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穩定性差

頸椎穩定性差

發布時間:2020-11-05 15:14:21

1、頸椎穩定性下降與頸椎病的關系

頸椎的形態的改變,可以通過X線攝片能清楚看到。頸椎長期受壓,頸肌勞損、頸椎間盤脫水而變薄、質地變硬,頸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小,但頸子的肌肉韌帶不會變短,使椎體與椎體結構松動變得不穩定。
要維持頸椎的穩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頸椎保持在一個正常的應力環境當中,不要讓頸椎承受過重的壓力。同時,加強頸部肌肉鍛煉,注意頸椎的保健,使用翹首松頸器,放鬆頸椎,為頸椎減輕壓力負荷,讓頸椎處於一個正確的應力環境中,可以使頸椎的退變延緩。
頸椎穩定性下降,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得小了,使得穿行在錐形孔的血管、神經受壓,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
頸椎穩定性下降,本質是頸椎長期超負荷負重,是這種病理改變的主要原因。減輕頸椎的負重,才能從根本上預防。翹首松頸器,就是為減輕頸椎負荷而誕生的。藉助「翹首松頸器」,就能達到頸椎保健的目的。同時,翹首松頸器對已經發生頸椎退變有壓迫症狀的,也有很好的改善症狀的 。

2、頸椎的穩定性,頸椎的病理改變,如 何理解、預防

臨床上有一種頸椎前路植骨融合手術,是為了治療頸椎不穩定這一類的頸椎病。把兩個椎骨融合在一起,雖然頸椎的活動度受到影響,但頸椎變得穩定了。
頸椎長期承受壓力負荷,壓力使頸部頸肌勞損、頸椎間盤脫水而變薄、質地變硬,頸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小,但頸子的肌肉韌帶不會變短,使椎體與椎體結構松動變得松動。
頸椎骨之間的連接松動,早期的這種改變,一般沒明顯的臨床症狀。如繼續發展,椎骨骨膜、韌帶受牽拉、摩擦生成贅生骨,椎體後緣的贅生骨擠占脊椎孔的空間。椎骨之間的間隙變得更小了,使得穿行在錐形孔的血管、神經受壓,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對我們正常的工作生活,都會帶來極不便的影響。
頸椎的穩定結構由關節、椎間盤、韌帶以及肌肉所構成,這些結構維持頸椎的穩定性,限制頸椎的過度活動,是頸椎得以完成各種生理活動所必需的穩定結構。
由於肌肉勞損、椎間盤退變以及椎間隙狹窄,可以出現韌帶的鬆弛,鉤椎關節和關節突關節可以出現增生性的骨刺,從而使頸椎的穩定性下降,這樣將加重頸椎的慢性積累性損傷,加速頸椎的退變。
頸椎不穩定、頸椎退變與頸椎病,只是以輕重程度劃分的,其實沒有絕對明確的界限,本質上都是頸椎的病理改變。
頸椎的穩定性發生改變,頸椎的形態就會改變,這是頸椎維持穩定性的表現。這種現狀如果任其發展,就會壓迫神經、血管,出現臨床症狀。阻止發展只要使用放鬆頸椎的器具,延緩頸椎退變,使頸椎的形態改變得到一定的改善。器具可以減輕頸椎的長期超負荷負重,放鬆頸椎的翹首松頸器,就是這樣的器具,能減輕頸椎的負重,從根本上預防頸椎退變,頸椎的穩定性得到改善。

3、仰卧與側卧哪個更有利於睡眠?

大家都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卻容易忽略睡覺過程中的姿勢,研究表明睡姿不僅影響人的睡眠體驗及睡眠質量,還會影響健康。

說到睡姿,俯卧、側卧、仰卧是睡覺常見的姿勢之一。根據調查顯示,有5%的人選擇俯卧,35%的人選擇側卧,60%的人選擇仰卧。

大多數人在整晚的睡眠中,一般會轉換睡姿二十多次,舒適的枕頭以及床墊能夠有效減少翻身次數,從而提高睡眠質量。但你知道哪種姿勢才是最佳睡姿嗎?

一.最佳睡眠姿勢

在上述的調查中,僅有5%的人選擇俯卧,說明這是睡眠體驗最差的姿勢。俯卧不僅會增加胸腔的壓力,導致呼吸困難,還會加大脊柱關節後部的壓力,不利於健康。

對於身體無恙的人來說,建議以側卧為主。醫學研究發現:側睡可以讓淋巴更好地分解「β-澱粉樣蛋白」等有害物質,從而預防大腦退化。

當然,長時間保證一個姿勢,不僅難以解除疲勞,還可能對身體造成不適,因此建議側卧與仰卧交替,但以側卧位主。其中,側卧睡姿以雙腿彎屈朝右側卧最合適,這樣可使全身肌肉鬆弛,有利於肌肉組織休息、充分消除一天的疲勞。

之所以建議右側卧是因為心臟在胸腔中偏左的位置,右側睡可減輕晚間心臟負荷。此外,肝臟位於右上腹部,右側卧時它處於低位,供血量充足,有利於食物的消化、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及葯物的毒性降解,充足的供血量也保證了肝組織本身的健康。

以側卧為主,交替仰卧的睡姿,也非常適合頸椎不適或腰間盤突出的人群。對他們來說,保持自然的人體骨骼自然曲度十分重要,能減少神經壓迫等情況的影響。

研究發現,用枕不當也會加重頸椎病的情況,合適的枕墊高度分別是:仰卧頭枕6.54±0.63cm,仰卧項枕11.23±1.08cm,側卧位臉側枕15.10±1.67cm,其中尤以符合頸項生理曲線的仰卧位項枕最佳。

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的人群來說,仰卧可以讓他們全身的肌肉放鬆,使腰椎間隙壓力顯著降低,從而減輕椎間盤後突的症狀,降低髂腰部肌肉及坐骨神經的張力。

如果你有其他的身體不適,可以相應調整睡姿以減少生理病痛對睡眠的影響,從而提高睡眠質量,增強抵抗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病情的嚴重程度。

二.側卧睡姿

當床墊軟硬合適時,側卧睡姿有利於脊柱保持生理性彎曲,這個睡姿對於胃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冠心病等患者來說,更為合適。

1.胃病

患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動力不足,有胃脹、胃痛、脹氣、打嗝等消化功能障礙的人,建議右側卧。若是出現胃潰瘍、胃食管返流的患者,左側卧更合適,這樣可以減少胃酸反流的情況。

2.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睡眠障礙中,有一種叫「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疾病,常表現為打鼾,嚴重者會在睡眠過程中出現呼吸不暢的情況,導致反復覺醒,部分患者會出現血壓升高的情況。對於這類人群,建議側卧。因為仰卧會使舌根下墜,影響呼吸,加重打鼾的情況。

3.冠心病

臨床研究發現,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間出現心絞痛的問題,甚至有猝死的可能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平躺時向心臟迴流的靜脈血液增加,心臟的壓力也隨之增加。

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傾斜10至15度的傾斜床,頭側比腳側高,這個軀體角度下,可減少下腔靜脈迴流的血液量,利於心臟休息,減少心臟壓力。

三.仰卧睡姿

根據上述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人在睡覺時喜歡仰卧。這個姿勢主要以臀、背部接觸床墊,而腰部獲得的支持很少,容易引起背部酸痛疲勞。但其優勢在於體重分布的接觸面積較大,有較好的穩定性,更適合肥胖、乾眼症的人群。

1.肥胖

體重較重的人群選擇仰卧可以使身體重量大部分分擔至背闊肌,可使晚間睡眠穩定,而側卧會使臟器受到長時間壓迫,影響健康。

2.乾眼症

乾眼症是目前常見眼科疾病之一,占眼科疾病的10%,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干澀、疲勞、異物感,其他症狀包括脹痛、畏光、眼紅等。近來國外一項醫學實驗發現,仰卧睡姿有助於緩解乾眼症狀。

3.腦血栓

腦血栓大部分時候都發生於睡眠過程中,因為睡眠時,腦灌流降低,可能會導致血液粘稠,因此,對於腦血栓患者來說,最佳睡姿是仰卧。

4、頸椎穩定性差,總是頭疼惡心怎麼辦?

頸椎病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以往多見於中老年人,近年來有年輕化的傾向;過去是會計、教師的職業病,現在則是辦公室里的多發病。頸椎病的主要症狀是頸部疼痛板滯伴有上肢的疼痛麻木,但是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頸椎病還會產生頭痛、頭暈、耳鳴、眼睛發脹、胸悶氣急、四肢無力等症狀。治療頸椎病的方法有很多,推拿、針灸、牽引、理療、局封、葯物等,還有手術,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如果病人不配合治療,不注意自我保養和功能鍛煉,就會拖延病情,並容易復發。

一.保養

1.用枕適當 人生的三分之一是在床上度過的,枕頭的高低軟硬對頸椎有直接影響,最佳的枕頭應該是能支撐頸椎的生理曲線,並保持頸椎的平直。枕頭要有彈性,枕芯以木棉、中空高彈棉或穀物皮殼為宜。喜歡仰卧的,枕頭的高度為5厘米左右(受壓以後的高度);喜歡側卧的,高度為10厘米左右。仰卧位時,枕頭的下緣最好墊在肩胛骨的上緣,不能使頸部脫空。其實,枕頭的真正名字應該叫「枕頸」。枕頭不合適,常造成落枕,反復落枕往往是頸椎病的先兆,要及時診治;另外要注意的是枕席,枕席以草編為佳,竹席一則太涼,二則太硬,最好不用。

2.頸部保暖 頸部受寒冷刺激會使肌肉血管痙攣,加重頸部板滯疼痛。在秋冬季節,最好穿高領衣服;天氣稍熱,夜間睡眠時應注意防止頸肩部受涼;炎熱季節,空調溫度不能太低。

3.姿勢正確 頸椎病的主要誘因是工作學習的姿勢不正確,良好的姿勢能減少勞累,避免損傷。低頭時間過長,使肌肉疲勞,頸椎間盤出現老化,並出現慢性勞損,會繼發一系列症狀。最佳的伏案工作姿勢是頸部保持正直,微微地前傾,不要扭轉、傾斜;工作時間超過1小時,應該休息幾分鍾,做些頸部運動或按摩;不宜頭靠在床頭或沙發扶手上看書、看電視。

4.避免損傷 頸部的損傷也會誘發本病,除了注意姿勢以外,乘坐快速的交通工具,遇到急剎車,頭部向前沖去,會發生「揮鞭樣」損傷,因此,要注意保護自己,不要在車上打瞌睡,坐座位時可適當地扭轉身體,側面向前;體育比賽時更要避免頸椎損傷;頸椎病急性發作時,頸椎要減少活動,尤其要避免快速的轉頭,必要時用頸托保護。

二.鍛煉

頸椎的鍛煉應該慎重,要避免無目的的快速旋轉或搖擺,尤其是頸椎病急性期、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脊髓型頸椎病。我們推薦的方法簡單易行,但要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必須持之以恆。

1.頭中立位,前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後伸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旋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左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右側屈至極限,回復到中立位。動作宜緩慢,稍稍用力。鍛煉時,有的病人頸部可感覺到響聲,如果伴有疼痛,應減少鍛煉的次數或停止鍛煉;如果沒有疼痛,則可以繼續鍛煉。

2.頭中立位,雙手十指相叉抱在頸後,頭做緩慢的前屈和後伸運動,與此同時,雙手用力對抗頭的運動,以鍛煉頸椎後側的肌肉力量。

頸椎病的預防

頸椎病的預防,應從病因及發病誘因兩方面採取措施,以有效地降低發病率和防止已治癒患者的復發。頸椎是脊柱的一部分,要從脊柱的整體加以預防。

預防是防止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內容之一。通常認為脊柱的椎間盤在發育至成人之後,即開始退行性變。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各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差異甚大。從年齡方面觀察,魏徵等對無症狀的100例頸椎X線照片進行分析結果提示,椎間盤退變和骨質增生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多的:20歲以下組,2/20人;20~29歲組,2/20人;30~39歲組,4/20人;40~49歲組,50歲以上組,16/20人。潘之清研究認為,嬰幼兒及青少年時期脊柱外傷機遇最多,因此,頸椎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加強體質鍛煉,促使椎周軟組織強狀有力,有助於增強脊柱的穩定性。更注意防止外傷和糾正工作與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頸椎病的誘發因素除外傷外,常見的還有落枕、受涼、過度疲勞、強迫體位工作、姿勢不良及其他病症等。頸椎病的致病因素是復雜的,但總的可分為內因(體內因素)和外因(急慢性外傷),二者可以互為因果。內因是致病的基礎。我們這里講的是外因方面的預防。

(一)嚴防急性頭、頸、肩外傷:頭頸部跌撲傷、碰擊傷及揮鞭傷,均易發生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直接或間接引起頸椎病,故應積極預防,一旦發生應及時檢查和徹底治療。有些外傷是不是易引起人們注意的,例如坐車打瞌睡,遇到急剎車,頭部突然後仰,可造成頸椎揮鞭性損傷;有人生氣時隨意擰孩子耳朵,孩子為了防禦而急性扭頸,或用巴掌打擊孩子後頭部等,均可引起頸肌及其周圍軟組織損傷;嬰幼兒頸部肌肉尚不發達,頸軟,如過早抱起或抱孩子姿勢不合適,甚易造成過伸性頸椎損傷;有些青少年體育運動不得要領或不重視運動前的預備活動,如頂牛、頭頂立、前滾翻及騎頸娛樂等,均可造成運動損傷。防止外傷是預防脊柱退行性變的有力措施。一旦發生外傷,除治療軟組織損傷外,還要及時治療頸椎小關節錯位,以防止發展成為頸椎病。

(二)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防止慢性損傷:頸肩部軟組織慢性勞損,是發生頸椎病的病理基礎,生活中的不良姿勢是姿勢是形成慢性勞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糾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勢,對預防頸椎病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有人喜歡俯卧,為了呼吸、只能將頭扭向一邊,這樣會發生1~4頸椎扭傷。頸軸側彎,達到失代償時,就會出現頭昏、頭痛和眼、耳、鼻喉等症狀。由於損害頸椎的正常力學失衡,會加速各頸椎的椎間盤退變;有人平時姿勢尚好,但當看小說、看電視時,習慣把頭靠在床欄桿上或沙發扶手上,造成屈頸屈背扭腰等,這樣會因脊柱椎間韌帶損傷而致該段脊柱失穩;婦女帶孩子睡覺,常面向孩子側卧,如果枕頭不合身材高度,將置頸胸椎於強迫體位,形成側彎,可導致脊柱病。

(三)合理用枕:枕頭是頸柱的保護工具,一個成年人,每天睡眠6~9小時,即每天有1/4~1~3的時間是在睡眠(枕頭上)中度過的,所以枕頭一定要適合頸部的生理要求。人在熟睡後,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只靠椎間韌帶和關節囊的彈性來維護椎間結構的正常關系,如果長期用高度不合適的枕頭,使頸椎某處屈曲過度,就會將此處的韌帶、關節囊牽長並損傷,而造成頸椎失穩,發生關節錯位,進而發展成頸椎病。這類病人常常表現為睡眠中或睡醒後晨起時頸項不適、落枕、頭昏、頭痛或頑固性失眠等症狀。合理的枕頭對治療和預防頸椎病十分重要,是葯物治療所不能替代的,但應長期堅持應用。合理的枕頭必須具備兩項:科學的高度和舒適的硬度。對枕頭的高度,國內外學者均十分重視,並提出多種數據。我們研究認為,枕頭不宜過高,亦不宜過低。大部分人以自己的頜肩線(下頜角至肩峰的距離)或手掌橫徑,作為側卧或仰卧的高度,此高度適合絕大多數人;少數人需適當高枕,如棘突發育畸形、吻棘,枕頭過低則可使症狀加重。枕頭應有適當的彈性或可塑性,不要過硬,以木棉或穀物皮殼較好,應用後可以形成馬鞍形。

睡姿良好對脊柱的保健十分重要。人體軀幹部、雙肩及骨盆部橫徑較大,側卧時,脊柱因床墊的影響而彎曲,如果長期偏重於某一側卧位,脊柱會逐漸側彎,輕者醒後腰背僵硬不適,需要起床活動方可恢復正常,重者可發展成脊柱病。睡眠應以仰卧為主,側卧為輔,要左右交替,側卧時左右膝關節微屈對置。俯卧、半俯卧、半仰卧或上、下段身體扭轉而睡,都屬不良睡姿,應及時糾正。頭應放於枕頭中央,以防落枕。脊柱病患者應以木板床為宜,彈簧床對脊柱生理平衡無益。

(四)預防慢性勞損: 由於工作需要,有些工種需要特殊姿勢或在強迫體位中工作較長時間,如果不予重視,委容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發展成脊柱病。例如長期看顯微鏡的人員、坑道作業人員、會計師、縫紉刺綉、牙科醫生、飛機的機械師、打字員、發報員等屈頸、斜頸、扭頸、聳肩工作者,以及長期伏案工作的學習的人,若不注意桌椅的高度與自己的身材相適應,又不重視業余時間的平衡運動(與工作姿勢相反的姿勢鍛煉,如伏案工作者作伸懶腰動作),時間長了將會發生肩頸部軟組織負荷,不僅容易發生腰背軟組織勞損,而且可進一步發展成為頸、胸、腰椎關節功能紊亂。預防慢性勞損,除工間或業余時間作平衡運動外,還可根據不同的年齡和體質條件,選擇一定的運動項目,進行增強肌力和增強體質的鍛煉。

乘車中睡眠,急剎車時,極易造成頸椎損傷,故應盡量防止。游泳者在淺水處跳水,經常有造成頸椎嚴重撞傷者,故跳水應到深水處。

(五)老年人的預防: 50歲以上的老人,脊柱多有退行性改變,因此更應重視預防脊柱病的發生。枕頭必須選用合乎個人規格的(保健枕分為特大號、大號、中號、小號、特小號5個規格,男士按個人襯衣號用同號的枕頭;女士按襯衣號用小一號的枕頭),無論家居或外出,都要重視用枕;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頸腰部保暖,減少縮頸、聳肩、彎腰等不良姿勢,冬季應注意防止頸肩受寒,尤其睡眠時頸肩部要保暖,以避免因冷刺激而發生落枕,誘發頸椎病和肩周炎。與人談話、看電視、看電影或看書報,要盡可能正面注視,不要過度扭屈頸部。總之,要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正直、防止因姿勢不良而誘發頸椎病。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證明,危及中老年生命的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及種慢性病與脊柱相關,故作為老年人預防脊柱病,亦能達到預防高血壓、冠心病、心律失常、腦血管等病的作用。對待疾病最積極的方法是防患於未然,尤其在目前治療葯物日益增多的時代,注意 預防醫學宣教尤為重要。

5、頸部主要有哪些肌肉來維持穩定性?

(l)胸鎖乳突肌(副神經、頸2~4):胸鎖乳突肌的前緣自乳突尖至胸骨頭起點內側,長157.8土10.9mm,後緣自乳突尖至鎖骨頭起點外側,長133.9+l2.7mm。
(2)斜角肌:有前、中、後三塊斜角肌。斜角肌全部位於胸鎖乳突肌的深面,前斜角肌由四條肌束組成,起於第三至第六頸椎橫突前結節,其纖維向下而微外,止於第一肋骨內側緣和斜角肌結節。中斜角肌起於第一或第二至第六頸椎橫突後結節,止於第一肋骨上面鎖骨下動脈溝之後。後斜角肌在中斜角肌的深面,起於第四至第六頸椎橫突後結節,止於第二肋骨。
(3)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下肌群有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四肌均位於舌骨之下。舌骨上肌群亦有四肌,即二腹肌、莖突舌骨肌、下領舌骨肌及須舌骨肌,後二肌位於領下部內。

與頸椎穩定性差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