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的調查

頸椎病的調查

發布時間:2020-12-06 13:07:25

1、怎麼製作頸椎病調查表?

目的:頸椎病的發生呈現低齡化的趨勢,為了探討有效的預防措施,調查分析了不同年齡段頸椎病患者的發病原因。方法:採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由甘肅省中醫院等4個醫療機構中的相關專業人員負責收集資料,對2004-02/2005-02年到上述醫院就診的頸椎病患者500人進行了詳細的登記(性別、年齡、職業、確診時間、頸椎病誘發和加重的主要原因、檢查結果)。共收集到完整調查表452份,按年齡分為30歲組96人、30~50歲組200人、50歲組156人。採用等級相關、χ2檢驗以及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各種誘因與各年齡段間的相關性。結果:①對引發頸椎病的10種主要誘因經單因素分析後,按相關度大小依次為:長期低頭工作、自然退變、頸部外傷、頸部受涼、高枕睡眠、潮濕的環境、頸椎發育性因素、精神緊張、過度疲勞、咽喉炎。②頸椎發育性因素和頸部外傷,30歲的頸椎病患者與其他兩個年齡段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③長期低頭工作、高枕睡眠、精神緊張,30~50歲的頸椎病患者與其他兩個年齡段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④自然退變、頸部受涼,50歲的頸椎病患者與其他兩個年齡段相比,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結論:外傷和頸椎發育性因素、工作行為因素、自然退變因素分別是青、中、老年頸椎病患者的主要誘因。

2、頸椎病患者越來越多,卻查不清原因,都是哪些習慣導致?

頸椎病又稱頸椎病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變為基礎的疾病,主要是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導致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導致一系列功能障礙。據統計,我國近1.5億人患有頸椎病。根據中國國際醫療衛生專業委員會的調查,中國60歲以上人群中有82%患有頸椎病,50-60歲人群中有71%患有頸椎病。而且,頸椎病越來越年輕化。

頸椎病的發生是由於人們整天忙於工作,而對這一細節的預防卻被忽視了。慢性勞累是導致頸椎病的主要原因,如長期卧頭工作或電腦、睡高枕、在沙發上看電視會導致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疲勞狀態。看看這些生活中的壞習慣。你明白了。

姿勢不好。有兩個腿,一個背部,一個椅子,一個彎曲的脖子,和一個在桌子上的午休,這些不好的位置會傷害到頸椎。人體脊柱是一種完美的曲線,頸椎和腰椎後凸,胸椎後凸。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如弓頭,頸椎受到反作用力,需要抵抗硬以維持生理曲度,將涉及頸椎周圍韌帶和肌肉,產生疼痛感覺,使頸椎運動受限。如果不及時矯正姿勢,會進一步導致頸椎脫位和增生,從而真正患有頸椎病。

面對電腦很長一段時間。現代人面對電腦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他們的脖子會保持在同一個位置上好幾個小時,當工作結束時,他們一轉脖子就會咔嚓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頸椎疲勞甚至脫位都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和頸椎病。

3、頸椎病的發病率是多少?怎麼預防?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肥厚增生以及頸部損傷等引起頸椎骨質增生,這個病一般是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的。

4、現在中國人有頸椎病的有多少?

近年來,我國頸椎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調查顯示,全國大約有7%~10%的人患頸椎病。而且,頸椎病發病出現低齡化趨勢。

5、什麼是頸椎病?有多少人發病?

發病率:根據調查結果證明,50歲左右的人群中有25%的人患過或正在患頸椎病,隨著年齡的遞增而成倍地增加。並且發現頸椎病有年輕化趨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患有頸椎病。

6、現在社會都有多少人有頸椎病啊?一般是什麼人得頸椎病呢?

有統計表明,在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歲左右則達50%,70歲左右接近100%。調查顯示,全國大約有7%—10%的人患頸椎病,但目前,普遍存在對該病早期重視不夠,不能在出現症狀時自我識別判斷,致使該病發展到晚期出現致人癱瘓等危害。

據調查長期伏案工作的人頸椎病發病幾率是非低頭工作人群的4到6倍。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之一。近幾年,20歲左右的年輕人被確診為頸椎病在醫院骨科已不在少數。頸椎病的年輕化趨勢向現代人敲響警鍾。20年間發病年齡下降了16歲。整體發病率已達15%。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是頸椎間盤和頸椎及其附屬結構的退行性發生改變。
● 椎間盤
頸椎間盤的退行性改變一般在30歲以後即開始。髓核脫水變薄,椎間隙變狹,使纖維環及周圍韌帶變鬆弛,頸椎穩定性減弱,更易進一步勞損及退行性變。纖維環變性及椎間隙狹窄使椎間盤易於向後及側方突出。頸4、5,頸5、6椎間活動度最大,應力也最集中,最易受損傷。
● 椎體及其附屬結構
椎間盤變薄引起頸椎不穩時,其周圍韌帶常受異常應力的牽扯,致其附著點損傷引起骨贅增生。椎間隙變狹窄也使後關節與鉤椎關節應力增加,使其受損傷及增生。易發生增生的節段依次為頸5、頸6、頸4及頸7。
● 椎間盤突出、椎體後緣增生、黃韌帶肥厚等因素
鉤椎關節、後關節增生,椎間盤向側後方突出可壓迫或刺激神經根、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引起相應症狀。
● 血管因素及化學因素
頸椎病的發病機制和腰椎間盤突出症一樣,不能單純用機械壓迫因素來解釋,還有血管因素和化學因素在起作用,因而引起水腫及炎症引發或加重了神經症狀。

7、頸椎病的功能評定有哪些?

(一)軀體功能評定

根據病情可以進行下列評定:

1.評定可以用MacGill疼痛問卷調查了解疼痛的性質,用目測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了解疼痛的程度(具體內容見本章第一節)

2.活動范圍評定可以用頸椎活動測角器,測量頸椎在不同方向的活動,了解有無活動受限及其程度

3.肌力評定通常用0~5級徒手肌力評定法評定四肢肌力如果想了解背部肌肉的力量,可以用拉力計測背肌力,結果以拉力指數判定拉力指數=拉力(kg)/體重(kg)×100正常標准:男150~300,女100~150如果想了解手部肌力,可以用握力計測定,結果以握力指數判定握力指數=﹝握力(kg)/體重(kg)﹞×100,高於50為正常(男女相同)

4.手功能測試脊髓型頸椎病如果手功能明顯受限,可以通過以下測試來了解手部功能①鉤狀抓握:如提小箱,此時拇指不必參與②圓筒狀抓握:如抓握玻璃杯,拇指緊貼該物③握拳樣抓握:如抓握住一球棒或錘柄④球狀抓握:抓握圓球狀物如蘋果

⑤指尖抓握:如拾起或握持一小物體如鋼筆⑦側面抓握:如用拇指與示指的外側面抓握一張卡片此外,也可以用9孔柱測試或Jebsen手功能測試(圖11-2-45),這兩種測試方法各自均有評分標准

5.痙攣評定對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果出現肢體痙攣,可以用Aschworth痙攣量表評定痙攣的程度或用痙攣頻率指數了解痙攣發生的次數

(二)活動能力評定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可以用Barthel指數,或功能獨立性測量(FIM)來評定

(三)家庭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

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如果出現截癱或四肢癱瘓,還需要對患者的家庭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進行評定,以了解是否需要藉助於輔助系統,來適應環境或對環境進行改造

與頸椎病的調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