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手術的基本原理?
隨著現代外科學技術的發展,先進手術器械的更新,近年來國內外對頸椎病的手術方法日益增多,療效也逐漸提高,並各自具有特色,但是頸椎病手術治療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同的。手術目的不外乎以下兩類。
(1)解除壓迫。通過手術切除病變的椎間盤、骨贅、過於肥厚或骨化的韌帶、增生的鉤狀突、椎板切除或擴大、開放橫突孔等,以達到減輕壓迫,消除刺激、壓迫和粘連的目的,消除脊髓、神經或椎動脈的壓迫,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環。
(2)增強穩定。在椎體間植骨融合,通過人工的方法去除病變節段不穩的動力因素,恢復或增強頸椎的穩定性,恢復其生理曲線,限制局部活動,防止進一步使脊髓、神經受到損害,消除病椎節段的異常活動。
2、頸椎手術
那看來你的頸椎已經很嚴重了呀?既然要手術,那就得多方打聽,找一個靠譜的專業骨科醫院撒?你說呢?
3、治療頸椎病手術的種類和適應症都有哪些
頸椎病手術治療方法,因其臨床類型不同,根據其手術路徑,目前大致可分為三種:①頸椎前路手術;②頸椎前外側路手術;③頸椎後路手術等。
(1)頸椎前路手術的適應症
此手術適用於頸椎髓核突出者;椎體後緣有骨刺或軟性致壓物壓迫脊髓本身者;椎體間關節松動、不穩、肩神經症狀需固定者;椎體前方骨刺壓迫或刺激食道已遙成吞咽困難者。
(2)頸椎前外側路手術的適應症
此手術適用於頸性眩暈、椎間隙變窄、鉤椎關節增加引起的椎間孔狹小.擠壓椎動脈使其扭曲,以及頸椎不聯的異常錯位和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者。此手術應在群動脈造影幫助下以明確椎動任扎扭曲、狹窄等器質性改生情況,並提供病變的確切部位。
(3)頸椎後路手術的適應症
此手術適用於頸椎病合並後縱韌帶鈣化者;枕頸不穩引起椎動脈供血不足,經保守治療無效者;頸椎合並有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雖已行前路減壓,但外後仍有根性症狀者:椎管腫瘤:預椎不穩。
4、頸椎病手術的基本種類有哪些?
按頸椎病的臨床分類有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和交感神經型四種。就手術途徑而言將頸椎病手術分為前路手術、前外側路手術和後路手術三種:①前路手術:經頸前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減壓和穩定脊柱兩種作用,即通過發病的椎間隙,從椎體前方鑽洞或切骨,從骨洞中切除退變的和突出的椎間盤,甚至椎體後緣的骨贅一並切除,以解除對脊髓和神經根的壓迫。然後在骨洞中植骨,使該段頸椎融合,以增強脊柱的穩定性。多個椎間盤受累者,可在同一手術中一起切除和融合。前路手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可切除椎間盤及骨贅而不直接干擾脊髓,同時施行椎體間植骨,除去脊椎不穩的動力因素,術後功能受到的干擾小,恢復快等優點。其缺點是不能在直視下看到椎管內病變,手術范圍有限度,骨贅切除不易徹底,不適用於發育性椎管狹窄患者;②前外側手術:手術途徑同前路手術,但其顯露范圍更大,包括椎體前方、前外側方的椎體橫突及鉤椎關節等,可開放橫突孔,切除增生的鉤狀突,擴大椎間孔,松解椎動脈的粘連狹窄,解除椎動脈、神經根或脊髓的受壓症狀,消除病理性刺激,增強脊柱的穩定性;③後路手術:是指經頸後方切口入路進行的手術,具有在直視下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減壓充分等優點。後路手術的目的是擴大椎管矢狀徑,解除對脊髓的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擴大椎間孔後壁,解除神經根所受壓迫,包括各種椎板切除術、椎板成形術、關節突切除術等。但後路手術解剖結構復雜,操作困難,手術破壞性較大,術後易發生脊柱不穩,術後形成的骨窗瘢痕可繼續壓迫脊髓等,手術效果有時不甚理想。總之,對於不同的頸椎病患者,可根據不同的需要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只要嚴格掌握適應症,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5、頸椎手術的風險?
頸椎病常見的一些臨床現象嚴重了確實很影響我們的生活,若是一些傳統醫治手術解決不了問題可以考慮頸椎病前路手術,手術的風險跟患者的年齡也有一定的關系,年患者齡小風險也就小。
6、頸椎手術是大手術還是小手術
果不是外傷造成的頸椎病絕對沒有必要做手術。僅僅做頸椎復位都可以治療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