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手術有幾種

頸椎手術有幾種

發布時間:2020-04-25 12:38:15

1、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幾種?

目前頸椎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兩種。多數頸椎病可採用非手術療法,如頸椎牽引、手法按摩和醫療體操等。下面給患有頸椎病的患者介紹一套簡單易行的醫療體操,它有助於改善頸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的消退,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疼痛,防止肌肉萎縮。

1.左右旋轉「:取站位或坐位,雙手叉腰,頭輪流向左右旋轉,動作要緩慢,幅度要大,每當旋轉到最大限度時停頓3~5秒,左右旋轉15~20次,頭暈、心慌時應停止旋轉。

2.前屈後伸:做時伴隨深呼吸,呼氣時頸部前屈,下頜接近胸骨柄上緣;吸氣時頸部伸至最大限度,反復做10次。

3.側展:吸氣時頭向左展,呼氣時頭還原。接著吸氣時頭向右展,呼氣時頭還原,反復做10次。

4.按摩頸部:兩手輪流按摩頸部20~30次,然後按壓「風池穴」,再用雙手大拇指第一節掌面用力向上向下按摩30~60次。

以上醫療體操,每日做1~2遍。頸椎病患者進行醫療體操時一定要遵照規律,切不可將頭、頸部作無規律的動作。

2、後路手術包括哪些種類?

頸椎後路手術是在直視下開放椎管及部分神經根管,探查及明確病變對脊髓及神經根的壓迫徵象,並解除其壓迫因素,使脊髓和神經根有一定活動的餘地,並達到相對減壓的目的,特別適合於頸椎椎管有廣泛狹窄的病例。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後路手術術式有以下幾類。

(1)椎間孔擴大術。即從後路切除小關節面,開放椎間孔,找出神經根,並去除神經根受壓的因素,僅限於診斷明確的根性疼痛症狀。

(2)椎板切除椎管探查術。即將兩側椎板切除,直視下觀察椎管內致壓物及受壓情況,明確病變性質,去除壓迫物,同時達到減壓的目的。

(3)廣泛性椎板切除減壓術。即在椎板切除術的基礎上,向兩側擴大減壓范圍達兩側小關節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減壓徹底,但對頸椎的穩定性破壞過多,影響遠期療效。

(4)椎板成形術。即在廣泛切除椎板減壓的基礎上,又保留原有的椎板,擴大椎管矢狀經,從而減輕對脊髓的壓迫。因術式不同又分為「單開門法」椎板成形術及「雙開門法」椎板成形術兩種,為近年來開展的新手術。

總之,後路手術可在直視下進行椎管內手術操作,易於發現脊髓及其周圍的病變,明確神經根受壓的真相,可行椎管內及根管內的探查,減壓徹底,能補充前路手術之不足。但後路手術較復雜,出血較多,行椎管內探查時需牽拉脊髓而使其易於受損,或因解剖條件限制不能徹底減壓,且破壞較大,容易影響頸椎的穩定性,有時使手術療效不夠理想。

3、頸椎手術有危險嗎

根據您的描述,可能是犯了頸椎病,建議保守治療,效果不好後方考慮手術。頸椎手術風險大。

4、在醫院做頸椎手術,當時有兩種手術方式可以選擇,醫生給推薦了一種結果現在不僅沒效果反而更嚴重了!

我的天,頸椎病要做手術我也是無語了!!!!!幾百塊錢搞定了!.!估計她沒有責任

5、頸椎病醫生說要手術,不知用何種手術方式合適,術後有

6、前路手術包括哪些種類?

頸椎前路手術方法較多,尤其是近年來由於脊柱外科的發展而日新月異,當前較為成熟和常用的術式有以下幾類。

(1)髓核摘除術。主要用於頸椎間盤突出症或脫出症者。術中切開纖維環後,用薄型髓核鉗呈閉合狀通過纖維環外口進入椎間隙,分次摘除髓核。單純髓核摘除術目前已少用。

(2)椎間盤摘除、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主要用於頸椎間盤突出症伴有椎體間關節松動不穩者。根據術者習慣不同可選用局部旋轉植骨法(直角鑿法)、環鋸法、U型鑿法等,植骨塊可選用局部骨塊、髂骨塊或異體骨塊,仍以自體髂骨塊最為常用。

(3)頸椎前路擴大減壓術。即在上述手術的基礎上擴大手術范圍,把突向椎管或椎間孔的骨贅切除,開大椎間隙以擴大椎管矢狀徑,開大椎間孔以減除神經根的壓迫,同時做椎體間植骨融合術,也稱頸椎骨性減壓術,手術難度較大,有損傷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的可能,但由於切除骨贅而直接解除壓迫,手術顯效較為迅速。切除骨贅的方法因設備不同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刮匙法、骨鑽法、環鑽(鋸)法、氣鑽法等。

(4)頸椎椎體開窗術。即對相連的多椎節椎體後緣有骨性增生,及發育性椎管狹窄症者,從前方將兩節以上椎體及椎間關節做一相連的槽形切除減壓,以達到徹底減壓的目的,又稱開槽式減壓術。

常用術式有環鋸連續鑽孔法,也可選用骨鑿、刮匙或頸椎骨鑽等對病變椎節連續開窗,並切除椎體後緣骨質及椎間盤。

(5)頸椎人工椎間關節植入術。選用高強度鈦合金或鎳鈦形狀記憶合金加工成Ω 形並經特殊工藝處理,將其植入切除後殘留的椎間隙深部,用以取代植骨融合術,具有一定的撐開作用,還保留或增加了患節的活動度,具有穩定頸椎和保留頸椎活動的雙重作用。

但該法僅適用於單一節段的椎間盤病變,多節段病變則不適合。

7、頸椎病手術的基本種類有哪些?

按頸椎病的臨床分類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四種。就手術途徑而言將頸椎病手術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路手術和後路手術三種:①前路手術:經頸前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減壓和穩定脊柱兩種作用,即通過發病的椎間隙,從椎體前方鑽洞或切骨,從骨洞中切除退變的和突出的椎間盤,甚至椎體後緣的骨贅一並切除,以解除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然後在骨洞中植骨,使該段頸椎融合,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多個椎間盤受累者,可在同一手術中一起切除和融合。前路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可切除椎間盤及骨贅而不直接干擾脊髓,同時施行椎體間植骨,除去脊椎不穩的動力因素,術後功能受到的干擾小,恢復快等優點。其缺點是不能在直視下看到椎管內病變,手術范圍有限度,骨贅切除不易徹底,不適用於發育性椎管狹窄患者;②前外側手術:手術途徑同前路手術,但其顯露范圍更大,包括椎體前方、前外側方的椎體橫突及鉤椎關節等,可開放橫突孔,切除增生的鉤狀突,擴大椎間孔,松解椎動脈的粘連狹窄,解除椎動脈、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症狀,消除病理性刺激,增強脊柱的穩定性;③後路手術:是指經頸後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在直視下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減壓充分等優點。後路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矢狀徑,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擴大椎間孔後壁,解除神經根所受壓迫,包括各種椎板切除術、椎板成形術、關節突切除術等。但後路手術解剖結構復雜,操作困難,手術破壞性較大,術後易發生脊柱不穩,術後形成的骨窗瘢痕可繼續壓迫脊髓等,手術效果有時不甚理想。總之,對於不同的頸椎病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只要嚴格掌握適應症,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與頸椎手術有幾種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