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十二經絡頸椎

十二經絡頸椎

發布時間:2020-04-21 18:47:58

1、十二經絡穴位走向及其簡便穴位的記憶

穴位是指神經末稍密集或神經干線經過的地方。穴位的學名是腧穴,別名包括:「氣穴」、「氣府」、「節」、「會」、「骨空」、「脈氣所發」、「砭灸處」、「穴位」。
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共720個穴位。有108個要害穴,其中有72個穴一般點擊不至於致命,其餘36個穴是致命穴,俗稱『死穴『。
死穴又分軟麻、昏眩、輕和重四穴,各種皆有九個穴。合起來為36個致命穴。生死搏鬥中,做為『殺手『使用。歌訣有:
『百會倒在地,
尾閭不還鄉,
章門被擊中,
十人九人亡,
太陽和啞門,
必然見閻王,
斷脊無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2、十二正經,奇經八脈都有哪些?在什麼部位?人體有多少個死穴?

經絡系統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絡脈和浮絡、孫絡等組成。
經脈
經脈可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奇經有八條,即督、任、沖、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合稱「奇經八脈」,有統率、聯絡和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經之間的聯系,還由於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又名十二正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其命名是根據其陰陽屬性,所屬臟腑、循行部位綜合而定的。它們分別隸屬於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於手足、內外、前中後的不同部位,並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裡經的聯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即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表1)。其走向和交接規律是:手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經從手走頭,在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經從頭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經從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陰經。
表1: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
↑ ↓
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少陰腎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在體表的循行分布規律是:凡屬六臟(心、肝、脾、肺、腎和心包)的陰經分布於四肢的內側和胸腹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經,分布於下肢內側的為足三陰經。凡屬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和三焦)的陽經,多循行於四肢外側、頭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於上肢外側的為手三陽經,分布於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經。手足三陽經的排列順序是:「陽明」在前,「少陽」居中,「太陽」在後;手足三陰經的排列順序是:「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後(內踝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後)。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系是:手足三陰、三陽,通過經別和別絡互相溝通,組成六對「表裡相合」的關系。其中,足太陽與足少陰為表裡,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裡,足陽明與足太陰為表裡。手太陽與手少陰為表裡,手少陽與手厥陰為表裡,手陽明與手太陰為表裡。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裡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有:1、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2、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陰及陰維脈交會,能總任一身之陰經,故稱:「陰脈之海」。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陽經及陽維脈交會,能總督一身之陽經,故稱為「陽脈之海」。督脈行於脊里,上行入腦,並從脊里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系。
沖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沖,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陰蹺脈、陽蹺脈:蹺,有輕健蹺捷之意。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陰維脈、陽維脈:維,有維系之意。陰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陰」;陽維脈的功能是「維絡諸陽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十二正經離、入、出、合的別行部分,是正經別行深入體腔的支脈。十二經別都是從十二經脈的四肢部位別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陰經經別合於相表裡的陽經。它有三個方面的生理功能:1、加強了十二經脈中相為表裡的兩條經脈在體內的聯系;2、別絡對其它絡脈有統率作用,加強了人體的內部聯系;3、灌注氣血濡養全身。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是十二經脈的外周連屬部分。其功能活動有賴於經絡氣血的濡養,並受十二經脈的調節,故將其劃分十二個系統,稱為「十二經筋」。經筋的作用主要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屈伸活動,以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

十二皮部
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體表有一定的分布范圍,與之相應,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經脈之氣散布之所在,由於它居於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絡脈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十二經與督脈、任脈各有一支別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合為「十五別絡」。別絡具有加強相為表裡兩經脈之間在體表的聯系。浮絡是循於人體淺表部位而常浮現的絡脈。孫絡是細小的絡脈。連屬部,包括經筋和皮部,是十二經脈與筋肉和體表的連屬部分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其主要作用是加強陰陽、表裡經之間在體表的聯系

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它的作用同浮絡一樣輸布氣血,濡養全身。

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於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它分布在皮膚表面。其主要作用是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編輯本段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膺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肌、氣滯血淤。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編輯本段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編輯本段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編輯本段附: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側走向頭。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3、十二經絡最好記的方法是怎樣的?

十二經經絡背誦口訣:【足陽明胃經】四十五穴足陽明,承泣四白巨髎經,地倉大迎下頰車,百下關頭維對人迎,水突氣舍連缺盆,氣戶庫房屋翳尋,膺窗乳中下乳根,不容承滿出梁門,關門太乙滑肉起,天樞外陵大巨里,水道歸來達氣沖,髀關伏兔走陰市,梁丘犢鼻足度三里,上巨虛連條口底,下巨虛下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同,內庭厲兌陽明穴,大趾次趾之端終。

十二經絡,知經絡分類名。指十二經及其脈絡。《靈樞·本輸》:「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十二經脈道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具有表裡經脈相合,與相應臟腑絡屬的主要特徵。包括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版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權三陽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足三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也稱為「正經」。

4、人體12條經絡的走向

人體十二經絡走向是:手三陰經從胸到手,手三陽經從手到頭,足三陽經從頭到足,足三陰經從足到胸。

5、治療頸椎病用什麼有特色療效啊?急!!急!!急!!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及骨質增生壓迫頸部脊髓或頸神經根之疾患,又稱頸椎綜合症,中醫屬「骨痹」,「慢性勞損」范疇。民間治療本病的良方妙葯給你介紹兩個。
處方: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茋、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
用法:葯浸酒內1個月,每服15毫升,日服2次,1月為1療程
療效:服葯1療程,有效率95.1%
處方:茯苓60克白術、苡仁、桂枝、牛膝各30克,銀花藤15克。
隨症加減:頸部僵硬加乳香,沒葯各10克。肩背上肢疼加伸筋草20克,威靈仙15克。畏寒冷加乾薑20克,細辛10克。
服法:日1劑,水煎兩次取液混合分3次服。
療效:用葯4-6劑,有效率率達93.7%
頸肩操作簡介 頸肩操共八節,每節做1—4個8拍,自由選擇。
預備動作:雙腳站平行11字與肩同寬,全身自然放鬆,上肢自然下垂,雙眼向前平視。
1 四面側頸:(1)頭頸向前向下低垂,盡可能將下頦彎向胸骨上凹。(2)頭頸緩緩回預備位 。(3)頭頸盡量向後側仰。(4)頭頸緩緩回預備位。(5)頭頸向左側側屈到最大極限。(6)頭頸 緩緩回預備位。(7)頭頸向右側側屈到最大極限。(8)頭頸緩緩回預備位。
2 地上尋珠:(1)頭頸緩緩向左肩方向轉動。(2)頭頸轉向左後下方最大極限,雙眼看向左 後下方地上(3)繼續轉向左後下方,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4)頭頸 放鬆緩緩轉回預備位。( 5)、(6)、(7)、(8)拍頭頸轉向右後下方做相似動作。
3 天上望月:(1)頭頸緩緩向左肩方向轉動。(2)頭頸轉向左後上方最大極限,雙眼看向左 側後上方天空。(3)繼續轉向左後上方,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4)頭頸放鬆緩緩轉回預備位 。後4拍向右後上方做相反向動作。
4 運轉頸椎:注意點是頭頸肩要完全放鬆,雙肩不要上抬,轉圈要到位,用力要均衡。(1) 頭頸向左側轉動。(2)向後側轉。(3)向右側轉。(4)向前轉。每4拍轉1圈,動作要連續,轉 動時雙眼不要閉上。先逆時針轉4圈再順時針轉4圈。
5 夾脊牽頸:預備動作再加上屈雙手肘關節,雙手握實心拳置於腰側。(1)雙拳緊握與肘關 節同時向身體後側用力牽拉,同時夾緊大椎及脊柱旁的豎脊肌群,頭頸向身體前方平行牽伸 至最大極限,直至頸肩部有酸脹感。(2)緩緩放鬆回預備位。後面每2拍重復上述動作一遍。
6 雙手托天:預備動作,再把雙手十指交叉置於小腹前。(1)交叉的雙手掌心向上平托胸 部前,肘關節與手掌成水平線。(2)雙手心向外翻轉,雙手掌心向上盡力伸托於頭頂上方, 頭頸盡最大極限後仰。(3)雙手分開側舉與肩平高,同時雙手掌心朝向身體後側,大拇指與 其餘四指分開朝向下方,其餘四指並攏向上方豎起,頭頸轉向左側,雙眼看向左手豎起的手 指尖。(4)手及頭頸回預備位。第5—8拍動作同前4拍,僅在第7拍時頭頸轉向右側,雙眼看 向右手豎起的手指尖。
7 搭手轉肩:預備動作是將右手從右肩上方伸向左背側,左手從腰背側伸向右肩上方,掌 心向外,雙手手指相對搭,如果手指搭不到的也要將雙手指尖盡力伸向相對方向。(這個動 作是自我鑒定練操效果的觀察方法之一,一般經過一段時間練操後雙手對搭距離均會明顯改 變)(1)下肢保持平行站立,同時緩緩將腰、肩、頭頸向左後側轉動。(2)繼續向左後側轉至 最大極限,雙眼看向身體後方。(3)略放鬆後再向左後側做最大限度的轉動。(4)放鬆回預備 位。5~8拍重復上述動作,連續做二個8拍後對換雙手對搭的位置,向相反方向轉動二個8拍 。
8 按摩頸肩:(1)回第一節預備位,以雙手十指按壓頸部的天柱、頸百勞、大椎等穴位或痛 點,手指可上下移動按壓,重復做2~4個8拍均可。(2)搓熱雙手手掌心,再以雙手手掌心輪 流摩按上述相同部位2~4個8拍。(3)以右手按壓左側肩井、天 、月需俞、秉風等穴位或痛點,第1、2、3拍分別各按1下,第4拍以右手掌心從左肩 井穴沿手臂外側向下疏通經絡至左手背。第5~8拍以左手按右肩與上述相同部位動作。做4 個8拍後,再手輕拍頸、肩、肘、手。
http://www.cctv.com/program/jkzl/20040810/101954.shtml

6、十二條經絡那一條是減肥的

肝膽失調造成的肥胖,通常體現在大腿內側和外側,以及腰部的兩側(即所謂"游泳圈")。1. 清除大腿內側贅肉 刮肝經用手掌根推大腿內側的肝經。每天睡覺的時候,用手掌根從大腿根部推到膝蓋附近,把這條肝經的位置推300下。推的時候可以沾一點肥皂或油脂的東西潤滑一下,以免擦傷皮膚。簡單地說就是大腿內側 大腿根部到膝蓋附近。2. 清除大腿外側贅肉,敲膽經。 大腿外側膽經有一個天然的標志,就是人們褲線的循行位置。要想減去這個部位上的贅肉,只需要拿指節去敲打就可以了。因為這些穴位都在皮膚下面的肌肉層,並不在皮膚表面,所以敲打的時候,力度要能滲透到肌肉裡面去。只有這樣敲打,效果才真正地明顯。膽經又叫足少陽膽經,本經脈腧穴有:瞳子 、聽會、上關、頜厭、懸顱、懸厘、曲鬢、率谷、天沖、浮白、頭竅陰、完骨、本神、陽白、頭臨泣、目窗、正營、承靈、腦空、風池、肩井、淵液、輒筋、日月、京門、帶脈、五樞、維道、居 、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陽陵泉、陽交、外丘、光明、陽輔、懸鍾、丘墟、足臨泣、地五會、俠溪、足竅陰,共44穴,左右合88穴。簡單地說就是你站起來,手指尖順著側面褲縫到膝蓋那一條線,其實主要就是敲環跳、風市、中瀆、膝陽關四個穴位 3. 清除腰上的贅肉,敲帶脈區如果腰上有贅肉,就敲腰兩邊的帶脈區,這里是肝膽經的循行位置,就像帶子一樣圍著人體,所以只要敲帶脈,就可把腰兩邊的贅肉敲下去。敲帶脈很簡單,只要平躺著,手握空拳,每天堅持敲打300次,由輕到重,以舒服為宜,不久這些"游泳圈"自然就下去了。本經脈交會穴為帶脈(帶脈同名穴位)、五樞、維道(足少陽經)共3穴,左右合6穴簡單地說就是就是腰那裡的位置,平躺下來的時候,後背的脂肪會被擠到腰部,就是脂肪那裡,也就是腰部最細的那個點。4. 大腸功能失調引起的肥胖自療法:敲大腸經 如果吸收的東西不能及時地變成血液,就會變成脂肪贅肉堆積在人體里。還有便秘,也會造成體內垃圾排不出去。 如果大腸功能失調,胳膊上的反應點會很多。這時,要經常敲打胳膊正面的大腸經,不但可以消減胳膊上的贅肉,還可以改善便秘的問題。敲大腸經對老年人還有額外的好處。因為大腸經屬於多氣多血之經,如果老年人覺得肩膀老痛,經常敲敲大腸經,肩膀的氣血就會充足,這對於防治肩膀痛很有好處。簡單地說就是敲打胳膊正面5. 胃功能失調,跪膝法胃功能失調,比如吃點兒東西就堵在肚子里,根本下不去,好像不消化,這時可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跪膝法。就是在床上,或在地板上鋪上墊子,每天跪著走,就可以幫助胃功能恢復正常。 像這么每天跪著走一走,所有的氣血就首先奔胃經而去了,原來存積的贅肉就會被帶走,被排泄出去。不光是減了肥,膝蓋有損傷、有關節炎的,也會隨之好轉。6. 小腸功能失調:捏手臂內側 小腸的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它的功能減弱,手臂內側下方小腸經循行的位置就會有鬆鬆垮垮的贅肉。在中醫看來,心和小腸相表裡,小腸經功能減弱就是心臟給小腸經供血不足了,同時心臟功能也出現了些問題,虛弱了。 怎麼解決呢?很簡單,把手舉起來做個敬禮的動作,然後用手指肚捏手臂內側。大拇指是心經的位置,其他四個指肚捏的就是小腸經的位置。 捏的時候一定要挨著捏,邊捏邊結合點掐、點揉,從腋下往肘上走,連著揉下來,一直揉到小臂。每天堅持,不但這里的贅肉可以減少,而且還能改善心臟供血的功能。另外,肩膀上的問題、頸椎病等都會相應地得到解決。所以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朋友們,要經常揉心經和小腸經。7. 心臟功能失調:用大拇指揉心包經 肥胖容易造成心臟負擔過重,反過來,心臟功能不好也會造成肥胖,兩者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關系。 心臟功能不好為什麼會造成肥胖呢?前面說過,肥胖的原因就是體內的垃圾運不出去,堆積在身體里了。只有靠新鮮的血液才能把垃圾運走,而驅動新鮮血液的動力就是心臟。心臟動力強,氣血才有力量,才能夠把贅肉吸收並清運出去。 有人問:"我怎麼知道肥胖是由於心臟功能弱呢?"其實有一些體征可以看出來,比如晚上睡覺的時候經常會覺得憋悶,需要開開窗戶,這樣的人心臟功能是弱的。還有就是上樓沒幾步就喘上了,心臟功能也不好。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只要每天拿大拇指按揉心包經就行了。把胳臂往前伸平,從腋下到中指的這條直線就是心包經。按揉的時候,心臟功能比較差或者心血管有輕微淤阻的人,都會發現有相應的痛點在上面。這時,一定要把這個痛點給揉散。 心臟問題稍微嚴重一點的人,通常肱二頭肌下面有更為明顯的痛點,一定要多揉這里。這時,減肥倒是次要的,最關健的是一定要把心血管給打通,讓它通暢,這樣才可以防治心梗、心絞痛、冠心病等疾患。 8. 脾的運化失調:推左側小腿上的脾經 脾的運化失調也能造成肥胖。中醫認為,脾主運化,化就是把體內吸收的食物變成精微營養物質變成血液化掉。同時,還要把新鮮血液運到全身的每一處。如果不能運到四肢末梢,那裡就會有淤血、垃圾堆積。所以脾主運化的過程,就是清除體內垃圾的過程,也是推陳出新的過程,即新鮮氣血把沉積的垃圾趕出去的過程。 有人說:"我怎麼知道是因為脾功能失調造成的肥胖呢?"脾虛通常會引起腹脹,就是吃完飯肚子就脹,甚至有的人即使不吃飯,但一到下午肚子就脹起來了,還有的人夜裡睡覺老是流口水。這些都是脾的運化功能差了。要及時地健脾,才能把這些問題解決。 健脾可以用推脾經的方法。除了一般的減肥之外,還能減腿上、小腹部的贅肉,這些都是脾經所主。 脾經在小腿內側的這一段穴位很多,也最容易找。當貼著小腿這根骨頭的內側來捏的時候,會找到一些痛點,這些痛點都是穴位。脾經堵塞的人,這些穴位會非常敏感,非常疼痛,這時就要多揉。 另外,揉左側脾經效果最好。因為這里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比如說肝在右側,那就多揉右側的肝經;心臟在左側,揉心包經的時候要揉左側。9.膀胱經失調:在後背膀胱經按摩、刮痧、捏脊、艾灸 膀胱經在人體的後部。後背、臀部、後腿、腳外側都是膀胱經循行的位置,像後背、臀部上的贅肉、肥肉多,都是膀胱經的問題。 膀胱經通常的問題就是人體的風寒易堆積在那裡。因為它是人體抵禦外寒的一個柵欄。中醫認為:"風從項後入,寒從腳底生",就是說風寒都是從膀胱經進來的。所以好多人後背、臀部上的贅肉摸上去的感覺就像摸一層棉花一樣,沒有質感,這就是風寒堆積引起的。 如何清除後背膀胱經上的這些贅肉呢?就是驅寒,而驅寒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後背的膀胱經上刮痧。 如果有人不喜歡刮痧,也可以用拔罐、按摩、捏脊、艾灸的方法,目的都是清除後背的寒氣。而消除臀部上贅肉的方法是趴著,用拳頭敲打臀部,可以達到臀部減肥的效果,而且也可以把臀部的寒氣排出。還有,大腿後側、小腿肚子上的贅肉可以用按揉、點揉的方法來消除。總之,要在膀胱經上多多用力。 通治各種肥胖的自療法:推腹法、走路法、早睡早起 推腹法顧名思義就是推肚子。因為人體的12條經絡都在肚子上有循行,所以把肚子推順了,12條經絡就通暢了,等於都得到了鍛煉。 推肚子的時候,要用食指肚從心窩開始推。有時候,您可能感到心裡悶得慌,堵了口氣,這時要把這個氣推散。 推的時候要往下推,推過肚臍眼,推到小腹部。先推中間這一條,然後再推兩側。推到肝膽經的時候,要斜著往中間推,因為肝膽經是斜行走向。這么一推腹,12條經絡都調節和暢通了,身體的垃圾也會很容易被帶走。 臨睡覺的時候要推一次,第二天起床之前再推一次,各推5分鍾。 走步法就是每天徒步。當您要上班的時候,最好在離單位不遠的地方提前下車,然後走著去上班。老年朋友去公園時要多走步,這樣可以均勻地將身體的贅肉減下去。 走步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好處呢?因為人體6條重要的經絡都循行在腳上。有人說:"我天天都在走路,怎麼身上的病還那麼多?"這是因為很多人通常都不大會走路,沒有用腳踏實地的方法,只是拖拉著鞋在走,所以很多人鞋的後跟都磨偏了。 如果用腳踏實地的方法,走路就成了鍛煉的方法了。其實在生活中,舉手投足都是鍛煉,但是您得用心注意才有效果。 走路要走到什麼情況下才有效果呢?比如在冬天,要走到頭微微出汗、腳開始發熱為止。這樣不光能減肥,還能祛除足寒證,把氣血都引到腳上去,這對老年人來說最合適。另外,走路法還可以防止腦中風、老年性痴呆、高血壓等問題。 要想氣血養足,還有一個根本,就是一定要睡得充足。

7、脖子穴位在哪裡

8、頸椎病不適宜做什麼運動?

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五)神經阻滯療法

椎間孔阻滯(硬膜外腔阻滯)和椎旁交感神經阻滯術,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反復單次阻滯或置管連續注葯,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單次阻滯每周兩次,5次為一療程。硬膜外腔置管者可每日注葯一次,每5次為一療程。

星狀神經節阻滯術,對治療交感型頸椎病有特效(一般配合椎間孔、頸部痛點阻滯)。常於第一次阻滯治療後即可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多不能維持長久的療效,故須反復施術以鞏固效果,至少須連續治療2~4個療程。

(六)葯物治療

頸椎病症狀顯著時常用葯物作輔助治療以促進症狀緩解,常用葯物有解痙鎮痛葯、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神經營養葯及血管擴張葯等。中葯也常應用。

9、如何治療頸椎病?

少林十三灸採用三位一體的療法,通過針灸理療器的高頻刺激與震動把少林古傳葯貼的葯物迅速倒入病灶內部,利用電磁共振來加速葯物的吸收,去除骨刺,徹底根治頸椎病
1、自動取穴 :少林十三灸是採用美國摩爾實驗室獨家研發的摩爾晶元技術,通過微電腦晶元自動識別穴位。頸椎病的主治穴位為大椎、天柱,人體穴位和經絡是個復雜的系統,取穴是經絡治療最重要的環節,而精確的穴位很難定位,而少林十三灸通過摩爾晶元技術,實現了自動取穴功能,只需要貼在穴位區域即可。2、少林針法: 少林十三灸通過摩爾微電腦晶元技術,模擬少林八段針灸療法,發出的脈沖信號,不是在一個點上,而是在一個面上,脈沖信號呈立體放射狀發散,相當於100根針同時扎在一個穴位上,打通穴位、打通經絡、疏通頸椎周圍淤阻、韌帶、血管,貼上它等於100根針同時做針灸,效果比傳統的針灸療法要強100倍。3、少林秘方葯貼:少林膏貼屬於少林千年秘方,由十三位中草葯合成。少林十三灸在做針灸治療的同時,通過離子導入方式,將十三位中草葯深層送到40mm的穴位病患處,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功效,同時對受損組織和骨細胞進行修復,防止復發。
4、高頻震動:少林十三灸在做治療的同時,會產生3000-6000次/分鍾的低頻震動,可以對頸椎病變部位的鈣化纖維、骨質增生部分形成共振,從而軟化和消除骨質增生部位,消除對頸椎管及頸椎周圍神經的壓迫,從而治療頸椎病。

10、聽說頸椎不舒服是血液淤堵的緣故,那泡腳可以緩解嗎?

不知道,我給老爸買的泡腳丸,沒問效果,反正是中草葯泡腳,加了泡腳丸總歸好點。

與十二經絡頸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