常為急驟發生,往往先有胸背或腹部酸痛、束帶感(好象有一根帶子緊束在身體上的感覺)。雙下肢軟弱乏力,行走困難,並在數小時或數天內發展至完全癱瘓。同時,兩下肢也感覺麻水,在脊髓病變節段水平以下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並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大小便瀦留或失禁。在病損節段水平以下有皮膚無汗或少汗、蒼白、乾燥、趾(指)甲鬆脆等表現。如頸段脊髓也受到損害,則上、下肢都可癱瘓,甚至還可出現呼吸困難,這是因為高頸段脊髓受累後呼吸肌也導致癱瘓。此為十分嚴重的情況,應將病人迅速送醫院搶救。
癱瘓的肢體,在病程的早期為弛緩性癱瘓,亦稱軟癱,此時肢體肌張力減低,腱反射消失。經1~3周後,逐漸轉變為痙攣性癱瘓,亦稱硬癱,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陽性。患者經適當的治療後,度過了急性期,多數病人其癱瘓肢體的肌力可逐漸恢復,約有半數病人在病後幾個月內可以站立、行走。
化驗檢查可發現血白細胞計數正常或輕度增加,腰椎穿刺作壓頸試驗顯示椎管腔通暢,腦脊液中的細胞數及蛋白質含量正常或輕度增加,細胞增多主要為淋巴細胞,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脊椎X線片顯示正常。
根據上述臨床特點,診斷並不困難,但也有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硬脊膜外膿腫、脊椎結核等,有時易與急性脊髓炎混淆,需要由醫生作仔細鑒別。
患了急性脊髓炎的病人應該給予怎樣治療呢?首先,應重視護理,因為病人的肢體癱瘓,整天躺在床上,不能自己翻身,臀部很容易發生褥瘡,因此需要良好的護理。應經常幫助病人翻身,保持被褥清潔、柔軟。如果有排尿障礙,需給予導尿,最好是保留導尿。並應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沖洗膀胱,每次100毫升,每4~6小時一次。放入上述沖洗液後保留30分鍾再放出,再將引流管夾住,使膀胱內保持一定容量,防止痙攣性小膀胱的發生。因為病人的肢體既不能自主地活動又往往感覺喪失,所以要防止燙傷。對於肢體長期癱瘓的病人,足部因經常受棉被壓迫而容易發生足下垂,因此,應在足部置放護架。在葯物治療方面,於急性期可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加氫化可的松2O0毫克或地塞米松10毫克,置於葡萄糖水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連續7~10天,以後可改為強的鬆口服。維生素B族,地巴唑、神經細胞活化劑均可應用。此外,可應用中醫中葯,於急性期可給予清熱解毒葯,如銀花、翹、板藍根、大青葉、黃芩、知母、澤瀉、生甘草、牛膝等,煎場服用。如有呼吸肌癱瘓,出現呼吸困難,應給予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需作氣管切開。還應注意合並症的治療,如褥瘡、泌尿道感染、呼吸道感染。體療和針灸對促進癱瘓肢體的恢復很有幫助,在病程早期對癱瘓肢體作按摩、被動運動,以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當肌力有所恢復時應鼓勵病人作力所能及的主動運動,促使肌力早日恢復正常。

8、17.下列哪項不屬於問診中現在症狀的內容:( ) A發病情況 B病變過程 C診治經過 D接種疫苗情況 E現在症狀

這一題選擇D,接種疫苗情況不屬於問診中現在症狀的內容。

問診是指中醫採用對話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詢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和現在症狀、治療經過等,以診斷疾病的方法。為四診之一。是詢問病人及其家屬,了解現有證象及其病史,為辨證提供依據的一種方法。

(8)下列哪種情況不屬於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擴展資料:

問診首先要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後圍繞主要病症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詢問,既要突出重點,又要全面了解。同時,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詢問要詳細,要對病人寄予同情,說話和藹可親,通俗易懂,耐心細致,以便取得病人信任,而獲得詳細可靠的疾病資料。

問診時忌用暗示或誘導,以免查詢所得資料與實際不符。對危重病宜扼要查詢,以便及時搶救,不可為求完整記錄而貽誤治療時機。此外,還可加強心理安慰,幫助病人樹立信心。

問診時,除傾聽病人主訴外,可詢問下列項目: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婚姻、民族、籍貫、住址、就診日期)、疾病發生發展情況、當前症狀、個人病史、家族病史等,對婦女還須問月經史、生育史。

其中症狀是問診的主要內容和辨證的重要依據,症狀的問診主要有問寒熱、問汗、問頭身、問胸脅、問胃脘、問腰腹、問飲食、問睡眠、問情志、問二便,還包括婦女、小兒某些情況的詢問。

9、下列不屬於急性肝炎患者臨床表現的是 A疲乏無力 B肝病面容 C肝區壓痛 D食慾減退 E厭油膩

B肝病面容
肝病面容的這些表現是由於肝功能減退,導致黑色素生成增多所致,醫學上將肝病患者顏面部出現的這些特徵性的改變稱為「肝病面容」。
肝病面容多見於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是肝病患者常見的臨床表現之一。當然,其他疾病也可能造成類似肝病面容的表現。腎病也常引起面色發黑,以及過度疲倦了也會引起.還有人天生皮膚就黑。其他疾病導致的血氧含量降低等也很容易造成「肝病面容」,比如說肺炎,高海拔地區,心力衰竭,氣喘,肺心病,便秘,腹痛腹瀉都可以引起。因此,不能因為看到人家臉色發黑就說肝病面容,應該結合其他的臨床表現和檢查手段才能診斷出是不是患了肝病。如果日常生活中遇到這種情況,而且自己尚無其他明顯異常表現,最好到醫院檢查一下肝功和B超,以查明自己是否患有肝病。

與下列哪種情況不屬於急性脊髓炎臨床表現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