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病護理診斷及問題

頸椎病護理診斷及問題

發布時間:2020-11-03 01:58:39

1、頸椎病日常怎麼護理?

頸椎病患者需定時改變頭頸部體位,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已經有頸椎病症狀的患者,應當減少工作量,適當休息。症狀較重者,應當停止工作,卧床休息,貼葯膏或進行其他有效的治療。
利用中葯膏葯貼進行調理治療。膏葯療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療法之一。建議伙德公醫用貼。秉承中醫經穴、脈絡學說,結合陰陽、五行的運行理論。精準穴位、靶向給葯,透皮吸收。對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肩周炎風濕關節炎、感冒發燒等有輔助治療。

2、勁椎病人的護理措施有哪些?

頸椎病概況

什麼叫頸椎病
因頸椎間盤退變及其繼發性改變刺激或壓迫鄰近組織而引起的各種症狀和體征稱為頸椎病。
頸椎有7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它們是最靈活、活動頻率最高的椎體,在承受各種負荷、勞損後,逐漸出現退行性變。一般來講,頸椎的老化與退變20歲左右就形成了,逐漸發生椎間盤變性、脫水、血腫及微血管的撕裂、骨刺,關節及韌帶的退行性變及椎管狹窄。研究發現,我國頸椎病人的椎管矢狀徑普遍較小,平均比正常人小3毫米,原來椎管僅10餘毫米。
一、 頸椎病的常見病因
慢性勞損、外傷及其他 1)不良的睡眠體位如高枕;2)工作姿勢不當:長期處於坐位,尤其是低頭工作,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另外屈頸情況下,椎間盤的內壓大大增高,使髓核後移而出現退變;3)不適當的體育鍛煉:超過頸部耐量的運動造成外傷,所以頭頸部的練功要注意,不能蠻練,頸椎已有退行性變不提倡鍛煉;4)身體的其他疾病會造成頸椎病變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的疾病也可促使頸椎退行性變。

二、頸椎病的症狀
1)頭頸活動受限,閉眼時向左右旋轉頭頸,引起偏頭痛或眩暈。
2)活動時有疼痛。
3)頸部有僵直。
4)伴有手肩臂感覺異常疼痛(皮膚過敏、蟻走感、手指發熱、發冷等)。手指無力。
5)由於顱內供血不促可引起腦後部缺血而表現一系列頭部症狀,如偏頭痛、視力障礙、耳鳴、聽力減退等。
6)有椎管狹窄者可在低頭時突然引起全身麻木,或有過電樣的感覺。

三、檢查
X線檢查、CT、MR、DSA(椎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可見椎體有唇狀變或骨刺。

四、頸椎病的治療
自我療法
頸圍:限制頸部的過度活動,緩解椎間隙內的壓力。增加頸部的支撐作用。
牽引:可以在家中,也可在醫院內,低枕頭,糾正高枕無憂姿勢。作用:限制頭頸部活動。有利於椎間隙內突出物的還納。
按摩與推拿法,理療操作的方法要揉和。

頸椎病是否要開刀
20—30年前頸椎病診斷和治療方法較少,也困難,手術開刀更少見,稱之為手術的「禁區」,因為頸部血管量多,十分密集,頸部的結構有食管、淋巴管、大血管,離血管心臟又近、壓力大、小口子的損傷就會引起大出血而導致生命危險。另外壓迫脊神經的骨刺長得較深,骨質增生和鈣鹽的沉積使病變變得很堅硬,手術難度大。但是醫生們還是沒有停止探索,1976年突破難點,開了禁區,給癱瘓、四肢活動受限的病人手術,現在手術的成功率大大提高,據有關論文報道達95%。

脊髓型頸椎病如何治療

脊髓型頸椎病早期可試用非手術療法,主要是休息、頸部牽引、頸圍保護及葯物療法等。頸部可行輕手按摩或理療,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較重的推搬及復位等動作。

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手術呢?

凡是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該考慮手術:①頸脊髓受壓症狀明顯(急性、進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證實脊髓明顯受壓;②病程較長,症狀不斷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③脊髓受壓症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沒有改善而又影響工作和正常生活者。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病情一般較重,手術的范圍一般也較大,因此,病人及家屬都應重視手術前的准備與手術後的注意事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以求最佳療效。

病情不同、治療時間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預後可能相差很大。一般來講,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致病的病人預後大多較佳,痊癒後如能注意防護,少有復發者;中央型頸椎病治療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再同時伴有較大骨刺或是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普遍較差;病情發展到後期處於重度狀態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變性、已失去恢復可能的病人,預後最差。因此,一旦患病,切勿拖延。此外,伴有全身嚴重疾患或主要臟器(心、肺、肝、腎等)功能不佳者,預後亦差。對於後兩種病人在選擇手術療法時,醫生都比較慎重。

錐動脈型頸椎病的治療

非手術療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轉和治癒。輕者可用頸圍保護,重者則需要採用牽引療法,一般需卧床持續牽引3—4周,再用頜—頸石膏頸部制動4—6周,有效率可達90%以上。10%——20%的病人需要做減壓性手術。手術療法適用於個別久治無效或反復發作已影響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時,手術率更高。
椎動脈型頸椎病預後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節不穩致病的病人。症狀嚴重者經手術治療,效果也大多滿意,少有復發者。
神經根型頸椎病如何治療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癒或好轉。牽引療法再配合合適的頸圍制動及止痛解痙類葯物如索密通等有明顯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請富有臨床經驗且操作輕柔的正規醫師治療,切忌粗暴操作,否則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頸椎椎管狹窄和以骨刺增生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誤引起醫療糾紛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
目前,手術病人僅占此型的1%左右,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和醫保制度的改革,手術所佔比例正在逐漸提高。凡具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手術:一是非手術療法4周以上無效,而且在臨床表現、影象學檢查所見及神經定位檢查一致的病人;二是進行性肌肉萎縮及劇烈疼痛而診斷明確者;三是非手術療法雖然有效,但症狀反復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者。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預後情況,根據不同的病因差別較大。
單純性頸椎間盤症及髓核突出者:預後大多良好,治癒後少有復發。但髓核脫出已形成粘連、難以回復者,則易有後遺症。
鉤椎關節增生者:應盡早採取正規的非手術療法,其後果多較滿意。但是,如病程較長或是療法不當、拖延時間過久者,由於在根管處已經形成蛛網膜下腔粘連,並在神經根處形成瘢痕,則療效不佳。
椎節側後方或小關節骨質廣泛增生引起根性痛者:不僅治療復雜,大多需要手術,而且效果也較差

3、頸椎間盤突出症的護理

◆不要太難過了。頸椎病保健,按百揉曲池,手三里,外關穴,合谷穴,落枕穴。曲池穴位置: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手三里位置:在陽溪穴與曲池穴度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處。外關穴位置:手脖子橫皺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合谷穴:位於人體的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落枕穴: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知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道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注意正確睡姿一般以仰卧、側卧為宜。俯卧位時頭頸部處於向一側極度扭轉的體位,頸部呈緊版張狀態,易引起頸部肌肉、韌帶關節等的勞損和退行性改變,一般不宜採用。日本琉慷一般情況下都有明顯的作用改善,校菓非常棒,只權不過,很難買到。

4、頭皮問題 急

頭部有不舒服的感覺,可以參考如下方法解決。第一,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平躺休息,外界環境過於嘈雜會導致煩躁、厭惡等情緒,引發頭痛、昏沉等頭部的不適感。第二,用大拇指輕揉太陽穴,同時揉刮眼眶,以及擠壓後頸較上方位置的風池穴,或是更加專業的按摩手法,都能緩解頭部的不適。第三,不適感強烈者應該盡快就醫尋找病根,對症下葯進行治療。
引發頭不舒服的病因很多,既可以是功能性問題,也可能是器質性的病變所導致的。所以首先一定要消除外界因素的不良刺激,一定要保持情緒的平穩,調整精神心理狀態,改善睡眠的治療,減輕工作壓力,針對功能性的問題,在消除外界因素的基礎上,可以給予一些中醫中葯調理治療,比如:解郁安神沖劑、養血清腦顆粒,正天丸,天麻頭風靈片等。對於頭不舒服感持續不緩解,建議行頭顱CT或者磁共振等相關檢查,以明確顱內是否存有相關的疾病,已給予詳盡的診斷和治療。同時許多系統相關的疾病均可以導致頭不舒服,比如:貧血、頸椎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肺氣腫等。貧血的病人,要積極給予調整飲食結構,給予補鐵補血口服液,硫酸亞鐵葉酸片等葯物口服。針對頸椎病的患者,可以通過理療按摩的方法來緩解頭部的不適。
由於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用眼過度,以及缺乏睡眠等因素,引起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建議平時做好眼部護理,避免長時間腦力勞動,保證充足的睡眠,可以適當的按摩頭兩側太陽穴,局部熱敷十五分鍾左右,緩解症狀。其次,頭難受還考慮是因為顱內器質性病變所致,建議去醫院就診,做顱腦CT掃描檢查,明確診斷後遵醫囑對症治療

5、頸椎病的首優護理診斷

指導意見:
晚上不宜高枕卧,俯首工作有限時;看書毋妨添支架,沈思亦可托腮頤版;頭暈忌望天花權板,手軟宜常牽脖子;早起嗽口練抬頭,閑時多躺靠背椅;俯卧垂頭能復位,自行"吊頸"少求醫。低頭屈頸長時間工作,頸後椎旁肌肉因持續緊張而容易疲勞,頸椎關節亦會勞損。因此伏案不宜過久,最好一兩小時便休息一下,或變換一下體位或動作。晚上睡高枕亦使頸椎屈曲,長年如此,會增加頸椎勞損。看書時自然要低頭對著書本,如果把書用支架斜放,頭可以略為抬起,不必長時間屈頸。

6、頸椎病如何自我保養,如何自我鍛煉?

專家建議:一旦診斷明確,在自我調養上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頸椎病病程比較長,椎間盤的退變、骨刺的生長、韌帶鈣化等與年齡增長、機體老化有關。病情常有反復,發作時症狀可能比較重,影響日常生活和休息。因此,一方面要消除恐懼悲觀心理,另一方面要防止得過且過的心態,積極治療。

頸椎病急性發作期或初次發作的患者,要適當注意休息,病情嚴重者更要卧床休息2~3周。

卧床休息使頸部肌肉放鬆,減輕肌肉痙攣,腰部重量對椎間盤的壓力,在組織受壓水腫的消退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

卧床時間不宜過長,以免發生肌肉萎縮、組織粘連、關節粘連等變化,阻礙頸椎病的康復。所以在頸椎病的間歇期和慢性期,應適當參加工作,不需長期休息。

人體尤如一部復雜的機器,時常需要加以保養。尤其是頸椎病,本身就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更要對頸部加以保護,盡量避免不必要的損傷。無論是睡眠、休息,還是學習工作,甚至日常一些動作,都要保持良好的習慣,時刻不忘頸椎的保護,同時加強頸肌的鍛煉。

絕大多數頸椎病患者經非手術治療能夠緩解症狀甚至治癒不復發。但每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其獨特的操作、作用和適應證,需要有專科醫師指導,而且有一定的療程。

禾普疼痛專科專家提示:切忌病急亂投醫,朝三暮四,頻繁更換治療方法或多種方法雜亂並用,不但沒有治療效果,反而加重病情。

頸椎病的最好鍛煉方法

各型頸椎病患者的全身各部肌肉可因神經營養失調或廢用等原因而發生明顯肌肉萎縮,並引起肌肉勞損和肌肉筋膜炎等。頸椎周圍之關節囊、韌帶、肌肉等組織也可因炎性反應、缺少活動等原因發生粘連、僵硬,因而應鼓勵患者積極進行醫療體育鍛煉。

醫療體育對頸椎病的作用有:

1、改善頸椎椎間關節的功能;

2、增強肌肉、韌帶、關節囊等組織的緊張力,加強頸椎的穩定性;

3、改善頸椎的血液供應;

4、矯正不良的身體姿勢,故在頸椎病的防治中,體育鍛煉起著重要的作用。

進行體育鍛煉的方法要因人而異,以頸背肌肉勞損為主要症狀者,要鍛煉頸背部肌肉;上肢肌肉萎縮無力者,以鍛煉上肢動作為主;而下肢跛行無力,步行困難者,則要練習行走及蹲立動作;發生四肢癱瘓的患者失去自主活動的能力,除加強護理,防止發生各種並發症外,對癱瘓肢體的肌肉要進行按摩,對所有關節進行全范圍的被動活動,每日2~3次,可以減輕肌肉萎縮,防止關節僵直和關節畸形。

與頸椎病護理診斷及問題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