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骨骼圖

頸椎病骨骼圖

發布時間:2020-12-26 08:33:12

1、頸椎病會不會引起背部酸痛,胸口痛

頸椎病會導致背部酸痛,胸口痛嚴重時會導致脊髓受壓或發生脊髓病變導致痙攣性高位截癱,此病症估計是腦頸綜合症。腦頸綜合症多見於遲發性腦白質病或功能性腦病治療延誤不當慢性惡化導致頸肌痙攣受力不平衡而發性頸椎生理破壞繼發頸,腰部椎間盤脫出、橫韌帶鈣化,以及頸椎退變、骨增生等病理改變而發生頸肩疼,暈眩,頭痛,視力異常,心胃不適等、治療延誤慢性惡化會損害脊髓而發性不全痙攣性截癱發生在下肢常見有腰椎滑脫並椎間盤突卡壓馬尾神經,輕者導致坐骨神經痕,更嚴重會損害馬尾導致二便失禁等不全截癱。故治療恢復本病必須對病史,症狀,腦頸磁共振會診定性才能議定出有效治療方案消除病源,同時手法復位並中西復合治療軟化椎間盤以及正在增生的骨骼控病惡化,在此基礎上才能恢復神經功能以支配調節軀干肌對脊椎的正常束縛達最佳恢復。提示,為什麼頸椎病難治原因就在於延誤不當的治療而慢性惡化導致了嚴重的神經損害而後悔莫及,且手術病症照樣存在。

2、2021年護考中肌肉骨骼系統和結締組織的護理有哪些重難點?

1.頸椎復間盤退行性病變為頸椎制病最基本原因;
頸椎病臨床表現為:
(1)神經根型頸椎病:此型最常見
(2)脊髓型頸椎病
(3)椎動脈型頸椎病:猝倒是本型特有症狀。
2.頸椎病非手術治療:為首選療法,其中脊髓型禁用推拿按摩法;椎動脈型病人禁頭頸急速旋轉,以防猝倒;術後翻身時需保持患者頭、頸、軀干中立位。
3.腰椎間盤突出症多發生在腰4-5(L4-5)與腰5-骶1(L5-S1)間隙;患者腰痛是最早出現的症狀;坐骨神經痛是沿坐骨神經走行方向的放射痛,從下腰部放射向臀部、大腿後方,甚至到小腿外側、足背或足外側,同時伴有麻木感;患者術後應逐步練習直腿抬高動作,防止神經根粘連。
4.化膿性骨髓炎致病菌最多見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發病部位通常在脛骨、股骨、肱骨等長骨的干骺端;可早期應用廣譜、聯合、大劑量有效抗生素。
5.脊柱骨折患者需要預防壓瘡,損傷早期應每2-3小時翻身一次,採用軸式翻身。

3、游泳對骨骼健康的好處多多,但有關節炎頸椎病的人能游泳嗎?

只要是適當地游泳,對身體各個方面都是非常好的,有關節炎頸椎病的人是可以游泳,但是一定要量力而為。

4、全身骨骼增大是什麼病

骨質增生在醫學上稱為骨性關節炎又稱肥大性關節炎或退化性關節炎,主要是由於機械應力分布失衡或負載過度引起軟骨磨損所致。人的關節軟骨每天都承受著各種活動引起的機械力,人到中年後肌肉功能逐漸減退,容易導致關節損傷,軟骨破壞,引起骨性關節炎。所以骨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見。有人報告在45歲以上中老年人中其發病率約為40—50%,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嚴重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骨質增生是一種慢性、進展性關節病變,主要累及手的近節和末節指間關節、脊柱和髖、膝、踝關節等,以關節疼痛、變性和活動受限為特點。關節活動尤其是負重時疼痛加劇,休息後減輕或緩解。有時在持物或做開瓶蓋動作時出現手指關節疼痛,可能是由於手的骨性關節引起,行走後髖部疼痛,休息後減輕可能是髖關節骨性關節造成。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表現是上下樓梯時出現膝關節疼痛。步行一定距離後引起疼痛而跛行,可能是由於腰椎骨質增生導致腰椎管狹窄。

那麼骨性關節炎應如何治療?目前世界上多應用非甾體類(NSAIDS)葯物進行治療,常見的有雙氯芬酸納、布洛芬、消炎痛等。而全球處方量第一的非甾體葯物是扶他林(雙氯芬酸納制劑),它通過對環氧化酶和脂氧化酶的雙重抑製作用,產生抗炎鎮痛作用,並且對關節軟骨無損傷,由於它較好的療效和良好的安全耐受性而被廣泛應用。

骨質增生是一種全身性的病變,可累及許多部位並產生許多不同的症狀和表現,因此,當出現問題時應及時求助於正規醫院,以便能得到及時的診斷治療。由於骨關節病的病因復雜,晚期治療辦法有限,因此提倡早期預防和治療。

骨質增生、骨關節炎與骨質疏鬆是怎麼回事?

骨質增生是骨骼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骨骼生長、發育及其完成功能的過程中,某些部分失去正常的形態,骨質增生的形式多種多樣,因所在部位不同而有其各自的特點,如膝關節的骨質增生常被稱為「骨刺」,可見關節內游離體和軟骨增生;脊椎骨的骨質增生主要表現為椎體的「唇樣」改變,壓迫神經,產生肢體感覺異常和運動異常。

骨關節炎也稱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變性性關節炎、增生性骨關節炎、肥大性骨關節炎,均指一種病。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損害。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彈響、絞鎖、關節內游離體、關節囊及韌帶的韌化骨化、關節軟骨的破壞以及關節部位骨質疏鬆和骨質增生等現象。

骨質疏鬆是全身骨質減少的一種現象,主要表現為骨骼中基質的含量明顯減少,而骨骼中礦物質(主要是鈣、磷)的成分基本正常。也就是說,骨質疏鬆時,骨骼中蛋白質等有機類物質及水分的含量減少而鈣、磷等礦物質含量相對保持在正常水平。由於骨基質在鈣、磷等礦物質之間起支持和連接作用,所以如果骨基質減少,則礦物質之間的間隙就增大,表現為骨質疏鬆。隨著骨質疏鬆的進展,骨骼中鈣、磷等礦物質也會不斷丟失及減少,從而造成骨骼中骨基質和礦物質都減少的現象。

骨質增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骨關節的致病因素不是單一的,膠原蛋白、蛋白多糖、軟骨細胞、軟骨、滑膜等的變化,均可影響其他成份,因此關節軟骨退行性變的發病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1)增齡:增齡是骨關節炎發病最強的危險因素。據屍檢資料顯示,從20歲開始約5%的人關節就有退行性改變,40歲時,幾乎90%的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骨質增生改變。張乃錚教授等人對北京郊區2063名成人進行膝骨關節炎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16~30歲、31~40歲、 41~50歲、51~60歲、大於60歲年齡組有膝痛者中,骨贅陽性率分別為10.6%、14.8%、29 .1%、5 1.8%、78.5%,隨年齡增長而陽性率增高。

(2)性別:從張乃錚教授等人的資料分析在50歲以前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高2倍,但50歲以後兩性之間基本相等。

(3)職業:骨質增生與職業有關。長期反復使用某些關節,可引起這些關節患病率的增加。如鑄造工的肘、肩關節,礦工的脊柱和膝關節,裝卸工的膝踝關節,駕駛員的肩關節,修理工和紡織工的腕關節,芭蕾舞演員的跖趾關節,長期從事刺綉、打字、伏案工作者的頸椎關節,較長時間站位工作如紡織女工、營業員、迎賓小姐、儀仗隊員的跟骨。以上這些部位因長期反復做某一個動作,使該關節經常受到磨損而引起骨質增生。1994年《風濕病年鑒》中指出,通過對年齡在50歲以上患有骨關節炎的109名男女病人與218名無骨關節炎的人相比較,發現每日蹲位或跪位超過30分鍾或每日爬樓梯超過10層的人有明顯的膝關節骨質增生高發病率。

(4)種族遺傳因素:英國人發病率最高而西非人最低,白種人比黑種人發病率高;伴有Heber den結節的骨關節炎婦女,她們的母親和姐妹患本病者分別為普通人群的2~3倍。並且骨關節炎病人的HLA-A1、HLA-B8 的檢出率增高。

(5)體質因素:體重增加使本來已遭磨損的退化的關節再加上重荷,當然就更容易破壞,所以骨質增生多發生於負重較大的髖、膝、跟骨、腰椎等部位。另外由於關節疼痛,患者不自覺地限制了活動而使體重增加,相互影響又加重了關節病變。美國《今日關節炎》發表一份研究資料指出:通過跟蹤觀察30~46歲的1178名男性,發現超過標准體重20磅的人發生骨關節炎的可能性比正常體重者多3.5倍的機會。發生部位多是髖、膝關節。

(6)姿勢不良:如長期伏案工作者、睡眠姿勢不良、枕頭不合適者頸椎骨質增生的發病率特別高。這是由於椎旁肌肉韌帶及關節的平衡失調,張力大的一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勞損,並由於頸椎的部分肌肉呈持續緊張狀態,久之這些肌肉發生靜力性損傷,進而使頸椎發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骨質增生。也與頸椎關節長期受力不均,使壓力(應力)集中於關節內的某處造成應力過度而損傷關節。

(7)骨內靜脈瘀滯及骨內高壓:以骨內靜脈瘀滯為特徵的骨血流動力異常及由此所致的骨內高壓,使動靜脈壓差縮小、營養血管的血流減少、營養障礙可引起骨小梁壞死,骨細胞壞死可能是誘發關節炎的原因之一。

患者應該怎樣正確對待骨質增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可看到一些中老年人在健康普查時發現腰椎、膝關節等部位有骨質增生就憂心忡忡,認為骨質增生是不治之症,可以引起癱瘓。實際上骨質增生患者一般不引起功能殘廢,有少數患者終身無症狀,大多數患者症狀局限於關節,表現為疼痛、變形、活動功能受限等一系列症狀體征;只有極少患者因增生的骨質壓迫神經和椎動脈會引起相應肢體的疼痛、感覺障礙和腦缺血症狀;如果處理及時有效,這些症狀都會得到控制。骨質增生患者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呢?

(1)骨質增生是人體衰老的自然現象:人體隨年齡的增長,一般到35歲以後椎體間的椎間盤就退化變薄,椎體周圍原有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了適應這些變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就在椎體的邊緣生長出了新的骨骼以增加骨關節的穩定性。這種現象就是骨質增生,它可以增加骨關節的接觸面積,減少單位面積受到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來講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代償性反應,屬正常的生理退變現象。

醫生的任務是治療因骨質增生引起的局部組織充血、水腫、炎症和粘連以及因此而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和體征。目前所有的治療措施如內服、外敷、理療、膏葯等方法,只能改善症狀,消除疼痛、麻木和酸困不適。那種試圖把增生的骨質消除掉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切實際的。那種宣稱能將增生的骨質(骨刺)化掉的說法是荒唐可笑和愚昧無知的。

(2)骨質增生與臨床症狀的關系:有人對200例頸痛及手麻的病人和300例腰痛病人研究發現,在200例頸痛和手麻的病例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7%(134例);在300例腰痛患者中,有骨質增生者佔60%(181例)。

人們又進一步分析臨床檢查壓痛點的部位和骨質增生部位的關系,發現有三種有趣的現象:

①有骨質增生而無壓痛點,在頸部30%(60例)、腰部12%(36例)。②骨質增生部位與壓痛點二者部位不吻合者,在頸部60%(120例),在腰部38.6%(116例)。③骨質增生與壓痛點二者位置相吻合,在頸部7%(14例),在腰部為4%(12例)。

(3)增生的骨質只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能引起臨床症狀:①骨性關節炎和退行性脊柱炎:骨關節炎是產生骨質增生的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骨質增生是骨關節炎的表現形式之一。當發生骨質增生時,雖增加了骨的負重能力和穩定性,但影響了關節的靈活性和活動性,導致了關節不平滑和摩擦力加大。當關節活動過度或不協調時,關節內滑膜極易受到自體損傷引起滑膜炎,韌帶和關節囊被拉傷,導致一系列的臨床症狀。②增生的骨質位置較特殊和較大時如:膝關節骨質增生可使滑膜受損,周圍關節邊緣骨質增生較大時,可阻礙肌腱的滑動或壓迫鄰近神經;頸椎鉤椎關節增生過大時,可壓迫椎動脈;脊椎骨質增生時,可致脊椎管腔狹窄而引起症狀。

因此,骨質增生時不必過於緊張,只有出現症狀且症狀與增生的骨質相對應時,再考慮對症治療,而不必勞神費力耗財去「根治」。

5、動感單車 頸椎不好可以騎嗎?

要多了解一下頸椎病的問題。頸椎病一提到頸椎病,我們不得不先介紹一下骨質疏鬆,大多數的頸椎病的患者都有骨質疏鬆或者易發生骨折,那它究竟有什麼內在的聯系呢?就讓我們先介紹一下骨質疏鬆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骨質疏鬆對我們中老年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名詞了。無論是兒童、青年還是中老年人都需補鈣,尤其在飲食方面也更加註重了鈣的補充,更不用說大部分人還吃著鈣片,但是就這樣一種情況,大多數人還是骨質疏鬆。即使有的中老年人查骨密度還可以,但是由於缺乏韌性,也易發生骨折。經過臨床試驗室的查證,骨質疏鬆的病人血液中鈣的含量比正常人要大。其原因是骨骼中的鈣也流失到了血液中,可見補鈣並不能解決問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對於就有人提出鈣的吸收問題,又增加了維生素D或復合鈣片。但到頭來還是避免不了這種情況的原因就不難理解了。頸椎病究竟和骨質疏鬆有沒有內在的聯系?一直以來都是醫學界深入研究的課題,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大量臨床實踐,終於找到了致使人體骨質疏鬆的根源,以及所引發各種骨關節病(包括頸椎病)的關鍵,那就是骨膠原蛋白的缺失和肝腎氣血的虧虛。原來在人體中有一種有機物是骨膠原蛋白,在骨骼的有機物中骨膠原蛋白佔90%,對骨骼起到了韌性的作用,身體吸收的鈣必須依附在骨膠原蛋白上才可能大量沉積於骨骼中。如果骨膠原蛋白補給不足,則不易固定鈣質,造成鈣質流失,致使骨密度下降形成骨質疏鬆,即使有大量的鈣質補充,由於缺失骨膠原蛋白骨骼雖硬但是沒有了韌性,還是易發生骨折。由此可見缺失了骨膠原蛋白,才是鈣流失的關鍵,才會得骨質疏鬆。用一個比喻「骨膠原蛋白在骨骼中就像一個發散的纖維網,鈣有序的分布在網上形成一個整體的骨骼」。用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一個實例,我們就會了解了。在現實生活中用來防洪的石籠,如果沒有這個鐵絲網,再堅硬的一塊塊的石頭,洪水一來也就沖走了。但是有了鐵絲網就把每一塊石頭都籠到了一起,從而起到了防洪的作用,可見鐵絲網的重要性。還有我們居住的高樓大廈,由一塊塊堅硬的磚蓋起來的,但是再堅硬的磚也需要水泥和沙土來固定它們。如果沒有水泥和沙土,直接用硬磚壘起的樓房,這種情況就不言而喻了。那麼這個鐵絲網和水泥及沙土就很形象的象我們骨骼中的骨膠原蛋白嗎?可見骨骼中的骨膠原蛋白的重要性。骨膠原蛋白不但存在於骨骼中,還存在於軟骨、肌腱、關節及皮膚內,它在骨骼中起到了韌性的作用,使軟骨起到了柔韌性,可使軟骨減少摩擦。在肌腱韌帶中又起到了柔韌度和彈力強度的作用。在關節中決定著關節的潤滑、防震性,它還起到皮膚的彈性作用。但是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骨膠原蛋白的合成能力下降,那麼骨骼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在兒童時骨骼柔軟,青年時骨骼很硬但是有韌性,但到中老年時骨骼較硬了,也沒有了韌性,易骨折。而軟骨也是兒童時比較柔軟,關節活動靈活,肌腱、韌帶彈性好有力,皮膚也有彈性。到了中老年人由於骨膠原蛋白的減少,致使軟骨柔軟度下降,易被摩擦,關節也不靈活了,肌腱韌帶也鬆弛了,皮膚也缺少了彈性。所有這些都是骨膠原蛋白缺失的原因。可見促進骨膠原蛋白的合成和調節平衡是治療骨質疏鬆的關鍵。對中醫來講腎主骨藏精,肝主筋藏血,氣促進血液循環並有氧氣的作用,所以補益肝腎,氣血通暢也是很重要的。從而揭開了我們天天補鈣到頭來還是骨質疏鬆,易骨折,這個不解的難題。而並非只是鈣吸收不好的這一個因素。那麼頸椎病與骨質疏鬆到底有什麼關聯呢?其根源就是由於缺失了骨膠原蛋白。由於骨膠原蛋白的缺失,使頸椎關節的韌帶變的鬆弛,從而使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或者由於外力及長期的不正當姿勢,使頸椎關節韌帶受到損傷。由於骨膠原蛋白的不足,韌帶很難得到修復,使頸椎關節穩定性下降,經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纖維環彈力減退(與骨膠原蛋白不足有關)。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脖子僵硬、疼痛、肩背部負重感、上肢、手指麻木、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輕者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可導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等。總後語:按中醫角度來說,頸椎病是頸椎肌肉、韌帶、筋受損或鬆弛,因肝是主筋明目的,只有肝血充足,才能修復筋、肌肉、韌帶。腎有主骨藏精的作用,精可以生髓,髓可以滋養骨骼,頸椎病是椎間盤的軟骨退化或受損,所以補腎可以修復椎間盤的軟骨,頸椎病都有骨質疏鬆或者易發生骨折,腎主骨可以治療骨質疏鬆。所以葯物要有補肝益腎的功效。另外葯物要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這樣對治療頸椎病有輔助作用,並可以防止一些邪毒再次入侵,是治病的根本。肌肉、韌帶得不到很好的修復,必然血液的微循環不好,所以葯物要有活血化淤,疏通筋脈,改善微循環的作用。血液的微循環不好與痹症有關,一般是受到了風寒濕等毒邪的影響,因為氣血得寒而凝、得溫而行,所以葯物要有去除風寒濕等毒邪的功效。另外葯物要有補氣的功效,氣體具有推動血液的作用有助於微循環.

6、別再低頭了,為什麼年齡越大越容易引發頸椎病

現代社會,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工作方式多依賴電腦,娛樂方式偏向數碼電子化,戶外活動量降低,加上很多人缺乏運動,頸椎病開始低齡化。

然而,頸椎病原本是老年病,因為正常來說,隨著年齡的增大,才會出現頸部肌肉和骨骼的活性降低,頸椎開始失穩退化,然後引發頸椎病。只不過現代年輕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加速了這種退化而已。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種退化的本質。

通俗地說,頸部大概是這樣一種情況:骨頭是本,椎間盤連接骨頭,內部和周圍有各種神經、血管的存在,肌肉是維持整個內部系統穩定的。

頸椎的內部環境圖

隨著年齡增大,會出現以下兩種問題:

一、肌肉退變

30歲以後,隨著肌肉的生長速度越來越低於衰竭的速度,導致肌肉的活性降低,包括伸展性和抗壓性降低。

肌肉的活性降低,首當其中是抵抗外部侵襲的能力,比如濕寒很容易侵入,更容易受傷,會引起頸肩部疼痛不適。其次,肌肉活性降低,維持骨骼穩定的外部環境遭受破壞,骨骼組織開始松動,原本穩定的內部環境就會有錯位、擠壓的情況發生,於是比較嚴重的頸椎病,比如神經根型等頸椎病也就來了。

二、骨骼退變

椎間盤:椎間盤松動退化引發頸椎病的典型原因之一。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活性隨之降低,在椎體的反復壓迫下容易破損,破損流出的髓核壓迫神經或嵴髓引發相應症狀。骨骼本身:人體衰老,鈣代謝出現紊亂,骨骼本身出現疏鬆。人體的骨骼,特別是椎骨承擔了人體的大部分重量,疏鬆的骨骼在受壓的狀況下,容易發生形變,比如形成骨刺,刺激鄰近的神經和肌肉,出現相關的頸椎病症狀。

頸椎病患者的日常鍛煉

辦公桌不宜過高或過低。在操作電腦時,前臂最好與桌面處於 平行的狀態,鍵盤也要放在相同高度的桌面上。雙手應能自然地放在
鍵盤上,滑鼠不宜過近或過遠,電腦屏幕距離眼睛45 ~64厘米,著眼 點在眼水平線下方15 ~20度為最佳。

工作1小時左右可緩慢轉動頸部

身體不動,頸部做左右顧盼動作,下巴向下、前、上、後往返轉動數次,有意拉伸頸部肌肉,使痙攣緊張的頸部肌肉放鬆。注意,在鍛煉時要避免速度過快,因為速度過快可能會造成頸部供血阻斷而猝倒。

一張合適的床。床鋪不宜太軟,席夢思床墊中以偏硬型較好。過軟的床墊容易造成頸部或腰部的塌陷,對頸椎和腰椎都不利。

7、我是一名退伍軍人。我在部隊留下的頸椎病越來越嚴重了。退伍後去醫院檢查了骨骼已經變形。

有病么就去醫院看呀
想找部隊報銷或者補貼,你要有證據證明是在部隊落下的職業病。

與頸椎病骨骼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