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圖

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圖

發布時間:2020-11-10 14:52:27

1、因為頸椎壓迫神經,引起腦供血不足,頭暈腦脹。怎麼治療才能痊癒

這是頸椎病壓迫椎基底動脈引起的短暫腦供血不足,治療以按摩,牽引,正確坐姿,枕頭不要太高,適當用葯為主。要找專業醫師系統治療,祝您早日康復。

2、頸椎不好壓迫腦供血不足吃點什麼比較好?

飲食治療是高脂血症治療的基礎,無論是否採取任何葯物治療之前,首先必須 進行飲食治療。飲食治療無效時或病人不能耐受時,方可用葯物治療。在服用降脂 葯物期間也應注意飲食控制,以增強葯物的療效。 (1)減少脂肪的攝入量是控制熱量的基礎。減少動物性脂肪如豬油、肥豬肉、 黃油、肥羊、肥牛、肥鴨、肥鵝等。這類食物飽和脂肪酸過多,脂肪容易沉積在血 管壁上,增加血液的粘稠度,飽和脂肪酸能夠促進膽固醇吸收和肝臟膽固醇的合 成,使血清膽固醇水平升高。飽和脂肪酸長期攝入過多,可使甘油三酯升高,並有 加速血液凝固作用,促進血栓形成。 科學家發現北極圈內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以魚獵為生,在他們中間冠心病的 死亡率僅5.3%,遠遠低於丹麥人的35%。他們吃的食物中,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很低, 多不飽和脂肪酸很高,主要含有20碳5烯酸(EPA)和22碳6烯酸(DHA)。它們存在 於海魚的魚油中。 不飽和脂肪酸能夠使血液中的脂肪酸譜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能夠減少血小板 的凝聚,並增加抗血凝作用。能夠降低血液的粘稠度。DHA可以降低血脂保護神經 系統。因此提倡多吃海魚,以保護心血管系統,降低血脂。烹調時,應採用植物 油,如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茶油、芝麻油等,每日烹調油10毫升~15亳升。 (2)限制膽固醇的攝入量。膽固醇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物質,但攝入過多的確害 處不少,膳食中的膽固醇每日不超過300亳克,忌食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動物內 臟、蛋黃、魚子、魷魚等食物。 植物固醇存在於稻穀、小麥、玉米、菜籽等植物中,植物固醇在植物油中呈現游離 狀態,確有降低膽固醇作用,而大豆中豆固醇有明顯降血脂的作用。提倡多吃豆制 品。 (3)供給充足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來源非常重要,主要來自於牛奶、雞蛋、瘦 肉類、禽類應去皮、魚蝦類及大豆、豆製品等食品。但植物蛋白質的攝入量要在 50%以上。 (4)適當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不要過多吃糖和甜食,因為糖可轉變為甘 油三酯。每餐應七、八分飽。應多吃粗糧,如小米、燕麥、豆類等食品,這些食品 中纖維素含量高,具有降血脂的作用。 (5)多吃富含維生素、無機鹽和纖維素的食物。應多吃鮮果和蔬菜,它們含維生 素C,無機鹽和纖維素較多,能夠降低甘油三酯、促進膽固醇的排泄。可選用降脂食 物,如酸牛奶、大蒜、綠茶、山楂、綠豆、洋蔥、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木 耳、銀耳、猴頭等食物。近年發現菇類中含有豐富的「香菇素」。學者們做過實驗, 當人們吃進動物性脂肪後,血液中的膽固醇都有暫時升高的現象。同時吃些香菇, 發現血液中的膽固醇不但沒有升高,反而略有下降,並且不影響對脂肪的消化。國 外學者認為,中國菜餚中常用木耳、香菇等配料,是一種科學的配菜方法。每3朵~ 4朵的香菇中含香菇素100毫克,具有降脂和保健作用。山楂、花生、淡菜、蘿卜、 玉米、海帶、豆腐、牛奶、黃豆等食物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要避免飲酒、酒能夠 抑制脂蛋白酶,可促進內源性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導致血脂升高。 要採用蒸、煮、燉、氽、熬的烹調方法,堅持少鹽飲食,每日食鹽6克以下。 ●高脂血症食物選擇 TOP (1)節制主食。體重超重或肥胖者尤應注意節制。忌食純糖食品及甜食。 (2)多食用魚類(尤其是海產魚類)、大豆及豆製品、禽肉、瘦肉等能提供優質 蛋白,而飽和脂肪酸、膽固醇較低的食物。 (3)控制動物肝臟及其它內臟的攝入量,對動物腦、蟹黃、魚子等要嚴格限制。 (4)用植物油烹調,盡量減少動物油脂攝入。 (5)多食用蔬菜、水果、粗糧等,保證適量食物纖維、維生素、無機鹽攝入。 尤應多食用含尼克酸、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6等豐富的食品。 (6)已發現許多食品具有降血脂作用: ①大蒜:大蒜可升高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對防止動脈硬化有利。 ②茄子:茄子在腸道內的分解產物,可與過多的膽固醇結合,使之排出體外。 ③香菇及木耳:能降血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據研究,其降膽固醇作用,比降血 脂葯物安妥明強10倍。 ④洋蔥及海帶:洋蔥可使動脈脂質沉著減少;而海帶中的碘和鎂,對防止動脈 脂質沉著也有一定作用。 ⑤大豆:研究人員發現,每天吃115克豆類,血膽固醇可降低20%,特別是與動 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關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明顯。 ⑥茶葉:茶能降血脂,茶區居民血膽固醇含量和冠心病發病率明顯低於其它地 區。 ⑦魚類:魚中含有大量高級不飽和脂肪酸,對降血膽固醇有利。漁民冠心病發 病率低於內陸居民,就是證明。 ⑧植物油:含有人體必需的不飽和脂肪酸,能降血膽固醇,尤以芝麻油、玉米 油、花生油等為佳。 ⑨其它食物:如山楂、芹菜、冬瓜、粗燕麥、蘋果等,均有不同程度降血脂作 用。 ●高脂血症一日食譜舉例 TOP 早餐:去脂牛奶250毫升(脫脂牛奶250克),玉米面發糕(玉米面100克),拌萵筍 絲150克(萵筍150克) 午餐:饅頭或米飯100克(麵粉或大米100克),燉豆腐(海米15克,香菇25克,豆 腐100克),炒茄絲(茄子100克) 晚餐:饅頭或米飯(麵粉或大米100克),西紅柿炒圓白菜(西紅柿50克,圓白菜 100克),清燉雞塊(雞塊100克) 全日烹調用油10克。 以上食譜含熱能1682千卡(7.03兆焦耳) ●高脂血症食療方 TOP (1)降脂減肥茶:草決明子5克,菊花5克。先將菊花洗凈備用,草決明子先洗 凈炒至微膨帶有香味後搗碎,紗布包好,用清水煮沸,煎至微黃色, 再倒入菊花同煎幾分鍾即可。代茶飲,一次飲完後再加入水沖泡,直至無味即可棄 之。具有降脂、減肥、清熱、平肝作用。 (2)素燴三菇:冬菇25克,蘑菇25克,嫩玉米筍片50克,鮮湯適量,草菇25克, 粉芡、調料各少許。先將冬菇、蘑菇、草菇入清水泡發洗凈,入油鍋煸炒,之後加 入鮮湯、嫩玉米筍片同煮,待熟後再加入粉芡和調料(鹽、味精等),翻炒片刻即可。 (3)銀耳炒肉絲:銀耳9克,瘦豬肉絲150克,醬油10毫升,水豆粉5克,油、鹽、 味精、姜粉、沸水各少許。先將銀耳用溫水泡發,去除黃蒂,雜質洗凈,並撕為小 片;肉絲放入水豆粉、適量醬油、姜粉拌和碼味後,放入熱油鍋炒至八成熟時,加 入銀耳、沸水、鹽及少許醬油,同時並不斷用旺火翻炒5分鍾即可,起鍋時加入味 精調味即成。 (4)山楂荷葉飲:山楂15克,荷葉12克,煎水代茶飲。 (5)黑芝麻桑椹糊:黑芝麻60克,桑椹60克,白糖10克,大米50克。將黑芝麻、 桑椹、大米洗凈後,一同放入砂盤中搗碎,再放入砂鍋內加清水3碗,煮成糊狀後, 加入白糖即可食用。每日服2次。 (6)豆漿粥:豆漿汁500毫升,粳米50克,砂糖或細鹽少許。將上味同入砂鍋內, 煮至粥稠,表面有粥油為度。每日早晚餐溫熱食。 (7)奶油大蒜汁:大蒜榨汁,單味飲服,或加奶油適量調勻後一起服下。也可用 大蒜油製成膠丸,飯後服用,每次3粒,每日3次,1個月為一療程。

3、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有腦供血不足及腦供血不足的原因,比如頸椎壓迫或是其他原因

治療腦供血不足的葯物有很多可以進行選 擇使用,但建議你到醫院讓醫生幫你檢查後,再選擇適合你的葯物。更為重要的是要查清楚引起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對病因進行治療。

4、頸椎壓迫神經導致大腦供血不足該如何?

你可以到網上或者市場上找找看有沒有叫百舒寧貼的治療椎尖盤突出、頸椎病、肩周炎骨質增生、也是一個老牌子的貼劑了,效果很不錯,

一些老年朋友對他的評價都很高,我們醫院一直偶用他。

5、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怎麼辦?

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怎麼辦?醫治頸椎病,頸椎病好了,腦供血不足就得到了醫治

6、頸椎骨沒問題,但大腦供血不足?

可能是頸椎病
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症 狀的綜合征。頸椎病可分為頸型、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和其他型,臨床常表現為頸、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區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縮,甚至四肢癱瘓。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頸椎病是多種疾病的根源,其退行性病變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並非一日之寒。因此,您要重視早期鍛煉和頸椎病的預防保健,只有早發現、正確治療,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頸椎介於頻繁活動和重量較大的頭顱與缺少活動而比較穩定的胸椎之間,其活動度很大,負重也多,在解剖上又相對比較薄弱,四周缺乏其他骨性保護,易受外力直接打擊,尤其是下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容易發生勞損 性病變。
1、勞損: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如長時間低頭工作,易發生頸椎病。小於30歲的頸椎病人,多從事低頭工種。
2、頭頸部外傷:50%髓型頸椎病與頸部外傷有關。一些病人因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膨出、椎管內軟組織病變等使頸椎管處於狹窄臨界狀態中,頸部外傷常誘發症狀的產生。
3、不良姿勢:如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等;卧車上睡覺,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剎車時易出現頸部損傷。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為齲齒、牙周炎、中耳炎等。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頸部軟組織或通過豐富淋巴系統引起頸枕部軟組織病變。有人認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頸椎病重要發病因素,這可能與軟組織慢性勞損炎症相互影響而加重病情之故。
5、風寒濕因素:外界環境的風寒濕因素可以降低機體對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迴流減慢、軟組織血循環障礙,繼之產生無菌性炎症。因此,風寒濕因素不僅是誘因,也可作為病因引起病變產生症狀。
6、頸椎結構的發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頸椎退變等是一些頸椎病發病基礎。國外統計40—50歲有退變者佔25%,55歲以上有退變者佔85.5%。頸椎中央椎管、神經根管狹小者頸椎病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頸椎病的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
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頸椎病的臨床表現
本病的症狀變化多端,因而造成了診斷上的困難。發病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年齡較輕者少見。起病緩慢,開始時並不引起注意,僅為頸部不適,有的表現為經常"落枕",經過一段時間,逐漸表現出上肢放射痛逐
漸出現。上頸椎的病變可以引起枕後部痛、頸強直、頭昏、耳鳴、惡心、聽力障礙、視力障礙以及發作性昏迷及猝倒;中頸椎的骨贅可以產生頸3~5根性疼痛及頸後肌、椎旁肌萎縮,膈肌亦可受累;下頸椎的病變可產生頸後、上背、肩胛區及胸前區的疼痛以及頸5~胸,的神經根性疼痛。中下頸椎的病變可壓迫脊髓,產生癱瘓。
Semmes及Murphy在手術中曾刺激後縱韌帶或纖維環均可引起肩胛內側、枕後及胸前區的疼痛,有人在手術時將普魯卡因封閉神經根後並將其拉開,壓迫突出物上的後縱韌帶,也會引起肩胛骨內緣、肩部、枕部、頸部及胸前壁的疼痛。如果沒有纖維環及後縱韌帶的破裂,則疼痛較輕及較模糊,這說明這些症狀與神經根無關。
為敘述方便起見,將頸椎病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型。然而在臨床上常可見到各型症狀和體征彼此摻雜的混合型。
(一)神經根型 這是發生在頸椎後外方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頸脊神經根所致,發病率最高,約占頸椎病的60%。
頸枕部及頸肩部有陣發性或持續性隱痛或劇痛。沿受累頸脊神經的行走方向有燒灼樣或刀割樣疼痛,或有觸電樣或針刺樣麻感,當頸部活動或腹壓增加時,症狀加重。同時上肢感到發沉及無力等現象。頸部有不同程度的僵硬或痛性斜頸畸形、肌肉緊張、活動受限。受累頸脊神經在其相應橫突下方出口處及棘突旁有壓痛。臂叢神經牽拉試驗陽性,椎間孔擠壓試驗(又名後頸試驗)陽性。此外,受累神經支配區皮膚有感覺障礙,肌肉萎縮及肌腱反射改變。
頸椎病與臨床檢查
(1)臂從神經牽拉試驗
(2)頸後伸壓頸試驗
(3)偏頭壓頸試驗
(二)脊髓型
這是因突出物壓迫脊髓所致,臨床表現為脊髓受壓,有不同程度的四肢癱瘓表現,約佔10~15%。本型症狀亦較復雜,主要為肢體麻木、酸脹、燒灼感、發僵、無力等症狀,且多發生於下肢,然後發展至上肢;但也有先發生於一側上肢或下肢。此外尚可有頭痛、頭昏或大小便異常等症狀。①脊髓單側受壓:可以出現典型的脊髓半切綜合征(Brown-séquard
Syndrme)。②脊髓雙側受壓:早期症狀有以感覺障礙為主者,也有以運動障礙為主者,以後者為多。後期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上運動神經元或神經束損害的痙攣性癱瘓,如肢體不靈活,步態笨拙,走路不穩,甚至卧床不起,小便不能自解。體格檢查可發現四肢肌張力增高,肌力減弱,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如Hoffmann,Babinski等征陽性,踝陣攣及髕陣攣陽性。感覺障礙平面往往與病變節段不相符並缺乏規律性。此外 胸腰部束帶感亦是常有的主訴。 (三)椎動脈型 這是突出物壓迫了椎動脈所致,可因①椎間盤側方的骨贅,②Zygapophyseal關節前方的骨贅,③後關節不穩定半脫位亦可以是因頸交感神經受刺激而發生反射性的動脈痙攣所致,約占頸椎病人的10~15%。單純的受壓可能並不引起症狀,需伴有動脈粥樣硬化,椎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有發作性眩暈、惡心、嘔吐等,症狀每於頭後伸或轉動頭部到某一方位時出現,而當頭部轉離該方位時症狀消失。於轉動頭部時,病人突然感到肢體無力而摔倒,摔倒時神志多半清醒,病人常可以總結出發作的體位。腦干症狀包括肢體麻木、感覺異常、持物落地,對側肢體輕癱等。此外尚有聲嘶、失音、吞咽困難、眼肌癱瘓、視物不清、視野狹窄、復視及Horner綜合征等。
(四)交感型 是頸脊神經根、脊膜、小關節囊上的交感神經纖維受到刺激所致。症狀有頭昏、遊走性頭痛、視物模糊、聽力改變,吞咽困難、心律失常及出汗障礙等。也有人認為是由於椎動脈壁上的神經受刺激所致,亦可以是椎動脈的間歇性血流改變,刺激了動脈周圍的神經所致。此型診斷困難,往往需經治療試驗成功後才能作出診斷。
頸椎病的診斷
1、臨床表現與影象學所見相符合者,可以確診。
2、具有典型頸椎病臨床表現,而影象學所見正常者,應注意除外其他病患後方可診斷頸椎病。
3、僅有影象學表現異常,而無頸椎病臨床症狀者,不應診斷頸椎病。
一、診斷依據分別為:
1、頸型:①主訴頭、頸、肩疼痛等異常感覺,並伴有相應的壓痛點。②X線片上頸椎顯示曲度改變或椎間關節不穩等表現。③應除外頸部其他疾患(落枕、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組織炎、神經衰弱及其他非椎間盤退行性變所致的肩頸部疼痛)。
2、神經根型:①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症狀(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脊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②壓頭試驗或臂叢牽拉試驗陽性。③影象學所見與臨床表現相符合。④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⑤除外頸椎外病變(胸廓出口綜合征、網球肘、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肩周炎、肱二頭肌腱鞘炎等)所致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3、脊髓型:①臨床上出現頸脊強損害的表現。②X線片上顯示椎體後緣骨質增生、椎管狹窄。影象學證實存在脊髓壓迫。③除外肌萎縮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腫瘤、脊髓損傷、繼發性粘連性蛛網膜炎、多發性末梢神經炎。
4、椎動脈型:關於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問題是有待於研究的問題。①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②旋頸試驗陽性。③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定或樞椎關節骨質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狀。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暈。⑥除外椎動脈I段(進入頸6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段)和椎動脈III段(出頸椎進入顱內以前的椎動脈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⑦手術前需行椎動脈造影或數字減影椎動脈造影(DSA)。
5、交感神經型:臨床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症狀,x線片有失穩或退變.椎動脈造影陰性。
6、其他型:頸椎椎體前烏嘴樣增生壓迫食管引起吞咽困難(經食管鋇劑檢查證實)等。
二、頸椎病的診斷標准有兩條:
(1) 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
(2) 具有典型的頸椎病臨床表現,而X線片上尚未出現異常者,應在排除其它疾患的前提下,診斷為頸椎病。 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頸椎病。可對X線片上的陽性所見加以描述。
三、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症狀,如麻木,疼痛,且范圍與頸神經所支配的區域相一致;
(2)壓頸試驗或上肢牽拉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或骨贅形成;
(4)痛點封閉無顯效(診斷明確者可不作此試驗);
(5) 臨床表現與X線片的異常所見在節段上相一致;
(6) 除外頸椎骨實質性改變(如結核,腫瘤)。胸廓上口綜合症,肩周炎,網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為主的疾患。
四、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要點:
(1)曾有猝倒發作,並伴有頸性眩暈;
(2)旋頸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除外耳源性或眼源性眩暈;
(5)除外椎動脈Ⅰ段和椎動脈Ⅱ段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6)除外神經官能症、顱內腫瘤等;
(7)確診本病,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椎動脈造影檢查。
(8) 椎動脈血流圖及腦電圖只有參考價值。
頸椎病的輔助檢查
一、頸椎的試驗檢查
頸椎病的試驗檢查即物理檢查,不需藉助儀器,它包括:
1.前屈旋頸試驗 令患者頸部前屈、囑其向左右旋轉活動。如頸椎處出現疼痛,表明頸椎小關節有退行性變。
2.椎間孔擠壓試驗(壓頂試驗):令患者頭偏向患側,檢查者左手掌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拳輕叩左手背,則出現肢體放射性痛或麻木、表示力量向下傳遞到椎間孔變小,有根性損害;對根性疼痛厲害者,檢查者用雙手重疊放於頭頂、間下加壓,即可誘發或加劇症狀。當患者頭部處於中立位或後伸位時出現加壓試驗陽性稱之為Jackson壓頭試驗陽性。
3.臂叢牽拉試驗:患者低頭、檢查者一手扶患者頭頸部、另一手握患肢腕部,作相反方向推拉,看患者是否感到放射痛或麻木,這稱為Eaten試驗。如牽拉同時再迫使患肢作內旋動作,則稱為Eaten加強試驗。
4.上肢後伸試驗:檢查者一手置於健側肩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於患者腕部,並使其逐漸向後、外呈伸展狀,以增加對頸神經根牽拉,若患肢出現放射痛,表明頸神經根或臂叢有受壓或損傷。
二、頸椎病的X線檢查
正常50歲以上的男性,60歲以上的女性約有90%存在頸椎椎體的骨刺。故有X線平片之改變,不一定有臨床症狀。現將與頸椎病有關的X線所見分述如後:
1、正位:觀察有無樞環關節脫位、齒狀突骨折或缺失。第七頸椎橫突有無過長,有無頸肋。鉤錐關節及椎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
三、側位:
(一)曲度的改變:頸椎發直、生理前突消失或反彎曲。
(二)異常活動度:在頸椎過伸過伸過屈側位X線片中,可以見到椎間盤的彈性有改變。
(三)骨贅:椎體前後接近椎間盤的部位均可產生骨贅及韌帶鈣化。
(四)椎間隙變窄:椎間盤可以因為髓核突出,椎間盤含水量減少發生纖維變性而變薄,表現在X線片上為椎間隙變窄。
(五)半脫位及椎間孔變小:椎間盤變性以後,椎體間的穩定性低下,椎體往往發生半脫位,或者稱之為滑椎。
(六)項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是頸椎病的典型病變之一。
四、斜位
攝脊椎左右斜位片,主要用來觀察椎間孔的大小以及鉤椎關節骨質增生的情況。
五、頸椎病的肌電圖檢查
頸椎病及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肌電圖是由於不論是頸椎病還是頸椎間盤突出症都可使神經根長期受壓而發生變性,從而失去對所支配肌肉的抑製作用。這樣,失去神經支配的肌纖維,由於體內少量乙醯膽鹼的刺激,可產生自發性收縮。因此,在一側或兩側上肢肌肉中出現纖維電位,偶而出現少數束顫位。小用力收縮時,多相電位正常,不出現巨大電位。大用力收縮時,呈完全於擾相。運動單位電位的平均時限和平均電位正常。振幅為1~2毫伏。頸椎病因椎間盤廣泛變性,引起骨質增生。損害神經根的范圍較廣,出現失神經支配的肌肉也多些。在病變的晚期和病程較長的患者,在主動自力收縮時,可以出現波數減少和波幅降低。而頸椎間盤突出症往往為單個椎間盤突出,其改變多為一側上肢,失神經支配的肌肉范圍呈明顯的節段分布。
六、頸椎病的CT檢查
CT業已用於診斷椎弓閉合不全、骨質增生、椎體暴破性骨折、後縱韌帶骨化、椎管狹窄、脊髓腫瘤所致的椎管擴大或骨質破壞,測量骨質密度以估計骨質疏鬆的程度。此外,由於橫斷層圖象可以清晰地見到硬膜鞘內外的軟組織和蛛網膜下腔。故能正確地診斷推間盤突出症、神經纖維瘤。脊髓或延髓的空洞症,對於頸椎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價值。
頸椎病的治療
對頸椎病的治療,主要是非手術療法。對於輕型的病例,只要適當休息,用一些消炎止痛葯物如消炎痛、炎痛喜康等即可減輕症狀,再輔以針灸、理療等可以得到良好的療效。為限制頸部活動,可以佩帶頸圈。一般症
狀在2周~1月內可以緩解。如果症狀仍明顯,則應進行牽引治療。頸部牽引是頸椎病非手術療法的主要手段,牽引的目的是使頸椎間隙得到拉開,減少突出物所起的壓迫作用。但實際上牽引的作用主要還是使頸部得到休息及解除頸肌的痙攣。
牽引有坐位牽引及卧位牽引兩種。坐位牽引時,病人坐在橙子上,用四頭帶固定住下頜及枕部,向上垂直牽引,以體重作為反牽引力,重量可達10~20kg,每次1~ 2小時,每日1~2次,視病人的反應而增加或減少牽引時間及重量,1月為一療程。卧床牽引時病人仰卧於床上,頭部床腳抬高,用四頭帶與身體縱軸呈30°角方向牽引,重量為3kg,每牽引2小時休息1小時,可1日多次。1月為一療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大多數均可通過牽引得到治癒。牽引療程結束,症狀緩解或減輕,仍需應用頸圈固定。 、
椎病不宜用推拿及手法治療。如需推拿,則手法宜輕柔,切忌進行強力旋轉手法。因為患者的頸椎不穩定,強力的手法可致頸椎半脫位或脫位甚至造成四肢癱瘓。
手術治療:如診斷明確,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脊髓壓迫症者應進行手術。在過去,均做後路椎板切除減壓,但由於減壓作用小療效不佳,故有人從後路切除椎板後拉開脊髓摘除突出物,但牽拉脊髓常使症狀加重,甚至造成不可恢復的截癱。60年代起,開始進行前路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取得良好的結果。經前路手術不但可以切除突出物,而且使椎體融合後可減少復發,原有的骨贅也會逐步吸收。手術方法是病人仰卧、肩部墊枕、頸左側或右側橫切口於胸鎖乳突肌內側頸動脈與甲狀腺之間直達椎體,用針刺入應切除的椎間盤,並拍床旁片定位,用骨刀、鑽頭或環鋸將椎間盤及其上下一部分椎體切除,一直要看到後縱韌帶或硬膜,再用咬骨鉗或刮匙將後緣的骨贅盡量清除,然後取髂骨做椎體間植骨,手術後用頸圈或石膏固定,一般需2~3月,手術可於頸叢阻滯或針麻下進行,病人清醒因而不易造成神經根或脊髓損傷。
頸椎病的預防
一、頸椎病的預防
(一)閱讀有關頸椎病的書,掌握用科學的手段防治疾病。
(二)保持樂觀精神,樹立與疾病艱苦抗衡的思想,配合醫生治療,減少復發。
(三)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
(四)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
(五)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
(六)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
(七)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
(八)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
(九)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十)中醫認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補腎髓之功,合理地少量服用可起到強壯筋骨,推遲腎與關節退變的作用。
二、頸椎病患者的床
各種床鋪各有其優缺點,而且與個人居住地、氣候、生活習慣、經濟狀況有關。但單從頸椎病的預防角度說,應該選擇有利於病情穩定,有利於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為佳。因此,選擇一個放在床板上有彈性的席夢思床墊為好。它可以隨著脊柱的生理曲線變化起調節作用。
三、頸椎病患者的枕頭
枕頭是維持頭頸正常位置的主要工具。這個「正常」位置是指維持頭頸段本身的生理曲線。這種重量曲線既保證了頸椎外在的肌肉平衡,又保持了椎管內的生理解剖狀態。因此一個理想的枕頭應是符合頸椎生理曲度要求的,質地柔軟,透氣性好的,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因為這種形狀可利用中間的凹陷部來維持頸椎的生理曲度,也可以對頭頸部起到相對制動與固定作用,可減少在睡眠中頭頸部的異常活動。
其次,對枕蕊內容物選擇也很重要,常用的有:
①蕎麥皮:價廉,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枕頭的高低。②蒲絨:質地柔軟,透氣性好,可隨時調節高低。③綠豆殼:不僅通氣性好,而且清涼解暑,如果加上適量的茶葉或薄荷則更好,但主要用於夏天。其他如鴨毛等也不錯,但價格較高。
枕頭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高枕無憂"以生理位為佳,一般講,枕頭高以8~15cm為宜,或按公式計算:
(肩寬-頭寬)÷2。
頸椎枕亦可起預防或治療作用。
四、頸椎病患者的睡眠體位
一個良好的睡眠體位,既要維持整個脊柱的生理曲度,又應使患者感到舒適,方可達到使全身肌肉鬆弛,容易恢復疲勞的調整關節生理狀態的作用。根據這一良好體位的要求應該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及雙膝呈屈曲狀,此時全身肌肉即可放鬆,這樣,最好採取側卧或仰卧,不可俯卧。
五、頸椎病啞鈴醫療體操
(一)屈肘擴胸:兩腿分立肩寬,兩手啞鈴自然下垂,兩臂平肩屈肘,同時向後擴胸。反復12~16次。
(二)斜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肘置於胸兩側,上體稍向左移,右手向左前斜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三)側方出擊: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進置於胸兩側,左手持啞鈴向右側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四)上方出擊,兩腿分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屈時置於胸兩側,右手持啞鈴向上方出擊,左右交替,各反復6~8次。
(五)伸臂外展:兩腿分立與肩寬,雙手持啞鈴下垂,右上肢伸直由前向上舉,左右交替重復6~8次。
(六)聳肩後旋: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臂伸直向下,兩肩用力向上聳起,兩肩向後旋並放下,反復進行12~16次。
(七)兩肩後張擴胸後伸: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兩肩伸直外旋,兩肩後張,同時擴胸,反復12~16次。
(八)直臂前後擺動:兩腿前後分立,兩手持啞鈴下垂,左右上肢伸直同時前後交替擺動,重復6~8次,兩腿互換站定位置,同時擺動6~8次。
(九)頭側屈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向左屈曲,達最大范圍,再向右側旋轉到最大范圍,左右交替,反復6~8次。
(十)頭前屈後仰: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前屈,盡可能達最大范圍;頭頸部向後仰達最大范圍,重復6~8次。
(十一)頭部旋轉:兩腿分立與肩寬,兩手持啞鈴下垂。頭頸部沿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再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周,重復6~8次。
以上動作要輕柔,旋轉動作因人而異每天可作1~2次。
頸椎病的預後
頸椎多數頸椎病病人一般有從急性發作到緩解、再發作、再緩解的規律。多數頸椎病患者預後良好;神經根型頸椎病預後不一,其中麻木型預後良好,萎縮型較差,根痛型介於二者之間;椎動脈型頸椎病多發於中年以後,對
腦力的影響較嚴重,對體力無明顯影響,有的椎動脈型患者終因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形成偏癱、交叉癱,甚至四肢癱,脊髓型頸椎病對患者的體力損害較為嚴重,如不積極治療、多致終生殘疾、但對腦力的影響小

7、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飲食及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什麼

頸椎病醫療體操、放風箏、游泳

(1)第一節 1,2頸部向左側屈。3,4頸部向右側屈。
(2)第二節 1,2頸部向左旋轉。3,4頸部向右旋轉。

(3)第三節 1,2頭頂用力向上頂,下頜內收。3,4放鬆還原。

(4)第四節 1,2,3,4頸部向左,前,右繞環至還原,避免後仰。5,6,7,8同1,2,3,4第二八拍向相反方向繞環。

(5)第五節 1.頭向左旋,左手經體前伸向右肩上方。2.還原,3,4同上,方向相反。

(6)第六節 1.頸項向左側彎,左手經頭頂上方觸右耳。2.還原。3,4同1,2,方向相反。

(7)第七節 1.低頭含胸,兩臂在胸前交叉,盡量伸向對側,左臂在上。2.挺胸,兩臂盡量外旋,肘屈曲手與肩平,頭左旋,眼看左手。3,4同1,2方向相反。

(8)第八節 兩手抱頭後,手指交叉
1. 稍低頭,兩肘向兩側張開。2.用力抬頭,兩手向前用力,與頭對抗,不使後仰。3,4同1,2。
(9)第九節 兩手掌托住下頜
1.用力低頭,使下頜下壓,同時手掌頂住下頜不使它向下。2.放鬆。3,4同1,2。

(10)第十節 低頭含胸,兩手在背後,手指交叉,肘半屈,手心向上。
1.挺胸,用力伸肘,同時翻掌向下。後頸部向上伸。2.還原至准備姿勢。3,4同1,2。

(11)第十一節 雙手叉腰
1.左肩向外旋轉至前臂垂直,掌心向前,右肩向後旋轉至右手在背後,手心向上,眼視左手。2.還原。3,4同1,2方向相反。
(12)第十二節 兩臂半屈在體前交叉
1.兩臂在交叉下,上舉到頭上,抬頭眼視雙手。2.兩臂分開,經體側下降回到准備姿勢。3,4同1,2。
可搜索一下「頸椎病醫療體操」。我將上傳到百度知道。希望對你有幫助。

8、頸椎壓迫硬膜囊使腦供血不足的症狀?

此為椎動脈型 ,多表現為頭暈頭疼、眼漲、嘔吐,偶有耳鳴,主要以暈後嘔吐為典型症。

與頸椎壓迫腦供血不足圖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