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學的歷史意義
解剖學知識總結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其任務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進行。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則是按照身體局部來研究各器宮的形態結構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要運用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與構造。學習時要重視標本、模型的觀察和活體觸摸要學會用工具書,如圖譜。
掌握人體的軸、面和方位術語:
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對人體結構描述,均以此姿勢為標准。
人體的軸——根據標准姿勢,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即:
(1)矢狀軸:由前→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軸。
(2)冠狀軸:由左→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軸,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由上→下,與身體長軸平行的軸。
人體的切面——亦分三種:
(1)矢狀面:以前後方向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若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左右兩半,稱為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以左右方向將身體分成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與垂直軸相垂直,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常用方位術語:
腹側——近腹面 背側——近背面
上(顱側)——近頭 下(尾側)——近足
內側——近正中面 外側——距正中面較遠
內——近內腔 外——距內腔較遠
淺——近體表 深——距體表較遠
近側——近肢根 遠側——距肢根較遠
第一篇 運動系統
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態,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學
第一節 總 論
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組織等構成的骨,堅硬而有彈性,並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活體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並有修復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體力勞動和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
掌握骨的分類:
分 類 形 態 功 能 分 布
長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規則骨 長管狀
立方形
板 狀
不規則形 在肌肉牽引下,起杠桿作用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圍成骨腔,保護器官
某些頭骨內部形成充滿空氣的
腔,起共鳴作用(含氣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頭、胸部,如頂骨、肋骨。
脊柱、顱底如椎骨、顳骨、上頜骨
掌握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質 由緊密排列的骨板層構成,抗壓、抗扭曲能力強,分布於骨的表層。長骨的骨幹(中間較細的部分)由密質構成。在顱蓋骨,密質構成內板與外板。
2、松質 由交織成網的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如長骨兩端(稱骺)及其它類型骨的內部,顱蓋骨的松質稱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
骨膜——是纖維組織構成的膜,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新生、修復和感覺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紅、黃二種:
1.紅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兒及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成人僅含於松質腔隙內。
2.黃骨髓 為脂肪組織,無造血作用,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內。
血管、神經
長骨的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為干骺端,幼年時,骨幹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停止生長,並被骨化,在干骺結合處形 成骺線。
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有機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賦予骨的彈性及韌性;無機物佔2/3,使骨挺硬堅實,注意幼兒和老年人骨的特點。
骨的X線象的基本特徵:
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骺軟骨和骺線。
復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骺軟骨 2,骺線 3.骨膜
4.含氣骨 5.紅骨髓
二、問答題
1.骨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一根長骨從幼年到成年是怎樣增長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為什麼容易發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第二節 中 軸 骨
一、軀干骨
掌握軀干骨的組成:
軀干骨包括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一塊骶骨、一塊尾骨、十二對肋及一塊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體 內為松質,表面為密質。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參與構成椎間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發出七個突起:橫突、上、下關節突各一對和一個棘突。
椎孔 由椎體和椎弓圍成。各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取典型的頸、胸、腰椎各一,進行比較,然後完成下列表格。
名 稱 椎 體 椎 孔 橫 突 棘 突 肋凹
頸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頸椎的特徵:
第1頸椎:又名寰椎,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第2頸椎:又名樞椎,自椎體向上有一突起,稱齒突。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態特點:
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後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相關節)、骶粗隆。
尾骨的形態特點:
僅第一尾椎還有橫突和上關節突的痕跡。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
形態:長形扁骨,上寬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胸骨劍突。
重要標志: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骨柄的上緣)、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其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態:
分類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結構 肋頭、肋頸、肋結節、肋角、肋體、肋溝。
肋 第1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為軟骨結合。
肋軟骨 第2—7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
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點
寬、短,沒有肋溝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內、外二緣。內緣前份有前斜角肌結節,上面,在前斜角肌結節的前、後方,各有一淺溝,前方為鎖骨下靜脈溝,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
掌握軀幹部的骨性標志:
頸靜脈切跡: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軟骨連於此角的兩側,是計數肋骨的重要標志。
劍突:在胸骨下端,兩側肋弓構成的胸骨下角內。
肋弓:為胸廓前壁的下緣,由內上斜向外下,其下方為腹壁。
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平肩處最顯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與髂嵴最高點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計數)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臨床上以此來確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顱骨
顱由23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除下頜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縫或軟骨牢固連結成一體。
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
腦顱——位於後上部,組成顱腔,容納腦,對腦有保護、支持作用。
顱
面顱——位於前下部,組成面部支架,保護、支持感覺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統的起始部。
(一)腦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腦顱的八塊顱骨:
成對的——頂骨和顳骨。
不成對的一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顳骨、篩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顳 骨
鱗 部——位於外耳門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於外耳門的後方,內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於外耳門下方。
岩 部——內含內耳及屬於中耳的鼓室。
篩 骨
篩 板——呈水平位,構成鼻腔的頂,板上有許多小孔,稱篩孔。
垂直板——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篩骨迷路——內含篩竇,迷路內側壁上有二個向下捲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體——位居中央,內含蝶竇,上面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
蝶骨小翼——自蝶骨體向兩側伸展,構成顱前窩的後緣。
蝶骨大翼——位於小翼後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個孔,自前向後為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對突起,根部有一矢狀方向的翼管。
顱蓋骨的特點:
密質構成顱蓋骨的外板和內板(較外板薄,弧度又顯著,當顱頂受暴力時,內板易發生骨折)。兩板之間的松質、稱為板障,內有靜脈通過。
2、頸椎病懂的來
你好:
頸椎病不會引起持續低燒,可能是頸椎勞損,建議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適當做頸部體操:(l)仰頭:立姿,兩手拇指頂住下顎,慢慢往後始,使頭部保持仰伸狀態,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2)抱項:立姿,雙手十指交叉抱頭後部,使勁將頸部往前拔,堅持6~10秒鍾。重復6次。 (3)抖肩:立姿,兩手自然下垂,慢慢自然地抖動肩頸部15~20次。
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保持頭頸正確的姿勢,睡眠時要選擇合適的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一般枕頭以10厘米的高度為宜。注意避免頸部的劇烈轉動。 (2)長期低頭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時左右就要適當地活動頸部,以消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疲勞,防止勞損。 (3)平時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涼。
3、頸椎胸椎腰椎的所有人體解剖學上的區別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1. 頸椎 椎體較小,第3~7頸椎體上面的兩側緣向上突起稱椎體鉤,若椎體鉤與上位椎體的邊緣相接,則形成鉤椎關節(Luschka關節)。若椎體鉤增生肥大,可使椎間孔狹窄,壓迫脊神經,產生頸椎病的症狀。椎孔較大,呈三角形。橫突有孔,稱橫突孔,有椎動脈和椎靜脈通過。第6頸椎橫突末端前方的結節較大,稱為頸動脈結節,頸總動脈行經其前方。第2~6頸椎的棘突較短,末端分叉。
第1頸椎又名寰椎,呈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由前弓、後弓及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後面正中有一小關節面稱齒突凹。側塊位於兩側,連接兩弓,上下面各有一橢圓形和圓形關節面。後弓較長,上面有橫行的椎動脈溝,有同名動脈通過。
第2頸椎又名樞椎 ,其特點是椎體向上伸出指狀突起,稱齒突,與寰椎齒突凹相關節。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長,末端不分叉,皮下易於觸及,常作為計數椎骨序數的標志。
2. 胸椎 12個椎體從上向下逐漸增大。椎體後外側和橫突前面都有肋凹。關節突的關節面幾乎呈冠狀位。棘突較長,向後下方傾斜,呈疊瓦狀排列。
3. 腰椎 椎體粗壯,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關節突粗大,關節面幾乎呈矢狀位。棘突寬而短,呈板狀,幾乎水平地伸向後方。因而,各棘突之間的間隙較寬,臨床上常於此作硬膜外隙或蛛網膜下隙穿刺術。
4、頸部解剖層次
一、觀察頸部淺層結構
1、沿下頜骨下緣剝去淺筋膜並翻向下方,暴露其深面的頸闊肌。觀察頸闊肌,注意其薄且覆蓋廣泛的特點,即橫跨下頜骨和鎖骨兩骨全長的表面,注意其淺面無較大皮神經及皮靜脈。將頸闊肌沿鎖骨切斷並翻向面部,觀察其深面有豐富的皮靜脈、淋巴結、皮神經(或不剝離頸闊肌直接尋找皮靜脈和皮神經)。根據上述觀察,理解該肌是頸部淺層結構的重要標志。
2、尋找皮靜脈與淋巴結:在下頜角下方向下查找頸外靜脈,在頸部中線兩側查找頸前淺靜脈。在靜脈的周圍查找淋巴管。
3、修潔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分離查找頸叢皮神經主幹。向上沿胸鎖乳突肌後緣查找枕小神經,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鉤出副神經。沿頸外靜脈後方尋找枕大神經。在胸鎖乳突肌表面查找與該面垂直並向前走行的頸橫神經。在副神經下方查找鎖骨上神經後支。
提拉枕小神經牽動副神經,觀察副神經定位於胸鎖乳突肌後緣上、中1/3交點處與斜方肌前緣下、中1/3交點處。沿副神經分離,觀察其行經封套筋膜的深面或由該筋膜形成的鞘內。在副神經周圍可查找到淋巴結。
二、解剖頸深筋膜
結合頸部橫斷面,觀察頸深筋膜,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觀察頸深筋膜淺層:確認該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總鞘。觀察該筋膜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方切開頸深筋膜淺層觀察其一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的范圍。
2、觀察頸深筋膜中層(頸內臟筋膜):在頸部橫斷面上查找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在其周圍觀察由頸內臟筋膜形成的頸鞘;在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周圍,分離觀察頸內臟筋膜形成的氣管鞘、食管鞘和甲狀腺鞘。
3、觀察頸深筋膜深層:在頸椎前方分離確認頸深筋膜深層即椎前筋膜,沿該筋膜向上、下可追蹤至顱底和第三胸椎。
三、頸外側區解剖
清除胸鎖乳突肌表面的筋膜,暴露胸鎖乳突肌及頸後三角內的頸深筋膜中層。清除頸深筋膜中層,暴露頸後三角內的肩胛舌骨肌下腹,由此肌將頸後三角分為上方的枕三角和下方的鎖骨上三角。
在起點處切斷胸鎖乳突肌並向上翻,暴露肩胛舌骨肌下腹深面的頸深筋膜深層,剝離並清除頸深筋膜深層,觀察其深面的頸叢和臂叢根部。
1、觀察頸叢根部及膈神經的位置,在已解剖出來的副神經下方查找與其平行的臂叢的分支,即胸長神經、肩胛提肌支和菱形肌支。
2、觀察在副神經以上區域,無任何血管和神經,是較安全的局部。
3、觀察前斜角肌及其周圍諸結構,在前斜角肌前方查找鎖骨下靜脈及其屬支,在靜脈角處有淋巴導管注入,左側為胸導管,右側為右淋巴導管;在其表面查找膈神經,在其後方查找上方的臂叢和下方的鎖骨下動脈及其分支。
5、解剖總結3000字
解剖學知識總結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科學,其任務在於理解和掌握人體各器官的形態結構、位置和毗鄰關系,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奠定基礎。
人體解剖學的教學分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兩部分進行。系統解剖學是按照人體各器官、系統來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局部解剖學則是按照身體局部來研究各器宮的形態結構和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要運用進化發展的觀點,形態與功能相結合的觀點,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和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來觀察和研究人體的形態與構造。學習時要重視標本、模型的觀察和活體觸摸要學會用工具書,如圖譜。
掌握人體的軸、面和方位術語:
解剖學姿勢——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足並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對人體結構描述,均以此姿勢為標准。
人體的軸——根據標准姿勢,人體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種類型的軸。即:
(1)矢狀軸:由前→後,與身體長軸和冠狀軸相垂直的軸。
(2)冠狀軸:由左→右,與身體長軸和矢狀軸相垂直的軸,又稱額狀軸。
(3)垂直軸:由上→下,與身體長軸平行的軸。
人體的切面——亦分三種:
(1)矢狀面:以前後方向將身體分成左右兩部的縱切面。若將身體分成相等的左右兩半,稱為正中矢狀面。
(2)冠狀面:以左右方向將身體分成前後兩部的縱切面。
(3)水平面:與垂直軸相垂直,將身體分為上、下兩部的斷面。
常用方位術語:
腹側——近腹面 背側——近背面
上(顱側)——近頭 下(尾側)——近足
內側——近正中面 外側——距正中面較遠
內——近內腔 外——距內腔較遠
淺——近體表 深——距體表較遠
近側——近肢根 遠側——距肢根較遠
第一篇 運動系統
掌握運動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組成。
運動系統構成了人體的支架和基本形態,起保護、支持和運動的作用。
第一章 骨 學
第一節 總 論
正常成人共有206塊骨,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附肢骨三部分。
由骨組織等構成的骨,堅硬而有彈性,並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經。活體骨是一種有生命的活的器官,具有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的特點,並有修復和改建的能力。正常的體力勞動和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良好發育。
掌握骨的分類:
分 類 形 態 功 能 分 布
長 骨
短 骨
扁 骨
不規則骨 長管狀
立方形
板 狀
不規則形 在肌肉牽引下,起杠桿作用
能承受較大的壓力
圍成骨腔,保護器官
某些頭骨內部形成充滿空氣的
腔,起共鳴作用(含氣骨) 四肢,如肱骨、股骨。
腕、踝部,如腕骨、跗骨等。
頭、胸部,如頂骨、肋骨。
脊柱、顱底如椎骨、顳骨、上頜骨
掌握骨的構造
骨由骨質、骨膜、骨髓和神經、血管等構成。
骨質----是骨的主要成份,分二部:
1、密質 由緊密排列的骨板層構成,抗壓、抗扭曲能力強,分布於骨的表層。長骨的骨幹(中間較細的部分)由密質構成。在顱蓋骨,密質構成內板與外板。
2、松質 由交織成網的骨小梁構成,位於骨的內部,如長骨兩端(稱骺)及其它類型骨的內部,顱蓋骨的松質稱為板障。骨小梁的排列有一定的規律。
骨膜——是纖維組織構成的膜,新鮮骨的表面(除關節面的部分外)都覆有骨膜。骨膜可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含有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膜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對骨的營養、新生、修復和感覺有重要作用。
骨髓——分紅、黃二種:
1.紅骨髓 具有造血作用,胎兒及幼兒的骨內全是紅骨髓,成人僅含於松質腔隙內。
2.黃骨髓 為脂肪組織,無造血作用,存在於長骨骨髓腔內。
血管、神經
長骨的骨幹與骺相鄰的部分稱為干骺端,幼年時,骨幹與骺之間有骺軟骨,通過軟骨細 胞的分裂、繁殖、骨化,使骨不斷加長,成年後,骺軟骨停止生長,並被骨化,在干骺結合處形 成骺線。
骨的化學成分及物理性質:
有機物占骨重量的1/3,它作成骨的支架,賦予骨的彈性及韌性;無機物佔2/3,使骨挺硬堅實,注意幼兒和老年人骨的特點。
骨的X線象的基本特徵:
骨密質,骨松質、骨髓腔、骺軟骨和骺線。
復習思考題
一、名詞解釋
1.骺軟骨 2,骺線 3.骨膜
4.含氣骨 5.紅骨髓
二、問答題
1.骨的形態結構是怎樣的?一根長骨從幼年到成年是怎樣增長和增粗的?
2.老年人在外力作用下,為什麼容易發生骨折?
3.骨膜的主要功能和臨床意義是什麼?
第二節 中 軸 骨
一、軀干骨
掌握軀干骨的組成:
軀干骨包括七個頸椎、十二個胸椎、五個腰椎、一塊骶骨、一塊尾骨、十二對肋及一塊胸 骨。
掌握椎骨的一般形態:
椎體 內為松質,表面為密質。是椎骨負重的主要部份。
椎弓根 上、下緣各有一切跡,相鄰椎骨的上、下切跡參與構成椎間孔。
椎弓
椎弓板 由此發出七個突起:橫突、上、下關節突各一對和一個棘突。
椎孔 由椎體和椎弓圍成。各椎骨的椎孔連成椎管,內容脊髓及其被膜。
掌握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徵:
取典型的頸、胸、腰椎各一,進行比較,然後完成下列表格。
名 稱 椎 體 椎 孔 橫 突 棘 突 肋凹
頸 椎
胸 椎
腰 椎
特殊頸椎的特徵:
第1頸椎:又名寰椎,環狀、無椎體、棘突和關節突。
第2頸椎:又名樞椎,自椎體向上有一突起,稱齒突。
第7頸椎:又名隆椎,棘突特別長,末端不分叉。
骶骨的形態特點:
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背面隆凸。骶骨岬、骶前孔、骶正中嵴、骶後孔、骶管、骶管裂孔、骶角,上份有耳狀面(與髖骨相關節)、骶粗隆。
尾骨的形態特點:
僅第一尾椎還有橫突和上關節突的痕跡。
掌握胸骨的基本形態結構
形態:長形扁骨,上寬下窄。
分部:自上而下分為胸骨柄、胸骨體和胸骨劍突。
重要標志:胸骨頸靜脈切跡(胸骨柄的上緣)、胸骨角(在胸骨柄和胸骨體相接處,其兩側連接第2肋軟骨)。
掌握肋的一般形態:
分類 真肋(1—7)、假肋(8—10)、浮肋(11—12)。
肋 骨
結構 肋頭、肋頸、肋結節、肋角、肋體、肋溝。
肋 第1肋軟骨與胸骨之間為軟骨結合。
肋軟骨 第2—7肋軟骨與胸骨構成胸肋關節。
第8—10肋軟骨各與上位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
第一肋的特點
寬、短,沒有肋溝和肋角,分上、下二面及內、外二緣。內緣前份有前斜角肌結節,上面,在前斜角肌結節的前、後方,各有一淺溝,前方為鎖骨下靜脈溝,後方為鎖骨下動脈溝。
掌握軀幹部的骨性標志:
頸靜脈切跡:胸前上部胸骨柄上緣凹陷處。
胸骨角:胸骨柄與胸骨體相接處形成向前微凸的胸骨角,第2肋軟骨連於此角的兩側,是計數肋骨的重要標志。
劍突:在胸骨下端,兩側肋弓構成的胸骨下角內。
肋弓:為胸廓前壁的下緣,由內上斜向外下,其下方為腹壁。
第七頸椎棘突:低頭時平肩處最顯著的突起。
第四腰椎棘突:與髂嵴最高點相平,(共他腰椎棘突可依此計數)
骶角:是第五骶椎的下關節突,臨床上以此來確定骶管裂孔位置。
二、顱骨
顱由23塊形狀、大小不一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除下頜骨和舌骨以外,彼此以縫或軟骨牢固連結成一體。
掌握顱的組成和功能:
腦顱——位於後上部,組成顱腔,容納腦,對腦有保護、支持作用。
顱
面顱——位於前下部,組成面部支架,保護、支持感覺器官及消化、呼吸系統的起始部。
(一)腦顱骨:
在整顱上辨認構成腦顱的八塊顱骨:
成對的——頂骨和顳骨。
不成對的一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顳骨、篩骨、蝶骨的分部及各部可見的主要結構:
顳 骨
鱗 部——位於外耳門的前上方。
乳突部——位於外耳門的後方,內含乳突小房。
鼓 部——位於外耳門下方。
岩 部——內含內耳及屬於中耳的鼓室。
篩 骨
篩 板——呈水平位,構成鼻腔的頂,板上有許多小孔,稱篩孔。
垂直板——構成骨性鼻中隔的一部分。
篩骨迷路——內含篩竇,迷路內側壁上有二個向下捲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的中鼻甲。
蝶 骨
蝶骨體——位居中央,內含蝶竇,上面中央的凹陷為垂體窩。
蝶骨小翼——自蝶骨體向兩側伸展,構成顱前窩的後緣。
蝶骨大翼——位於小翼後方,在大翼的根部有三個孔,自前向後為圓孔、卵圓孔和棘孔。
翼 突——向下的一對突起,根部有一矢狀方向的翼管。
顱蓋骨的特點:
密質構成顱蓋骨的外板和內板(較外板薄,弧度又顯著,當顱頂受暴力時,內板易發生骨折)。兩板之間的松質、稱為板障,內有靜脈通過。
6、樞椎的解剖學特點
第二頸椎又名樞椎百。樞椎的特點是椎體有一個向上的齒突,齒突在發生上原是寰度椎椎體的一部分。以後脫離寰椎而同樞椎椎體知融合而成。齒突與寰椎前弓後面形成道關節,椎體上方在齒突兩側各有一向上關節內面與寰椎連接。 棘突寬大且分叉,橫突較小且朝下。第二頸神經從關節後方通過。容
7、人體解剖學 ;知識
這個為什麼不直接翻書?還有第七個問題是什麼意思?麻煩補充一下
8、人體頸椎的解剖結構 急
頸段脊柱由7個頸椎、6個椎間盤(第1、第2頸椎間無椎間盤)和所屬韌帶構成。上連顱骨,下接第1胸椎,周圍為頸部肌肉、血管、神經和皮膚等組織包繞。
除第1、第2頸椎結構有所特殊外,其餘頸椎均由椎體、椎弓、突起(包括橫突、上下關節突和棘突)等基本結構組成。椎體在前,椎弓在後,兩者環繞共同形成椎孔。各椎孔目連構成椎管,其中容納脊髓。椎體上面周緣的兩側偏向後方,有脊狀突起,稱為鉤突。鉤突與相鄰的上一椎體下緣側方的斜坡對合,構成鉤椎關節(亦稱椎體半關節——Iuschka關節)。此關節能防止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椎弓根上、下緣的上、下切跡相對形成椎間孔,有頸脊神經根和伴行血管通過。通常頸脊神經僅占推間孔的一半,在骨質增生或韌帶肥厚時,孔隙變小、變形,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和壓迫.產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狀。頸椎的橫突較短,其中間部有橫突孔,除第7頸椎橫突孔較小外,其餘均有椎動脈通過。當頸椎發生骨質增生等病變時,可導致椎動脈血液動力學方面的改變,影響大腦血液供應,產生眩暈、惡心等症狀。
頸段各椎骨間以韌帶、椎間盤和關節等互相連結。椎體自第2頸椎下面起,兩個相鄰椎體之間,由具有彈性的椎間盤連接;椎體與椎間盤的前後有前、後縱韌帶及鉤椎韌帶等連結;椎弓間則通過關節突關節、黃韌帶、棘間韌帶、棘上韌帶和項韌帶、橫突間韌帶相連結。頸椎的韌帶多數由膠原纖維組成,承擔頸椎的大部分張力負荷。除黃韌帶外,其餘大部分韌帶延展性低,是頸椎內在穩定的重要因素。韌帶的彈性,一方面保持頸椎生理范圍內的活動;一方面又有效地維持各節段的平衡。黃韌帶在頸椎後伸運動時縮短、變厚,屈曲時延伸、變薄。年輕人的黃韌帶在壓應力作用下縮短、增厚,不易突入椎管,但隨年齡增長,黃韌帶彈性降低,則易折曲而不縮短,突入椎管產生脊髓壓迫。椎間盤的生理功能除了連接相鄰頸椎外,更重要的是減輕和緩沖外力對脊柱、頭顱的震盪,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參與頸椎的活動,並可增加運動幅度。
在頸椎中,我們將第1、第2頸椎,即寰、樞椎稱為特殊頸椎。寰椎呈不規則環形,由一對側塊、—對橫突和前、後兩弓組成,上與枕骨相連,下與樞椎構成關節。其解剖特點有:位於側塊兩端的形似三角形的橫突上,有肌肉與韌帶附著,對頭頸部的旋轉起平衡作用;橫突孔位於其基底部偏外,較大,有椎動脈和椎靜脈從中穿行;後弓上方偏前各有一斜行深溝通向橫突孔,椎動脈出第1頸椎橫突孔後沿此溝走行;前、後弓均較細,特別是與側塊相連處,易受暴力而導致該處骨折與脫位。樞椎是因椎體上方有一稱之為「齒突」的柱狀突起,且齒突具有「樞』』的作用而獲名。其解剖特點有:齒突原為寰椎椎體的一部分,發育中發生分離且與樞椎融合,所以較易出現齒突缺如、中央不發育、寰椎與枕骨融合、寰樞融合等畸形和變異,並由此引起該區域不穩定而壓迫脊髓;齒突根部較細,在外傷時易骨折而導致高位截癱危及生命。除了第l、第2頸椎之外,第7頸椎的棘突也與其它頸椎有所不同。該棘突長而粗大,無分叉而有小結節,明顯隆起於頸椎皮下,成為臨床上辨認椎管的骨性標志,因此,人們也稱其為隆椎。第7頸椎橫突若過長,或有肋骨出現(稱為頸肋)時,往往可引起胸腔出口狹窄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