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頸椎病有哪些表現及如何診斷?
頸椎病的症狀非常豐富,多樣而復雜,多數患者開始症狀較輕,在以後逐漸加重,也有部分症狀較重者。這是與所患頸椎病的類型有關,但往往單純的類型少,以一個類型為主暨有一個到幾個類型混合在一起,稱為混合型頸椎病,所以說症狀是非常豐富,多樣而復雜的。它的主要症狀是頭、頸、肩、背、手臂酸痛,頸脖子僵硬,活動受限。頸肩酸痛可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有的伴有頭暈,房屋旋轉,重者伴有惡心嘔吐,卧床不起,少數可有眩暈,猝倒。有的一側面部發熱,有時出汗異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無力,手指發麻,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握物無力,有時不自覺的握物落地。另一些病人下肢無力,行走不穩,二腳麻木,行走時如踏棉花的感覺。當頸椎病累及交感神經時可出現頭暈、頭痛、視力模糊,二眼發脹、發干、二眼張不開、耳鳴、耳堵、平衡失調、心動過速、心慌,胸部緊朿感,有的甚至出現胃腸脹氣等症狀。有少數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也有吞咽困難,發音困難等症狀。這些症狀與發病程度,發病時間長短,個人的體質有一定關系。多數起病時輕且不被人們所重視,多數能自行恢復,時輕時重,只有當症狀繼續加重而不能逆轉時,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才引起重視。如果疾病久治不愈,會引起心理傷害,產生失眠、煩躁、發怒、焦慮、憂郁等症狀。臨床出現頸椎病的症狀,但也要與非頸椎病引起的症狀相鑒別。如同樣有眩暈症狀,應先排除耳源性眩暈,美尼攸氏症,前庭功能紊亂,聽神經瘤等。還有腦源性眩暈,眼源性眩暈。此外同樣是頸肩上肢痛,也要與諸如落枕、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症,網球肘,腕管綜合症。風濕性肌、關節炎,脊柱炎腫瘤等相鑒別。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症狀主要表現有:1.疼痛: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頸、肩、背、上肢及手部的疼痛.疼痛以鈍痛、酸脹痛、反射痛為主,少數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燒灼痛。疼痛程度時輕時重,常與頸部的運動程度、頻度及強度有關,也與環境的溫度、濕度有關;臨床分型1.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強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象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4.椎動脈型:關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問題是有待於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6.其他型: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2、臨床診斷--TiA頸椎病是啥意思
患者有兩個診斷,一是 TIA,二是頸椎病。TIA也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也稱一過性腦缺血發作或小中風。一般問題不大,大多數病人在24小時內症狀就能緩解,但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因為該類病人有約1/3發作成腦梗死,所以平時一定要控制好血壓和血脂,另外建議口服阿司匹林以抗凝,還要低鹽低脂飲食。而第二個症狀,考慮到患者系TIA應該至少是50-60歲的老年人,而頸椎病對於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很常見,患者的核磁共振檢查提示其頸4和頸5之間的椎間盤以及頸6和頸7之間的椎間盤(不是4/5,6/7啊,呵呵)輕度突出,問題不大,頸椎退行性改變是正常生理現象,沒關系,但這兩個問題都會導致頸椎供血不好,因而引起腦供血不足,所以平時枕頭高度適宜,不能墊枕過高,以導致頸源性眩暈的發生。另外, 注意頸部肌肉的鍛煉,保護頸椎的最佳方法是進行頸項肌的鍛煉。也就是用雙手交叉抵於腦後,做雙手向前抱團,頭頸向後的「抵抗」動作,持續 5-10 秒,放鬆後反復數十次。這個動作很簡單,可以經常練習。 大概就這些,希望能幫到你,打了好多字,好累啊。呵呵,望採納。
3、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
一、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了脊髓、神經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嗚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2.診斷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本病。
三、辨證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施治】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炙黃芪各15g,防風、當歸、赤白芍、片姜黃各12g,炙甘草、生薑各6g,蘇木10g。
【加減】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辨證】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施治】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龍、陳皮各1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減】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型
【辨證】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葛根各1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沒各9g,元胡、姜黃、地龍各12g,穿山甲10g。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型
【辨證】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5g,生薑6g,大棗4枚。
【加減】若兼風濕者,酌加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施治】益精補腎,滋陰息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山葯、生石決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絲子10g,當歸、炙甘草各9g,黃精24g。
【加減】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稀薟草、鹿銜草。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六味地黃丸、人參養營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丹。
2.驗方
(1)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葯浸酒內1個月,服15ml,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2)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g,甘草30g,葯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1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葛根30g,全蠍12g,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將諸葯水煎,日1劑,早晚2次服用。
(5)全蠍9g,蜈蚣2條,鹿含草30g,烏蛇、當歸、川芎、自然銅各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痊癒。
3.針灸療方
(1)頸肩痛麻:大椎、風府、風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
(2)頭痛:按頭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對頭後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後頂、天柱、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偏頭痛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率谷、丘墟、頭維及疼痛部位。
③對頭頂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百會、前頂、通天、行間及疼痛部位。
④對前頭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上星、頭維、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門、通里、巨闕、內關、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緩慢的針刺。若有心煩、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陰交;若有氣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澤;若腹脹不適可加針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調護
(1)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兒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問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有幾點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4、頸椎病如何鑒別診斷?
1.可以採取臂叢牽拉實驗的檢查進行確診。2.也可以選擇上之前拉實驗的方法進行確診。一般在患上頸椎病後會出現頸椎疼痛的情況,並且在早晨起床後,也有可能會導致頸椎的部位出現僵硬的狀況,頸椎病可能是因為長期保持一個姿勢引發的。
5、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頸椎病
這個自己還是不太好判斷的,如果出現頸椎不舒服還是建議檢查一下的,上海的話開元這類的就是骨科,都可以的。
6、女,48歲,臨床診斷為頸椎病,該如何治療
頸椎病的家庭治療措施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本病是由於頸椎增生,從而直接或間接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所出現的一系列綜合症。導致本病的原因可歸納為兩種:一種是外部原因,即各種急慢性損傷造成;另一種是內部原因,即頸椎本身的退變,頸椎的椎間盤從30歲開始退變。
神經型頸椎病:頸項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上頸椎病變,頸椎疼痛向枕部放射,枕部皮膚麻木;下頸椎病變,頸肩部疼痛並可向前臂放射,一側或雙側的上肢麻木,肌力減退嚴重者可有上肢的肌肉萎縮等。
脊髓型頸椎病:頸部不適,肌力減退,上、下肢麻木無力,行走困難,握物乏力,嚴重者導致截癱。膝、踝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頭痛、視物模糊、聽力減退、手足發熱、心跳過速、汗出、面紅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頭頸活動到某一位置時,突然發生眩暈及下肢麻木無力而摔倒,意識往往清楚。
家庭治療措施
●注意心理調節
提高防病意識,增強治療信心,掌握康復的方法。同時注意調節心理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指導病人做適當的鍛煉
正確指導病人的頭頸功能鍛煉,堅持頸部的活動鍛煉,指導病人兩手做捏橡皮球或手巾的訓練,以及手指的各種動作。
●按摩上下肢肌肉
經常用50%的紅花酒精按摩病人的骨突部,按摩上、下肢肌肉,鼓勵病人主動加強各關節活動。
●避免受涼
避免受涼及不適當的頸部活動,夜眠時不宜用高枕,應用低枕枕於頸部,而枕頭兩側略高,使側卧時仍保持頸部正直的位置。
●避免長時間低頭勞作
在平素工作中作適當的頸部活動,避免長時間低頭勞作,可預防頸椎病。
●穴位按摩
用指揉及掌揉法按揉頸、肩、上背部肌肉10—20遍,以有輕微酸脹痛,使肌肉鬆弛為度。按揉風池、肩井、天宗、大杼、風門及阿是穴(痛點)各1-2分鍾,以酸脹為度。
營養與飲食療法
●注意飲食調養
宜進食滋養筋脈,充益氣血的食物,過分油膩及煎炸類食品不宜進食。宜服食偏溫性的蔬菜水果,如韭菜、香菜、胡蘿卜、山葯、桃子、葡萄、桔子、杏仁核、桃仁等。
參考資料:http://www.120bk.com/gutou/gutougb/gutougba/200608/7130.html
7、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頸椎病?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1.神經根型頸椎病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
(3)影像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
(4)痛點封閉無顯效。
(5)除外頸椎外病變如胸廓出口綜合征、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2.脊髓型頸椎病
(1)臨床上出現頸脊髓損害的表現。
(2)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像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
(3)除外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多發性末梢神經炎等。
3.椎動脈型頸椎病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
(4)多伴有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4.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頸椎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5.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頸椎椎體前鳥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6.頸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也稱局部型頸椎病,是指具有頭、肩、頸、臂的疼痛及相應的壓痛點,X線片上沒有椎間隙狹窄等明顯的退行性改變,但可以有頸椎生理曲線的改變,椎體間不穩定及輕度骨質增生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