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頸椎病中葯方子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年來筆者採用中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5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般資料 本組35例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最小22歲,最76歲,病程最短8天,最長3年。診斷標准發作性眩暈、復視,有時猝倒,伴惡心嘔吐、頸肩痛或頸枕痛。所有病例均經X線或CT檢查,提示頸椎椎體骨贅形成。
1.2 治療方法 採用中葯內服,基本方為丹參20 g,葛根30 g,雞血藤30~40 g,黃芪20 g,威靈仙15 g,鉤藤10 g,赤芍10 g,紅花10 g,當歸10 g,川芎10 g,頭痛重加白芷10 g,血壓高加夏枯草10 g,耳鳴加僵蠶10 g,嘔吐甚加法半夏10 g,水煎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1.3 治療效果 臨床痊癒:臨床症狀消失,可正常工作或勞動,隨訪6個月未復發共19例。有效:臨床症狀基本消失,僅偶有突然轉側致輕度眩暈14例。無效:臨床症狀無明顯改善2例。療程最短5天,最長28天,總有效率94%。
2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歲。主訴:近1個月來頭暈,惡心嘔吐,反復發作,每於突然搖頭時出現,伴頸肩疼痛、頭痛。查血壓130/70 mm Hg,頸椎X線攝片提示2~5椎體後緣見骨贅形成,診斷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採用上法治療,葯用葛根20 g,雞血藤30 g,丹參20 g,黃芪20 g,赤芍10 g,威靈仙15 g,當歸10 g,川芎10 g,紅花10 g,白芷10 g,法半夏10 g,僵蠶10 g,共5劑,每日1劑,水煎服。並囑適度活動頸部。再診僅見輕度頭暈,續方加減服15劑,諸症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3 體會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中醫「眩暈」范疇,其發病原因中醫認為是肝陽上亢、氣血虧虛、痰濕中阻所致。現代醫學認為是由於頸部長期勞損,其椎間盤組織以及骨與關節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影響附近的神經、脊髓、椎動脈而出現各臨床症狀。方中丹參、葛根、紅花、鉤藤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黃芪補氣扶正,雞血藤補血、活血、壯筋骨,當歸、川芎、赤芍活血養血,威靈仙、白芷、僵蠶祛風通絡止痛,全方共奏益氣補血、活血通絡止痛之功。筆者認為,該方可以改善微循環,增加腦部供血量,消除組織水腫,緩解肌肉痙攣。所以對於椎動脈型頸椎病投之往往獲得良好的效果。
椎間盤治療
內服中葯 自擬活血舒筋湯:
牛 膝30g 桑寄生30g 白 芍30g
獨 活30g 秦 艽15g 土鱉蟲10g
沒 葯10g 蜈 蚣1條 血竭3g(沖)
甘 草15g
每日1劑,水煎2次,取500ml,分早晚2次溫服。加味:有明顯外傷史者加三七粉6g(沖);兼濕熱者加黃柏15g,蒼術10g;兼寒邪者加制川烏6g(先煎),細辛3g;下肢麻木肌力減弱者加雞血藤30g,全蠍3g.
2、頸椎病常用的中葯方葯有哪些?
頸椎病的中醫分型為辨證施治提供了依據。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同屬於根型或椎動脈型或脊髓型的患者,因其有不同的病因、徵象和脈象,所以按中醫分型可能屬於不同的類型,其治則不同,用葯也不一致。
(1)外傷型。行氣活血,舒筋止痛。
方葯:姜黃10g,甘草10g,羌活15g,海桐皮12g,當歸15g,赤芍12g,白術12g,伸筋草15g,川芎12g,桂枝10g。水煎服。
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葯,久病體虛者加首烏、枸杞子等。如傷後著寒或宿傷而有風寒者可用麻桂溫經湯,葯方如下:赤芍12g,麻黃10g,桂枝12g,紅花6g,白芷15g,細辛3g,桃仁12g,甘草10g。水煎服。
(2)風寒濕痹、經絡受阻型。祛風除濕,溫經活絡。
方葯:羌活10g,獨活15g,蒿本10g,防風15g,甘草10g,川芎12g,蔓荊子10g。水煎服。
如兩手麻木為主,說明氣虛,可用人參益氣湯,方劑如下:
黃芪20g,炙甘草10g,升麻10g,五味子15g,柴胡12g,生甘草10g,人參5g,白芍12 克。水煎服。
(3)肝腎虧虛、氣血不足型。滋補肝腎,益氣活血。
方劑:獨活15g,桑寄生15g,秦艽10g,防風15g,細辛3g,當歸15g,白芍12g,川芎15g,地黃15g,杜仲12g,牛膝15g,黨參20g,茯苓12g,炙甘草10g,桂枝15g。水煎服。
如四肢痿軟症較重,宜用加味四物湯,方劑如下:當歸15g,熟地12g,白芍10g,川芎12g,五味子10g,麥冬12g,黨參20g,黃柏10g,黃連15g,知母10g,杜仲12g,牛膝15g,蒼術12g,黃芪20g。水煎服。
(4)痰濕凝阻、經絡瘀滯型。理氣化痰,通經活絡。
方劑:姜半夏6g,陳皮10g,茯苓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如患者氣虛,加黨參、白芍、黃芪;肢體麻重,加防風、荊芥、天麻、秦艽等;如患者手足麻木伴兩目畏光、忌目視物昏花、睛痛難開者可用神效黃芪湯,方劑如下:蔓荊子10g,陳皮10g,人參5g,炙甘草10g,白芍15g,黃芪20g。水煎服。
(5)外用熏洗葯。
方劑:獨活、秦艽、防風、艾葉、透骨草、劉寄奴、蘇木、赤芍、紅花、甲珠、靈仙、烏梅、木瓜,各9g。水煎趁熱熏洗患處。
3、腎炎1號方的用法是怎樣的?
[主治]健脾益腎,利水消腫。治療慢性腎炎。
[處方]黃芪20~30克,黨參20~30克,白術15~20克,茯苓20~30克,巴戟天10~20克,仙茅10~15克,菟絲子10~15克,姜黃10~15克,水蛭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有水腫者加用車前子(包)20~30克,豬苓20~30克,冬瓜皮20~30克;無水腫而見蛋白尿者加用金櫻子20~30克;有血尿者加小薊20~30克,藕節20~30克,琥珀粉(沖服)1~3克;有高血壓並發症者用相應西葯對症處理。
4、前列朦炎1號方是由哪些葯材組成的?
前列朦炎1號方:組成:生黃芪、公英、土茯苓各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虎杖、敗醬草、篇蓄各10克,黃柏、生大黃、生甘草各10克。
功效:清熱利濕,解毒化濁。
適應症:慢性前列腺炎濕熱蘊結型。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尿道灼熱刺痛重者加石韋、木通各10克;尿道滴白較多者加萆薢、車前子各15克;EPS中有膿細胞滿視野者,加雙花、連翹各20克;血精或EPS中有紅細胞者加旱蓮草15克,白茅根20克。
療效:41例中治癒30例,顯效8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100%。
葯理:據現代葯理學研究,白花蛇舌草、公英、土茯苓、敗醬草、黃柏、A蓄、虎杖、大黃均具有廣譜抗菌作用或抗病毒作用,能抑制或殺滅病原微生物,減輕炎性反應,改善臨床症狀;大黃、公英、虎杖、生黃芪等可刺激網狀內皮系統,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能力,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促進免疫球蛋白形成,誘導產生干擾素,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赤芍、虎杖、大黃、元胡等能改善局部微循環,解除局部炎性梗阻,促進炎性分泌物排出和增生病變的軟化,提高局部有效葯物濃度。故推測本方可能具有抗菌消炎,改善局部微循環,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良好作用。
5、治頸椎中葯配方
?
6、頸椎病的最號治療方法
您的頸椎病有點壓迫神經才會導致頭暈惡心的,建議您經常活動頸椎,不要經常保持一種姿勢。
7、頸椎正常的應該是什麼形狀 ?
除了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缺乏適量運動等造成頸腰椎疾病高發,睡覺也是 一大禍首,人的一生有1/3的時間都在睡覺,如果不養成良好的睡姿、用錯了枕頭,頸椎的健康就每況愈下了。
對於頸椎不好的人,木板床、 棕綳床是首選,而那種過分柔軟的床則不利於頸椎的健康。那什麼樣的睡姿是正確的呢?
順應頸椎的生理彎曲最 重要,習慣仰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後與自己的拳頭高度(握拳虎口向上的高度為拳高標准)相等為宜;習慣側睡的人,枕頭高度應以壓縮後與自己的一側肩寬 高度一致為宜。無論仰睡、側睡都能保持頸部正常生理弧度的是最理想的。
為了達到支撐頸部的目的,可將枕頭的形狀稍加整理,把 枕頭折一下,從側面看像一個「6」字,凸起部分的高度大約半肩高,這樣就會比較舒服了。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所謂的「頸椎保健枕」,但其實沒有一款枕頭的高 度、型號、柔軟度適合所有人,因為每個人的體型及頸圍都有差異,保健枕里填充的葯物也並沒有什麼特殊功效。相對來說,反倒是最普通的蕎麥皮枕適應性更強。 填充枕頭時,要注意不要填得太滿,否則影響其「變形」的能力,正確的方法是填充大約70%就可以了。
對於長期面對電腦的辦公室人員,可 以利用工作閑暇練習下面這個簡單的頸椎操:端坐在椅子上,分別做低頭、抬頭、左轉頭、右轉頭、前伸頭、後縮頭、讓頭頸做順時針環繞和逆時針環繞的動作,每 天堅持練習5分鍾。刻意的搖晃其實是在「磨關節」,不能真正起到放鬆頸椎的作用,有頸椎病的患者做頸椎操時動作一定要緩和、輕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