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棘突中點"具體是指身體的那個部位
關於經穴定位的依據和方法
2.1 經穴定位的依據
根據中醫典籍和歷代針灸學專著,如《黃帝內經》、《脈經》、《針灸甲乙經》和《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文獻,結合近年我國出版的高等醫葯院校和國際針灸培訓班用的教材和專著,通過分析、討論,注重臨床實際和現代研究成果,對十四經穴及部分經外穴進行標准化定位。
確定經穴標准部位,是以中醫學基礎理論和經絡學說以及審定穴位的准則為指導的。中醫學對人體部位與方位的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不完全相同。將上肢的掌心一側即屈側稱為"內側"是手三陰經穴所分布的部位;將手背一側即伸側稱為"外側",是手三陽經穴所分布的部位。將下肢向正中線的一側稱為"內側",是足三陰經穴分布的部位;將下肢背正中線的一側稱為"外側",下肢的後部稱為"後側",是足三陽經穴分布的部位。
手足部掌面與背麵皮膚的移行處稱"赤白肉際";掌指關節或跖趾關節都稱"本節",以關節兩端的圓形突起(包括關節囊所覆蓋處)為准,區分為"本節前"和"本節後"。即以遠端為"前",近端為"後"。上肢的前後方位則以拇指側即橈側為"前",小指側即尺側為"後"
頭面軀幹部的前後正中線分別為任脈穴和督脈穴的分布部位,是審定分布於其兩側的三陰經穴或三陽經穴的基礎。
2.2 經穴定位的方法
經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種:a.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b."骨度"折量定位法;c.指寸定位法,三者在應用時互相結合,即以體表解剖標志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離分寸,並用手指來比量,從而確定經穴位置。分述如下:
2.2.1 體表解剖標志定位法
這是指以體表解剖學的各種體表標志為依據來確定經穴位置的方法。體表解剖標志,可分為固定的標志和活動的標志兩種。
固定的標志,指各部由骨節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輪廓,發際,指(趾)甲、乳頭、臍窩等。例如,於腓骨頭前下方定陽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頭定攢竹;兩眉之中間定印堂;兩乳頭之中間定膻中等。
活動的標志,指各部的關節、肌肉、肌腱、皮膚隨著活動而出現的空隙、凹陷、皺紋、尖端等。例如:聽宮,在耳屏與下頜關節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曲池,在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凹陷處。
全身各部的主要體表解剖標志如下:
頭部:
a.前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前緣正中);
b.後發際正中(頭部有發部位的後緣正中);
c.額角(發角)(前發際額部曲角處);
d.完骨(顳骨乳突)。
面部:
a.眉間(印堂)(兩眉頭之間的中點處);
b.瞳孔(正坐平視,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內眥至外眥連線的中點處)。
頸、項部:
a.喉結(喉頭凸起處);
b.第七頸椎棘突。
胸部:
a.胸骨上窩(胸骨切跡上方凹陷處);
b.胸劍聯合中點(胸骨體和劍突結合部);
c.乳頭(乳頭的中央)。
腹部:
a.臍中(神闕)(臍窩的中央);
b.恥骨聯合上緣(恥骨聯合上緣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處)。
側胸、側腹部:
a.腋窩頂點(腋窩正中央最高點);
b.第十一肋端(第十一肋骨游離端)。
背、腰、骶部:
a.第七頸椎棘突;
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
c.肩胛岡根部點(肩胛骨內側緣近脊柱側點);
d.肩峰角(肩峰外側緣與肩胛內連續處);
e.髂後上棘(髂骨嵴後部的上方突起處)。
上肢:
a.腋前紋頭(腋窩皺襞前端);
b.腋後紋頭(腋窩皺襞後端);
c.肘橫紋;
d.肘尖(尺骨鷹嘴);
e.腕掌、背側橫紋(尺、橈二骨莖突遠端連線上的橫紋)。
下肢:
a.髀樞(股骨大轉子);
b.股骨內側髁(內輔上);
c.脛骨內側髁(內輔下);
d.臀下橫紋(臀與大腿的移行部);
e.犢鼻(外膝眼)(髕韌帶外側凹陷處的中央);
f.腘橫紋(腘窩處橫紋);
g.內踝尖(內踝向內側的凸起處);
h.外踝尖(外踝向外側的凸起處)。
2.2.2 "骨度"折量定位法
這是指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長度和寬度,定出分寸,用於經穴定位的方法。即以《靈樞·骨度》規定了人體各部的分寸為基礎,並結合歷代學者創用的折量分寸(將設定的兩骨節點之間的長度折量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為1寸,十等分為1尺),作為定穴的依據。全身主要"骨度"折量寸見下表。
"骨度"折量寸表
部位 起止點 折量寸 度量法 說明
頭
面
部
前發際正中—後發際正中 12 直寸 用於確定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眉間(印堂)—前發際正中 3 直寸 用於確定前或後發際及其頭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後發際正中 3 直寸
眉間(印堂)—後發際正中—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 18 直寸
前兩額發角(頭維)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前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耳後兩乳突(完骨)之間 9 橫寸 用於確定頭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胸
腹
脅
部
胸骨上窩(天突)—胸劍聯合中點(歧骨) 9 直寸 用於確定胸部任脈穴的縱向距離
胸劍聯合中點(歧骨)—臍中 8 直寸 用於確定上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臍中—恥骨聯合上緣 5 直寸 用於確定下腹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兩乳頭之間 8 橫寸 用於確定胸腹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腋窩頂點—第11肋游離端(章門) 12 直寸 用於確定脅肋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腰
背
部 肩胛骨內緣—後正中線 3 橫寸 用於確定腰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肩峰緣—後正中線 8 橫寸 用於確定肩背部經穴的橫向距離
上
肢
部 腋前、後紋頭—肘橫紋(平肘尖) 9 直寸 用於確定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肘橫紋(平肘尖)—腕掌(背)側橫紋 12 直寸 用於確定前臂部經穴的縱向距離
下肢部 恥骨聯合上緣—股骨內上髁上緣 18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內側足三陰經穴的縱向距離
脛骨內側髁下方—內踝尖 13 直寸
股骨大轉子—橫紋 19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臀溝—*橫紋,相當14寸)
橫紋—外踝尖 16 直寸 用於確定下肢外後側足三陽經穴的縱向距離
2.2.3 指寸定位法
這是指依據患者本人手指所規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節橈側兩端紋頭(拇中指屈曲成環形)之間的距離作為一寸。
拇指同身寸:以患者拇指的指間關節的寬度作為一寸。
橫指同身寸(一夫法):患者尺側手四指並攏,以其中指中節橫紋為難,其四指的寬度作為三寸。
此法主要用於下肢部。在具體取穴時,應當在骨度折量定位法的基礎上,參照被取穴對象自身的手指進行比量,並結合一些簡便的活動標志取穴方法,以確定經穴的標准部位。
2、頸椎如何定位?
脊柱定位:
摸不到的是頸一;能摸到的是頸二;能轉動的是頸七;中間一節是頸四;不能轉動的是胸一;肩胛內側最突點水平連線是胸四;肩胛最下端水平連線是胸七;第十二肋骨起點是胸十二;第十二肋骨端水平連線是腰二;髂骨上端水平連線是腰四;骶椎上端第一棘突是腰五;腰椎下方是骶椎;骶椎下方是尾椎;
3、胸骨角、骶角、第7頸椎棘突、骶管裂孔和髂嵴各有什麼臨床意義
胸骨角是計數肋骨的體表標志,(還標志支氣管分叉,心房上緣,和上下縱隔交界及相當於第五胸椎的水平)
骶角是骶管麻醉時的定位標志
第7頸椎棘突為技術椎骨序數的重要標志
骶管裂孔為骶管注射提供解剖學依據
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平第4腰椎棘突,為腰椎穿刺的定位標志。
4、怎麼快速找准胸椎,腰椎的位置,有什麼標志沒有?
確定一個腧穴的位置,常利用體表的各種標志,尤其是骨性標志作為定位依據。脊柱由7 個頸椎、12 個胸椎、5 個腰椎、5 個骶椎、4 個尾椎構成。以下標志可幫助確定脊椎的位置:1、從枕骨結節向下,第一個觸及的是第2 頸椎棘突;它與第2 頸椎椎體約在同一水平。2、當頭部前屈時,可摸到明顯隆起的第七頸椎棘突(大椎)。3、兩手垂於軀體兩側時,兩肩胛岡連線平第三胸椎棘突;棘突下緣約平第3 、4 胸椎間隙。4、兩肩胛骨下角連線平第七胸椎棘突。約平第8 胸椎椎體。5、第十二肋與豎脊肌外緣交點,相當第一腰椎水平。6、兩季肋下緣連線平第二腰椎棘突。7、腰肌兩側可觸及的最長的橫突為第3 腰椎橫突,同第3 腰椎椎體水平。8、兩髂嵴最高點連線平第四腰椎棘突。9、髂後上棘:髂嵴後端。瘦弱者呈隆起頭,年青或肥胖者皮膚表面呈現一凹陷。為骶髂關節中心點和第二骶椎中部的標志。10、骶後孔:骶骨背面的四對小孔,為八髎穴所在。11、骶管裂孔(腰俞):骶尾關節上方正中呈凹陷處。
5、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分別在哪?
後頸,最突處為第七頸椎,人低頭時,就顯出來 往下一節為第一胸椎
6、如何客觀判斷脊椎的正常和偏歪?麻煩告訴我
教科書上描述的人體解剖結構只是個一般規律,事實上很難有一個人完全像書上描述的那麼標准。比如所有解剖書都認為頸椎橫突左右對稱、棘突位於脊椎中軸線上,可是,如果我們完全按照這個標准來判斷脊椎有沒有偏歪,就會造成誤診誤治,甚至會有嚴重後果。曾經很有名的一位教授都在這方面栽過跟斗,吃過虧!有一頸部疼痛病人求診,教授觸診到人家第七頸椎棘突偏歪,上去就扳,結果病人當場痛得差點暈倒,雙上肢出現麻木。其實骨突的偏歪有生理和病理之分,生理性的偏歪是發育的問題,不屬於病態,不需要治療;病理性的偏歪是真正的錯位,需要治療。
今天,聽李義凱教授的講座,介紹他帶的一個博士最近做一個課題,主要是通過解剖觀察,認為觸診在臨床中不可靠,X線張口位片也不可信,理由是:脊椎經常有變異。下面是他用來說明自己觀點的圖片:標准環椎非標准環椎
非標准樞椎(齒狀突偏左)
非標准樞椎(齒狀突偏右)
骨突偏歪+壓痛+相關症狀,三者缺一不可!
即使通過觸診和影像發現有骨突偏歪,也不能診斷為病態,還要看有沒有壓痛和相關症狀。有則為病理性偏歪,無壓痛和相關症狀則為生理性偏歪。李教授的這個研究,從一個方面證實了我們三步定位診斷的必須性和正確性。
7、胸骨角、肩胛下角、骶角、第七頸椎棘突各有何臨床意義
胸骨角的側方平對第二肋,是計數肋骨的體表標志。肩胛下角正常解剖位置下,肩胛下角一般平對第七肋間,即第7、8肋骨之間的間隙。為背部數肋和肋間隙的骨性標志。常作為胸腔閉式引流的定位標志。裂孔下部兩側有第5骶椎下關節突形成的骶角,體表易於觸及,是骶管裂孔的定位標志。第七頸椎棘突作為胸骨計數的標志
8、第七棘突的位置?
你好,應該是指第7頸椎的棘突吧。第七頸椎又名 隆椎 ,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活體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如果想知道具體位置,就請舉起左手並將掌面平放於後腦勺,然後逐漸向下移動,當感覺觸碰到堅硬的突起物,那不出意外就是了。(PS:在醫學上椎體一般起著標尺樣的作用為很多器官定位)
希望以上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