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頸椎 > 穿山甲頸椎病

穿山甲頸椎病

發布時間:2020-10-26 06:57:16

1、我得了頸椎病難受

照情況判斷估計是神經根型頸椎病(一般拍頸椎正側位及雙斜位片以及專科檢查即可確診),急性炎症疼痛期患者宜卧床休息,減輕炎症刺激,行椎間孔神經根注射療法,配合中西葯物消炎止痛,待疼痛緩解後可行頸椎牽引療法,針灸推拿,理療拔罐等保守療法,一般治療3致4周左右能取得滿意療效!
患者平時頸部不宜長時間一個體位,不宜半躺著看書看電視,睡覺應躺8-10公分枕頭,疲勞時頸部做做熱敷,時而做做頸部保健體操,只要用心保養,頸部疾患是能減少發生的。

2、頸椎病導致,腦供血不足、椎管狹窄怎麼治

您好,這樣的頸椎病是要做牽引和按摩來治療的。建議:這些症狀都是頸椎病的情況影響的,檢查牽引和按摩治療一段時間後就好轉了。 查看原帖>>

3、頸椎病要是做手術一共的費用大概多少錢,

目前的症狀,一般的手術還是需要1萬元以上的,看具體醫院地區 查看原帖>>

4、頸椎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頸椎病是指頸部骨骼、軟骨、韌帶的退行性變而累及周圍或鄰近的脊髓、神經根、血管及軟組織,並由此而引起的一組證候群。

一、病因病機主要是由於日常生活中,長時間不良姿勢導致頸椎退行性病變,刺激或壓迫了脊髓、神經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臨床表現。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神經根型:由於支配上肢的神經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動不靈,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動作。

(2)脊髓型:早期為雙下肢麻木、活動不靈、行走困難,走路時雙腳感覺像「踩棉花」,後期可發展至大小便障礙,雙上肢麻木、無力。

(3)交感神經型:頭暈、頭痛、視物模糊,心慌、異常出汗、耳嗚等。

(4)椎動脈型:由於椎動脈受刺激,導致腦供血不足,表現頭暈、頭痛,可因轉頭時突然加重甚至暈厥(短暫昏迷)。

(5)混合型:兩種或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

2.診斷臨床表現與X線片所見均符合頸椎病者,可以確診。但對臨床上無主訴與體征,而在X線片上出現異常者,不應診斷為本病。

三、辨證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證】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獃等症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施治】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葯】蠲痹湯加減:羌活、炙黃芪各15g,防風、當歸、赤白芍、片姜黃各12g,炙甘草、生薑各6g,蘇木10g。

【加減】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豨薟草、路路通。

2.痰濕阻滯型

【辨證】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施治】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龍、陳皮各12g,黃芩、五味子、白芥子、膽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減】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鬱金。

3.氣滯血瘀型

【辨證】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葯】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葛根各18g,丹參30g,雞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沒各9g,元胡、姜黃、地龍各12g,穿山甲10g。

【加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鬱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型

【辨證】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於月經後症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施治】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葯】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5g,生薑6g,大棗4枚。

【加減】若兼風濕者,酌加威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5.肝腎虧虛型

【辨證】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施治】益精補腎,滋陰息風。

【方葯】左歸丸加味:熟地、山葯、生石決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絲子10g,當歸、炙甘草各9g,黃精24g。

【加減】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稀薟草、鹿銜草。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六味地黃丸、人參養營丸、金匱腎氣丸、雲南白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風透骨丸、大活絡丹。

2.驗方

(1)用葛根、黑豆、蛇蛻、黑芝麻、人參、鹿茸、熟地、黃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適量。葯浸酒內1個月,服15ml,1日2次,1個月為1個療程。

(2)用川芎、荊芥、白芷、羌活、防風、細辛、薄荷、甘草,茶葉各適量,加水濃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個月為1個療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紅花、乳香、沒葯各60g,甘草30g,葯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服3g。1日3次,1個月為1個療程。

(4)葛根30g,全蠍12g,蜈蚣2條,烏蛇、赤芍、川芎、自然銅、穿山龍、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將諸葯水煎,日1劑,早晚2次服用。

(5)全蠍9g,蜈蚣2條,鹿含草30g,烏蛇、當歸、川芎、自然銅各15g。水煎服,日1劑,2次分服,10天為1個療程。2~3個療程痊癒。

3.針灸療方

(1)頸肩痛麻:大椎、風府、風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

(2)頭痛:按頭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對頭後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後頂、天柱、風池、風府、昆侖及疼痛最明顯的部位。

②對偏頭痛者,選擇的穴位有:風池、太陰、率谷、丘墟、頭維及疼痛部位。

③對頭頂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百會、前頂、通天、行間及疼痛部位。

④對前頭部疼痛者,選擇的穴位有:上星、頭維、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門、通里、巨闕、內關、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緩慢的針刺。若有心煩、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陰交;若有氣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澤;若腹脹不適可加針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風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鍾。

五、調護

(1)改善與調整睡眠狀態。人每天有1/3時間卧床,睡眠姿勢不當會加劇頸椎間盤內壓力,使頸椎周圍韌帶、肌肉疲勞,誘發頸椎病。為使頸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線,應注意兒點:

①枕頭的高度應適中。枕頭的形狀以中間低,兩端高的元寶形為佳,這種形狀優點是對頸部可起到相對的制動作用。

②睡眠體位應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雙髖、雙膝呈屈曲狀,使全身肌肉放鬆。

③應選擇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鋪,以木板為底的席夢思床為佳。

(2)糾正與改變工作中的不良體位。頸椎退變與頸椎長時間處於屈曲或某種特定體位有密切關系。不良體位會導致椎問盤內壓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狀。對長時間伏案工作者有幾點建議:

①定期改變頭頸部體位,讀書寫字30分鍾後應活動頸部,抬頭遠視半分鍾,有利於緩解頸肌緊張,也可消除眼睛疲勞。

②調整桌面高度與傾斜度。可製作一與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時能減少頸椎前屈和頸椎間隙內壓力。

5、今天朋友給我貴州山上挖累的中草葯他說能治頸椎病不知道是什麼你們知道嗎

最好是能附上圖片。沒有圖片無法確認。中醫里骨病用葯基本都是一致的。主要是為了活血化瘀等。只要經絡通順,骨病自然能愈。
當歸、木鱉子、黨參、紫草、防風、延胡索、甘草、熟地黃、羌活、陳皮、防己、赤芍、枸杞子、象皮、杜仲、川牛膝、蒼術、人參、海桐皮、附子、天麻、玉竹、僵蠶、白芷、補骨脂、白術、黃芪、透骨草、鎖陽、大黃、遠志、淫羊藿、獨活、白芍、續斷、半夏、狗脊、首烏、甘松、川芎、龜甲、石南藤、粉萆薢、細辛、秦艽、川烏、乾薑、天南星、山葯、草烏、牡丹皮、澤瀉、木瓜、紅花、降香、五加皮、巴戟天、地黃、蘇木、血餘炭、骨碎補、肉桂、三七、肉蓯蓉、沒葯、佛手、白及、人工牛黃、乳香、穿山甲、龍骨、血竭、地骨皮、人工麝香、兒茶、鹿茸、冰片、珍珠、木香。  
這些全都是對骨病會比較好的中葯。

與穿山甲頸椎病相關的內容