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常用的中葯方葯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患者,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g,甘草10g,羌活15g,海桐皮12g,當歸15g,赤芍12g,白術12g,伸筋草15g,川芎12g,桂枝10g。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赤芍12g,麻黃10g,桂枝12g,紅花6g,白芷15g,細辛3g,桃仁12g,甘草10g。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g,獨活15g,蒿本10g,防風15g,甘草10g,川芎12g,蔓荊子10g。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g,炙甘草10g,升麻10g,五味子15g,柴胡12g,生甘草10g,人參5g,白芍12 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5g,細辛3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地黃15g,杜仲12g,牛膝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10g,桂枝15g。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g,陳皮10g,茯苓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患者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患者手足麻木伴兩目畏光、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g,陳皮10g,人參5g,炙甘草10g,白芍15g,黃芪20g。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2、頸痛中醫分幾型
頸椎病中醫有哪幾種類型?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之一。據統計,其發病率隨年齡升高而升高。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頸椎病的中醫病因病機:中醫關於頸椎病的論述散見於「痹症」、「痿症」、「頭痛」、「眩暈」、「項筋急」痛"等疾病中。如《素問。逆調論》說:「骨痹,是人當攣節也。。。。。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者,曰死。
我國中醫對頸椎病的研究有著千年的歷史,中醫現在是國際公認的醫學精粹,下面我們就來看下我國的中醫對頸椎病的分型。
一、肝腎不足型
頭暈、眼花、耳內脹悶,重則耳鳴耳聾、頭脹疼、頭部嚴重,有時發熱,易口乾舌燥,咽緊,失眠多夢,性情急躁易怒,腰膝酸軟,早期手足心熱,後期發涼,部分病人出現胸腹部壓迫感,下肢麻木漸加重,走路不穩,呈笨拙或足如踏棉花感,重則大便失禁,小便瀦留,肌肉萎縮,痙攣以至癱瘓。這是頸椎病最重要的分型之一,很多的頸椎病患者都屬於這種類型!
二、風寒濕痹型
頭、頸、肩、背和四肢以上肢為主,這種頸椎病的中醫分型會出現酸重疼痛、遇熱緩解、手指麻木屈伸不利等現象,重則手部魚際肌肉萎縮,頸後有壓痛點或可觸及索條狀物,患者喜熱畏寒。頸椎病的這種類型以肢體的症狀為主,對寒濕比較敏感,也是常見的頸椎病的類型
三、氣滯血瘀型
頭、頸、肩背及四肢疼痛麻木,頸椎病的中醫分型多為刺痛且痛有定處,夜間加重,活動後稍有緩解,重者出現肌肉萎縮,指端麻木,甚則紫紺,指甲凹陷少澤。往往出現手麻的情況,這種頸椎病的類型對我們的健康的威脅也是比較大的,可以引起肌肉萎縮!
四、痰瘀交阻型
除有沉重麻木症狀外,全身倦怠、乏力、眩暈、頭痛、頭痛重悶如裹,多有胃脘脹悶、惡心或嘔吐或有咽喉不適癢疼,時感胸悶、心悸、氣短。這也是頸椎病的中醫分型之一。
3、請問頸椎病的分型有哪些,
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混合型頸椎病(上面六種的含倆個以上的)
4、頸椎病引起手麻
有可能的。我媽媽是頸椎增生,骨質增生壓迫血管和神經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又暈又吐,手指生手臂麻痛,嚴重的時候不能工作不能活動。照片他的是第4/5 5/6處增生,在醫院用了差不多萬元都不好,後來紹認識了一位朋友,他家的祖傳秘方外敷葯 我媽媽是外用葯灑用好的,是專門治療骨質增生骨刺之類的。當地很多人都用過,都沒有復發.
5、頸椎病的中醫分型 有什麼表現
頸型,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食管壓迫型和混合型。各有不同的臨床表現。年輕人頸型頸椎病比較多見。表現為頸部或頸肩部疼痛,肌肉僵硬,經常會落枕。具體可以到解放軍421醫院骨科看看。
6、誰知道治療頸椎病的熱敷的中葯配方?
熱敷
此種治療可改善血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消除腫脹以減輕症狀,有助於手法治療後使患椎穩定。本法可用熱毛巾和熱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葯熏洗方來熱敷。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狀較重時不宜作溫熱敷治療。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嚴重者可導致癱瘓。筆者在多年的推拿臨床實踐中體會到,頸椎病在手法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分型論治,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減輕患者的痛苦。現將臨床常見的中醫辨證類 型及經驗處方介紹如下。
寒濕阻絡型(本型常見於頸椎病頸型和神經根型):頭痛或後枕部疼痛,頸僵,轉側不利,一側或兩側肩臂及手指酸脹痛麻;或頭疼牽涉至上背痛,肌膚冷濕,畏寒喜熱,頸椎旁可觸及軟組織腫脹結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治以溫經活血,祛寒除濕,通絡止痛。
方葯:川桂枝、羌活、威靈仙、秦艽、川芎、當歸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靈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濕止痛;川芎、天麻療頭痛。桂枝、川芎、歸尾、赤芍、炮甲珠溫經活血,通絡;葛根解痙,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調和諸葯。
氣血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頸椎病):頭昏,眩暈,視物模糊或視物目痛,身軟乏力,納差,頸部酸痛,或雙肩疼痛。舌淡紅或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而潤。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養血,醒腦寧神,活血通絡。
方葯:天麻、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熟地、砂仁、當歸、白芍、雞血藤。
方中炙黃芪、炙甘草、潞黨參、炒白術補氣;熟地、川芎、白芍、當歸養血;天麻、川芎、雞血藤安神健腦,活血通絡,砂仁理氣和胃導滯。
氣陰兩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眩暈反復發作,甚者一日數十次,即使卧床亦視物旋轉,伴惡心,嘔吐,身軟乏力,行走失穩,或心悸,氣短,煩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夢等。舌紅、苔薄白或微黃而干,或舌面光剝無苔,舌下靜脈脹大。脈沉細而數,或弦數。治以益氣養陰、安神醒腦,調和氣血。
方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參、炙甘草、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白芍、丹參、地龍、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參、白芍、枸杞子益氣滋陰;天麻、杭菊花、炒棗仁、炒柏子仁、炙遠志、夜交藤醒腦益智,養心安神;川芎、丹參、地龍活血通絡止痛。
脾腎陽虛夾瘀型(本型常見於脊髓型頸椎病手術後遺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癱(硬癱或軟癱),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飲食正常或納差。舌淡紅,苔薄白或微膩,脈沉細弦,或沉細弱。治以補腎健脾,溫經和陽,強筋健骨。
方葯:熟地、棗皮、炮乾薑、龜板膠、鹿角膠、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補腎養血;鹿角膠、龜板膠填精益髓,強筋健骨;棗皮補肝腎,收澀止遺;川桂枝、肉桂溫經和陽;炮乾薑、淮山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溫陽益氣;白芥子祛痰散結;炮甲珠軟堅散結,通經活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