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側牽引

頸椎側牽引

發布時間:2020-12-10 07:07:14

1、頸椎病怎樣 牽引。

供你參考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 (一)牽引 1. 適應證 頸椎牽引常作為神經根型、頸型和交感型頸椎病的首選療法。但脊髓型頸椎病脊髓受壓較明顯者和有明顯頸椎節段性不穩者不宜採用。 2. 頸椎牽引的方法 一般用頸枕牽引帶作頸椎牽引。 (1)姿位:體位可採取坐位或卧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鬆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2)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鍾。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3)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症狀基本消除。 (4)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症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採用仰卧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後休息15分鍾,然後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5)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於放鬆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鍾,放鬆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鍾,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二)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於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於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1)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後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後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2)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於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後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鬆痙攣肌肉,緩解症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四)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鬆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鬆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症狀;(2)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2. 適應證和禁忌證 各型頸椎病症狀基本緩解或呈慢性狀態時,可開始醫療體操以促進症狀的進一步消除及鞏固療效。症狀急性發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運動刺激。有較明顯或進行性脊髓受壓症狀時禁忌運動,特別是頸椎後仰運動應禁忌。椎動脈型頸椎病時頸部旋轉運動宜輕柔緩慢,幅度要適當控制。

2、頸椎牽引器的禁忌症

年邁體弱、全身狀態不佳者
此類病人在牽引時易於發生意外,宜慎用。對年齡超過50歲,病程較久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使用牽引療法可能會加重病情,故不宜使用。

頸椎骨質有破壞者
為防止發生意外,此類病例應於牽引前常規拍攝頸椎正、側位線片,以排除結核、腫瘤等骨質破壞和骨質疏鬆症的患者。

頸椎骨折脫位者
頸椎牽引易引起頸椎骨折脫位或加重因頸椎骨折脫位引起的癱瘓,禁用。

擬施行手術者
此類病例多伴有明顯的致壓物,不僅在牽引過程中可能發生意外,且大重量牽引後易引起頸椎椎旁肌群及韌帶的鬆弛,以致在手術後造成內固定物或植入骨塊的滑脫。

枕頸或寰樞椎不穩者
牽引療法雖然有效,如使用不當易引起致命後果,臨床經驗不足者慎用。

炎症
全身急性炎症或伴有咽喉部各種炎症的患者慎用。因為此時寰樞椎處於失穩狀態。

其他
凡牽引後有可能加重症狀者,如落枕、頸部扭傷、心血管疾息及精神不正常者慎用,以防病情加重或發生意外。

3、頸椎病是不是一定要去醫院做牽引等

頸椎病的方法還是很多的,是不是適合牽引要看具體的情況。上海開元這類都是骨科,先檢查看看情況才能給出比較合適的方法。

4、什麼是頸椎病的自我牽引法?

牽引的療法,主要適用於神經根型的頸椎病,和椎動脈型的頸椎病。牽引的時候,根據頸椎病的類型不一樣,我們採取的體位也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神經根型的頸椎病,我們一般是採取坐位,頭前屈20度,然後牽引的重量,一般在體重的1/10左右開始,當然也根據具體病人的承受能力不一樣,我們適當調整牽引的重量,一般來說,我們每天牽引一次,每次牽引20-30分鍾,這就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治療。

起床時,發現頸部僵硬不靈活,或覺頸肩部疼痛,應即平卧床上,將枕頭墊好,認作一次領保健功。如時間緊,不能做全套功。亦可只作仰頭搖正法和拿後頸兩個動作。

2

起床後,適當地作大幅度的頸部活動。作前屈、後伸、左右轉動和左右側屈等動作2-5次(自動復位)。

3

側卧位(頸痛側在上),枕頭墊高2-3厘米,使須受點屈曲(有利復位)。將頸肌放鬆後,頸椎病的骨科治療法,用同側手掌掌根部揉按頸痛處(可加些止痛葯油),按揉後再貼「消炎止痛膏」。

4

頸肩部熱敷或熱輔(用熱水袋或其它治療)。

5

老年人的頸椎病,多有椎間盤變性和鉤椎關節錯位存在,自我治療中,還應加上頸椎病調理器和頭頸牽引,每天一次,每次5-15分鍾。凡經自我治療法治療後,病情不見好轉或有繼續加重的趨勢,或治療三天仍未見效者,應及早請醫生診治,如病情如有好轉,可繼續自我治療。

5、頸椎病 做牽引

這種辦法只能緩解一段時間,牽引只是在椎體縱向上用強力拉長關節間隙,可以有所緩解,但解決不了問題。引發頸椎病根本原因是患部肌張力不平衡所致,肌張力不平衡,長期作用於椎體上,形成一種單方向的張力異常,慢慢引起椎體位移,出現壓迫症狀。牽引只能是強行拉動椎體,讓縱向椎節之間的間隙重新出現。可以緩解,但很難正直有效。椎突是一種肌張力異常現象長期作用的結果。這種異常的肌力促成椎體發生位移,關節間隙變小,出現壓迫症狀。手術治療只能暫時緩解症狀,一段時間後,因為根本問題肌力異常得不到解決,這種力量始終作用在椎體上,不久又將出現突出問題,這也是治療的難點所在。手術治療的復發率相當的高,也是肌力問題解決不了。說白了,這種張力是由於局部細胞的異常離子造成組織細胞出現不正常的電位,形成磁極效應。
紅外線代替熱敷的效果,沒有特別的。微波使用,只是玩概念,能解決肌肉粘連問題????
解決問題要從局部異常肌張力入手,才會有真正的效果。這個醫院騙人太狠,就是做上100次,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6、頸椎病到什麼程度需要牽引??

頸椎牽引是在國內外廣泛流行的一種治療頸椎病的傳統方法,對某些病例,如果運用得當,可獲得一定的療效。頸椎牽引通過牽引力與反牽引力(即病人自身的重力)的相互作用,可逐漸緩解痙攣的頸部肌肉,減輕疼痛。
頸椎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間盤退變,致使椎間隙狹窄以及椎間孔變小。通過適當的牽引力,可使患部椎間隙被逐漸牽開。這樣就降低了椎間盤內壓,甚或使之形成負壓,既可回復向周圍膨脹的纖維環,又可吸納微小突出的椎間盤。對於早期頸椎病出現的頸椎生理曲線變直,頸椎列線不正等情況,通過牽引可逐漸加以矯正。
在狹窄的椎間隙被牽開的同時,兩側狹窄的椎間孔和小關節間隙亦被牽開,減輕或解除了神經根等組織的壓迫或刺激。並可有效地制動,減少因頸椎異常活動所造成的摩擦或刺激,便於肌肉、滑膜、神經根、脊髓等組織炎性水腫的消退與吸收。
隨著頸椎椎管縱徑的拉長,椎動脈痙攣、曲折的現象可逐漸改善;腦脊液和脊髓的血液循環亦會變得通暢。這樣,大腦與脊髓的缺血、缺氧現象就會得到糾正。
頸椎牽引方法一般分為兩種,即坐位牽引和卧位牽引。通過枕頜布吊帶套在病人的枕部和下頜部進行牽引。重量從4kg開始,隨療程逐漸加至10kg。牽引時間為每日20~40分鍾,10次為一療程。根據情況可治療1~3個療程。
坐位牽引時,患者坐於牽引架下椅子上,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兩個滑輪後,尾端接上牽引重量。
卧位牽引時,患者仰卧於床上,抬高床頭20cm,患者頭下置一薄枕,套上枕頜布吊帶,牽引繩通過床頭牽引架上的滑輪,尾端接上牽引重量。因摩擦力緣故,卧位牽引重量需略大於坐位牽引時的重量。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醫學知識廣泛普及的今天,經醫生指導,在家庭進行頸椎牽引是安全可靠、簡單易行的。
頸椎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進行頸椎牽引往往需要連續的2~3周時間,不能間斷。醫院的牽引設備有限,病人又相對較多,經常要排隊等侯,若無其他特殊治療,勢必會影響工作,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
適合於家庭使用的牽引裝置並不復雜,可自製,亦可在醫療器械商店買到。現介紹兩種方法:
(1)將固定裝置及滑輪固定於門框橫楣等物體上。
(2)將牽引繩穿過滑輪,一端連接牽引弓及牽引吊帶,另一端連接牽引重物。
(3)可隨意選用沙袋、磚塊、鐵塊等易得物品作為牽引重物,放置一口袋內懸吊即可。
另一方法系用病人自身體重進行牽引,是傳統方法的改進型,為市售成套產品。將牽引裝置掛住,病人坐好後,將枕頜吊帶套住頭部,用手拉動牽引桿之繩索,齒輪即定向運動,且能自鎖。即可在齒輪和頭部之間的牽引繩上產生向上的牽引力,利用向上的拉力和病人自身的重力相對抗來達到頸椎牽引的目的。
當採用齒輪自鎖式牽引器進行牽引時,牽引力可隨時調整,以頸部無疼痛不適,頜面、耳、顳部無明顯壓迫感為宜。牽引結束時,如牽拉復位桿之繩索,齒輪自鎖即瞬時失效,牽引力忽然消失,會出現頸部不適感。比較舒適的方法是病人扶住坐椅站起,令牽引力逐漸減弱。
枕頜吊帶應柔軟,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當採用傳統裝置牽引時,牽引架的固定要可靠,牽引繩要結實耐磨。牽引重物距地面30cm左右,病人站立時重物可落在地上。 牽引重量從4kg開始,逐漸加大至10kg左右。每日牽引時間為20~40分鍾,10次為一療程。根據病情可連續牽引至2~3個療程。症狀隨治療緩解時,即說明牽引已見效。當症狀基本消失時,要再堅持牽引一段時間,鞏固療效,防止病情復發。

7、頸椎牽引有什麼作用?

牽引可能理解成頸椎的拉升,能過拉伸,讓你的頸椎恢復到原來挺直的狀態。屬於力學治療技術,那種斜面護脊床墊就能用來做頸椎牽引 ,都屬於一種物理療法。如下,請參考:

8、頸椎病如何牽引

頸椎病分類型的 有的類型不能做牽引 需要先排片看是什麼類型的再做牽引

9、頸椎病什麼情況下需要牽引.我是頸椎反弓應怎麼樣牽引

頸椎病通常發生在頸椎下段(尤其是C4-C7),但也可能在各節段都存在,特別是在老年人中更是如此。典型的變化過程始於椎間盤,可能是隨年齡增加而出現的蛋白聚糖矩陣損失的結果,其次是由椎間盤含水量減少所致。脫水的椎間盤變硬並開始皺縮,造成部分或全部解體。有時椎間盤可能急性突出,引起症狀。即使不發生椎間盤突出,也會出現椎間盤空間變窄以及一些反應性和代償性的變化:外面的髓核退化對椎體邊緣施壓,使椎體上生成骨贅(即通常所說的骨質增生),磨損關節,形成骨橋;黃韌帶也可能發生增厚、骨化。有些人還會出現後縱韌帶增厚、骨化。因為椎體逐漸受損,頸椎可能失去其正常的生理前曲。

當頸椎病進展時,可能會損害神經組織。這種損害最常發生在C5-C7水平,因為此處的頸椎病通常最重。最常見的是穿出神經管的神經根受損。這是椎骨關節突關節和鉤突關節上骨贅生成的結果。這些骨贅侵佔椎間孔,引起椎間孔狹窄,神經和神經外膜受壓。當脊柱進行伸展、側屈和(或)旋轉活動時可能會加重椎間孔狹窄,導致神經損害。

指導建議:

韓の堂骨貼(陶寳有)貼在症狀部位,不刺激,不含激素,冶療得當,可使病程縮短,運動功能及早恢復。一定要避免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工作和學習,尤其是低頭工作學習,每1小時左右要休息10分鍾左右。

與頸椎側牽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