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異位

頸椎異位

發布時間:2020-11-14 23:17:01

1、如何治療頸椎移位

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玩電腦、看電視、寫作業等,又不活動筋骨,會造成頸椎病。你還年輕,頸椎曲度變直有點右移位,並不太嚴重。千萬不要做手術,否則可能留有後患。有效的方法是:

一、請中醫脊椎科醫生通過手法推拿按摩矯正你的頸椎。

二、平時堅持做頸椎保健操。

三、買一個可以調整高低軟硬符合你的頭型及頸椎曲度的護頸枕。每天晚上正常睡眠狀態下護理矯正你的脊椎。

只要你能按我說的做,很快會好起來。祝你早日康復。

2、頸椎錯位嚴重嗎

這是頸椎病的表現,建議去醫院骨科就診,行頸椎ct或者磁共振檢查可明確,平時要注意避免長時間低頭,晚上睡覺枕頭不要過高,可以堅持做頸椎保健操。結合頸部按摩理療,牽引等治療。嚴重的話需要手術治療。

3、臨床執業醫師考試的大綱?

臨床執業醫師考試大綱
一、 醫學人文素養
(一)醫德醫風
(二)溝通能力
(三)人文 關懷
二、病史採集
(一)發熱
(二)皮膚黏膜出血
(三)疼痛
頭痛、胸痛、腹痛、頸肩痛、關節痛、腰痛。
(四)咳嗽與咳痰
(五)咯血
(六)呼吸困難
(七)心悸
(八)水腫
(九)惡心與嘔吐
(十)嘔血與便血
(十一)腹瀉與便秘
(十二)黃疸
(十三)消瘦
(十四)無尿、少尿與多尿
(十五)尿頻、尿急與尿痛
(十六)血尿
(十七) 癇性發作 與驚厥
(十八)眩暈
(十九)意識障礙
三、體格檢查
(一)一般檢查
1.全身狀況
生命征(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發育(包括身高、體重、頭圍)、體型、營養狀態、意識狀態、面容、體位、姿勢、步態。
2.皮膚
3.淺表淋巴結
(二)頭頸部
1.眼
外眼檢查(包括眼瞼、鞏膜、結膜、眼球運動)、瞳孔的大小與形狀、對光反射
(直接、間接)、集合反射。
2.口
咽部、扁桃體。
3.頸部
甲狀腺、氣管、血管。
(三)胸部
1.胸部視診
(l)胸部的體表標志
包括骨骼標志、垂直線標志、自然陷窩、肺和胸膜的界限。
(2)胸壁、胸廓、胸圍
(3)呼吸運動、呼吸頻率、呼吸節律
2.胸部觸診
胸廓擴張度、語音震顫、胸膜摩擦感。
3.胸部叩診
叩診方法、肺界叩診、肺下界移動度。
4.胸部聽診
聽診方法、正常呼吸音、異常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
5.乳房檢查(視診、觸診)
6.心臟視診
心前區隆起與凹陷、心尖搏動、心前區異常搏動。
7.心臟觸診
心尖搏動及心前區異常搏動、震顫、心包摩擦感。
8.心臟叩診
心界叩診及左鎖骨中線距前正中線距離的測量。
9.心臟聽診
心臟瓣膜聽診區、聽診順序、聽診內容(心率、心律、心音、心音改變、額外心音、心臟雜音、心包摩擦音)。
10.外周血管檢查
(l)脈搏
脈率、脈律。
(2)血管雜音
靜脈雜音、動脈雜音。
(3)周圍血管征
(四)腹部
1.腹部視診
(l)腹部的體表標志及分區
(2)腹部外形、腹圍
(3)呼吸運動
(4)腹壁靜脈
(5)胃腸型和蠕動波
2.腹部觸診
(1)腹壁緊張度
(2)壓痛及反跳痛
(3)肝脾觸診及測量方法
(4)腹部包塊
(5)液波震顫
(6)振水音
3.腹部叩診
(1)腹部叩診音
(2)肝濁音界
(3)移動性濁音
(4)肋脊角叩擊痛
(5)膀胱叩診
4.腹部聽診
(1)腸鳴音
(2)血管雜音
(五)脊柱、四肢、肛門
1.脊柱檢查
(1)脊柱彎曲度
(2)脊柱活動度
(3)脊柱壓痛與叩擊痛
2.四肢、關節檢查
3.直腸指檢
(六)神經系統
1.神經反射
(1)深反射
跟腱反射、肱二頭肌反射、膝反射。
(2)淺反射(腹壁反射)
2.腦膜刺激征
頸強直、Kernig 征、Brudzinski 征。
3.病理反射(Babinski 征)
四、基本操作
(一)手術區消毒、鋪巾
(二)手術刷手法
(三)穿、脫手術衣
(四)戴無菌手套
(五)手術基本操作
切開、縫合、結扎、止血。
(六)清創術
(七)開放性傷口的止血包紮
(八)膿腫切開術
(九)換葯與拆線
(十)吸氧術
(十一)吸痰術
(十二)胃管置入術
(十三)三腔二囊管止血法
(十四)導尿術
(十五)動、靜脈穿刺術
(十六)胸腔穿刺術
(十七)腹腔穿刺術
(十八)腰椎穿刺術
(十九)骨髓穿刺術
(二十)脊柱損傷的搬運
(二十一)四肢骨折現場急救外固定術
(二十二)心肺復甦
(二十三)簡易呼吸器的應用
(二十四)穿、脫隔離衣
五、輔助檢查
(一)心電圖 檢查
1.正常心電圖
2.竇性心動過速
3.竇性心動過緩
4.房性期前收縮
5.心房顫動
6.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7.室性期前收縮
8.室性心動過速
9.心室顫動
10.房室傳導阻滯
11.左、右束支傳導阻滯
12.左、右心室肥厚
13.急性心肌梗死
(二)X 線平片影像診斷
1.正常胸片
2.肺炎
3.浸潤型肺結核
4.肺癌
5.心臟增大
二尖瓣型、主動脈型和普大型。
6.氣胸
7.胸腔積液
8.正常腹平片
9.消化道穿孔
10.腸梗阻
11.泌尿系統陽性結石
12.長骨骨折
13.肋骨骨折
(三)X 線胃腸道造影影像診斷
1.食管靜脈曲張
2.食管癌
3.消化性潰瘍
4.胃癌
5.結腸癌
(四)CT 影像診斷
1.肺炎
2.肺結核
3.肺癌
4.肝癌
5.肝血管瘤
6.肝囊腫
7.急性胰腺炎
8.腹部外傷
肝損傷、脾損傷、腎損傷。
9.顱腦外傷
顱骨骨折、急性硬膜外血腫、急性硬膜下血腫。
10.腦出血
11.腦梗死
(五)超聲診斷
1.肝硬化
2.急性膽囊炎
3.膽囊結石
4.腎結石
(六)實驗室檢查結果判讀
1.血、尿、糞常規
2.血沉
3.骨髓常規檢查
4.凝血功能及纖溶活性檢查
PT、APTT、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
5.痰液病原學檢驗
6.腦脊液常規及生化檢查
7.胸水常規及生化檢查
8.腹水常規及生化檢查
9.肝功能
10.腎功能
11.血清電解質
12.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
13.血脂
14.心肌損傷標志物
CK、CK-MB、肌鈣蛋白。
15.血、尿澱粉酶
16.血清鐵、鐵蛋白、總鐵結合力
17.甲狀腺功能
18.乙肝病毒免疫標志物
19.自身抗體(ANA、RF、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雙鏈 DNA 抗體)
20.血氣分析
21.腫瘤標志物
AFP、CEA、CA19-9、CA125。
22.血、尿 hCG 檢測
六、病例分析
(一)呼吸系統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支氣管哮喘
3.支氣管擴張
4.肺炎
5.肺結核
6.肺栓塞
7.肺癌
8.呼吸衰竭
9.胸腔積液(惡性、結核性)
10.血胸和氣胸
11.膿胸
12.肋骨骨折
(二)心血管系統
1.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
3.冠狀動脈性心臟病
4.高血壓
5.心臟瓣膜病
6.結核性心包炎
(三)消化系統
1.胃食管反流病
2.食管癌
3.胃炎
4.消化性潰瘍
5.消化道穿孔
6.消化道出血
7.胃癌
8.肝硬化
9.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0.肝癌
11.膽石病、膽道感染
12.急性胰腺炎
13.潰瘍性結腸炎
14.克羅恩病
15.腸梗阻
16.結、直腸癌
17.腸結核
18.結核性腹膜炎
19.急性闌尾炎
20.肛管、直腸良性病變
21.腹外疝
22.腹部閉合性損傷
肝、脾、腸、腎損傷。
(四)泌尿系統(含男性生殖系統)
1.急性腎小球腎炎
2.慢性腎小球腎炎
3.尿路感染
4.尿路結石
5.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6.慢性腎臟病(慢性腎衰竭)
(五)女性生殖系統
1.異位妊娠
2.盆腔炎性疾病
3.子宮頸癌
4.子宮肌瘤
5.卵巢癌
6.卵巢囊腫蒂扭轉或破裂
7.前置胎盤
8.胎盤早剝
9.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10.自然流產
11.子宮內膜癌
12.產後出血
13.子宮內膜異位症
(六)血液系統
1.缺鐵性貧血
2.再生障礙性貧血
3.急性白血病
4.淋巴瘤
5.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七)代謝、內分泌系統
1.甲狀腺功能亢進症
2.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3.糖尿病
(八)神經系統
1.腦出血
2.腦梗死
3.蛛網膜下腔出血
4.急性硬膜外血腫
5.顱骨骨折
(九)運動系統
1.四肢長管狀骨骨折
2.大關節脫位
3.頸椎病
4.腰椎間盤突出症
(十)風濕免疫性疾病
1.系統性紅斑狼瘡
2.類風濕關節炎
(十一)兒科疾病
1.肺炎
2.腹瀉
3.維生素 D 缺乏性佝僂病
4.小兒常見發疹性疾病
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手足口病、猩紅熱。
5.小兒驚厥
6.新生兒黃疸
(十二)傳染病
1.病毒性肝炎
2.細菌性痢疾
3.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4.腎綜合征出血熱
5.艾滋病
(十三)其他
1.軟組織急性化膿性感染
2.急性乳腺炎
3.乳腺癌
4.一氧化碳中毒
5.急性有機磷農葯中毒
6.鎮靜催眠葯中毒

與頸椎異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