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頸椎酸脹難受

頸椎酸脹難受

發布時間:2020-10-30 05:46:30

1、頸椎引發頭部酸脹怎麼辦?

朋友,我是武漢的一名大學生,經常看書,也喜歡上網,頭痛了大半年了,肩膀也痛,沒精神,頭擰動的時候劈劈啪啪響。前兩天去廣州軍區武漢總醫院檢查,先是拍了個片字,顯示有些環樞關節半脫位,然後又拍了個CT,確認沒有骨折或者太嚴重,脫位了大約一到兩毫米.
像你這種情況,應該是我早期頭痛的情況,頭後部間斷輕微痛,脖子感覺不舒服,想擰,一擰就響,並且擰了感覺挺舒服。
我說哥們,可別亂擰脖子啊!我的頸椎就是長期亂擰擰脫位的。頸椎是很脆弱的,使勁左右擰動是很不科學的啊,你這種情況,如果不太久的話,應該是頸椎病早期的症狀,如果你按壓頭枕部的那個較低位置時有疼痛感的話,說不定就和我一樣,環樞關節半脫位。
哥們,建議你好好修養一下你的頸椎,脖子,少看書,別上網,少低頭,可別亂擰脖子!!!
最好是到好一點的醫院,拍個片子,拍頸椎側位和張口位,這樣可以診斷是是否有頸椎病,看看是否有脫位。
我的頸椎現在還在康復當中,天天做牽引。像你這樣的頸椎病,發現越早,治療越早,康復的就越好!
由於我被頸椎脫位折磨很久,知道這病的麻煩,我也對頸椎病做了不少的研究,一些小經驗,和大家一起分享。
祝你健康:)

2、我的脖子好痛,好酸,好脹,好難受啊!頸椎病一年了怎麼辦?救命啊!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松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狀和體征的綜合征。

頸椎位於頭部、胸部與上肢之間、又是脊柱椎骨中體積最小,但靈活性最大、活動頻率最高、負重較大的節段,由於承受各種負荷、勞損,甚至外傷,所以極易發生退變。大約30歲之後,頸椎間盤就開始逐漸退化,含水量減少,並伴隨年齡增長而更為明顯,且誘發或促使頸椎其它部位組織退變。生物力學角度來看,第5—6、第6—7頸椎受力最大,因此,頸椎病的發生部位在這些節段較為多見。有統計表明,50歲左右的人群中大約有25%的人患過或正患此病,60歲左右則達50%,70歲左右幾乎為100%,可見此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發病機理】
頸椎病發病機理: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外傷因素: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運動。
3、慢性勞損:長期處於不良的勞動姿勢,椎間盤受到來自各種方面的牽拉、擠壓或扭轉。
4、寒冷、潮濕: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寒冷、潮濕因素的影響,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肌肉痙攣,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引起纖維環損害。

【疾病分類】
(1) 頸型: 即局部型,由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引起頸椎局部或反射性地引起枕頸肩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
(2) 神經根型: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脊神經根,引起感覺、運動功能障礙者,又分為急性、慢性兩種
(3) 脊髓型: 頸椎間盤遲行性改變造成脊髓受壓和缺血,引起脊髓傳導功能障礙者,又分為中央型和周圍型兩種。中央型的發病是以上肢開始,向下肢發展;周圍型的發病是以下肢開始,向上肢發展。此兩型又可分為輕、中、重三度。
(4) 椎動脈型: 由於鉤椎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椎動脈,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者。
(5) 交感神經型: 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的刺激,壓迫頸部交感神經纖維,引起一系列反射性症狀者。
(6) 其他型;指食管壓迫型等。

【病理改變】
頸椎病的基本病理變化是椎間盤的退行性變。頸椎位於頭顱與胸廓之間,頸椎間盤在承重的情況下要做頻繁的活動,容易受到過多的細微創傷和勞損而發病。

其主要病理改變是:早期為頸椎間盤變性,髓核的含水量減少和纖維環的纖維腫脹、變粗,繼而發生玻璃樣變性,甚至破裂。頸椎間盤變性後,耐壓性能及耐牽拉性能減低。當受到頭顱的重力和頭胸間肌肉牽拉力的作用時,變性的椎間盤可以發生局限性或廣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間盤間隙變窄、關節突重疊、錯位,以及椎間孔的縱徑變小。由於椎間盤的耐牽拉力變弱,當頸椎活動時,相鄰椎骨之間的穩定性減小而出現椎骨間不穩,椎體間的活動度加大和使椎體有輕度滑脫,繼而出現後方小關節、鉤椎關節和椎板的骨質增生,黃韌帶和項韌帶變性,軟骨化和骨化等改變。

由於頸椎間盤向四周膨隆,可將其周圍組織(如前、後縱韌帶)及椎體骨膜掀起,而在椎體與突出的椎間盤及被掀起的韌帶組織之間形成間隙,稱"韌帶間盤間隙",其中有組織液積聚,再加上微細損傷所形起的出血,使這種血性液體發生機化然後鈣化、骨化,於是形成了骨贅。椎體前後韌帶的鬆弛,又使頸椎不穩定,更增加了受創傷的機會,使骨贅逐漸增大。骨贅連同膨出的纖維環,後縱韌帶和由於創傷反應所引起的水腫或纖維疤痕組織,在相當於椎間盤部位形成一個突向椎管內的混合物,就可能對脊神經或脊髓產生壓迫作用。鉤椎關節的骨贅可從前向後突入椎間孔壓迫神經根及椎動脈。椎體前緣的骨贅一般不會引起症狀,但文獻上也有這種前骨贅影響吞咽或造成嘶啞的報告。脊髓及神經根受壓後,開始時僅為功能上的改變,如不及時減輕壓力,逐漸會產生不可逆的變化。因此如果非手術治療無效,應及時進行手術治療。

【臨床症狀】
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甚至視物模糊、心動過速及吞咽困難等。頸椎病的臨床症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與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臨床檢查】
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壓痛點椎旁或棘突壓痛,壓痛位置一般與受累節段相一致。
(2)頸椎活動范圍即進行前屈、後伸、側屈及旋轉活動的檢查。神經根型頸椎病者頸部活動受限比較明顯,而椎動脈型頸椎病者在某一方向活動時可出現眩暈。
(3)椎間扎擠壓試驗讓患.者頭向患側傾斜,檢查者左手掌平放於患者頭頂部,右手握掌輕叩擊左手臂背側,如出現根性痛或麻木則為陽性。在神經根症狀較重者則雙手輕壓頭部即可出現疼痛、麻木表現或加劇。
(4)椎間扎分離試驗對疑有根性症狀者,患者坐位,雙手托住頭部並向上牽引,如出現上肢疼痛麻木減輕者則為陽性。
(5)神經根牽拉試驗.又稱臂叢牽拉試驗,患者坐位,頭轉向健側,檢查者一手抵住耳後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如出現肢體麻木或放射痛即為陽性
(6)霍夫曼民征檢查右手輕托患者之前臂,一手中食指夾住其中指,用拇指叩擊中指指甲部,若出現陽性即四指屈曲反射,則說明預部脊髓、神經損傷。
(7)旋頸試驗又稱椎動脈扭曲試驗,病人坐位,做主動旋轉頸部活動,反復幾次。若出現嘔吐或突然跌倒,即為試驗陽性,提示為椎動脈型頸椎病。
(8)感覺障礙檢查對頸椎病人做皮膚感覺檢查有助於了解病變的程度。不同部位出現的感覺障礙可確定病變頸椎的節段;疼痛一般在早期出現,出現麻木時已進入中期,感覺完全消失已處在病變的後期。
(9)肌力的檢查頸椎病損傷神經根或脊髓者,肌力均下降,若失去神經支配則肌力可為零。根據各肌肉支配的神經不同可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及節段。

【治療措施】

現代以針灸治療頸椎病,50、60年代文章頗少。至70年代末,隨著老年醫學的發展,本病才開始受到國內外針灸界的重視。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在我國的中醫和其他醫學刊物上已報道用針灸治療數千病例。多種穴位刺激法,如電針、溫針、隔葯餅灸、竹罐法、穴位激光照射、穴位注射、磁針、鈹針等等都應用於本病的治療。國外,如羅馬尼亞、日本、美國、荷蘭、愛爾蘭等國也開展此項工作。國外針灸工作者多用毫針或電針治療,日本學者還採用過隔姜灸。取穴以頸肩部穴為主,但也用遠道穴和阿是穴。

據國內外資料統計,針灸對本病有效率在90%左右。為了驗證療效,有人以肌電圖觀察溫針對頸椎病的作用,發現隨著陽性體征的消失,肌電圖靜息時的纖顫波、正相波消失,受損神經支配的肌肉肌力恢復正常,運動電位電壓亦趨向正常,證明效果是確切的。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夾脊頸4~7;2、啞1~4、風池、天柱、大椎。
配穴:神經根型加肩井、胛縫、曲池、合谷、後溪、養老;椎動脈型加百會、四神聰、太陽、頭維、三陰交、太溪、行間;交感型加百會、四神聰、心俞、肝俞、膽俞、太沖;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陽、外關、委中、陽陵泉、環跳。
啞1~4位置:啞1與啞2、啞4均位於督脈上,啞1為第2、3頸椎棘突間(啞門下1寸)、啞2為第3、4頸椎棘突間,啞4為第6、7頸椎棘突間(大椎上1寸)。啞3在啞2旁開05.寸(雙側)。
胛縫穴位置:肩胛骨內緣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每次選1組,可輪流選用。其中第1組穴,一般取夾脊頸5~6,如頸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組穴每次僅選啞(1~4)中之1穴,余穴選1~2穴。配穴據不同症型,取2~4穴。
夾脊穴操作:取28~30號1.5~2寸之毫針,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開夾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針尖有抵觸感即退針5分。採用提插結合小幅度捻轉,促使針感傳導。疼痛重者緊提慢插,肢體麻涼甚者緊插慢提。一般則用平補平瀉法。啞1、2、4穴,均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轉,啞3進針法同夾脊穴。要求取穴准確,得氣後輕提插3~5分鍾或搗針2~3分鍾,要求啞3針感為上肢觸電感余穴應達到四肢觸電感。針感宜由弱到強,逐步獲得,不可亂搗猛刺。如針感不滿意,可調整方向,如仍無上述針感,則不必強求。緩慢出針,出針後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進針,緩慢送針至1.5寸深。進針時針尖略朝上,得氣後針尖略朝下,然後以拇食指夾持針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轉,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脈下行,繼而改為自上而下有節奏捻轉(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針),運針半分鍾。退針至皮下,復將針尖指向患側,提插捻轉1分鍾,使酸麻達到肩臂,不留針。風池向鼻尖方向進針1.5寸左右,使針感向頭頸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針感向頸部放散為宜,均用平補平瀉之法。配穴,進針得氣後亦用平補平瀉法,其中,胛縫穴進針3~5分,有局部酸脹為宜;養老穴取穴時手掌朝胸前,針尖向內關方向刺入,針感應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針者外,均留針20分鍾。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准:臨床痊癒:症狀完全消失,頸椎活動度正常,但頸部X片顯示退行性病變未見明顯改善;顯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勞累後頸部稍有不適,余同上;有效:臨床症狀減輕,可做輕工作,余同上;無效:症狀、體征均未見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標准評定,臨床痊癒778例(44.7%),顯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無效46例(2.6%),總有效率為97.4%[2~7]。

另250例,頸肩部疼痛改善率為91.6%,指麻及頸肩關節活動障礙有效率分別為89.5%和94.2%[8]。從總的治療情況看,以神經根型針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電針

(一)取穴
主穴:夾脊頸2~7。
配穴:養老、天柱、大椎、腎俞、大腸俞、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秩邊。

(二)治法
主穴,根據增生部位,選擇相應夾脊穴。配穴,每次取4~5穴。主穴以2寸毫針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運針至針感出現傳導,配穴進針得氣。平補平瀉1分鍾,然後接通電針儀,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連續波,頻率120~250次/分,電流強度以病人感到舒適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鍾,1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4~5天。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葯物,總有效率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風門。
配穴:天宗、肩井、肩貞。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主穴第一組為刺絡拔罐法,第二組為竹罐法。每次一組,可交替選用。如僅用主穴療效不顯,改用或加用1~2個配穴。

刺絡拔罐法操作:可先以鈹針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針後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過5毫升),亦可以皮膚針局部叩刺至皮膚微出血。針後加火罐,留罐15分鍾,去罐後作局部按摩及頭部作旋轉運動,3~5天1次,3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竹罐法:將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葯水鍋內煮2~3分鍾,取出並甩盡葯水,然後迅速置於穴位上使吸住皮膚,7~10分鍾後取下,以出現瘀斑或充血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日。

葯液制備:艾葉、杜仲、防風、麻黃、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鱉蟲、羌活、蒼術、獨活、蘇木、紅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沒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療效評價
共治療300例,結果臨床痊癒54例,顯效及有效215例,無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7%[15,16,18]。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新設、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神經根型加天鼎,椎動脈型及交感型加風池。
新設穴位置:風池穴直下方,後發際下1.5寸。
阿是穴位置:頸部壓痛點。

(二)治法
葯液:混合注射液(丹參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
主穴每次選1穴,據症選1配穴。阿是穴多在頸椎周圍,須仔細探找,如能發現條索狀或結節性痛點更佳。在注入葯液之前,應略作提插,使得氣感明顯,天鼎穴應使針感到達病臂及手指為佳,然後緩緩注入,每穴任選上述葯液一種,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葯液2毫升)。隔日1次,12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489例,臨床痊癒184例(,顯效247例,有效45例,無效13例,總有效率為97.3%。如把頸椎病分為3期,第1期為頸椎失穩期,第2期為骨贅刺激期,第3期為骨贅壓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即反應點。多出現在頸、背部,為黨參花樣的皮損改變。一般為圓形或橢圓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邊緣整齊,邊的顏色稍深於正常皮膚,且反光弱。以大椎及頸椎增生部位更為多見。

(二)治法
每次選3~4個阿是穴。常規消毒後用2%普魯卡因局麻,以細三棱針先破表皮,再挑斷淺表皮膚纖維絲。挑纖維絲時,針尖宜貼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動,再輕輕把針向上抬起,將纖維絲挑斷,挑凈。下一次挑時,將上一次挑過露在表皮外的纖維絲頭剪去。每隔5天挑治1次,5次為一個療程。注意每次選挑治點時,其中一定要有一個點在頸椎上。

(三)療效評價
共治560例,結果臨床痊癒504例,顯效38例,有效18例,總有效率100%[17]。

▲拔罐加穴位注射。埋線療法

(一)取穴
主穴:頸部夾脊穴。
配穴:風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關、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針刺得氣後,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對夾脊穴。另選2~3對配穴針刺,得氣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罐時間,以局部皮膚紅紫為度。留針15分鍾。次日,可交叉取2對夾脊穴,分別注入維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當歸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上法每日一次,交替進行,兩個月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月。

(三)療效評價
用上述方法治療312例,結果臨床痊癒62例,顯效235例,有效3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1%。隨訪60例,隨訪期為6月~4年,僅1例復發。
埋線療法取穴;大椎 曲池 外關 阿是穴

3、這幾天覺得脖子特別不舒服,很酸,脹脹的,然後一檢查是頸椎病,這該怎麼辦啊,我該如何快速的解決頸椎病

這是信息時代,就連孩子的部分作業,都需要藉助電腦來完成;退休的大叔大媽們,也沒閑著,看完股市起伏的曲線,就捂住胸口在屏幕前打麻將;上班族,更是離不開電腦。隨之而來的,是很多人感覺疲憊、肌肉緊張、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連轉動腦袋也覺得吃力,被診斷為頸源性頭痛的人越來越多。

頸源性頭痛的症狀特點,從疼痛程度來看,多屬於中等或重度疼痛;頭痛約12%為單側,76%以上是全頭痛或是雙側頭痛;頭痛多為牽涉痛,多數疼痛從頸部或枕部開始,最終發展到眼眶或顳部及前額部位,但很少波及到耳部或鼻部,許多患者還會在枕部按壓時出現向頭頂、顳額、眼部的放射痛。頸源性頭痛的持續時間較長,疼痛發作常會超過72小時。

頸源性頭痛的共性特徵有5個要點,頸部活動可誘發頭痛;壓迫枕區或高位頸椎區域可誘發頭痛;頸部活動受限;伴有患側的頸、肩、臂的疼痛;通過神經阻滯注射,可使疼痛緩解。此外,頸源性頭痛,使用麥角胺或曲坦類葯物治療無效。目前,沒有證據支持葯物治療對頸源性頭痛有效,這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而且,考慮存在潛發並發症的風險,也需要慎用脊柱正骨,特別是那些缺乏資質的按摩,還是避免嘗試,以防不測。

小編認為此還是保守治療,膏貼啊,針灸啊,按摩啊等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緩解改善,那個(義珍堂貼)對此就有不錯的緩解改善,陶宔上就有,大家可以看看了解一下。

頸源性頭痛,會在醫學檢查中出現特徵性的體征,在頸椎方面會出現活動度下降,屈曲旋轉試驗陽性;頸部皮褶厚度會比正常人增加約5毫米;患者的頭痛側較正常側的顱周肌肉壓痛明顯,在肌肉被動牽拉時會使疼痛感加重,頸深屈肌群的肌力和肌耐力出現降低。

頸源性頭痛患者做X線檢查,會發現頸椎曲度增加及關節間隙狹窄;磁共振檢查會發現頸椎退行性變或是頸椎椎間盤膨出或突出。此外,肌電圖檢查等也有助於頸源性頭痛的診斷。
這些人的特點是,長期從事需要維持低頭姿勢的工作,或需要使用電腦。發病的誘因,除了長期伏案外,還有過度疲勞、頸肩部受涼、外傷、心理壓力等。

頸源性頭痛發作,有約42%的患者為一過性的短暫發作,54%為慢性持續疼痛,發作頻率多為2到4周1次。發作時,疼痛多以脹痛或搏動樣跳痛為主,也會為鈍痛、針刺樣痛,或是有緊箍感、燒灼感、重壓感、刀割感、爆炸感,或者是描述不清,總之一個字,就是痛。外力刺激頸部或是頸椎處於異常體位,是激發頸源性頭痛或加重頭痛的因素,運動、精神壓力等也是相關因素,有部分女性會在經期前後出現頭痛加重。頸源性頭痛還會出現伴隨症狀,多數是頸項部緊張僵硬,或是肩臂部不適,以右上肢不適為多見。部分人會伴隨出現頭暈、畏光、畏聲,或是出現耳部、眼部、鼻部、喉部的不適。

4、頸椎總是酸脹,怎麼辦

用葯只能暫時解決疼痛,最關鍵的還是自己要注意保養自己,把不好習慣調整過來,頸椎病產生的原因很多,其中頸椎勞損、不良姿勢是引起頸椎病的重要原因;長期使頭頸部處於單一姿勢位置,長時間低頭工作,都易發生頸椎病;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高枕、坐位睡覺,卧車上睡覺等,會使睡著時肌肉保護作用差而導致頸椎病. 所以日常生活工作中要注意:(1)加強頸肩部肌肉的鍛煉,在工間或工余時,做頭及雙上肢的前屈、後伸及旋轉運動,既可緩解疲勞,又能使肌肉發達,韌度增強,從而有利於頸段脊柱的穩定性,增強頸肩順應頸部突然變化的能力。(2)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3)注意頸肩部保暖,避免頭頸負重物,避免過度疲勞,坐車時不要打瞌睡。(4)及早,徹底治療頸肩、背軟組織勞損,防止其發展為頸椎病。(5)勞動或走路時要防止閃、挫傷。(6)長期伏案工作者,應定時改變頭部體位,按時做頸肩部肌肉的鍛煉。(7)注意端正頭、頸、肩、背的姿勢,不要偏頭聳肩、談話、看書時要正面注視。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最後可以選擇先??考慮保守性治療措施,其中推拿治療手法因療效明顯,治法簡要、副作用少,醫療條件限制少,而作為主要的保守療法廣泛應用。建議請選擇正規安全可靠的推拿按摩理療機構。

5、我患有頸椎病,經過治療,有好轉。但只要坐著半個小時,脖孑就酸脹難受,肩部也酸痛,怎麼回事?頸椎病能

病情分析:
坐位時出現頸部酸脹、肩膀酸痛,既往有頸椎病,考慮為頸椎局部神經受壓刺激所致。頸椎病葯物治療無法治癒,如壓迫及脊髓,則可考慮手術治療。
指導意見:
建議避免長時間低頭姿勢,平時可予頸椎操鍛煉。同時,可予頸椎MRI檢查評估病情。局部可予扶他林軟膏外塗對症處理。

6、居士您好,我的頸椎肩膀經常酸脹沉重,胸椎挺胸疼痛,腰椎酸麻,具體症狀請看補充。

首先糾正不正確的各種姿勢就會減輕很多疼痛的症狀。這個復位方法是平躺在床上《比坐式立式復位更好些》全身放鬆,用手伸到脖子下手心朝上,用四指按壓住頸椎疼痛點,右側疼就往左肩方向推,反之就往右肩方向推,後邊疼痛就往前邊推壓,推壓的力量是由輕到重逐漸加力最大到5㎏的力量,絕不可用蠻力猛力推壓。推到頸椎不痛了,症狀消失為止。
另外復位一個方法:就是採用正側躺的方式,用大拇指一點一點的按壓胸椎和腰椎側面,不管是胸椎還是腰椎只要有按壓疼痛的地方,就是有錯位的地方。之後用大拇指按壓住疼痛點用力推壓,請注意一定慢慢的加力,直到一點也不痛了就是復位成功了。這樣可以有效的解除或者緩解腿,腳部位的麻木疼痛等症狀。

7、頸椎難受,又酸又痛的,很不舒服,怎麼辦?

這是頸椎病。青年人一樣會發生頸椎病的,尤其是脖子細長、長期伏案工作者,更易患頸椎病。
目前需要採取以下措施:第一,要重視。建議到大中型正規醫院就診,看骨科或者脊柱外科,需要照頸椎正側位+雙斜位X光片,有條件可以做頸椎MRI,專科醫生會根據檢查結果,給你一個治療方案。第二,如果有條件,可以到正規醫院的理療科接受理療,有助於病情緩解。強調一點,需要找有資質的理療技師作理療,否則效果不但不好,甚至可能加重病情。第三,需要糾正不良習慣,尤其是坐姿。應當避免長時間使頸部保持某種姿勢,可以適當活動頸部,切忌幅度過大,否則可能造成小關節絞鎖。 在閑暇的時候,可以自己按摩頸部,使頸部肌肉放鬆。另外,枕頭的高度也要適宜,最好用保健枕。

8、頸椎很不舒服,常感到酸脹、困,輕微的疼痛,該怎麼辦...

病情分析: 你好,頸部酸痛,不適感,應該是由於局部肌肉勞損導致,或頸椎病引起。意見建議:像你的情況,需要確定是頸椎病還是局部肌肉勞損導致的症狀,如果頸椎病的話,也有可能是頸椎滑脫導致,就需要通過手法治療或手術治療等,如果是局部肌肉勞損的話,需要平時保養結合按摩,針灸,敷葯等治療,平時保養的話,比如看書,看電視等長時間,就需要休息,活動頸部,按摩頸部等預防勞損加重。

與頸椎酸脹難受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