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術前體位訓練

頸椎病術前體位訓練

發布時間:2020-04-22 22:13:55

1、頸椎病手術後吃什麼食物好

(一)有頸椎病了 怎麼辦? 脖子痛是不是一定是頸椎病? 「整天脖子疼」不一定是頸椎病。引起脖子疼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睡眠時頭頸姿勢不當;枕頭墊得過高、軟硬不當或高低不平;頸部外傷;頸部受風著涼; 當然也可能是早期頸椎病引起,因此,如果剛開始痛,就要注意一下,避免不良姿勢,比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長期偏一側睡覺;同時注意使用合適的頸椎保健枕頭,一定要挑選適合自己體形的枕頭。也可以找專業的整脊推拿醫生進行治療。 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什麼?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可發生於中老年人,也可發生於青年人,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頸部交感神經而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主要有: 1.頸型:主要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特徵是頸部僵硬、不舒服、疼痛,以及活動不靈活,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類型。 2.神經根型:病人的手掌或手臂麻木、疼痛、握力減弱,有時連拿杯都覺得沒有力,病情嚴重時,整夜疼痛難於入睡。 3.椎動脈型:病人的征狀是偏頭痛、頭暈,或者胸悶、胸痛。每次眩暈發作都和頸項轉動有關。 4.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 引起頸椎病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是由於年紀的增長導致。年齡漸長,頸椎間盤退行性變,以及由此而致的整個頸椎和頸椎其它部位的退變產生了頸椎病。 第二是慢性勞損引起,包括以下幾點: 1.睡眠的不良體位:因其持續時間長,會造成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失調,加速頸椎退變。 2.工作的姿勢不當: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的,雖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但頸椎病發病率很高。生活中長時間打麻將,看電視也可以造成頸椎病。 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可加重頸椎負荷。 緩解頸椎病的日常療法 哪些職業屬於頸椎病高發職業? 一,放風箏:放風箏時,挺胸抬頭,左顧右盼,可以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有利於增強骨質代謝,既不損傷椎體,又可預防椎骨和韌帶的退化。 二:多游泳。因為游泳的時候頭總是向上抬,頸部肌肉和腰肌都得到鍛煉,而且人在水中沒有任何負擔,也不會對椎間盤造成任何的損傷,算得上是比較愜意的鍛煉頸椎的方式。 三:日常保養。平時要注意少低頭,工作一兩個小時至少休息一次,休息時頭向後仰,或平卧,讓頸椎得到休息。頸椎病患者要注意不要來回轉頭,更不能旋轉頸椎,斜搬按摩。 四:做體操,以下推薦簡單體操一款。 A:基本姿勢:每次做各項訓練動作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同寬,雙手自然下垂。全身放鬆。 B:前俯後仰:雙手叉腰,先抬頭後仰,同時吸氣,雙眼望天,停留片刻;然後緩慢向前胸部位低頭,同時呼氣,雙眼看地。做此動作時,要閉口,使下頜盡量緊貼前胸,停留片刻後,再上下反復做4次。 C:左右旋轉:雙手叉腰,先將頭部緩慢轉向左側,同時吸氣於胸,讓右側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再緩慢轉向右側,同時呼氣,讓左邊頸部伸直後,停留片刻。這樣反復交替做4次。 D:提肩縮頸: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自然下垂。動作時雙肩慢慢提起,頸部盡量往下縮,停留片刻後,雙肩慢慢放鬆地放下,頭頸自然伸出,還原自然,然後再將雙肩用力往下沉,頭頸部向上拔伸,停留片刻後,雙肩放鬆,並自然呼氣。 E:左右擺動:做操前,先自然站立,雙目平視,雙腳略分開,與肩平行,雙手叉腰。動作時頭部緩緩向左側傾斜,使左耳貼於左肩,停留片刻後,頭部返回中位;然後再向右肩傾斜,同樣右耳要貼近右肩,停留片刻後,再回到中位。這樣左右擺動反復做4次。 如何預防頸椎病 預防頸椎病的發生,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坐姿,埋頭苦幹時,也可間斷地做運動。此外也要注意: 1、睡覺時不可俯著睡,枕頭不可以過高、過硬或過平。 2、避免和減少急性損傷,如避免抬重物等。 3、改正不良姿勢,減少勞損,每低頭或仰頭1—2小時,需要做頸部活動,以減輕肌肉緊張度。 (二)頸椎病「十大食療粥」 由於退變和勞損,頸椎骨質疏鬆、增生,韌帶肥厚,頸動脈硬化,管腔狹窄,發展到一定程度,可成為頸椎病。主要表現為頭頸疼痛,上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有的病人還有頭暈、眼花、耳鳴。個別嚴重的四肢癱瘓,行走困難。中醫對其早有認識,一般分為風寒濕痹阻型、氣滯血瘀型、痰濕阻絡型、肝腎不足型和氣血虧虛型。 頸椎病治療方法很多,包括鍛煉操、葯枕、牽引、推拿、理療、貼膏葯、服葯及手術等。此外,還可配合食療。食療變葯療「苦口」為「可口」,具有「葯極簡易,性最平和,味不惡劣,易辦易服」的特點,可起到「食借葯威,葯助食性」的效果。 頸椎病食療除遵循一般飲食原則,如搭配合理、營養均衡、飲食有節、飢飽有度、清潔衛生外,還要辨證進食。如風寒濕痹阻者可食葛根、狗肝萊、乾薑、櫻桃;氣滯血癌者可食用蛇肉、黃膳,適量飲酒;痰濕阻絡者可食柄子、梨、扁豆、赤豆、茁米;肝腎不足者可食黑豆、香菇、黑芝麻、枸杞子、狗肉、羊肉、鹿肉、魚蝦、韭菜;氣血虧虛者可食紅棗、黑棗、葡萄、桂圓肉、桑椹、阿膠等。下面是常用頸椎病食療方。 1、葛根五加粥 原料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製法原料洗凈,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與余料同放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可加冰糖適量。功用祛風除濕止痛。適應征風寒濕痹阻型頸椎病,頸項強痛。 2.清燉烏蛇 原料烏蛇l條,蔥、姜、黃酒、清水適量。製法將烏蛇去皮、內臟,洗凈,切成長5厘米段塊,人沙鍋,加蔥、姜、黃酒、清水。武火煮沸後,文火燉至熟透,再加鹽即成。分次服食。功用祛風通絡。適應征頸椎病肢體疼痛麻木者。 3、山丹桃仁粥 原料山植30克,丹參15克,桃仁(去皮)6克,粳米50克。製法原料洗凈,丹參先煎,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功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適應征氣滯血瘀型頸椎病。 4、穹歸蠶蛹粥 原料川穹10克,當歸、蠶蛹各15克,粳米50克。製法原料洗凈,加水適量,先煎川穹、當歸,去渣取汁,再加蠶蛹、粳米,武火熬成粥。功用養血活血。適應汪氣滯血瘀型頸椎病,體質虛弱者。 5、薏米赤豆湯 原料薏米、赤豆各50克,山葯15克,梨(去皮)200克。製法原料洗凈,加水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煎,加冰糖適量即可。功用化痰除濕。適應征痰濕阻絡型頸椎病。 6、木瓜陳皮粥 原料木瓜、陳皮、絲瓜絡、川貝母各10克,粳米50克。製法原料洗凈,木瓜、陳皮、絲瓜絡先煎,去渣取汁,加入川貝母(切碎),加冰糖適量即成。功用化痰除濕通絡。適應征痰濕阻絡型頸椎病。 7、天麻燉豬腦 原料天麻10克,豬腦1個。製法原料洗凈,天麻切碎,與豬腦一並放入燉盅內,加水、鹽適量,隔水燉熟。每日吃1次,連服3-4次。功用平肝養腦。適應征頸椎病頭痛眩暈,肢體麻木不仁。 人頸椎的活動范圍 8、壯骨湯 原料豬骨(最好是豬尾骨)200-300克、杜仲、枸杞子各12克,桂圓肉15克,牛膝10克,淮山葯30克。製法原料洗凈,豬骨斬碎,共入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煎40。60分鍾,加適量花生油、鹽、蔥、姜等配料,取湯服用。功用補肝腎;強筋骨。適應汪肝腎不足型頸椎病。 9.五子羊肉湯 原料羊肉250克,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五味子、桑椹子、當歸、生薑各10克,肉桂5克。製法原料洗凈,菟絲子、女貞子、五味子紗布包,羊肉切成片,用當歸、生薑、米酒、花生油各適量,炒炙羊肉後,放入沙鍋內,放入余料,加水、鹽適量,武火煮沸後,文火煎半小時,取出菟絲子、女貞子、五味子紗布包,加人蜂蜜適量即成。功用補肝腎、益氣血。適應征肝腎虧虛型頸椎病,肌肉萎縮,腰膝酸軟。 10、參棗粥 原料人參3克,粳米50克,大棗15克。製法人參粉碎成細粉,米、棗洗凈後入鍋,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再調入人參粉及白糖適量。功用補益氣血。適應征氣血虧虛型頸椎病。 ---轉自39健康網
記得採納啊

2、治療頸椎病的瑜伽?有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呢 ,我試過很多方法了

身體上的疾病,請你還是先咨詢醫生,如果醫生建議你可以通過瑜伽姿勢來緩解病痛,那樣才可以練習。不然,如果你的身體不適合練習,而你又強加練習,那樣對你身體不好!

如果情況不是很重,醫生建議可以練習。那麼,我可以推薦一些姿勢給你!

但練習之前還請仔細閱讀安全指南!

頸部練習
主要功效釋放肩膀、頸部和頜骨關節的緊張;加強頭皮、大腦、臉和頸部的血液循環;預防和減輕緊張性頭疼。

擠肩胛式
主要功效增強深呼吸的功效;舒展緊綳的手臂、肩頸和上背部;培養良好的體態。

頭轉動式
主要功效維持了關節的活動范圍;緩解肩頸肌肉的緊張和僵硬感;緩解緊張性頭疼;為身體的完全放鬆做好准備。

3、頸椎病手術後上肢為什麼疼???拜託了各位 謝謝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舒緩一下: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 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 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 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 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4、頸椎病的家庭治療方法

5、適合頸椎病的體育運動都有哪些?

打羽毛球對預防甚至治療頸椎病有特殊功效。本人自從迷上了羽毛球運動,頸椎病的症狀就消失了,推薦大家試試,只要堅持,效果一定不錯。機理:我們在進行羽毛球這項運動時,需要用羽毛球拍一上一下、前後左右來回接球;而當球來勢猛攻或超出頭部之高度時,需要作後仰或伸頸狀態才能接到球;而當球打過來落在你的前面時,需要你上前探身去彎下腰來接球;當球的方向或左或右時,頭也會跟著球的方向向左或向右,這樣你的頸椎在隨了球的方位而前後左右地運動著,這樣的運動恰恰對頸椎起到了舒筋活血的功效哦!這種不知不覺地用打羽毛球治療頸椎病,比起那些枯燥的「拉伸脖子、搖頭晃腦」的治療方法更容易堅持下去!在不知不覺中活動更充分, 對於輕度頸椎病患者和希望預防頸椎病的人群來說,是最有效的選擇方法!用它來作為一種對抗性的活動,所謂「對抗性活動」是指對自己日常生活中經常做的動作「反其道而行之」,這種方法可以抵消掉長期保持一種姿態(如久坐)給頸椎帶來的副作用。注意:患有嚴重頸椎病的人群不適宜,以免加重病情,如果是患上了嚴重的頸椎病,還是應該及時去正規專科醫院就治。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過去是會計、教師的職業病,現在則是辦公室里的多發病。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局封、葯物等,還有手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並容易復發。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魏徵等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潘之清研究認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煉,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復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我們這里講的是外因方面的預防。

(一)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二)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卧,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

6、頸椎手術後腰無力怎麼辦

什麼是頸椎病?

正常頸椎的穩定結構由頸椎骨、關節、椎間盤、韌帶以及肌肉組成,這些結構維持頸椎的穩定性,限制頸椎的過度活動,使頸椎得以完成各種生理活動。由於肌肉勞損、椎間盤退變以及椎間隙狹窄,可以出現韌帶的鬆弛,增生性的骨刺,從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這樣將加重頸椎的慢性積累性損傷,加速頸椎的退變。武漢協和醫院骨科楊操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症,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症、頸椎

間盤脫出症的總稱,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

人為什麼會得頸椎病?

頸椎關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動度很大,具有屈伸旋轉的功能,由於大量活動、勞損的積累,長時間後可形成慢性損害,易產生退行性病變,這是發病的內在原因。

此外,一些外在因素也可導致頸椎病發展加快:

急性頸椎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頸部外傷常常誘發頸椎症狀的產生。

慢性頸椎損傷:多發於長期從事刺綉、縫紉、繪畫、書寫、化驗及腦力勞動者。

不良姿勢: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在車上睡覺都是不正確的姿勢,易出現頸部損傷。

頸部及咽部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的淋巴系統引起頸部軟組織病變。

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

哪些人容易得頸椎病?

大體上說,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以40-60歲多見,而45-55歲年齡段發病最多。但隨著社會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身心壓力,頸椎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頸椎病多見於頭頸部長期處於同一姿勢勞動的人員,或頭頸部活動頻繁以及從事頸部容易受傷的職業人員,比如:外科醫生、教師、計量人員、從事電腦工作的人、司機、足球運動員、學習任務重的青少年等。此外,習慣使用高枕的,有頸椎外傷史的人易得頸椎病。

頸椎病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的症狀表現是多種多樣的,椎間盤突出及骨刺的部位和節段不同,造成受壓組織種類、輕重不一,因而症狀差異比較大:

最早期僅僅是頸椎神經受到刺激,引起頸部不適、頸痛及活動受限等。

兩側的脊神經根受壓後,除了頸部症狀外,還可表現為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抓握

無力及指尖感覺過敏等。

如果椎動脈受壓,則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視力障礙等;也可能出現與「冠心病」或「胃腸功能紊亂」等相似的臨床症狀。

當脊髓受壓後,則主要表現為四肢麻木無力、活動不靈活、胸腹部束帶感、行走踩棉花感、步行困難、步態異常甚至站立不穩以及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症狀,而此時頸部的症狀可能反而不明顯。

此外,幾乎所有的頸椎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頸椎活動功能障礙,如前屈後伸,側屈旋轉等活動受限等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頸椎病是常見病,因此大眾容易在認識上出現誤區,例如出現脖子疼就以為是頸椎病。實際不然,診斷頸椎病需要通過病史、影像學檢查(如X線)和醫生系統檢查來綜合判斷。如果您出現了上述症狀中的一條或多條,應到正規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並根據醫生的專業意見進行治療。

如何預防頸椎病?
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老化),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在生活和工作中注意避免促進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一些因素,將有助於防止頸椎病的發生與發展。

室內溫度過低容易引起頸部肌肉僵硬,因此季節變換時要注意保暖。

頸部放置在生理狀態下休息:放置於中立位為宜,一般成年人頸墊高約10公分高度較好,「高枕無憂」的說法不妥,高枕有害健康。最好採用質地柔軟的元寶型枕頭(高度以10cm左右為宜),以保持頸椎前突的生理弧度,並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作用。

嚴防頸部外傷:如乘坐轎車時睡覺,並且未系安全帶,當緊急剎車時,也極易發生意外傷害,嚴重者甚至會發生高位截癱。

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避免感染的影響:咽喉部炎症和上呼吸道感染一旦經淋巴系統向頸椎及關節囊擴散,可能成為頸椎病的誘因。

避免長期低頭姿勢:長期低頭伏案辦公,這種體位使頸部肌肉長期受到牽拉,易發生頸背肌勞損。所以,可將文件斜置墊高閱讀及書寫等。

躺在沙發上,頸置於扶手上看電視或睡覺,同樣也是有害的不良姿勢。

哪些措施有益於頸椎的健康?
正確的姿勢

把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的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更重要的是腰部挺直,雙肩自然後展,眼睛與桌面的距離約35厘米左右。

工作間隙要經常隨呼吸做自然的提後動作:約每10分鍾抬頭或後仰休息片刻,讓頭、頸、肩、胸處在一種略微緊張的正常生理曲線狀態,並盡量避免頭頸部過度前傾

或後仰。

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並可常用椅背頂住後腰稍作休息。

合理的飲食

頸椎病以中老年為多,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厚味之品。

肝腎功能不足者,可多食枸杞、菊花、芝麻、桂圓等,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視力模糊、流淚者,宜多食含鈣、硒、鋅類食物。如豆製品,動物肝、蛋、魚、蘑菇等。

合理的運動

在電腦前坐累了,可以讓頸部做劃「米」字運動來活動肌肉。

放風箏、游泳、打羽毛球、瑜伽都是比較適宜的運動,特別是游泳,可以讓頸部肌肉向各個方向運動,是很好的鍛煉頸椎的運動。

打乒乓球需要經常低頭,不適宜頸椎病的高危人群。

頸椎病的非手術治療
休息:經過休息可以使頸部肌肉放鬆,減輕由於肌肉痙攣和頭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減少頸部活動,有利於組織充血、水腫的消退,特別對突出的椎間盤消腫有利。

圍領和頸托:均可起到制動保護頸椎、減少神經磨損、減輕椎間關節創傷性反應的作用,並有利於組織水腫的消退和鞏固療效。

理療:也是較為有效和常用的治療方法。

頸椎牽引療法:對頸椎病是較為有效且應用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適用於各型頸椎病,對早期病例有效,對退行性變化嚴重的頸椎病患者,應注意牽引的時間、強度和角度。

葯物:在頸椎病的治療中可以起到輔助的對症治療作用。醫生會根據病情為您選用適合的葯物。

傳統的按摩、推拿療法:對頸椎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對於頸椎小關節紊亂、頸椎半脫位、嚴重骨質疏鬆症等疾患,須慎用和禁用頸椎旋轉復位手法。

各種外敷葯的局部應用:對減輕因肌肉筋膜炎和肌肉勞損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效果。

頸椎病的手術療法和手術適應症

頸椎病有哪些手術療法?

當非手術治療無效時,必須考慮手術治療。通過手術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擴大神經根管、橫突孔、椎間孔、椎管,解除或松解對神經、血管、頸髓等的刺激與壓迫;去除病變的推間盤、骨贅及過於肥厚或骨化的韌帶,以達到減壓,消除刺激、壓迫和粘連的目的;椎間植骨以恢復或增強頸椎的穩定性,恢復其生理曲線,或限制局部活動,防止進一步的脊髓、神經壓迫。

手術療法有後路椎板切除減壓,前路椎間盤切除術,椎體間植骨術,骨刺切除術,椎動脈減壓術等。治療時,醫生會根據您的病情選擇適當的方法。

哪些人應該選擇手術治療?

總的來說,手術療法適用於如下人群:

頸椎間盤突出經非手術治療後根性疼痛未得緩解或繼續加重,嚴重影響生活及工作者。

頸椎病有脊髓受累症狀,經脊髓造影有部分或完全梗阻者。

頸椎病病人突然發生頸部外傷或無明顯外傷而發生急性肢體痙攣性癱瘓者。

頸椎病引起多次頸性眩暈、暈厥或猝倒,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頸椎病有明確的交感神經症狀,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嚴重影響工作者。

頸椎病椎體前方骨贅引起食道或喉返神經受壓症狀者。

頸椎病術前准備和手術過程

手術以前我要做好哪些准備?

良好、充分的術前准備不僅有利於手術的順利實施,而且可以極大降低術後並發症的風險,這些都將為您重返健康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手術以前,您應該配合您的醫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備:

配合做各種化驗檢查,這將有助於您的醫生全面了解您的身體狀況。

消除緊張恐懼情緒,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在您的醫生指導下練習手術體位,進行氣管推移訓練,這將讓你的身體更容易耐受手術。

訓練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後尿瀦留發生。

術前一天通便,並停止進食。

如果術中需要植骨,您需要配合您的醫生進行相關的必要准備。

頸椎病手術有哪些步驟?
頸椎病的手術方法種類很多,主要原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切除部分椎體和椎間盤來達到減輕或去除它們對神經或血管的壓迫:

麻醉:從靜脈插管開始,麻醉師將在靜脈內輸入麻醉葯使您進入睡眠。

切開:麻醉後,您的身體將被翻轉,暴露手術部位,醫生將根據術前既定方案做切口。

減壓:醫生將切開皮膚和肌肉組織,找到病變部位後,祛除病變部位使神經根管或脊髓受壓的部分,並清除骨刺。

重建:繼而,醫生將在椎間隙植入一小片骨(來源於您自身或人工骨),以促進椎體間融合,增強穩定性。或者選擇椎間融合器和釘棒系統作為內固定。

縫合:當醫生逐層縫合傷口後,手術即宣告完成。手術一般耗時四十至九十分鍾。

頸椎病術中及術後可能出現哪些並發症?
術前未經充分准備及鍛煉可導致:

不習慣在床上解大小便而出現排尿不暢以及便秘腹脹。

由於手術前呼吸訓練不好、手術切口疼痛而不敢深呼吸以及咳嗽,手術後出現呼吸困難、肺部感染以及肺不張等呼吸道的並發症。

術中損傷神經或血管可導致:

嗆水和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發音不清。

手術區域血腫壓迫氣管,導致呼吸困難。

此外,術後初期還可能出現以下並發症:

頸部僵硬,酸痛不適。

惡心及嘔吐,一般是由術中麻醉葯的刺激所致切口感染。

值得一提的是,頸椎病手術經醫生細心操作,患者良好配合,上述並發症是很少發生的,出現並發症後及時向醫護人員報告,及時處理相關症狀,可以將各類並發症危害降到最低。

頸椎病術後注意事項有哪些?

體位:從手術室回到病房時,應當佩帶好頸圍領。去枕平卧,軀干連同頭部可抬高10~15度,也可半卧位或側卧位,但應注意頭頸部與軀干應當保持同一軸線的位置,不可過度地屈曲、後伸及旋轉。

飲食:術後1-2日可進半流食,以後逐漸恢復普通飲食。

手術後您應當進行深呼吸練習,5-6次/小時,有痰應當及時咳出,以減少呼吸道並發症的發生。

傷口:手術後傷口內可能放置引流片或引流管,需加以注意:如果發現紗布敷料被滲血濕透,引流管扭曲打折,引流管外接的負壓引流球漏氣的情況,應當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一般術後12-48小時拔除引流片或引流管。拔除後,傷口就不再容易有滲血了。

活動:如果手術中植骨穩定的話,拔除引流後,徵得醫生護士的同意,您可以先坐起,或將床頭搖高坐起,若無頭暈等不適,可下地活動。下肢無力者,需在護理人員攙扶下逐漸活動。早期下地活動,有助於全身情況的恢復、傷口的癒合以及肺部並發症的預防。

出院:一般情況下,頸部傷口一般在手術後5天左右拆線,髂骨取骨處的傷口一般在手術後10~14天拆線。拆除所有縫線後,若無特殊情況,您即可出院回家休養。

術後如何進行康復訓練?

手術以後的康復訓練是十分重要的,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今後的工作,學習和

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手術以後的創傷反應期過後,患者若病情平穩,康復訓練即可開始進行。首先主要是進行一些深呼吸運動,這樣可防止肺部的感染;同時可進行四肢遠端一些小范圍的關節運動,如握拳、足背屈伸等。

在恢復期,四肢運動要從卧位逐漸過度到半卧位、坐位,然後是下床運動。在此過程中要逐漸增加肌力訓練的量。尤其是手部的活動,如對指、分指、抓拿等動作應著重加以訓練;下肢訓練先通過直腿抬高、下肢負重抬舉、伸屈活動以加強肌力和關節活動范圍,並逐漸藉助於雙拐、手杖、下肢功能支架等訓練站立、邁步,然後過渡到行走。

對於手術部位,在頸托保護下可以適當活動,但需避免劇烈扭頭等活動,以防止後的外傷造成頸椎病惡化。在切口及組織(特別是骨組織)癒合之前,應避免頸椎過多、

過度地活動,減少其負荷,盡可能地保持局部的制動。在恢復期也應循序漸進地進行生理性活動,以便順利地康復。

消除的悲觀心情和急躁情緒,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樣有助於術後更好地恢復。

最後,您應當在術後3個月、半年、一年、兩年來醫院拍片復診,以了解術後恢復情況。

與頸椎病術前體位訓練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