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期伏案,頸椎變形,應採取哪種方法?牽引或者吃葯?
應該採用理療的綜合治療方法。
1.牽引。
2.手法牽引。
3.正確的行走,伏案工作姿勢。
4.正確的睡眠習慣。
5.正確的活動鍛煉方式
2、頸椎治療的方法。
3、我有頸椎病要用什麼方法好,有人說牽引會越做越嚴重
那是因為選擇的牽引方法不對,如果你選用斜面護脊床墊來做牽引,那是效果比較好的。
估計知道這個方法能做牽引的人還不多。
4、頸椎病牽引有用嗎?
頸椎病牽引只會加重頸椎病。全國頸椎病患者大約在1點5億到2億,還呈現不斷上升的局面。我國對頸椎病的研究和治療很不得力,現在的治療方法基本上是不正確的。仍然是採用按摩,垂直懸吊牽引,針灸,小針刀,各種理療,貼各種膏葯等等方法。給患者開一堆吃的葯,塗抹的葯和貼的葯。這些根本就不是治療頸椎病的方法,而是加重頸椎病的好方法。除了騙人錢財沒有治療作用。因為治療頸椎病根本就不需要這些方法。根本不需要吃葯打針。因為,現在沒有一樣葯品可以讓錯位的頸椎骨自動回復原位,也沒有一樣葯品可以讓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的自動回復原來的生理曲度。 頭疼頭暈脖子疼是因為你的頸椎2錯位造成症狀。治療很簡單,頸椎痛怎麼治療? 我告訴你方法:用大拇指按壓住頸椎的疼痛點,頸椎右側疼痛就往左肩方向推壓,反之就往右肩方向推壓,一直推壓到頸椎不疼了,這時應保持推壓的力量穩固10到20妙鍾,直到疼痛腫脹感立即消失為止。推壓的力量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最大到5㎏的力量,絕不可用蠻力猛力推壓,逐漸加力一直推壓到頸椎不疼了,頭不眩暈了,眼睛能看清東西了,你的頸椎病就是治好了。方法簡單實用安全可靠。嚴重骨質疏鬆和外傷引起的頸椎病不適合這個方法。做完復位之後要立刻做檢驗:頸椎能夠自由轉動沒有響聲了也不痛了,頭不疼了,頭不暈了,就是復位成功了。如果轉動困難就是沒有復位到位,應該繼續推壓復位,直到頸椎能夠自由轉動為止。 頸椎病因是因不正確的姿式造成內外力的不平橫,長時間的不平橫造成頸肌痙攣,而將頸椎骨拉的錯位。位移的頸椎骨擠壓了頸動脈血管,造成腦供血不足,就出現頭昏;耳鳴;突發性耳聾;眩暈;視力看不清楚;摔倒等症狀。這就叫椎動脈性頸椎病。壓迫了神經就出現了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這叫神經根型頸椎病·····我告訴你方法了,你細細地體會要令,你照著做一定可以治好頸椎病。學會了這個方法就是學會了治好頸椎病的本領。但是關鍵在你自己能否克服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不正確的姿勢和習慣,而這是造成頸椎病復發的根本原因。例如挺頭收下巴,長時間低頭做事,高枕歪躺等等,這是最關鍵的問題,否則,就是治好了用不了多長時間頸椎病又必然會復發的。所以平里日多注意保持正確姿式。關與頸椎幾你分不清沒關系,一個原則:那裡疼你就推壓那裡,推到不麻,不疼,不暈為止。頸椎生理曲度變直不用這個復位方法。
5、頸椎牽引的牽引方法
頸椎疼痛是上班族的一種通病,很多上班族都會疑問,頸椎痛怎麼辦這個問題,也不知道怎樣去更好的緩解,平時要多注意休息,不要勞累,不要長時間低頭玩手機,不要負重,多加鍛練,注意防護,避免受傷,多吃蔬菜水果,不吃油膩辛辣食物,不抽煙不喝酒。
鍛煉方法
1、聳肩:把肩使勁往上聳,爭取去碰耳朵,然後放下,做2組,每組十幾次。
2、單杠:懸垂雙手握住單杠,將身體懸吊在杠下,由於重力作用,脊椎等關節得到拉伸。
3、中醫:鍛煉的時候不要採取太過劇烈的鍛煉,鍛煉的同時pei合頸椎順古。貼可以促進灰復,避免風寒刺激,注意防寒保暖,注意頸椎保護,不負重,不勞累,不長時間低頭。
4、肩繞:環上身正直,兩臂下垂,讓雙肩後展,做以肩關節為中心的繞環動作。2組,每組十幾次。
5、移動:兩足分開同肩寬站立,兩手叉腰。首先呼氣時頭部慢慢地向左轉動,眼視左後方;然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再呼氣時頭部緩慢地向右轉動,眼視右後方;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重復5—10次。
6、側屈:兩足分開同肩寬站立,兩手叉腰。首先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左側屈,左耳觸左肩;然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再呼氣時頭部緩緩向右側屈,右耳觸右肩;後吸氣時頭部還原至正常位。重復5—10次。
注意事項
1. 如果是在電腦旁或者伏案工作要保持頸部的正直,輕微的向前傾著,避免頸部的過度勞累。這沒有一定的規定只要自己感覺輕松、頸部放鬆都可以。
2. 平時運動出行的時候要有意識地保護自己的頸椎,尤其是在乘坐交通工具要注意猛地啟動或者剎車帶來的慣性。
6、頸椎手法牽引下後縮並伸展啥意思?
用牽引帶。牽引頸椎。往後發力。再慢慢向下壓。是頸椎伸展。
7、常用的頸椎牽引方法有幾種?
頸椎牽引方法一般分為兩種,即坐位牽引和卧位牽引。通過枕頜布吊帶套在患者的枕部和下頜部進行牽引。重量從4kg 開始,隨療程逐漸加至10kg。牽引時間為每日20 ~ 40 分鍾,10 次為一療程。
根據情況可治療1 ~ 3 個療程。
坐位牽引時,患者坐於牽引架下椅子上,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兩個滑輪後,尾端接上牽引重量。
卧位牽引時,患者仰卧於床上,抬高床頭20cm,患者頭下置一薄枕,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床頭牽引架上的滑輪,尾端接上牽引重量。因摩擦力緣故,卧位牽引重量需略大於坐位牽引時的重量。
8、頸椎推拿手法如題 謝謝了
你好,試試 中醫拯骨水 外塗進行治療 效果很好的!
9、求關於頸椎病的按摩方法,最好是視頻!
以下方法可以幫助舒緩一下: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
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
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
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
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10、不恰當的手法和牽引對治療頸椎病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
頸椎是人體諸組織中結構最為巧妙的部位之一,由於其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要求在治療上嚴格遵循治療量適中的原則,任何粗暴操作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而且容易造成以下不良後果。
(1)易發生意外損傷。某些操作者在進行治療過程中,由於操作不當,例如重手法推拿等,結果可使患者突然出現神經症狀,甚至完全癱瘓,亦有立即死亡者。此主要是由於手法過重或不得要領,以致超過頸部骨骼與韌帶的正常強度,或是由於頸部病變已形成椎間關節失穩或椎體破壞,稍許用力即出現脫位或骨折而壓迫頸髓或脊神經根等。因此,在應用這些療法前,應常規攝正側位X 線片,以明確判斷局部骨關節狀態而減少意外的發生率。
(2)易加速病變進程。任何超過頸椎骨關節生理限度的操作,均可能引起局部創傷性反應。輕者局部水腫,滲出增加,粘連形成等。
重者韌帶可撕裂,並出現韌帶骨膜下出血、血腫形成、機化、鈣化,以至骨贅形成,從而加速了頸椎退行性變的進程。
(3)不利於今後的手術療法。許多學者認為,凡在手術前進行過粗暴操作者,不僅術中出血多,療效欠滿意,且恢復時間長,植入物也易滑出。這主要是由於局部創傷性反應較大,椎間關節韌帶鬆弛,尤以大重量牽引者,椎間關節韌帶鬆弛,以致術後頸部稍許後仰,植入物即有向外滑出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