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主要有哪五大防治手段呢?
頸椎病以綜合治療為主。凡能解除肌肉痙攣,使椎間隙增大,減少椎間盤壓力,減輕對供應腦部血管的刺激相對神經的壓力,減輕炎性水腫等方法,都可以起到治療作用。
經過長期的臨床實驗研究,我們可將頸椎病的防治分為五個步驟,這五個順序是建立在安全性、無毒副作用、盡量避免醫源性損傷、方便、實用、省時省力等一系列原則基礎上的,五個順序先後進行防治,不宜顛倒。當我們選擇更深層次的治療手段時,前面的基礎治療手段依然不可放棄,否則暫時治癒的頸椎疾病隨時還會再犯。
正確的休息-》正確的運動-》正規的非手術治療-》葯物治療-》手術治療手段一:正確的休息
睡眠時人體組織處於放鬆的非戒備保護狀態,不能主動採取保護姿勢以規避慢性損傷,加之睡眠時是骨質增生的活躍時間段,因此當在防治方法之首。
頸椎病患者的睡眠體位
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這就要求我們在睡眠時應該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及雙膝呈屈曲狀。因此,專家建議最好採取側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很多人從字面理解枕頭應該是枕著頭部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枕頭正確的受力面(或扶托處)應該對應的是頸椎,而不應該是頭部。科學的枕頭設計應順應頸椎的生理解剖結構,否則只會損傷頸椎,因此,枕頭的外形和質地的設計對頸椎的預防及治療很重要。
(1)枕頭的長度:一般來說長度有 40cm~60cm即可。它可確保在睡眠體位變化時,始終能支撐頸椎;
(2)枕頭的高度:不包括彈性膨起的部分,扶托頸椎處,在人仰卧時與其人的拳頭等高,這一高度能使後腦部分與床面微微離開,在頸椎得到合理扶托的同時,由於頭部的重力頸椎也能獲得適當的牽引效果;在側卧時,枕的高度應為一側肩膀的寬度,使得頸椎與胸椎、腰椎成同一水平。這兩種不同的高度可確保在仰卧及側卧位頸椎的正常曲度。枕頭過高、過低均不宜用,高度以 8cm~12cm為好;
(3)枕頭的外形設計:根據睡眠中頸椎需要合理扶托的要求,枕頭應該前高後低的波浪形,曲面能與頸後部的外形相吻合。
2、脊椎上 頸椎到腰椎 的中間那段叫什麼椎?
您好!
人的脊椎自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椎。頸椎到腰椎中間的稱為胸椎。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3、人體的脊椎一共有幾節
人類脊柱有33塊椎骨(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骨、尾骨共9塊)借韌帶、關節及椎間盤連接而成。
脊柱上端承托顱骨,下聯髖骨,中附肋骨,並作為胸廓、腹腔和盆腔的後壁。脊柱具有支持軀干、保護內臟、保護脊髓和進行運動的功能。脊柱內部自上而下形成一條縱行的脊管,內有脊髓(註:脊柱不等於脊椎或脊椎骨,脊柱是由多塊脊椎組成的)。
脊柱除支持和保護功能外,有靈活的運動功能。雖然在相鄰兩椎骨間運動范圍很小,但多數椎骨間的運動累計在一起,就可進行較大幅度的運動,其運動方式包括屈伸、側屈、旋轉和環轉等項。
脊柱各段的運動度不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制約因素有關。骶部完全不動,胸部運動很少,頸部和腰部則比較靈活。
人在立正姿勢時,通過身體所引的垂直重力線經過頸椎體的後方,在第7頸椎和第1胸椎處通過椎體,經胸椎之前下降,再於胸腰結合部越過椎體,經腰椎後方並穿過第4腰椎至骶骨岬再經骶骨前方、骶髂關節而傳至下肢。脊柱的彎曲,特別是頸曲與腰曲,隨重力的變化而改變其曲度。
(3)上頸椎包括哪幾段擴展資料
出生時的椎骨在椎體和兩側椎弓各有一個骨化中心。生後一年,胸、腰椎兩側椎弓完全融合。頸椎第2年初融合。骶骨較晚,約在7~10歲融合,且常融合不良,形成脊柱裂。椎弓與椎體的融合,在頸椎為3歲,胸椎為4~5歲,腰椎6歲,骶椎7歲或更晚。次發骨化中心在青春期才出現。
脊柱的分節和包繞神經管,是一個復雜的演化發育過程,在發育過程中脊椎的發育缺陷可形成半椎、楔椎、蝶椎、融合椎、移行椎,是常見的脊椎畸形之一,更常見的發育障礙是兩側椎弓對合障礙形成的脊柱裂。
較輕的脊柱裂多為腰骶椎骨的後弓沒有合並,但脊神經正常,表麵皮膚正常或僅有小凹,或有色素沉著及毛發,因臨床無症狀,常在X線片中發現,稱隱性脊柱裂;重者可同時有脊神經、脊膜或脊髓的膨出,產生相應的脊神經功能障礙。
在胚胎1~3個月時,脊髓和脊柱的長度一致,在以後的發育過程中,脊柱的生長迅速超過了脊髓,致脊髓末端在椎管內上升。在出生時其末端位於腰3(第3腰椎,下同)水平,至成人末端在腰1下緣,腰2以下的脊膜稱為終絲,仍連於尾骨水平。
隨著這種生長不相稱的結果,腰骶脊神經就從脊髓的發出處,斜行到相應的脊柱節段出椎間孔處,脊髓以下的神經呈馬尾狀,稱為馬尾神經。腰椎穿刺,碘水造影,均在此水平以下進行,以免刺傷脊髓。
4、為什麼說頸段脊髓有8節,而頸椎骨7節
脊髓是以脊神經根為界來進行分段,和脊椎沒有直接的關系,而頸髓有八段脊椎只有七段也就是頸膨大較大的原因之一
5、頸椎病發生在不同的頸椎節段會分別有什麼症狀?
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疼痛,或呈上肢放射疼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疼痛重,影響休息。少數病人為防止觸碰頸部加重症狀,用手保護患部。對急性發病病人,需注意檢查是否為頸椎間盤突出病變。頸椎病慢性發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疼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部分病人患肢可呈現腫脹,皮膚呈暗紅或蒼白色。風寒及勞損可為發病的誘因,部分病人無明顯誘因而逐漸發病。 股骨頭壞死的治療一定要及時的選擇一個正確的治療方法治療,千萬不要盲目的治療從而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期。股骨頭壞死在治療期間一定要注意做好功能鍛煉和保健,保持一個好的心態,這些對於病情的康復都是有幫助的,廣州解放軍421骨科醫院是國家三甲醫院如果有疑問可以打電話去質詢。希望可以幫助到您.祝早日康復
6、頸椎病的表現是什麼?
什麼是頸椎病,都有哪些症狀?
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椎間關節退變致使其周圍重要組織
(
脊髓、神經根、交感神經及椎動脈
)
受到損害,呈現相應的臨床症狀者稱之為頸椎病。也就是說,頸椎病是由於退變或者勞損等原因所導致的椎間盤變性突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鉤椎關節增生骨刺形成、關節突關節增生骨刺形成、黃韌帶肥厚或後縱韌帶骨化等,引起頸椎椎管、椎間孔或橫突孔變形狹窄,以及頸椎不穩定,導致直接刺激壓迫或通過壓迫影響血液循環,使頸脊髓、神經根、椎動脈或交感神經發生功能障礙,從而出現一系列相應的臨床症狀者,臨床上稱之為頸椎病。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其中,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後可以出現神經根型頸椎病,其典型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頸枕部或頸肩部疼痛或麻木,呈持續性或陣發性並向上肢及手指放射,可以伴有針刺樣或過電樣串麻感,當頸部活動或咳嗽、打噴嚏或用力稍大時疼痛及串麻感可加重;同時也可以有上肢肌肉萎縮、發沉、酸痛無力、動作不靈活等現象;由於頸脊髓受到刺激、壓迫或者脊髓的動脈血管受到刺激壓迫後,使脊髓血液供應不足,從而導致脊髓的功能障礙,可以出現脊髓型頸椎病,其典型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進行性的四肢麻木、無力、僵硬、活動不靈活、行走踩棉花感、甚至四肢癱瘓,胸部或腹部的束帶感覺,大小便困難或失禁等;由於頸部交感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可以出現交感型頸椎病,其典型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頭痛或者偏頭痛、頭暈,可伴有惡心、嘔吐,視物不清楚、模糊,視力下降,瞳孔擴大或者縮小,眼睛後部脹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齊,心前區疼痛,血壓升高,頭頸部以及四肢出汗異常以及耳鳴,聽力下降,發音障礙等,也可表現為眼花、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下降、胃腸脹氣等復雜的表現;由於頸部椎動脈受到刺激或壓迫,可以出現椎動脈型頸椎病,其典型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突發性弱視或者失明、復視等,但在短期內可以恢復,可以出現猝然摔倒等表現。而這些症狀大多在頭部突然旋轉時或者屈伸時發生。此外,還有兩種以上壓迫同時存在的混合型頸椎病;食管受壓型頸椎病、後縱韌帶骨化等少見類型的頸椎病。
7、我母親出現眩暈症狀有七八年了,總是一段時間出現一次,她出現眩暈時,聽覺可以,總是感覺從頭往上轉,...
應去醫院先檢查大腦,copy大腦沒問題剩下的大部分就是頸椎的毛病
你好,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應先了解哪些病屬於頸椎病。頸椎病是個統稱,包括: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頸椎生理曲度變直,等等。頸椎病會引起很多症狀,頭部,胳膊,後背等等的暈,麻,酸,漲,疼。有的還會引起高血壓。這么解釋你懂嗎?治療上,我建議你找正宗手法復位的大夫整骨推拿復位。以我個人的經驗手法復位對以上所說各類頸椎病有確切的治療效果。但復位後幾天內必須限制活動。而且不能隨便找人復位,在治療上還要根據情況加針灸治療。
8、關於頸椎,你了解多少?
頸椎是每個人身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每個頸椎都由椎體和椎弓兩部分組成。椎體呈橢圓形的柱狀體,與椎體相連的是椎弓,二者共同形成椎孔。所有的椎孔相連就構成了椎管,脊髓就容納其中。
1-寰椎
寰椎即第一頸椎,因為像個「環」一樣,所以叫 huan 椎,直接與枕骨相連,沒有椎體和棘突,由前後弓和側塊組成。前弓較短,其後(內)面中部有關節面與第二頸椎的齒狀突構成寰齒關節;前面中部有前結節,是兩側頸長肌的附著處。後弓較長,其後方有一結節而無棘突;此後結節突向上、後方,是兩側頭小直肌的附著處。
第一頸椎段:主要關聯頭、耳、鼻、喉、臉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頭痛、失眠、視力下降、記憶減退、眩暈、高血壓和面癱等症。
2-樞椎
樞椎即第二頸椎。它和一般的頸椎相似,但椎體上方有齒狀的隆突稱為齒突,此齒突可視為寰椎的椎體。齒突根部的後方,有寰橫韌帶,但此韌帶較細小;齒突前面有一關節面與寰椎前弓構成寰齒關節。
第二頸椎段:主要關聯耳、鼻、喉、舌、聲帶、口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昏眩、偏頭痛、耳鳴、胸悶、扁桃腺炎、腮腺炎、鼻竇炎、過敏、失聲等症。
注意
寰椎下關節凹和樞椎上關節突構成了寰樞關節。
與頸椎相關的頭暈——指向的就是寰樞關節。
3~6-典型頸椎
第3—6頸椎為我們常規的典型頸椎。
特點:椎體小,左右徑寬於前後徑。前面和後面均平坦,等深。
前者稍低於後者,且其下緣向下延伸,與下一椎體前上部交疊。上面側向凹陷,有邊緣向一側突出。
下面從前向後凹,從一端凸向另一端,有側向淺凹與下一椎體承接。
椎弓根斜向後,上下緣間中途附於椎體,因此上一椎骨之椎切跡與下一椎體等深,但更為狹窄。
椎弓板自上而下變窄薄;椎孔大,呈三角形。棘突短而分叉,分支通常長短不一。
上6個頸椎之橫突孔提供椎動脈、椎靜脈和交感神經之通道。每個突起分前後部,兩部借一骨塊連接,該骨塊上方有一深溝以為脊神經之通道。
第三頸椎段:主要關聯咽、頰、肩、橫膈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咽喉炎、咽喉部異物感、牙痛、頸肩酸痛、呼吸困難、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症。
第四頸椎段:主要關聯頸部肌肉、咽、臂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肩酸痛、牙痛、三叉神經痛、甲狀腺功能亢進、胸悶、呃逆(打呃)等症。
第五頸椎段:主要關聯手肘、食道、氣管、橫膈膜、心臟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氣管炎、咽喉炎、哮喘、手臂酸痛、心動過速或過緩等症。
第六頸椎段:主要關聯甲狀腺、食道、氣管、心肺、上肢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上臂或手腕痛、甲狀腺炎、低血壓、心律失常、五十肩、大拇指酸麻痛等症。
7-隆椎
隆椎即第七頸椎。除了它伸向後方的棘突很長外,其餘的結構和普通頸椎一樣。
由於其棘突很長,末端不分叉而呈結節狀,隆突於皮下,而被稱為隆椎,它隨著頸部的轉動而轉動,是臨床上作為辨認椎骨序數的標志。
我們在低頭時看到和摸到頸部最高突起的部位,就是第七頸椎,這是第七頸椎的生理特點。我們常說的清熱要穴「大椎」就在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第七頸椎段:主要關聯甲狀腺、食管、氣管、心肺、肱肌等。
如發生錯位,易患甲狀腺炎、低血壓、心律失常、手臂外側、中指、肱肌、無名指酸麻痛等症。
9、頸椎病分為那幾種,它們有什麼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