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脊髓性頸椎病的特徵

脊髓性頸椎病的特徵

發布時間:2020-04-23 06:05:31

1、脊髓型頸椎病陽陰性如何判斷

1.錐體束征 為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特點,其產生機制是由於致壓物對錐體束(皮質脊髓束)的直接壓迫或局部血供減少所致。臨床上多先從下肢無力、雙腿發緊(如縛綁腿)及抬步沉重感等開始,漸而出現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跛行、易跪倒(或跌倒)、足尖不能離地、步態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狀。檢查時可發現反射亢進、踝陣攣、髕陣攣及肌肉萎縮等典型的錐體束症狀。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大多減退或消失,手部持物易墜落(表示錐體束深部已受累)。最後呈現為痙攣性癱瘓。

錐體束在髓內的排列順序,從內及外依序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及骶部的神經纖維,視其受累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中央型(上肢型):是錐體束深部先被累及,因該神經纖維束靠近中央管處,故又稱為中央型。症狀先從上肢開始,之後方波及下肢。其病理改變主要是由於溝動脈受壓或遭受刺激所致,如一側受壓,表現為一側症狀;雙側受壓,則出現雙側症狀。
(2)周圍型(下肢型):指壓力先作用於錐體束表面,使下肢先出現症狀。當壓力持續增加波及深部纖維時,則症狀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仍以下肢為重。其發生機制主要是椎管前方骨贅或脫出的髓核對硬膜囊前壁直接壓迫的結果。
(3)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即上、下肢同時發病者,主要是由於脊髓前中央動脈受累所引起,通過影響該血管的支配區造成脊髓前部缺血而產生症狀。本型的特點是患病快,經治療痊癒亦快;非手術療法有效。

以上三種類型又可根據症狀的輕重不同而分為輕、中、重三度。輕度指症狀出現早期,雖有症狀,但尚可堅持工作;中度指已失去工作能力,但個人生活仍可自理;如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則屬重度。一般重度者如能及早除去致壓物,仍有恢復的希望。但如繼續發展至脊髓出現變性甚至空洞形成時,則脊髓功能難以獲得逆轉。
2.肢體麻木 主要是由於脊髓丘腦束同時受累所致。該束纖維排列順序與前者相似,自內向外為頸、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經纖維。因此,其出現症狀的部位及分型與前者相一致。 在脊髓丘腦束內的痛、溫覺纖維與觸覺纖維分布不同,因而受壓迫的程度亦有所差異,即痛、溫覺障礙明顯,而觸覺可能完全正常。此種分離性感覺障礙,易與脊髓空洞症相混淆,臨床上應注意鑒別。
3.反射障礙 (1)生理反射異常:視病變波及脊髓的節段不同,各生理反射出現相應的改變,包括上肢的肱二頭肌反射、肱三頭肌反射和橈骨骨膜反射,以及下肢的膝跳反射和跟腱反射,多為亢進或活躍。此外,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門反射可減弱或消失。 (2)出現病理反射:以Hoffmann征(圖1)及掌頦反射出現的陽性率為最高;病程後期,踝陣攣、髕陣攣及Babinski征等均可出現。
4.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並非少見,可涉及全身各系統,其中以胃腸道、心血管及泌尿系統為多見,且許多患者是在減壓術後症狀獲得改善時,才追憶可能系頸椎病所致。可見,術前如不詳細詢問,常常難以發現。
5.排便、排尿功能障礙 多在後期出現,起初以尿急、膀胱排空不良、尿頻及便秘為多見,漸而引起尿瀦留或大小便失禁。
6.屈頸試驗 此種類型最怕屈頸動作。如突然將頭頸前屈,由於椎管內有效間隙突然減小,致使脊髓處於容易遭受激惹的敏感狀態,在患有脊髓型頸椎病者,其雙下肢或四肢可有觸電樣感覺(圖2)。此主要是由於,在前屈情況下,不僅椎管容積縮小,且椎管前方的骨性或軟骨性致壓物可直接撞擊脊髓及其血管,與此同時,硬膜囊後壁向前方形成的張壓力亦加重了對脊髓的壓應力。 本型的主要診斷依據為: 1.臨床上具有脊髓受壓表現 分為中央型、周圍型及中央血管型。三者又可分為重、中、輕三度。 2.影像學檢查 可顯示椎管矢狀徑狹窄、椎節不穩(梯形變)、骨質增生(骨刺形成)、硬膜囊受壓征及脊髓信號異常等各種影像學所見。 3.除外其他疾患 包括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脊髓空洞症、脊髓癆(梅毒晚期)、顱底凹陷症、多發性神經炎、脊髓腫瘤、繼發性粘連性脊蛛網膜炎、共濟失調症及多發性硬化症等。注意,兩種以上疾患共存的病例,臨床上常可發現。 4.其他 可酌情選擇腰椎穿刺、肌電圖及誘發電位等檢查來協助診斷及鑒別診斷。

2、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有哪些?

脊髓型頸椎病病人多在中年以後發病,男性較為多見。根據其病理過程,這一型的頸椎病又可分為中央型、椎體束型及橫貫型。

3、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脊髓型頸椎病如何診斷?下面,小編將為您帶介紹脊髓型頸椎病的診斷標准。1.緩慢出現肢體麻木、緊束感,手部動作笨拙,痙攣步態。2.有一定的感覺障礙平面,上下肢肌張力升高,腿反射亢進,Hoffmann、BaLin—等病理征陽性。3.X線檢查無特徵性表現,可見病變椎間隙狹窄,椎體後緣骨質增生。 CT檢查則對椎體後緣骨刺、椎管矢狀徑的大小、後縱韌帶骨化、黃韌帶鈣化及椎間盤突出的判斷較為直觀和准確,有助於明確診斷並可指導手術方案設計,三維CT可重建脊柱結構,在立體水平上確認致壓物的大小和方向,為排除椎管內病變,可行CTM檢查。MRI顯示脊髓前方呈弧形壓迫,多節段病變可使脊髓受壓呈波浪樣壓跡,嚴重者脊髓可變細,如合並後方壓迫則脊髓呈串珠狀。磁共振還可顯示椎問盤突出,病程長者可見壓迫員重的部位脊髓變性,其信號增強。嚴重者脊髓內可有空洞形成。脊髓有空洞形成者往往病情嚴重。即使徹底減壓也無法恢復正常

4、如何鑒別脊髓型頸椎病?

走路沒力像踩在棉花上一樣。

5、脊髓型頸椎病需與哪些疾病鑒別?

(1)脊髓腫瘤。特點是: X 線平片顯示椎間孔增大、椎體或椎弓破壞;脊髓碘油造影,梗阻部位造影呈倒杯狀,脊椎穿刺奎肯施泰特試驗陰性;在完全梗阻病例,腦脊液呈黃色,易凝固,蛋白含量增高。

(2)後縱韌帶骨化症。因為後縱韌帶的骨化使椎管狹窄,影響脊髓血液循環。嚴重者可以壓迫脊髓引起癱瘓。脊髓造影和CT 及核磁共振對其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3)枕骨大孔區腫瘤。其症狀是枕後痛,同側上肢痙攣性麻痹,並發展到下肢、同側下肢和對側上肢。手和前臂肌肉有萎縮現象。

有時可出現感覺改變。其特點是:脊髓造影,梗阻的位置較高,碘油難以到達顱腔;可出現顱凹腦神經的症狀;晚期可引起腦壓升高,有眼底水腫、腦膜刺激征。

(4)脊髓粘連性蛛網膜炎。其表現為脊神經感覺根(前根)和運動根(後根)的神經症狀,或有脊髓的傳導束症狀。奎肯施泰特試驗有不全梗阻或完全梗阻。細胞數及蛋白的增加無一定數值。其特點是:脊髓造影時,碘油通過蛛網膜下腔時困難,呈蠟淚狀變化。

(5)合並硬化症。這是一種亞急性或慢性進行性脊髓病。病變部位在脊髓後索及側索,以下頸段、上胸段為多。多見於中年患者。

有深淺感覺障礙及痙攣性癱瘓。其特點是有胃酸缺乏或貧血。奎肯施泰特試驗通暢。脊髓碘油造影無梗阻。

(6)脊髓空洞症。好發於頸胸段,有感覺障礙,有時感到臂部疼痛。

其特點是發生於年輕人,多為20 ~ 30 歲。痛覺與其他深淺感覺分離。

以溫度覺減退或消失為明顯。

(7)原發性側索硬化症。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神經系統疾病,當侵犯皮層脊髓運動束時,表現為雙側錐體束損傷,肌張力增高,淺反射消失,肌肉萎縮。其特點是無感覺障礙;奎肯施泰特試驗通暢;脊髓造影無阻塞現象。

(8)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這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腦干運動核、皮層脊髓束和脊髓前角細胞損害的疾病。發病緩慢,好發於中年人的頸膨大部。其症狀特點是上肢肌肉萎縮性癱瘓,小肌肉明顯,手呈鷹爪形;下肢痙攣性癱瘓,腱反射活躍或亢進;病變發展到腦干時,可發生延髓麻痹而死亡。其鑒別點是:無感覺障礙;脊髓造影,無梗阻現象。

6、脊髓型頸椎病有什麼明顯體征?

總的來說,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椎體間不穩定、骨刺形成、外傷引起中央型椎間盤後突;在原來椎管就很狹小的情況下椎體繼續活動,突出的混凝土合物不停地刺激及壓迫脊髓,加之後方黃韌帶的肥厚,在頸後伸時發生皺褶,使已受壓的神經組織又受到刺激,是造成脊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
脊髓型頸椎病是我們都知道的頸椎病的一種的,這種頸椎病雖然不是我們平時見到的頸椎病,但是這種頸椎病的危害也是很大的,脊髓型頸椎病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頸椎病是因為脊髓引起的,治療這類的疾病,主要就是根據疾病的根源去治療的,也就是根據脊髓型頸椎病的症狀去治療,那麼應該怎麼治療。
1、上肢症狀:上肢主要就是我們腰部以上的位置的,這里的症狀是出現的比較晚的,主要就是出現這個運動障礙。
2、下肢症狀:下肢的症狀是比較常見的,因為我們知道這個時候,我們的下肢會出現這個雙下肢麻木、發冷等等的一些症狀的,但是這些症狀都是比較緩慢的。
3、脊髓型頸椎病會對患者的旁觀有一定的影響的,主要會導致出現膀胱、直腸括約肌障礙,表現出現的症狀,就是這個尿急、排尿無力等等的一些排尿上的問題的。

與脊髓性頸椎病的特徵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