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失穩怎麼鍛煉

頸椎失穩怎麼鍛煉

發布時間:2020-11-23 22:42:26

1、頸椎失穩你知道嗎

頸椎的活動度(范圍)比較大,而頸部的肌肉的肌束小而薄,故其肌力小,耐力差。 長時間超負荷工作(如長時間低頭,肌肉的牽拉負荷過重),頸部肌肉就會勞損。
肌肉勞損、肌力降低、肌張力不平衡,可增加椎間盤的內應力,使椎間盤發生退變(椎間盤脫水變薄)。椎骨間的高度低了,椎間隙變狹窄,椎骨之間的韌帶變得鬆弛了,從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臨床上稱之為頸椎失穩。
頸部肌肉功能異常時,可產生異常的運動模式,產生異常的應力環境,使椎體、關節突、關節與椎 間盤所受的應力增加,導致頸椎椎間盤變性和突出、椎體和小關節 的骨質增生、關節囊水腫增厚、韌帶肥厚。
這些病理改變的發生,實際上是生物體自身的一種代償性保護性反應,其目的是使已 經發生失穩的脊柱趨向於穩定。
頸椎失穩的注意原因是頸椎的負荷較多造成的,尤其是是低頭族更容易發生。低頭族要明白這個道理,注意加強對頸椎的保健,低頭時間不要太長,注意中途休息,必要時用放鬆頸椎的器具——翹首松頸器,器具在你低頭時幫助你的頸椎負重,讓你的頸椎保持放鬆狀態。這樣你的頸椎就不會發生病變了。

2、如何鍛煉對頸椎最好?

1、在床的邊緣躺下,使得頭部略微伸出,讓頸椎處於自然伸直狀態,持續一段時間感到酸痛後,休息5分鍾,繼續,持續3次。

2、自然躺在床上,雙腿彎曲,發力,感覺到頸部承受力量後放鬆,重復,直到感覺到頸部得到放鬆。

3、臉朝下躺下,用腹部的力量固定身子,四肢與頭部用力向上伸展,直到出現肌肉酸痛,停止用力,休息後繼續

4、身體打直,盡量將上半身彎曲,然後挺起背部,讓頭部盡量往後伸,直到頸椎肌肉明顯放鬆

5、自然坐著,頭部頸椎打直,使頸椎向後用力,感覺到輕微疼痛後,再反向用力,持續3次

6、挺胸站立,將兩手背與腦後,左右用力拉伸,直到頸椎放鬆

(2)頸椎失穩怎麼鍛煉擴展資料

養成良好姿勢

主要強調的是坐姿和卧姿。坐著的時候,臀部要充分接觸椅面,雙肩後展,脊柱正直,兩足著地。寫字時頭部略微前傾,兩肩之間的連線與桌緣平行,前胸不受壓迫,使頭、頸、肩、胸保持微微綳緊的正常生理曲線。

將桌椅高度調到與自己身高比例合適的最佳狀態,避免頭頸部過度後仰或過度前屈,以減輕長時間端坐引起的疲勞。睡眠的時候,要選好枕頭,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枕為佳,有利於保持頸椎前凸的生理體位。

睡時以右側卧為宜,側卧時自耳到同側的肩外緣的高度,以保持頸部的固有位置。枕頭軟硬要適中、床具更要慎重選擇,選擇一張有效分區承托孩子七個部位的床墊能有效讓您孩子的骨骼得到充分的舒展,更能有效抑制駝背的發生。

注重飲食補鈣

青少年每天要攝入800-1000毫克鈣,才能保證骨骼的正常代謝,獲得理想的骨鈣峰值。應常吃牛奶、蛋類、禽肉、魚類、大豆及豆製品等含優質蛋白質和鈣豐富的食物,每天食用40克大豆蛋白,80克優質蛋白質,1000毫克左右鈣,可顯著增加骨密度,預防脊椎病。

適度曬太陽

人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離不開維生素D,而陽光中的紫外線可幫助皮膚內7-脫氫膽固醇合成維生素D,促進機體對鈣的吸收和利用。每天適度曬曬太陽,可預防骨質疏鬆

放鬆活動

中小學生低頭學習20分鍾,需抬頭仰視2-3分鍾;伏案學習30-40分鍾,要起來走一走;學習1-2小時左右,可向左右轉動頭頸部數次,轉動時應輕柔、緩慢,以達到該方向的最大運動范圍為准。

也可利用兩張桌子,兩手撐於桌面,兩足騰空,頭往後仰,堅持5秒鍾,重復3-5次。有利於對脊椎的保健。

經常聳肩

正確的聳肩方法是,頭要正直,挺胸拔頸,兩臂垂直於體側,然後兩肩同時盡量向上聳起,停1秒鍾,再將兩肩用力下沉。一聳一沉為1次,每天做100-120次。這種簡單的聳肩活動,可起到按摩頸椎,促使頸肩部血流暢通的舒筋活血作用。

時常拍打肩膀

自己左手握拳拍右肩膀,右手握拳拍左肩膀,連續拍打二十幾下。拍肩時的震動和刺激,可使肩頸肌得到松緩,消除對神經根的壓迫,解除酸痛不適等症狀。

3、頸椎失穩症的臨床表現

失穩是導致肩痛的常見病因,退變性頸椎失穩的臨床表現較多。
1.頸肩痛或上肢痛 尤其長期低頭坐姿者,常感低頭久時頸肩部疼痛加重,頸與上背發板及疲勞感,雙上肢有沉重的脹感,早期如適當後仰活動可減輕症狀。
2.感覺障礙常有四肢(尤其上肢手指)麻刺感、燒灼感、麻木或疼痛、發板發硬,四肢涼感,感覺減退。以雙上肢、雙手痛覺減退為主。
3.活動障礙 自感四肢肌力減退,以手握力差、手指活動不靈活為多見,手不能做細小動作。
4.其他可牽扯頭皮麻痛、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視力模糊、眩暈、步態不隱等。
檢查時,頸後有局限性壓痛,以C↓4~C↓7段較多,項肌痙攣。頸屈伸運動因疼痛而受限,但神經檢查常無改變,肩部被動活動范圍正常。

4、頸椎失穩症的治療

主要有三個目的:①使頸椎被破壞的節段在理想的功能位充分癒合;②防止對頸椎其他組成部分及脊神經組織的進一步損傷,並使原已損傷的神經組織盡可能恢復功能;③防止頸椎原有畸形進一步加重或出現新的畸形。
(一)牽引治療
牽引被認為是最有效的保守治療方法,牽引可解除頸部肌肉韌帶的痙攣與疲勞,可調節小關節位置,糾正頸椎的生理曲度及異常的椎體序列,拉寬椎間隙,擴大椎間孔。同時,還起到制動休息的作用,解除失穩的頸椎對神經根、椎動脈、脊髓、交感神經的刺激和壓迫,從而達到治癒的目的。
(1)採用頸椎枕頜帶吊帶牽引:根據頸椎X線側位片曲度改變情況,選取最佳牽引角度。可分別採用直立位、後伸位、前屈5°、10°、15°、20°、30°位牽引。牽引重量2~12 kg,時間10~30分鍾,1次/d,10次為1個療程。
(2)採用微機控制間歇牽引床:患者取坐位,頸前屈15°~ 20°牽引重量從5 kg開始,逐漸緩慢增加(最大重量:男性12 kg,女性10 kg)。若患者出現頭暈、惡心症狀,則調整牽引角度和時間,使患者慢慢適應。間歇牽引,牽引時間與間歇時間之比為4:2,每次30分鍾,1次/d,10次為1個療程。
牽引的重量與時間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及身體狀況等有所不同。如牽引量過小不能有效地伸展肌肉,拉寬椎間隙,矯正曲度及位移;牽引量過大則導致機體保護性反應而加重肌肉痙攣。
(二)手法治療
手法通過支點的力偶作用,糾正頸椎生理弧度及小關節錯位,解除機械性卡壓。緩解內源性穩定的不利因素,使脊椎內外源性平衡的穩定和協調得到恢復或重建一個代償性的內外平衡關系,從而讓頸椎的內外應力變化達到最優值。手法的效能還在於松解頸肩背痙攣僵硬的肌群,增強衰弱肌群的興奮性,調整頸椎結構性紊亂,恢復其正常生理順應性和其穩定性,進而緩解對頸部神經和血管的激惹。
(三)葯物治療
其主要作用是症狀性治療。目的是減輕或解除疼痛,從而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鬆弛,以減輕肌肉對局部病灶處的牽拉,有利於局部損傷病灶的修復及改善生理功能的紊亂狀態。如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葯:布洛芬、雙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等;COX -2抑制劑:尼美舒利、美洛昔康、西樂葆等;肌肉鬆弛劑:氯唑沙宗等。
(四)固定與運動
頸椎由於椎體小,小關節圓形、近水平位,活動度大,關節囊鬆弛,又位於頭與固定的胸椎間,受應力作用大。平日靠強大的項肌和項韌帶保護,在受到突然外力、肌肉保護失調時,可因半脫位而造成脊髓損傷。即使未造成損傷,也會因軟組織損傷而失穩。因此,在治療頸椎失穩的過程中,經常要使用頸部圍領,保持局部穩定,防止損傷繼續加重,維持正常的生理曲度,減少不穩定因素,支撐頭部重量,減輕其對頸椎的壓力。可明顯地促進炎症水腫的吸收,減少關節面間的相互刺激和摩擦,有利於炎症反應的恢復。早期的功能鍛煉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提高機體抵抗力,以防止多種並發症。功能鍛煉需強調在治療師的指導下,在保持脊柱穩定性的前提下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一般在急性疼痛活動期應制動休息,症狀緩解後去除頸圍,每天早、中、晚各做1次,每次10~15分鍾。主要動作及順序:前俯後仰、左右側屈、左視右盼、伸頸旋肩。對未受累軀體,要求進行主動的生理性的功能鍛煉;對已受累的軀體宜由治療師幫助進行被動的生理范圍內的功能鍛煉。

5、頸椎失穩適合做些什麼運動

因頸椎間盤變性、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以頸肩痛,放射到頭枕部或上肢,甚重者出現雙下肢痙攣,行走困難,以致於四肢癱瘓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征在頸椎病的發生發展中,慢性勞損是首要罪魁禍首,長期的局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損傷,可以引起局部出血水腫,發生炎症改變,在病變的部位逐漸出現炎症機化,並形成骨質增生,影響局部的神經及血管。外傷是頸椎病發生的直接因素。分型(1)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或骨質增生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上肢的感覺、運動功能障礙,常表現為一側上肢節段的運動障礙或感覺麻木。(2)脊髓型:頸椎間盤突出、韌帶肥厚骨化或者其他原因造成頸椎椎管狹窄頸椎間盤突出圖例,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有的以上肢開始發病,向下肢發展;有的以下肢開始發病,向上肢發展。主要表現為走路不穩、四肢麻木、大小便困難等。(3)椎動脈型: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常伴有頭暈、黑朦等症狀,與頸部旋轉有關。(4)交感神經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臨床上比較少見,而且常與心血管疾病、內分泌疾病等混雜在一起,難以鑒別。(5)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吞咽有異物感,臨床上非常罕見臨床表現1、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2、一側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3、其嚴重的典型表現是: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4、最嚴重者甚至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5、常伴有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6、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7、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治療活血舒筋膏加舒筋丹外敷可治癒。是一種傳統黑膏葯,外敷治療,局部滲透力強,可以改善局部的微循環,削炎活血,消除神經根水腫,改變頸部長期積累性勞損,引起的軟組織粘連,萎縮,恢復韌帶彈性,放鬆頸部肌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補肝腎,強筋骨.預防護理1.樹立正確的心態,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2.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作空閑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3、糾正不良姿勢和習慣,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頭聳肩。要保持脊柱的正直。4.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5.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6.勞動或走路時要避免挫傷,避免急剎車時頭頸受傷,避免跌倒健康食療川芎白芷燉魚頭川芎15克,白芷15克,鱅魚頭1個,生薑、蔥、鹽、料酒各適量。川芎、白芷分別切片,與洗凈的鱅魚頭一起放入鍋內,加姜、蔥、鹽、料酒、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後,改用文火燉熟。佐餐食用,每日1次。可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天麻燉魚頭天麻10克,鮮鱅魚頭1個,生薑3片。天麻、鱅魚頭、生薑放燉盅內,加清水適量,隔水燉熟,調味即可。可補益肝腎,祛風通絡。適用於頸動脈型頸椎病。葛根煲豬脊骨葛根30克,豬脊骨500克。葛根去皮切片,豬脊骨切段,共放鍋內加清水適量煲湯。飲湯食肉,常用有效。可益氣養陰,舒筋活絡。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桑枝煲雞老桑枝60克,母雞1隻(約1000克),食鹽少許。雞洗凈,切塊,與老桑枝同放鍋內,加適量水煲湯,調味,飲湯食雞肉。可補腎精,通經絡。適用於神經根型頸椎病。生薑粥粳米50克,生薑5片,連須蔥數根,米醋適量。生薑搗爛與米同煮,粥將熟加蔥、醋,佐餐服食,可祛風散寒,適用於太陽經腧不利型頸椎病

6、如何治療頸椎失穩?

根據失穩程度及臨床症狀,治療方法的選擇也不盡相同。非手術治療包括推拿、頸椎牽引、理療、中西葯物治療、功能鍛煉以及生活調理等。其中,卧床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為卧床可以消除頸椎的負重狀態。若能在頸後妥當放置枕墊,能使頸部肌肉徹底放鬆,同時恢復頸椎的正常屈度和力線。失穩期症狀較重,可配合上述治療加用頸椎支架、頸圍及頸-胸石膏固定治療。
盡管非手術治療效果不錯,但也仍有一部分患者需手術治療,他們症狀體征重,經非手術治療不愈且影響工作和生活,一般利用手術重建穩定解除症狀。下頸椎失穩症的手術治療有前後路之分,一般來說,因退變引起的不穩合並有神經刺激者,多採用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內固定術。創傷性頸椎不穩的治療要充分考慮受力方向,當椎板塌陷和脊髓損傷時,應先行後路探查減壓並行後路內固定及植骨融合術。頸椎不穩的預防主要在於病因預防,主要是保持良好的工作生活習慣,不要長時間看書,枕頭不可過高,堅持做工間操。
頸椎失穩症的康復還應注意合理的心理治療及積極的功能鍛煉。康復期既要積極鍛煉肢體功能,又要兼顧頸椎穩定。不能下床活動者,可行床上鍛煉,能下床者佩戴支架或頭頸胸石膏。

7、頸椎失穩是什麼原因?

頸椎失穩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1、由於長期的不良姿勢,某些頸部肌肉長期處於緊張、強直狀態,對脊柱頸段力量不均衡,從而出現頸椎小關節的損傷和半脫位;2、頸部外傷所致。包括外傷所致的骨折、小關節脫位、頸部韌帶損傷等。

8、頸椎失穩怎麼鍛煉能讓頸椎很穩呢?

頸椎失穩,要是通過鍛煉是很漫長的過程,效果明顯不明顯不太好說,有爭議的。
頸椎失穩是頸椎退行性改變的表現,如果出現症狀,可能鍛煉效果是不好的,只有通過手術恢復期穩定性才可以。沒有症狀,可以鍛煉,主要是鍛煉頸後部肌群的肌肉力量,凡是能讓頸項肌緊張的鍛煉方式都可以,關鍵是貴在堅持。網上有具體的鍛煉方式,可以查閱。

9、頸椎失穩能否根治

頸椎失穩是頸椎病的表現
一:針灸按摩理療牽引等
二:頸復康顆粒口服
預防:
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臨床上稱之為「米」字操.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與頸椎失穩怎麼鍛煉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