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的五六七節支配哪些神經和器官
通過你的描述是神經根型頸椎病,問題是至今半年來,做過哪些治療?效果如何?目前你的上肢肌肉有無萎縮、肌力如何?如很嚴重,建議手術治療。
回復專家:江蘇省中醫院-骨傷科-陳剛主任醫師
2、頸椎病做肌電圖檢查有什麼用
頸椎病的患者經常會出現肌肉疼痛,甚至肌肉麻木、萎縮等,到了醫院檢查,通常醫生看到這種情況都會開個肌電圖的檢查單,這是為什麼呢?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有什麼作用?下面大家來進一步了解。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發生病理改變或骨質增生等,導致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及交感神經受到壓迫或刺激而引起的一組復雜的癥候群。多因風寒、外傷、勞損等因素造成,一般出現頸僵,活動受限,一側或兩側頸、肩、臂出現放射性疼痛,頭痛頭暈,肩、臂、指麻木,胸悶心悸等症狀。根據臨床症狀偏盛及輕重不同分為寒濕阻絡、血瘀阻絡2型。 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製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 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 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通過文章以上內容的介紹,相信大家都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3、頸部有什麼神經?
(1)頸部的脊神經:脊神經從脊髓發出,每個脊髓節段發出1對脊神經,在頸部有8對脊神經,它們由椎間孔穿出椎管,分布到相應區域;在椎間孔,脊神經前方是椎體和椎間盤,後方是椎間關節。若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間盤向後外側突出都可使椎間孔變小,致脊神經受壓,出現它支配區域的運動和感覺障礙。脊神經自椎間孔穿出後,在椎管外又結合形成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頸叢神經由上4個頸脊神經組成,分別形成枕小神經、枕大神經、頸皮神經、鎖骨上神經及隔神經。其大部為感覺神經,支配頭枕部及頸前後部、胸肩部的皮膚感覺。隔神經還支配著隔肌的運動。臂叢神經由下4個頸脊神1經及胸1神經組成。分布於上肢、上胸部、上背部、肩胛等處的皮膚和肌肉,主管它們的感覺和運動,是頸椎病最常累及的神經,常出現麻木或感覺過敏及運動功能喪失。
(2)頸部腦神經:有以下幾對:①舌咽神經:分布於咽部、舌部、耳內。用來調整血壓和呼吸。②迷走神經:主要成分為副交感神經,其作用能使心跳減慢、減弱,增強胃腸蠕動。在迷走神經受到損傷時,副交感神經功能受到抑制,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為心跳加快、腹脹、消化不良等。③副神經:分布於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損傷時,聳肩無力,由頸3~4神經組成。④舌下神經:分布舌各部。在上述4對腦神經中,因有分支在口腔內,所以,當頸椎病影響到這些分支時可出現咽部感覺異常,在臨床上易造成誤診。
(3)頸部交感神經:支配內臟、心血管及腺體(皮脂腺、汗腺等)活動,有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能使心跳加快、加強.肢體血管收縮,胃腸蠕動變慢,出汗等;副交感神經興奮則使心跳減慢、變弱,胃腸蠕動加快等。如果出現抑制時則相反。頸部交感神經位於脊椎骨的兩旁。頸椎退變時常累及交感神經,引發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於交感神經和椎動脈相鄰並分布於其上,臨床上常見到一些人同時有交感神經型和 椎動脈型並存的混合型頸椎病的表現。當出現骨質增生時, 可同時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及交感型頸椎病的表現。
4、頸椎的頸椎的神經
英文名稱:cerv ic al ple xus,由第 1-4 頸神經前支組成。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
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
肌支有:膈 神經、頸 神經降支和頸袢。 英文名稱:brachial plexus,由第 5-8 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可分為 根、干、股、束四段,並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 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後束,分別位於腋動脈外、內和後側。
臂叢的分支:胸長神經、肩胛背神經、肩胛上神經、肩胛下神經、胸內外側神經、 胸背神經、腋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臂內側皮 神經 、前臂內側皮神經。
(一)肌皮神經muscu lo cutaneous nerve自 外側束發出,支配著臂 前群肌。
(二)正中神經media n ner ve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著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
(三)尺神經ulnar ne rve 由內側束 發 出、 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四)橈神經radial nerv e發自後束,支配臂及前臂後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麵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
(五)腋神經axillary nerv e由後 束發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
5、頸椎周圍血管神經分布圖
你可以到www.52ebook.com網站去下載我有好多醫學圖片以及醫學FLASH資源都從那裡下載的!
6、頸部的交感神經是怎樣構成和分布?
頸脊神經沒有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只有來自頸交感神經節的節後纖維。頸交感神經節節前纖維是來自上部胸脊神經的白交通支,其節後纖維組成灰交通支,分別與所有的頸脊神經連結,並有吻合支與有關腦神經相連接。由灰交通支至脊神經的節後纖維,隨脊神經分布到周圍的器官,如血管、腺體和豎毛肌等;也隨脊神經的脊膜支(竇椎神經)進入椎管內,分布到椎管內的血管和脊髓被膜血管上。頸交感神經的分布范圍極為廣泛,既分布到頭部和頸部,也分布到上肢。頸交感神經還分布到咽部和心臟。頸內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伴隨動脈的分支,分布到眼部,支配擴瞳肌和上瞼的平滑肌。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進入顱內後伴隨迷路動脈,分布到內耳;也伴隨椎骨部椎動脈的分支,進入椎管內,分布到脊膜和脊髓。所以在頸交感神經受刺激時,能出現各種不同的症狀,如視力模糊、耳鳴、平衡失調、手指腫脹等。
7、後腦的神經圖?
一、枕大神經:第2頸神經的後支叫枕大神經。此神經穿斜方肌腱至皮下,分布於枕部的皮膚,為混合性神經。如此神經受損則其支配區域的運動和感覺可發生障礙。
二、概述
頸神經後支:頸神經後支自椎間孔處由頸神經分出,繞上關節突外側向後行,至相鄰橫突間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第1頸神經除外),外側支為感覺支或皮支,內側支支配肌肉及鄰近關節。
第1頸神經的後支甚小或缺如,無皮支,其內側支或肌支支配頭半棘肌,頭後大、小直肌,頭上、下斜肌及鄰近關節,並發出交通支,下行與第8頸神經吻合。第2頸神經後支較前支為大,其外側支即枕大神經,與枕動脈伴行,為頭皮後部的主要感覺支,此支也與枕小神經、耳大神經、耳後神經及第3頸神經相交通。第2頸神經的內側支或肌支支配頭、頸半棘肌,頭下斜肌、多裂肌及鄰近關節。第3頸神經後支較小,與第2、4頸神經相交通,外側支即第3枕神經,為皮支,內側支支配深部椎間肌及關節。第4~6頸神經的後支極小,外側支支配項部靠中線的皮膚,內側支支配鄰近肌肉及關節,第7、8頸神經的後支無皮支,終於上背部的深層肌肉。
枕大神經(greater occipital nerve)是第2頸神經後支的分支,在斜方肌的起點上項線下方淺出,伴枕動脈的分支上行,分布至枕部皮膚。第3枕神經(third occipital nerve)是第3頸神經後支的分支,穿斜方肌淺出,分布至項區上部的皮膚。枕大神經自第1、2頸椎間黃韌帶裂隙中穿出。枕大神經受壓,產生枕部向顱顳部的放射性跳痛、脹痛。
8、頸神經叢是有哪些神經構成的?支配區域如何?
頸神經與頸叢病變的診斷
一、頸神經與頸叢的解剖生理
頸神經系由運動前根和感覺後根所組成。運動前根起源於脊髓前角的運動細胞,後根起源於後根神經節細胞。頸、胸和腰神經的後根神經節位於椎間孔之中,骶、尾神經的神經節則位於骶管之中,脊神經穿過硬膜,走出相應的椎間孔。脊神經共有3l~32對。計有頸神經(c)8對,胸神經(T)12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5對,尾神經(Co)1~2對。
脊神經由椎間孔走出後分為前支、後支、脊膜支、交通支等4個分支。前支較粗、向前走行,在脊髓不同水平彼此相互吻合形成5個神經叢,即頸叢、臂叢、腰叢、骶叢及尾叢。後支較細,向後走行,又分為內側支及外側支,後支分布於背部的肌肉和皮膚。脊膜支分布於本髓節的脊髓膜。交通支與交感神經連絡,行至交感神經節。頸叢由脊神經頸1~4組成,臂叢由脊神經頸5~胸1組成,腰叢由腰1~4神經組成,骶叢由腰5~骶4神經組成,尾叢由骶5~尾2神經組成。
頸神經的支配:
第1頸神經在枕骨和寰椎之間走出,分為前後2支,前支支配頭前直肌及頭側直肌,此二肌肉收縮時頭向該側傾斜,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前屈。後支支配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等,此等肌肉收縮時頭向該側及後方傾斜,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後仰。
第2頸神經的前支參與組成頸叢,後支分為枕大神經、升支和降支,枕大神經支配頭頂直至冠狀縫、枕部和項部的皮膚。升支和降支支配頭下斜肌、頭夾肌及頸夾肌,此等肌肉收縮時頭轉向同側。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向後仰。
第3頸神經的前支亦參與組成頸叢,後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支配頸部肌群,外側支支配頸部皮膚。
第4~8頸神經的後支均較小,分為外側支和內側支,外側支支配背部深淺長肌,內側支支配枕深部短肌及枕部近中線皮膚。
頸叢的組成及支配:
頸叢由頸1~4神經組成,位於頸椎l~4椎體旁。在胸鎖乳突肌上部的後方,由頸叢分出皮支和肌支。
1.皮支:
(1)耳大神經:起自第3頸神經,在胸鎖乳突肌的外緣上行,至腮腺下緣水平發出分支支配耳後、耳殼及腮腺部位的皮膚。
(2)枕小神經:起自第2及3頸神經,支配乳突部位和枕部外側的皮膚。
(3)頸皮神經:起自第3頸神經,位於耳大神經的下方,支配舌骨及鎖骨部的皮膚。
(4)鎖骨上神經:主要起自第3頸神經的前支和第4頸神經的大部分。於鎖骨上窩處分為前、中、後三支,前鎖骨上神經(胸骨上支)支配鎖骨胸端以上皮膚。中鎖骨上神經(鎖骨上支)支配第4肋骨以上皮膚。後鎖骨上神經(肩峰上支)支配肩胛上部皮膚。
2.肌支:
(1)頸深部肌支:支配頭長肌與橫突間肌,此二肌收縮時頭前屈及頸向同側傾斜。
(2)舌下神經降支:起自頸2~3神經的前支,和舌下神經的下降支吻合形成舌下神經袢,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此等肌肉收縮時使喉頭及舌骨下降,作咽下動作時使舌骨下牽。
(3)胸鎖乳突肌支:起自頸3~4神經前支,並有時起自頸2神經,胸鎖乳突肌同時接受頸3~4神經及副神經的支配,單有頸3~4神經的損害,胸鎖乳突肌的麻痹並不明顯,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時頭向該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時頭後仰。
(4)斜方肌支:起自頸3~4神經的前支,與副神經共同支配斜方肌,斜方肌收縮時使肩胛骨接近脊柱,上部肌束收縮時使肩上提,下部肌束收縮時使肩下垂。
(5)膈神經:主要來自頸4神經的前支,部分來自頸3神經及頸5神經,下降進入胸腔.支配膈肌,並分出心包支和胸膜支,膈肌收縮時使胸腔擴大促進吸氣。一側膈神經麻痹時,該側膈肌麻痹,引起輕度呼吸困難;雙側膈神經麻痹時,呼吸、咳嗽均發生困難,膈神經受刺激時引起膈肌痙攣,出現呃逆。膈神經含有感覺纖維,膈神經受刺激時產生向肩部及肘部的放射性疼痛,第3及4頸椎橫突旁有壓痛。
9、頸部後面分布了什麼神經?
頸部的神經豐富,與頸椎病有關的神經有脊神經、腦神經及交感神經。
(1)頸部的脊神經 脊神經從脊髓發生,每個脊髓節發出一對脊神經,在頸部有8對脊神經,它們由椎間孔穿出椎管,分布到相應區域;在椎間孔,脊神經前方是椎體和推間盤,後方是椎間關節。當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間盤向後外側突出都可使椎間孔變小,致脊神經受壓,出現它支配區域的運動或/和感覺障礙。
脊神經自椎間孔穿出後,在椎管外又結合形成頸叢神經和臂叢神經。頸叢神經由上4個頸脊神經組成,分別形成枕小神經、就大神經、頸皮神經、鎖骨上神經及隔神經。其大部為感覺神經,支配頭枕部及頸前後部、胸肩部的皮膚感覺。隔神經還支配著隔肌的運動。
臂叢神經由下4個頸脊神經及胸1神經組成。分布於上肢、上胸部、上背部、肩胛等處的皮膚和肌肉,主管它們的感覺和運動,是頸椎病最常累及的神經,常出現麻木或感覺過敏及運動功能喪失。
(2)頸部腦神經 有以下幾支:
①舌咽神經:分布於咽部、舌部、耳內。用來調整血壓和呼吸。
②迷走神經:主要成分為副交感神經,其作用能使心跳減慢、減弱,增強胃腸蠕動。在迷走神經受到損傷時,副交感神經功能受到抑制,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為心跳加快、腹脹、消化不良等。
③副神經:分布於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損傷時,聳肩無力,由頸3~4神經組成。
④舌下神經:分布舌各部。
在上述4對腦神經中,因有分支在口腔內,所以,當頸椎病影響到這些分支時可出現咽部感覺異常,在臨床上易造成誤診。
(3)頸部交感神經 支配內臟、心血管及腺體(皮脂腺、汗腺等)運動,有交感及副交感神經。交感神經興奮能使心跳加快、加強,肢體血管收縮,胃腸蠕動變慢。出汗等;副交感神經興奮則使心跳減慢、變弱,胃腸蠕動加快等。若出現抑制時則相反。
頸部交感神經位於脊椎骨的兩旁。頸椎退變時常累及交感神經,引發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由於交感神經和推動脈相鄰並分布於其上,臨床上常見到一些人同時有交感神經型和椎動脈型相互並存的混合型頸椎病的表現。當出現骨質增生時,可同時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及交感型頸椎病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